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詩有情兮情長存——紀念拜倫逝世200周年
來源:文匯報 | 王思穎  2024年04月24日08:27

威廉·韋斯托爾(William Westall)畫作《拜倫眺望羅馬競技場》

威廉·韋斯托爾(William Westall)畫作《拜倫眺望羅馬競技場》

“那無可匹敵的開放的鮮花,必定最先凋零?!?/p>

1824年4月,喬治·戈登·拜倫死于希臘戰(zhàn)場,終年37歲。拜倫的生命是否因為輝煌而注定短暫?他著述頗豐,傳世作品既有短詩、敘事長詩又有詩劇,是當之無愧的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最有代表性的偉大詩人。歌德贊美他是“19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普希金稱頌他為“思想界的君王”,羅素甚至把他編進了《西方哲學史》。

兩百年前人們紀念拜倫,是因為拜倫為了希臘的民族解放事業(yè)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一百年前人們紀念拜倫,是因為拜倫自以日本為橋梁經梁啟超牽線譯介到中國后,便始終和中國的革命解放事業(yè)聯(lián)系在一起,那時候的中國“正需要拜倫那樣的富有反抗精神的震雷暴風般的文學,以挽救垂死的人心”。

滄海而桑田,今天的我們是否依然要紀念拜倫?今天的我們究竟要怎樣紀念拜倫?

早期出版的《唐璜》中的插圖?,F(xiàn)收藏于大英圖書館

早期出版的《唐璜》中的插圖。現(xiàn)收藏于大英圖書館

革命的時勢造就了英雄的拜倫

羅素認為“世人堅持將拜倫簡單化”,言下之意是拜倫實在不簡單。事實上拜倫自身的確矛盾重重。

拜倫父系家族是英國貴族世家,“但是不管先人是多么富貴榮耀,出一個敗子,就永遠損壞了門風”,拜倫繼承爵位的叔祖父因為在決斗中殺死了一個人一直遭到鄰居們的嫌棄,被稱為“邪惡勛爵”;拜倫出身貴族,但年幼時卻貧困潦倒,直到10歲繼承男爵,貧窮的境況才有所好轉;拜倫幼時與母親相依為命,但母親常常對他苛責凌辱,母子關系異常緊張;拜倫生得俊俏,無奈天生跛足。毀譽參半的家族傳統(tǒng),在窮困和富足之間顛簸的成長環(huán)境,畸形的親密關系以及俊美且殘疾的自身狀況,逐漸形成了拜倫性格中的敏感、自尊、好強、孤傲、反抗、憂郁等特點。就是這樣性格矛盾的拜倫,不但將英國的浪漫主義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而且獨樹一幟,創(chuàng)造了“拜倫式英雄”。也正是這樣一個浪漫主義奇才的拜倫,卻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先后發(fā)表一系列激進言論,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一系列反叛人物,使統(tǒng)治階級大為惱怒,于是借故尋釁,布置圈套,制造“輿論”,最終把他攆出了英倫。

“要么我不配留在英倫,要么英倫不值得我再留下去”,1816年4月25日,拜倫昂然不屈地離開了他幾乎已經不屑一顧的英國上流社會,他離去了,從此再沒有活著回到他的祖國。作為浪漫主義代表的拜倫最重要代表作的《唐璜》竟然是一部諷刺作品,左手諷刺,右手抒情,拜倫不僅做到了,而且做得不露痕跡,實在讓人稱奇。

就在世人為如何將拜倫簡單化而大傷腦筋的時候,恰逢世界各國革命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于是拜倫意外披上了戰(zhàn)袍,以“戰(zhàn)神”的形象活躍在世界各國的文學舞臺上。

1902年11月15日,梁啟超在《新小說》雜志第二期上登出拜倫的銅版插圖,第一次向國人介紹這位上個世紀初期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圖片附有梁啟超自己撰寫的拜倫生平簡介,稱其為“英國近世第一詩家也……每讀其著作,如親接其熱情,感化力最大矣。拜倫又不特文家也,實為一大豪俠者。當希臘軍獨立之起,慨然投身以助之。卒于軍,年僅三十七”。

