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講好新疆故事:“愈是同泥土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
新疆的景色蒼茫遼遠、大氣磅礴,是一片十分適合文學表達的熱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楊牧、劉亮程、周濤、董立勃、豐收、李娟、董夏青青等一批又一批的新疆作家持續(xù)在文壇上閃閃發(fā)光,屢創(chuàng)佳績。最近,改編自李娟同名散文集的網劇《我的阿勒泰》因將個人成長與秀麗風景、風土人情融合一體,敘事新穎、視聽設計極佳而廣受好評,不僅讓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更加進入大眾視野,也帶動了本地旅游業(yè)和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
中國作協高度重視文化潤疆工作。2023年4月,在中國作協黨組周密部署、悉心安排下,魯迅文學院舉辦了第一期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張宏森特地到魯院與學員座談交流,并提出期待和希望。培訓班取得了理想的培訓成果,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同年6月,張宏森率調研組赴新疆調研基層文學工作,期間中國作協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宣傳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宣傳部簽訂了共同實施文化潤疆文學工程的合作協議,旨在進一步促進文學工作深度融入文化潤疆,加快推進新疆文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
用文學作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五月的北京生機盎然、萬物勃發(fā)。今年,魯迅文學院在第一期文化潤疆班的基礎上,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作協、兵團作協共同舉辦了第二期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作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作協的49位中青年作家共同懷揣著對文學的熱愛,相聚魯迅文學院,開始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時光。
培訓班圍繞文化潤疆的辦班宗旨,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疆地區(qū)文學大發(fā)展、大繁榮”的主題。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陳彥以“中國式現代化與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題與學員座談,王蒙等知名作家、專家學者為學員講授文學創(chuàng)作以及“習近平文化思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課程。此外,還組織學員赴民族文化宮、中國國家版本館參觀,通過主題突出、全面立體、高層次的課程安排,幫助學員提高政治站位、提升創(chuàng)作水平。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魯迅文學院院長吳義勤表示,該班次的順利籌辦在鞏固第一期培訓成果的基礎上,對加快推進新疆地區(qū)文學事業(yè)繁榮發(fā)展、打造新時代新疆作家群,提升多民族作家隊伍整體創(chuàng)作水平,推動多民族文化交流,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助力文化潤疆工作取得新發(fā)展、新突破,將產生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影響。
很多學員都表達了參加第二期魯院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學習的激動和喜悅之情。來自新疆烏魯木齊的王馨雨從小就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的點滴。后來,她去了與新疆距離遙遠的青島市讀大學,因為鄉(xiāng)愁和多愁善感的性格,她經常在深夜撰寫詩歌。此前,她覺得自己像“在迷霧中尋找方向的孩子”,來到魯院后,才算在寫作之路上開啟一扇“面向大海的窗”。
在“中國式現代化與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學創(chuàng)作”座談會上,9位學員從自身經歷出發(fā),交流學習期間的體會和文學創(chuàng)作情況,并對少數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的相關問題和自身創(chuàng)作上的疑惑向專家提問,現場氛圍熱烈。
“我一直想當作家,但是不敢往外說,怕別人嘲笑,畢竟在公眾眼里作家是偉大的存在?!辟R建忠來自塔里木大學,是一名獸醫(yī)專業(yè)的教師,他自言生平收到過不少錄取通知書,但魯院文化潤疆作家培訓班的通知書最讓他感到意外和興奮。魯院開設的課程以及黨史專家、文化學者、作家等傳授的內容不僅讓他領略到文學的魅力,也讓他深切地感知到,創(chuàng)作一定要扎根自己成長的沃土,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用生動的筆觸書寫好新疆巨變的故事和新疆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故事。就像詩人屠岸關于樹的一首詩中所寫的那樣:“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與泥土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p>
哈薩克族姑娘麗拉·布爾利克是新疆文聯《曙光》雜志社的編輯。因家庭的緣故,她與文學的關系頗為奇妙:奶奶是口頭創(chuàng)作詩歌的民間藝人,父親喜愛民間文學,經常拿起冬不拉,一人分飾兩角模仿老一輩阿依特斯詩人對唱。來到魯院后,她印象最深的課是中央黨校教授陳宇飛講授的關于建設文化強國的課程,老師在課上談到文化傳承時難掩激動的心情,學生們也頗受感動和震撼。
閻晶明和陳彥在座談會上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閻晶明表示,大家既要寫出新疆的自然風光,也要寫好新疆的人文特色;既要寫好民族風情,又要寫好當代社會的獨特生活;既要寫出新疆的傳統文化,又要凸顯新疆的現代化建設;既要寫出具有獨特個人感受的“小我”,也要寫出新時代新疆人民奮發(fā)向上的“大我”。陳彥則結合自身的創(chuàng)作經歷,針對大家普遍面臨的創(chuàng)作困惑和寫作問題,提出講好故事是文學創(chuàng)作的首要方面,塑造好人物是提升作品成色的關鍵一環(huán),注重文本的“建筑材料”——語言的訓練和打磨是寫好小說的本體。
將對土地的深情轉化為寫作的熱情
6月11日,學員赴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參觀學習文瀚閣“真理之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經典版本展”的主題展覽。該展覽以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為基本脈絡,全面展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光輝歷程,重點展示300余個版本《共產黨宣言》等珍貴文獻和多語種多卷本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大家紛紛表示,眾多典籍版本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在今后創(chuàng)作中會更加自覺地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引,堅定文化自信,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理念,勇攀文學高峰,創(chuàng)造出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優(yōu)秀作品。
為期一個月的魯院學習生活結束了,學員們對文學創(chuàng)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政治理論素養(yǎng)也有了很大的提升。通過對哈薩克養(yǎng)駝牧民的采訪,王馨雨深刻體會到,文學創(chuàng)作不僅僅是表達個人情感和思想的方式,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和使命。作品應當更多地反映小人物的不平凡,正如王蒙所說“我們要通過敘事文學表現生活的美好和艱苦”。創(chuàng)作要從生活的日常中尋找靈感和素材,同時,也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和創(chuàng)作水平,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境界。
賀建忠談到,這次培訓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寫作習慣,也對自身文學創(chuàng)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他決定堅持每天寫作,字數不少于2000字;嚴格執(zhí)行“三晾三改三修飾”改稿原則,提高語言的精煉性和文學性,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和思想性,將對新疆這片土地的深情轉化為文學創(chuàng)作的熱情等等。談到阿勒泰成為“網紅”的現象,他表示與李娟描繪北疆草原故事不同,自己今后要講關于南疆、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塔里木河源頭的故事。未來,他將繼續(xù)立足南疆,在創(chuàng)作中融入大量獸醫(yī)工作和動物元素,講好新疆各民族人民“治病除頑疾,救獸濟蒼生”的故事、人與動物之間的溫情故事和動物之間和諧共存的生態(tài)故事,讓更多人了解新疆,了解獸醫(yī)文化。
當麗拉·布爾利克看到年事已高的王蒙對文學仍然充滿激情,看到各專業(yè)老師不辭辛苦為學員講課,看到同學們熬夜寫作、為文學夢想不斷努力,她又重拾了信心,想等一等屬于自己的靈感。在她看來,李娟的散文之所以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作者切身體驗當地生活,用樸實幽默的語言描述牧區(qū)見聞。同為阿勒泰人,她也一直有書寫家鄉(xiāng)的想法。由于定居城鎮(zhèn),并未在牧區(qū)長大,所以其作品中關于牧區(qū)特色和元素要相對少一些。她相信只要扎根生活,創(chuàng)作具有真情實感的作品,每個人都能從不同角度寫出色彩繽紛的新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