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瑤:魏晉風度與五四精神 ——《王瑤畫傳》緒言
王瑤先生(1914.5.7-1989.12.13)
一
從清華園里激揚文字,到西南聯(lián)大專研中古文學,再到日后任教清華、北大,先后出版《中古文學史論》《中國新文學史稿》《魯迅作品論集》等名著,王瑤先生(字昭琛,1914-1989)走過了不平凡的一生——最初的設想是“要在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方面成一個第一流的學者”,后因機緣湊合,竟成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學科的奠基人;晚年更因學術敏感,在培育英才的同時,開拓了學術史研究的新視野。除了學術貢獻,王瑤更因其獨特的思想探索、雋永的表達方式以及跌宕起伏的命運,成為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備受研究者關注。
有學問,但并不囿于學術;有理想,但不一定能落實;有探索,但不見得很成功——王瑤的道路,在20世紀中國極具代表性。作為學者的貢獻,作為教授的功業(yè),以及作為知識者的命運,三者有時統(tǒng)一,有時疊加,有時則南轅北轍。也曾“大鵬一日隨風起”,也曾“零落成泥碾作塵”,晚年則是“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里主要是時代的因素,但也與個人的天賦、才學和秉性相關,故其所有的振奮、彷徨與掙扎,都值得后來者仔細品味與思考。這才能理解為何2014年5月7日北京大學舉行王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研討會,題目竟如此宏大:“精神的魅力——王瑤與20世紀中國學術?!?/p>
王瑤先生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Z00003752
當初王瑤先生突然病逝于上海,北京大學中文系緊急草擬,報請學校批準,提交給各報刊《王瑤先生生平》(參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1990年第1期、《魯迅研究月刊》1990年第1期、《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2期等),這則“蓋棺論定”的簡介,收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刊行的《王瑤先生紀念集》時,被置于篇首,但將第一段——“王瑤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史家,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第二、六、七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北京大學教授”——挪到了最后,而從“王瑤先生是山西平遙人,1914年5月7日出生”說起,無疑更符合傳記的體例。
王瑤寫書法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Z00007342
除了表彰王瑤先生在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兩個領域的學術貢獻,更談及其“一生學習魯迅,研究魯迅,宏揚魯迅精神,是魯迅研究界最有影響的專家之一”、“長期擔任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他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培養(yǎng)了大批骨干力量”、“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長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充分發(fā)揮了他的研究工作組織者的巨大作用”、“一生光明磊落,追求進步”等。至于當初字斟句酌,談論王瑤先生學術貢獻的這段話,現(xiàn)在看來依舊站得住,故值得大段引錄:
王瑤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史家,對中國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有很高的造詣。他的《中古文學史論》是中古文學研究中的開拓性著作,在國內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王瑤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學科奠基者之一,他的文學史理論與方法影響與啟迪了幾代學者。他的《中國新文學史稿》是最早的具有完備系統(tǒng)的現(xiàn)代文學史專著之一,建立了現(xiàn)代文學史研究與教學的基本格局,并被譯為日文,享有很高的國際聲譽。王瑤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中外文學關系研究等領域,也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
在學術高度專業(yè)化的當下,“學貫古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瑤先生努力探索與實踐,在古典文學與現(xiàn)代文學這兩個不同領域都有里程碑式的著述,值得后人表彰與追懷。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
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
與此相輔相成的,是王瑤先生的學術立場與研究方法——五十年代追求新時代有“義理”的“考據(jù)”,八十年代詮釋注重“釋古”的“清華學風”,再加上強調魯迅若干學術著作“比較完滿地體現(xiàn)了文學史既是文藝科學又是歷史科學的性質和特點”,可“作為中國文學史研究工作的方法論來看”,這位清華出身、北大任教的名教授,其學術影響力超越了具體的專業(yè)領域。另外,相對于同時代眾多魯迅研究/追隨者而言,王瑤先生的“師朱(朱自清)法魯(魯迅)”,兼及精神、文章與學問,因而顯得別具一格。