至情的詩歌成就了獨特的拜倫

如果說國際國內的革命環(huán)境是拜倫詩作跨越國界成為世界文學并穿越時空成為經典文學的一個條件,是外因,并不能起決定性作用,那么那個能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因又是什么呢?找到了這個內因,就回答了我們開篇提出的今天需不需要以及怎樣紀念拜倫的問題。這個內因,歸根結底就是“情”,倘若再說得具體一些,就是對自然寄以真情,對人托以深情,對困境報以激情。

對自然寄以真情。拜倫以孩子自比,認為“大自然始終是我們最仁愛的母親,雖然她溫柔的面容總是變幻不定;讓我陶醉在她赤裸著的懷抱里頭,我是她不棄的兒子,雖然不受寵幸”“我愿做個無憂無慮的小孩,仍然居住在高原的洞穴,或是在微曛曠野里徘徊,或是在暗藍海波上騰躍;撒克遜浮華的繁文縟節(jié),不合我生來自由的意志,我眷念坡道崎嶇的山地,我向往狂濤撲打的巨石”。浪漫主義作家熱愛自然,關注與自然交流的心靈,單從這一點上來說,拜倫與其他浪漫主義詩人并無分別,然而,拜倫之所以是拜倫,恰恰是因為他把對自然的熱愛無限延展,由英國經歐洲及世界。

1809年拜倫開啟了壯游之旅,游歷歐洲大陸和黎凡特地區(qū),途經葡萄牙、西班牙、阿爾巴尼亞,直至希臘、小亞細亞和君士坦丁堡,歷經三年,1811年歸來,與他一起榮歸的還有《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的前兩章。翌年游記出版,拜倫一夜成名?!拔乙怀褋恚l(fā)現(xiàn)自己已經成名了”,這是《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出版后的第二個月末拜倫所說的話,他用這本書完全俘虜了英國,一躍登上了英國文壇巔峰。

拜倫筆下的西班牙莫雷納山脈,是“結滿果實的山谷,浪漫情調的峰巒,(啊,愿這些山巒衛(wèi)護那愛自由的種族?。┛粗@些,眼里會發(fā)出快樂的光焰,山間有多么甘芳的空氣,這生活,懶洋洋的人永遠嘗不到它的真味”。拜倫筆下的萊茵河,是“滔滔奔騰的河水泛起波瀾,這一帶的風光是秀色可餐,隨著河水的流瀉曲曲彎彎,變化無窮的景色多么秀艷”。就連唐璜乘著小艇漸漸靠近的那片荒涼的海岸在拜倫的筆下都別有風味,在那里他能“感覺到濃密綠蔭的清新氣息飄拂在林梢,使空氣柔和平靜;那綠蔭映入他們呆滯的眼里,像簾幕,擋住了波光和赤熱天穹”。

拜倫在自然環(huán)境里有多愜意,看到環(huán)境被踐踏時便有多心痛,而這種心痛,隔著時空都能讓人感同身受。他看到曾經作為“思想的巨廈,靈魂居住的華宮”的希臘遭受野蠻的劫掠,只剩下荒蕪和破壁斷墻成為“兩個沒光彩、沒眼珠的窟窿”時不由自主吶喊:“有哪一位圣賢,哪一個著書的哲人,能使這荒蕪的場所重再變得熱鬧,面目一新?”那一年拜倫只有24歲,他也許還想不到12年后,果真有這么一位圣賢,有這么一個著書的哲人萬里赴戎機去了希臘戰(zhàn)場,為了將荒蕪變得熱鬧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這個圣賢竟然就是他自己,真是一語成讖,讓人感嘆。

