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約恩·福瑟發(fā)表2024世界戲劇日致辭:藝術即和平
世界戲劇日是由國際戲劇協(xié)會于 1961 年創(chuàng)立的全球戲劇盛事,自此每年的3月27日便成為國際戲劇協(xié)會全球各中心以及世界各地戲劇界人士共襄盛舉的日子。首屆世界戲劇日慶典于1962年舉行,此后每年的這一天,國際戲劇協(xié)會都會推選一位在戲劇領域有著杰出貢獻的藝術家,請他們分享自己對戲劇的獨到見解與深刻感悟。今年,挪威劇作家、20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恩·福瑟更是為2024年世界戲劇日傾情撰寫了題為《藝術即和平》的獻辭,以此向全球戲劇人獻上他的誠摯祝福與深刻思考。
約恩·福瑟(挪威籍劇作家、作家、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藝術即和平
——2024年世界戲劇日致辭
約恩·福瑟
雖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總體而言,人與人之間不過是大同小異而已。我們的外貌不盡相同,這一點毋庸諱言,但在每個人的體內(nèi)都有著僅屬于他自身的東西——那就是他的本體,我們姑且稱之為“靈魂”或“精神”,要不就干脆將其擱置,不使用任何詞匯來為其作標簽。
盡管我們彼此之間各不相同,卻又相差無幾。無論來自天涯海角,無論語言、膚色、發(fā)色千差萬別,人就其本質(zhì)而言都是別無二致的。
我們既相同又相異,這似乎是個悖論?;蛟S,人是肉體與靈魂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這就注定了人的內(nèi)在矛盾性——既包括了世俗的、有形的存在,也包括了超越物質(zhì)界的存在。
藝術,尤其是優(yōu)秀的藝術,以其奇妙的方式融合了極端的個性與共性。它讓我們從宏觀的角度來理解“差別”,亦或稱作“異質(zhì)”。通過這種方式,藝術跨越了語言、地域和國界的隔閡。它不僅匯聚了每個人的個體特質(zhì),也在另一個層面,集合了不同群體的個性特征,例如各個民族的特征。
藝術并不是通過消減差異而使不同的事物同質(zhì)化,恰恰相反,藝術是讓我們?nèi)バ蕾p和了解那些與我們不同的、陌生的或外來的事物。所有卓越的藝術作品都精準地包含這樣的元素:某種陌生事物,某些我們不能完全理解但又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感知的東西。可以說,它具有一種魔力,令我們癡迷,推動我們超越自我的局限性,以此創(chuàng)造出藝術本身所具有的超越性,并引領我們?nèi)ゲ粩嗟刈穼ば碌某健?/p>
我不知道有何良策能將相互對立的事物統(tǒng)一起來,但與之相反的操作是,現(xiàn)實世界中屢見不鮮的各種暴力沖突,這些沖突旨在摧毀一切外來的、獨特的異類事物,往往利用最不人道的技術發(fā)明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世界上存在著恐怖主義和戰(zhàn)爭,因為人類也有動物性的一面,受本能驅(qū)使,將另類事物和外來事物視為對自身存在的威脅,而非引人入勝的神奇之物。
正因為任何“不同”都會被視為一種需要根除的威脅,我們能夠感知到差異的“獨特性”也因此消失了,只剩下共有的“同一性”。一切從外部看來的異端,比如宗教或思想理念,都變成了需要被征服和摧毀的對象。
戰(zhàn)爭所對抗的是我們所有人內(nèi)心中的那些獨特性,它對抗的是藝術,對抗的是所有藝術的內(nèi)在精神。
我在這里所談論的藝術,并非特指戲劇藝術或劇本創(chuàng)作,而是指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如上所述,所有卓越的藝術,從根本上都圍繞著同一個核心:選擇絕對獨特的、個性化的東西,并將其進行共性化的處理和創(chuàng)作。通過藝術手法將個性與共性相融合并非是抹去其特異性,而是強調(diào)這種特異性,使那些外來、陌生的東西熠熠生輝。
戰(zhàn)爭與藝術是對立的,正如戰(zhàn)爭與和平是對立的——就是這么簡單:藝術即和平。
【致辭人簡介】
約恩?福瑟,挪威小說家、翻譯家、劇作家。2023 年,他因其創(chuàng)新戲劇及散文“為不可言喻的事物發(fā)出了聲音”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新挪威語作家。其作品涵蓋 70 多部小說、詩歌、兒童文學、散文與戲劇,并被譯為 50 多種語言。其戲劇語言富有詩意,接近抒情散文與詩歌,內(nèi)省深刻極簡,被認為代表了亨里克?易卜生在 19 世紀建立的戲劇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延續(xù)。在他的劇作中,福瑟經(jīng)常留下不完整的詞語或情節(jié),制造出一種未解決的緊張感。不確定性和焦慮主題在其作品《夜歌》(1998)和《死亡變奏》(2002)等劇中都得以體現(xiàn)和探討。其小說,如《早晨和晚上》(2000 )和《阿萊斯在火邊》(2004 ),展示了他獨特的語言特色,以停頓、打斷、否定和深刻的質(zhì)疑為特點。
約恩?福瑟的作品深入探討人類境況的本質(zhì),涉及不確定性、焦慮、愛情和失落等主題。憑借獨特的寫作風格和對日常情境的深刻挖掘,他確立了自己在當代文學和戲劇界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