二
王瑤先生1946年8月起任教清華大學中文系,因院系調整,1952年9月轉往北京大學中文系,除了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主要業(yè)績體現(xiàn)在著書立說。其生前刊行的著作,大大小小16種,現(xiàn)開列如下(一般只列初版,改變出版社或有重大修訂者另列;不列特殊年代未經(jīng)作者授權的變相盜版):
1)《中古文學思想》,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
2)《中古文人生活》,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
3)《中古文學風貌》,上海:棠棣出版社,1951年;
4)《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北京:開明書店,1951年;
5)《魯迅與中國文學》,上海:平明出版社,1952年;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6)《中國新文學史稿》下冊,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年(同年刊行《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修訂本;另外,1955—1956年間日本河出書店分冊出版該書日譯本,譯者為實藤惠秀等);
7)《中國文學論叢》,上海:平明出版社,1953年;
8)《李白》,上海:華東人民出版社,195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1957年日本三一書店刊行該書日譯本,譯者為吉田惠);
9)《關于中國古典文學問題》,上海: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 1956年;
10)《中國詩歌發(fā)展講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56年;(修訂版)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
11)《陶淵明集》,(東晉)陶淵明著,王瑤編注,北京:作家出版社,1956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
12)《中古文學史論集》,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195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13)《中國新文學史稿》上下冊(修訂版),上海:上海文藝出 版社,1982年;
14)《魯迅作品論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15)《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16)《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王瑤等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
王瑤夫婦與學生合影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Z00006684
下面開列1989年歲末王瑤先生去世后出版的著作,按出版時間排列,包括舊著重刊、新編文集等。其中《潤華集》《中國文學縱橫談》二書乃先生親自編定;另有1989年8月編定目錄并撰寫后記,但未能單獨刊行,只是收入《王瑤文集》《王瑤全集》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論集》(與北大出版社“王瑤著作系列”之一同名異書)。
1)《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及〈野草〉〈故事新編〉的爭鳴》,王瑤、李何林著,上海:知識出版社,1990年;
2)《潤華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3)《中國文學縱橫談》,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4)《王瑤文集》,共七卷,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5年;
5)《中國文學研究現(xiàn)代化進程》,王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2005年重排版;
6)《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論集》(“王瑤著作系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008年重排版;
7)《中古文學史論》(“王瑤著作系列”),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2008年重排版;
8)《王瑤全集》,共八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年;
9)《中國文學:古代與現(xiàn)代》(“王瑤著作系列”),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8年;
10)《中國詩歌發(fā)展講話》(附《李白》),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年;