對人托以深情。拜倫的筆不管有多么諷刺,總是滿載著浪漫情思的,寫人總是一往情深。“每人就是對方的鏡子,誰看誰都是眼里亮晶晶地閃著歡樂:他們知道,這寶石一般的閃光,無非是他們眼底深情的反映”。

現(xiàn)存拜倫詩歌中最早的一首題為《悼瑪格麗特表姐》,創(chuàng)作于1802年,1807年收入詩集出版時一字未改。由此我們可以猜測,拜倫創(chuàng)作這首詩歌時一定是感情充沛一氣呵成,而那時的拜倫才剛滿14歲?,敻覃愄乇斫闩c拜倫兩小無猜感情甚篤,再加上15歲早逝,兩種情愫交織在一起,便有了詩歌尾處最深情的呼喊:“但對她美德的懷想是這樣親切,但對她嬌容的記憶是這樣新鮮;它們依舊汲引我深情的淚液,依舊盤桓在它們慣住的心田”。

拜倫的感情生活一直為人詬病,1824年1月22日,拜倫去世前三個月,他作了最后一首詩,詩名為《今天我滿三十六歲》,開頭第一句就是“這顆心不再激動別個,也不該為別個激動起來,盡管沒有人愛我,但我依然要愛”。如果單從作品中看,拜倫的愛情確實是熾熱的。賽沙是拜倫早年的戀人,她生病臥床直至去世,拜倫都在東方游歷而未歸,這似乎成了拜倫心中永遠的遺憾,拜倫將之凝成文字,接連創(chuàng)作了幾首詩歌,后人稱之為“賽沙組詩”?!岸斈慵湃换癁楫愇?,對人間的悲苦不再縈懷,深情的熱淚就奪眶而出,飛快地奔涌,一如現(xiàn)在”“在芳艷年華,你悠然遠逝,苦難的深杯留給我喝干”,如此文字,現(xiàn)在讀來,就算不是字字泣血,也是深情難掩,也許拜倫對愛情始終存有期待。

為逝去的親人、愛人寫詩是詩人的常態(tài),不足為怪,然而拜倫的確曾做過一件頗有些古怪的事情,他的愛犬死了,他不但將其厚葬,還給它創(chuàng)作了墓志銘,后來又收錄進了詩集。拜倫這樣稱贊他的愛犬:“埋在這片土地下的遺體,生前美麗卻不虛榮,強壯卻不傲慢,勇敢卻不兇殘,具備人類一切的美德,卻毫無人性的缺點”。拜倫對自然、對人甚至對動物都情深無限,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大概指的就是這樣的境界吧。

對困境報以激情。拜倫之所以能把諷刺和抒情完美統(tǒng)一在一起,正是因為激情。16000余行的長詩《唐璜》被公認為拜倫最重要的作品?!短畦凡缓脤?,因為這是一個歐洲中世紀舊傳說,傳說中的唐璜是一個專門玩弄婦女的登徒子,而且已經由莫里哀和莫扎特寫進過喜劇和歌劇,要把他寫得風流放蕩不難,要把他寫得有點不同或有點意義卻不易。

拜倫只能另辟蹊徑,一方面在保留唐璜登徒子原型的基礎上,給他添加了諸如熱情、善良、正義、天真等性格因素,這樣的好處是豐滿了人物形象的同時又充實了故事內容;另一方面是把講故事和發(fā)評論相結合,好像此書有兩個主角:一個是唐璜,一個是拜倫自己,兩者形成對照,這樣的好處是把19世紀歐洲的現(xiàn)實拉進故事進行諷刺。他在詩中酣暢淋漓地諷刺了滑鐵盧戰(zhàn)役的獲勝者、英國軍閥惠靈頓,說他“若不是魯撒、布婁和納西奧,以及天知道還有哪些‘婁’和‘奧’,及時地趕來增援,拿一點顏色,給那些驍勇善戰(zhàn)的敵人瞧瞧,恐怕惠靈頓公爵就無法炫耀他的勛章了吧?還有他那年金也是我們有史以來最重的一份”,對惠靈頓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諷刺躍然紙上。拜倫緊接著就開始諷刺國王,說“天佑我王和國王們”,這當然是拜倫違心的祝福,因為他馬上筆鋒一轉寫道:“天若不加以保護,我恐怕人民已不會護佑得久了”。倘若拜倫就在這里停筆,那這諷刺就顯得平庸無奇,拜倫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在這絕望的諷刺里用激情依然給人留下了無盡的希望和想象,如他所說:“我仿佛聽見鳥的歌說,待不很久人民就會強大”。

