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家花園》:以南京百姓故事形繪時代風云
葉兆言書寫南京四十余載,堪稱是南京城的“文學代言人”。無論是《艷歌》《夜泊秦淮》,還是“秦淮三部曲”,抑或是《南京人》《儀鳳之門》,無不沾染著這座文化名城今昔霄壤的歷史風霜。夫子廟的茶樓美食,秦淮河的笙歌簫影,江湖碼頭的市井俚俗,葉兆言用小說重構南京的文學地標,承載著靈動詩意的六朝煙雨與雄渾健樸的文化氣息。新作《璩家花園》(《十月》2024年第1期)延續(xù)作家以往的創(chuàng)作方向,在秦淮河畔一座老宅200多年間的滄桑變遷中追索歷史文化印記。
璩家花園的主人起家于皮貨生意,花園由小說主人公璩民有的曾祖父中舉后興建,“他們家房子有上百間,對外只敢稱九十九間半……因為過‘百’就犯忌了”。在《南京傳》中,葉兆言曾提到民間傳說有“九十九間半”的甘熙宅第,尤其提到藏有“國寶級驚人秘籍”的“津逮樓”,給這座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私家花園增添了神秘。到了《璩家花園》中,這座輝煌一時的私家宅院已風光不再,“璩家花園”成了一條老街的名字。小說便以此街區(qū)為空間軸,輻射至侯家、高淳江家,又在時間軸上穿插上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直至2019年發(fā)生的大事,在璩民有父子大起大落、悲歡離合的人生中生發(fā)人間煙火。
如果說璩家花園是小說著力營造的典型環(huán)境,璩民有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已然與璩家花園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市井中的文化存在。他恃才傲物、不拘小節(jié),與費教授的離奇交集,徒手怒斥提刀鬧事的廚師以及與幾位女性的恩怨糾葛,都富有傳奇色彩。從這位集英雄膽氣與放蕩不羈于一身的市井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名士風流,看到了六朝文化的歷史余音。
《璩家花園》是一部社會言情與歷史鉤沉相結合的作品??l(fā)時被《十月》雜志譽為1949年后的“南京傳”。如果說非虛構的《南京傳》以南京作為探視中國歷史的窗口,將這座古城從三國至民國1700多年的變遷娓娓道來,顯示出作家深厚的歷史情懷,那么《璩家花園》則用想象的虛構,借璩民有、李擇佳、阿四等一系列市井人物將1949年到2019年間的南京史從容不迫地娓娓道來,二者既是一種接續(xù),也構成一種互文。
學者王德威曾說,“葉兆言應是汲取了言情小說傳統(tǒng)”,其一是“張恨水、李涵秋等人領銜的鴛鴦蝴蝶說部”。就結構而言,《璩家花園》的確與李涵秋、張恨水的通俗小說有相通之處。李、張的通俗小說大致有兩種結構:一種以“社會為經(jīng),言情為緯”,即以描述社會歷史為主,期間穿插多個婚戀故事,如《廣陵潮》《春明外史》;另一種以“言情為經(jīng),社會為緯”,即以一對男女婚戀故事發(fā)展為主要線索,其間穿插社會歷史內容,如《啼笑因緣》《美人恩》。無論哪種,言情與言社會經(jīng)緯交織都是其特色,故被學者謝慶立稱為“社會—言情小說”,后來也有學者將其命名為“中國現(xiàn)代社會言情小說”,簡稱“社會言情小說”。
《璩家花園》既繼承了社會言情小說的結構方式,又結合了《紅樓夢》的網(wǎng)狀結構,別具一格。小說以璩民有父子的愛情故事為經(jīng)線,穿插進大量社會性內容,從上世紀50年代的俄語速成班、街道服裝廠到60年代的政協(xié)委員參政議政,70年代的蝴蝶牌縫紉機、恢復高考,80年代的“下海熱”,再到90年代的夜校補習班以及近年的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言情與言社會相互穿插、經(jīng)緯交織,形成一個縱橫交錯的球形網(wǎng)絡,完成了對南京市井社會近70年的歷史鉤沉。
《璩家花園》是一部深描人情冷暖,書寫百姓故事的作品。葉兆言擅以平民視角完成對歷史的透視。無論是從大戶闊太淪為幫人倒馬桶的李擇佳,還是心比天高的阿四、神秘失蹤又意外歸來的阿五,都是有著大家族血統(tǒng)的底層市井人物。尤其是做了一輩子鉗工的璩天井,忠厚得有些愚拙,他下崗后照顧兒子,老年后照顧孫子,一生只愛阿四一個人。難以想象,就是在這樣一個普通鉗工身上,流淌著盛極一時的江南望族血脈,但小說有意無意忽略了人物的血統(tǒng),而是呈現(xiàn)出凡俗生活中璩天井的純良、樸實、執(zhí)著,這些可貴的品質令他最終領受到命運的饋贈。
雖以“璩家花園”命名,但在小說中,璩家花園只是一個影影綽綽的幻影。當懵懂的璩天井在已破敗的祖宗閣下發(fā)現(xiàn)男女偷情,華屋秋墟,盛衰之感,自不待言。小說通篇充溢著一種歷史感,市井悲歡中寄寓著人情練達與人性洞悉,就如璩民有與李擇佳陰差陽錯的愛情。在患難中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卻因一臺縫紉機分道揚鑣,是情深意淺,還是造化弄人?晚年的民有傷感地承認,“如果要真心悔過,民有知道自己這一生中,品行并不算太好,做人也不是很認真……不過在準備為她買縫紉機的那一陣,他可是真心地想娶她,真心地想娶她為妻?!睒闼氐恼Z言中隱藏著平凡真摯的感情。無論是李擇佳對民有艱難歲月里的患難與共,還是天井對阿四起落浮沉中的不離不棄,都在煙火尋常的俗世溫暖中寄寓著作家對人性之光的信念。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京人,葉兆言用心、用情、用力講述著一個個隱藏在南京市井中的平常故事,正是這些故事貫穿了這座古城的前生今世,訴說著漸行漸遠的歷史,點燃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念。
(作者系華北科技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