11)《王瑤文論選》(陳平原編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12)《王瑤文選》(孫玉石編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13)《中古文學史論》(“中華現(xiàn)代學術名著叢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14)《李白》,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
15)《中古文學史論》(典藏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16)《中古文學史論》(“山西文華·著述編”),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年;
17)《中國新文學史稿》上下冊(“山西文華·著述編”),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15年。
王瑤自題書齋名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Z00006601
在同時代學者中,王瑤先生屬于著述宏富的;但觀察出版年份,從1956年一跳就到了1982年,對于才華橫溢、精力充沛、剛剛噴薄而出就被人為中斷,以致“千古文章未盡才”,王瑤先生有很深的感嘆。
三
為王瑤先生立傳,既容易又艱難——說容易是因其生平基本局限于校園,沒有什么不能言說的重大秘密;說艱難是材料單一,主要是著述文字,不太適合在畫傳中大量引述。王先生自述生平的文章很少,除 了各書序跋略為涉及,再就是《坷坎略記》(1942)、《守制雜記》(1947)、 《自傳》(1979)、《治學經(jīng)驗談》(1983)、《自我介紹》(1987)等那幾篇短文,還有歷次政治運動中的自我檢討,作為一種特殊文獻,也可納入閱讀與辨析視野。
1983年5月7日,王瑤70歲生日當天攝于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Z008027
好在王瑤先生去世后,很多親友故舊以及弟子門生撰寫了大量回憶文章以及研究著述,提供了不少有用線索,按圖索驥,可大大豐富我們對于王先生生平及思想的認識。這里指的是以下五書:
1)《王瑤先生紀念集》編輯小組編:《王瑤先生紀念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2)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北京大學中文系合編:《先驅者的足跡——王瑤學術思想研究論文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3)孫玉石、錢理群、溫儒敏、陳平原編選:《王瑤和他的世界》,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4)孫玉石、錢理群編:《閱讀王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5)陳平原編:《王瑤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其中《王瑤先生紀念集》所收《王瑤年表》,乃王夫人杜琇女士所編,提供了王瑤生平最重要、最可靠的基本線索;該年表連同王超冰所編《王瑤著譯目錄》,刊《新文學史料》1990年第3期。日后收入《王瑤文集》第七卷、《王瑤全集》第八卷時,均由文集編輯小組詳加審訂,且做了不少社充(《王瑤年表》改題《王瑤年譜》)。
王瑤攝于北京大學中文系靜園五院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Z00007186
四
考慮到圖書篇幅以及畫傳本身特點,本書講述王瑤先生的生平事跡、學術傳承與主要成就,涉及專業(yè)話題,只能點到為止,不做過多評議與發(fā)揮。如此處理,目的是兼及學術性與可讀性。另外,就是希望凸顯“畫傳”圖文并重的優(yōu)長。
按照傳主的生平,全書分為以下五章:
一、從鄉(xiāng)村中掙扎出來(1914—1934)
二、清華園中的“小胡風”(1934—1937)
三、南渡北歸與潛心治學(1937-1952)
四、身心歷練與學科創(chuàng)制(1949-1977)
五、學科重建與晚年心境(1978—1989)
其中第三章與第四章時間上有交叉重疊,主要是考慮傳主的教學經(jīng)歷(清華轉北大)與學術思路(古代轉現(xiàn)代)并不同步,分開來說,兩全其美。
王瑤《自我介紹》手稿
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藏,檔案號:DG00000616
本書制作成功與否,文字撰述固然是根基,但各種圖像資料的搜集、整理與配置,同樣起決定性作用。感謝王瑤先生家屬的授權,以及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北京大學檔案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中文系資料室、清華大學檔案館、清華大學圖書館的鼎力支持。
生活在20世紀中國,作為“大先生”的王瑤,兼及教書育人、著書立說與社會關懷,故其得失成敗,不完全屬于個人,必須納入整個激烈震蕩、風云變幻的大時代,才能看得清、說得透。由于圖書性質以及編著者能力的限制,這方面的論述未能充分展開,只能留待日后彌補。
陳平原、袁一丹編著《王瑤畫傳》,北京大學出版社,2024年5月
附錄:王瑤先生年譜
·1914年,1歲。5月7日出生于山西省平遙縣。學名瑤,字笑譚,又字昭琛。
·1934年,21歲。9月,考入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
·1935年,22歲。5月,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和公開團體“清華文學會”。
·1936年,23歲。5月,在清華大學由趙德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本年,擔任第 45 卷《清華周刊》總編輯、清華文學會刊物《新地》編委。
·1937年,24歲。6月下旬,清華大學大考完畢,回山西平遙家中。11月太原淪陷,此后蟄居平遙等地。
·1942年,29歲。4月,寫《坷坎略記》,詳記一年來的坎坷經(jīng)歷及南下求學的強烈愿望。9月,在昆明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正式復學。