《唐璜》中流傳最廣泛的詩歌片段當屬《哀希臘》,在這首詩歌中,拜倫先是因希臘人民不進行反抗而痛心疾首:“怎么,靜悄悄?聲息毫無?聽見了,是死者回答的聲音:有一個活人挺身而出,我們就都來,都來效命!這聲音像遠處山洪喧響,可是活人呢,卻不開腔”,當然依照拜倫于諷刺中抒情,在絕望中尋找激情的慣用創(chuàng)作手法判斷,這首詩定然會以給人信心和希望的方式結尾。毫無意外,拜倫在詩的末尾如此號召希臘人民反抗:“讓我登上蘇尼翁石崖,那里只剩下我和海浪,只聽見我們低聲應答;讓我像天鵝,在死前高唱:亡國奴的鄉(xiāng)土不是我邦家——把薩摩斯酒盞摔碎在腳下!”拜倫因心痛而諷刺,但也因激情而給后人以力量。革命家秋瑾在英勇就義前寫了一首《絕命詞》來勉勵自己也勉勵后人,其中就有“好持一杯魯酒,他年共唱擺侖歌”,這里的擺侖歌指的就是《哀希臘》。

共鳴的情感鑄就了不朽的拜倫

梁啟超將拜倫介紹到中國之日起,中國文壇巨擘們便爭相譯介研究,自此,拜倫便與胡適、魯迅、蘇曼殊、馬君武等的鼎鼎大名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哀希臘》便有17個譯本之多。與其說是中國當時革命的社會環(huán)境這個時勢造就了拜倫這個英雄,倒不如說是拜倫強烈的情感與中國詩歌傳統(tǒng)抒情的內在氣質的同一使然。

中國詩歌中對自然的眷戀俯拾即是,作為中國詩歌源頭的《詩經》第一篇第一句就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國詩歌中的自然,有蘇軾筆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波瀾壯闊,有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寧靜,有辛棄疾筆下“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的相映成趣。中國詩歌中的自然,是文人墨客“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靈歸宿,能帶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哲學思考,能激起“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無盡感慨,也能引發(fā)“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的黯然神傷。

中國詩詞中更不缺乏對人與人之間各種感情的細膩描寫?!按饶甘种芯€,游子身上衣”是母子的親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是兄弟的友情,“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是羞澀的愛情,“有一美人兮,見之不忘,一日不見,思之如狂”是熾熱的愛情,“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潔”是相守的愛情,“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是天人永隔但情絲未了的愛情。

而中國的詩人又最擅長絕處逢生。行路艱難的時候,切莫放棄,因為屈原告訴我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陸游告訴我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白告訴我們“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C径噔兜臅r候,切莫放棄,因為王勃告訴我們要“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鄭板橋告訴我們要“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李清照告訴我們要“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古人所謂的“人情不相遠”是有道理的,正是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才讓拜倫跨越時空,穿越民族,去往世界各地而沒有水土不服。這個“情”才是拜倫被世界人民紀念并一直紀念的根本內在原因。

