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筱一:發(fā)現(xiàn)語言中潛藏的可能性
本雅明將原文和它在各語言中的翻譯比喻成花瓶的碎片,而“譯者的任務”就是撿拾這些散落的碎片,試圖拼湊出一只完整的花瓶。日前,由中信出版·大方策劃的“譯者計劃:撿拾花瓶的碎片”系列活動在上海圖書館東館落地,試圖從譯者的視角走進作者和作品,與此同時,經(jīng)由這些譯者,讓翻譯本身走到讀者面前。
“譯者計劃”第一期主題為“譯的考驗”
袁筱一回憶了自己的翻譯歷程。她第一次翻譯作品是1994年,與李焰明合譯了勒克萊齊奧的《戰(zhàn)爭》,彼時距離勒克萊齊奧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有14年。不同于閱讀,翻譯給她帶來了全新的感受?!霸诜g的過程中,你在認識一個全新的對方,同時也在重新認識自己,包括認識自己的語言。我當時還是蠻沉醉于這種感受的,后來慢慢地就一發(fā)不可收拾。”
原文與“自己的語言”之間往往存在巨大的不同。袁筱一指出,這考驗著譯者做出翻譯觀念上的選擇。例如,法語文學作品當中有很多意象和比喻,而意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含義?!氨热缯f形容肌膚,特別是在19世紀法語作品當中,可能會形容像新鮮采摘下來的桃子皮,中文則會形容很水嫩,這個意象是很不一樣的。你可能會覺得桃子皮很粗糙,但同時,特別是在陽光下,湊得非常近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那些青春的女孩子的手臂上有一層細細的絨毛”,袁筱一說,遇到這種意象的時候,就非??简炞g者的觀念,譯者的選擇在當中就起了絕對的作用。
在袁筱一看來,法語翻譯已經(jīng)改變了她的語言和寫作習慣。例如插入和倒裝,原先在漢語中不那么習慣的一些表達,借助于翻譯而逐漸出現(xiàn)。她認為,翻譯的一大任務恰恰在于,發(fā)現(xiàn)語言中潛藏的可能性?!罢Z言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多樣性。我們讀到這么多漢語作品,也有沒能抵達的地方,譯者的任務可能就是把這些潛藏的東西呈現(xiàn)出來?!睂Υ?,張引弘分享了自己最近翻譯格拉克作品的感受,格拉克的長句常常用很多修辭去修飾同一個東西,“我們之前總說中文不太擅長處理長句,但我翻譯格拉克的時候發(fā)現(xiàn),在不產生歧義的情況下,中文的延展度也挺高的,我們也可以讓句子變得很長,當然同時也變得很繞,可能閱讀起來不是一個很舒適的體驗,需要花時間去理解”,她說道。
“譯者計劃”活動現(xiàn)場
“偉大的寫作者總會把你帶向語言未知的地方,不僅僅是翻譯應該如此”,袁筱一說,在法語文學中,諸如普魯斯特、格拉克、杜拉斯等都做到了這一點,打破了法語中已經(jīng)成型的傳統(tǒng)習慣。而當翻譯這樣做的時候,可能會先行一步背負罵名。她認為,譯者要去努力地形成自己所認為的好的譯本,雖然不見得討所有讀者喜歡,但這是使作品經(jīng)過翻譯后仍然是一部作品的保證。
“一部好的作品,它會不斷地呼喚新的譯本,”袁筱一指出,在本雅明的觀點中,原作的價值決定了它是否有足夠的翻譯空間。“作為一個譯者,我覺得我們可能更多應該放寬心地去想,總還會有新的譯文出現(xiàn)。因為譯者的個體經(jīng)驗總是有限的,你所不能及的地方,以及原作還沒有出來的地方,這些遺憾的地方以后總會有新的譯本出來的,不是說新的譯本就一定強過你的譯本,因為你的經(jīng)驗也有他不能抵達的地方,但總有新的譯本不斷地補足你。”
在活動現(xiàn)場,張引弘與袁筱一還聊到了對翻譯理論的思考。張引弘認為,所有的理論似乎都在用一種否定的語言來說翻譯,比如譯者是“戴著鐐銬跳舞”,也許我們可以賦予它一個更積極的意義。袁筱一認為,翻譯理論更多的是讓我們認識到翻譯是怎么回事,“有的時候它是靈感一現(xiàn),但理論可以讓某一些潛意識的東西變成有意識的東西,或者說它可以進行一個有意識的傳遞,這是翻譯理論的重要之處”。她不反對譯者現(xiàn)身,“我覺得譯者到前臺,并不是作為一個個體到前臺,他/她可能是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翻譯是怎么樣的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