·1943年,30歲。2月,在昆明私立五華中學教國文課。6月,完成畢業(yè)論文《魏晉文論的發(fā)展》;7月,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yè)。9月,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部,師從朱自清先生。
·1944年,31歲。7月,被清華大學聘為中國文學系半時助教。本年,經(jīng)聞一多先生介紹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46年,33歲。4月,清華大學研究院中國文學部畢業(yè),畢業(yè)論文《魏晉文學思想與文人生活》。8月,受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員。
·1947年,34歲。本年,擔任大一國文課程,并講授“中古文學史專題研究”“陶淵明研究”等專題課。
·1948年,35歲。6月,受聘為清華大學中文系專任講師。8月,撰寫多篇悼念朱自清先生文章。
·1949年,36歲。本年,開始在清華大學中文系講授“中國新文學史”。
·1950年,37歲。12月,完成《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
·1951年,38歲。2—5月,參加中央教育部組織的文法學院各系課程改革小組中的“中國語文系小組”。7月,《新建設》第 4 卷 4 期發(fā)表《〈中國新文學史〉教學大綱》(初稿),署名老舍、蔡儀、王瑤、李何林。8月,棠棣出版社刊行《中古文學思想》《中古文人生活》《中古文學風貌》三書。9月,開明書店出版《中國新文學史稿》上冊。
·1952年,39歲。9月,隨著全國大學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文科各系并入北京大學,改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講授“中國新文學史”。
·1953年,40歲。8月,《中國新文學史稿》下冊出版。本年,日本早稻田大學教授實藤惠秀等開始翻譯《中國新文學史稿》。
·1954年,41歲。11月,發(fā)表《從俞平伯先生對〈紅樓夢〉的研究談到考據(jù)》。11月,被推舉為全國政協(xié)第二屆委員會委員。12月,被推舉加入康濯等七人組成的《文藝報》編輯委員會。
·1955年,42歲。10月,發(fā)表《從錯誤中汲取教訓》,此后《中國新文學史稿》停止出版。
·1956年,43歲。5月,《中國詩歌發(fā)展講話》出版。8月,編注《陶淵明集》出版。9月,《關于中國古典文學問題》出版。本年,北京大學評定教師職稱,被評為三級教授。
·1958年,45歲。在“雙反”運動中受批判,被樹為走白專路線的典型,此后不再擔任《文藝報》編委
·1959年,46歲。3月,不再擔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隨后任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
·1961年,48歲。春,出席周揚主持的高等院校文科教材會議,會后參加“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教科書的編委會,分擔一部分編寫工作。
·1966年,53歲。本年,被定為“反動學術權威”“漏網(wǎng)右派”,實行監(jiān)督勞動。
·1969年,56歲。9月,北大工宣隊做出結論,因此獲得“解放”。
·1977年,64歲。下半年,正式借調到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工作,任副主任。
·1978年,65歲。3月,招收“文革”后首屆碩士研究生,報名800人,錄取7人。
·1979年,66歲。4月,被北京大學聘為校學術委員會委員。11月,《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創(chuàng)刊,出任主編。
·1980年,67歲。7月,參加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首屆年會,被選為學會第一任會長。
·1981年,68歲。6月,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文學學科評議組成員。9月,參加魯迅誕生 100 周年紀念活動,為學術討論會的執(zhí)行主席之一,并在大會上宣讀論文《〈故事新編〉散論》。
·1982年,69歲。11月,《中國新文學史稿》修訂本出版。
·1983年,70歲。6月,被推舉為全國政協(xié)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1984年,71歲。8月,《魯迅作品論集》出版。8月,招收博士研究生 2 名。9—10月,應日本大學邀請赴日講學。
·1985年,72歲。5月,抱病參加“現(xiàn)代文學研究創(chuàng)新座談會”,并做了講話。
·1986年,73歲。3月,應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龔雪因基金會邀請,赴港講學一個月。
·1987年,74歲。11月,《〈故事新編〉散論》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榮譽獎。11月,國家社科基金規(guī)劃小組審議通過了先生申請的“七五”科研項目“近現(xiàn)代學者對中國文學研究的貢獻及其經(jīng)驗”。
·1988年,75歲。1月,《中國新文學史稿》獲全國高等學校優(yōu)秀教材獎。3月,應法國巴黎第八大學邀請赴法講學。
·1989年,76歲。11月13日赴蘇州大學參加并主持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五屆理事會,20 日赴上海參加巴金學術討論會,在開幕式上致辭時體力不支,緊急送往醫(yī)院。12月13日在上海市華東醫(yī)院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