而這個“情”在當今社會又是如此難能可貴。城市化的發(fā)展給生態(tài)自然帶來前所未有的破壞;網絡化的發(fā)展讓我們生活在虛擬世界里而慢慢忘了怎么在現(xiàn)實世界表達我們的感情,甚至我們都在懷疑自己是否還有情感;智能化的發(fā)展使我們茫然,渾然分不清是機器進化成了人還是人退化成了機器。更可悲在于,我們今天面臨的外在內在困難,身體心靈承受的壓力,絲毫沒有減少。那么今天的我們,該去哪里尋找克服如此種種的內在力量呢?即便戰(zhàn)爭的硝煙盡褪,拜倫也不能從世界文學的舞臺隱退,今天的我們仍要紀念拜倫。

結尾處我仍要引用羅素的話,“世人堅持將拜倫簡單化”,這是前半句,前文已經分析過,這句話還有后半句,而我卻不能完全贊同,至少在當下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能完全贊同?!昂驮S多其他的著名人物一樣,作為一個神話的拜倫要比作為真實的拜倫更為重要。作為一個神話,他的重要性極為巨大,特別是在歐洲大陸上”。恰恰相反,真實的拜倫比作為神話的拜倫更重要,因為神話的拜倫也許具有超能量,但真實的拜倫有“情”;作為一個真實的人,拜倫的重要性極為巨大,不只在歐洲大陸,在任何大陸都是如此,不僅在兩百年前的昨天如此,兩百年后的今天如此,再過兩百年的明天依然如此,因為拜倫的“情”沒有邊界,直達人心。

正如拜倫所說:“詩名雖然是一陣輕煙,它的芬芳卻刺激思想;那最初發(fā)為唱歌的不安的感情還是要求表現(xiàn)出來,和過去一樣;有如海波最終沖到岸沿才碎沒,熱情也把它的波浪沖激到紙上而成為詩歌”。

延伸閱讀

致瑪麗·雪萊

我以為你至少充分了解我,足以肯定我不會有意于蔑視亨特的貧困。相反,我倒為他的貧困而尊敬他,因為我知道貧困是什么,因為我也曾象他一樣地困窘過,但我以為這沒有什么理由降低一個體面的男子的自尊心。如果你的意思是說,倘若他是個富人,我便會參加這個雜志的工作,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從事該雜志的工作是出于對他的好意,當然對他的文學的和個人性格我早就是尊敬的;對他的政治勇氣也是尊敬的,就象因他目前的境況而為他感到遺憾一樣:我這樣做是希望他在他的投稿的文藝界朋友的幫助下(這種投稿對所有綜合性雜志都是不可缺少的)自己能夠獨立。

在我們的私人交往中,我對待他總是這樣謹小慎微,以致我避免把我認為會使他不愉快的忠告強加于他,免得他以為這是所謂的“乘人之?!?。

至于交友,則在這種性格方面我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不了解男人,只有我幼年時的朋友克萊爾勛爵是例外,因為我覺得他是完全配得上這一名稱的。我同所有其他人都是世故之人的友誼。我甚至從雪萊那里也沒有感覺到友誼,不管我多么羨慕和尊敬他。你知道即使虛榮心也不能使我產生友誼,因為在所有的人中,雪萊對我的才能評價最高——或許也對我的氣質評價最高。我將通過我的好友盡自己的職責,根據(jù)以怨報怨,以德報德的原則行事。我相信,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我都是這樣做的。我可以為他們的談話而感到高興——為他們的成就而感到高興——樂于幫助他們,或反過來,樂于接受他們的忠告和幫助。但至于朋友和友誼(正如我已經說過的那樣),我只提到唯一的仍有男子漢氣概的人,我認為他的友誼乃真正的友誼,可能托馬斯·穆爾是例外。我一生曾有過或可能仍然有一千個所謂的朋友,他們就象一個人在這社交界跳華爾茲舞的舞伴一樣——舞會一結束便不大記起,盡管當時是十分令人高興的。歡樂或痛苦中的習慣、行為和交誼是同一類的聯(lián)系,而政治上的信念相同則是另一回事。

1822年12月

摘自《拜倫書信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