“吳印咸影像藝術之路回顧展”亮相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 跟隨“追光者”的鏡頭,感受紅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白求恩大夫》《艱苦創(chuàng)業(yè)》《寶塔山》《拓墾》《兄妹開荒》等歷史影像都是他的經(jīng)典之作,《風云兒女》《馬路天使》《延安與八路軍》《南泥灣》《紅旗譜》《駱駝祥子》等影片都由他來掌鏡……攝影藝術名家吳印咸的作品,記錄中國社會發(fā)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宏偉圖景,更成為標程時代的典范之作和珍貴視覺文獻。
近日,“追光者——吳印咸影像藝術之路回顧展”亮相上海中國畫院美術館,精選他在影像領域70余年間的近150幅作品進行集中呈現(xiàn),帶人們回溯往昔崢嶸歲月,感受紅色精神的磅礴力量。
拍攝《風云兒女》之后,他的思想發(fā)生了關鍵轉變
出生于1900年的吳印咸,與世紀同行的他,是中國攝影事業(yè)的開拓者之一,也是新中國電影事業(yè)奠基人、中國現(xiàn)代攝影史見證者之一。他1919年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西洋美術系,開始涉足攝影。從一位單純追求攝影技術的攝影人,成長為一名追求進步思想、對國家和民族抱有深切責任感的愛國者,吳印咸歷經(jīng)電影《風云兒女》拍攝之后,思想發(fā)生了關鍵轉變。
1935年問世的電影《風云兒女》家喻戶曉,該片主題曲《義勇軍進行曲》日后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展覽中,一組《風云兒女》黑白劇照牽引了很多人的視線。在這部影片中,吳印咸首次獨立擔任攝影師這一重要角色。影片開拍前一段時間,他恰與該片導演許幸之攜手在上海舉辦繪畫攝影聯(lián)展,在當時引起不小的關注。隨后,夏衍找到吳印咸,提議他轉到電通影片公司拍攝田漢創(chuàng)作的劇本《風云兒女》。盡管當時吳印咸并非左翼成員,但他深知拍攝這樣一部抗日題材影片是愛國電影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便與許幸之毫不猶豫接受了這一邀請。本次展出的一張劇照,為陸露明與王人美的合影,是對電影情節(jié)的一種再創(chuàng)造呈現(xiàn),更是對劇中女性情誼的刻畫。吳印咸運用精湛的攝影技巧,將兩位女主角的面部特征、皮膚質(zhì)感、發(fā)絲紋理以及服飾材質(zhì)一一呈現(xiàn)。
以攝影藝術,表達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
此后,吳印咸從上海走向延安、北京,拍攝了大量作品,聚焦重要歷史時刻、抗戰(zhàn)時期邊區(qū)軍民生活以及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等主題。其中,不少在此次展覽中亮相。一張豎構圖的《白求恩大夫》頗為經(jīng)典,定格了白求恩大夫挽起袖子、裸露雙臂、腰間系著一條白圍裙,在臨時搭建的簡陋的手術臺上認真為傷員做手術的場景。這是吳印咸于1939年10月拍攝的。在八路軍晉察冀軍區(qū)部隊的一次反“掃蕩”戰(zhàn)斗中,他隨戰(zhàn)隊采訪來到保定市西北部山區(qū)淶源縣王安鎮(zhèn)孫家莊村一座小廟,正趕上白求恩做手術。在照片中可以看到,這臺手術的空間非常狹窄,光線從左上方照射下來,使白求恩的形象從其他人物中突顯出來,那沉著冷靜的神情,賦予照片強烈的生命力。從最早發(fā)表在《晉察冀畫報》上,到新中國成立后被廣泛使用,這張照片以獨特的紀實性,贏得持久不衰的生命力,作為插圖出現(xiàn)在人教社小學語文教材《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中,也為后來諸多白求恩大夫的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了權威影像資料。
如剪影般的《曉行》,則是吳印咸在戰(zhàn)火紛飛的1941年,以紀實手法與浪漫主義色彩相結合而創(chuàng)作的作品。畫面簡潔卻具力量感,捕捉了八路軍騎兵堅定行進在戰(zhàn)場的道路上,背影如磐石般堅毅。吳印咸巧妙通過暗房合成技術,為騎兵剪影加入一片云彩作為背景。這一創(chuàng)意不僅為畫面增添了色彩和層次感,也使整個場景在保持真實性的同時,透露出一種夢幻般的浪漫氣息。這種浪漫主義的表達,既體現(xiàn)了他對攝影藝術的獨到理解,也充滿對戰(zhàn)士英雄形象的歌頌之情。
本次展覽不僅展示了吳印咸的藝術歷程和不息的探索精神,更通過精選其代表作品并深入解讀其藝術思想,向觀眾呈現(xiàn)一位“追光者”終其一生追求光明的不懈努力,對祖國和人民深沉的愛。在策展人徐明松看來,這不僅僅是吳印咸個人的攝影編年史,更值得人們從中國現(xiàn)代攝影史、革命史的角度去看待他的文化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