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當AI寫的小說開始得文學大獎,人類作者怎么辦?
來源:封面新聞 | 張杰  2024年02月20日07:47

隨著近些年來技術更新迭代速度加快,總有一波高科技進展沖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2024年開年以來,最火的高科技話題莫過于OpenAI推出的AI視頻生成模型Sora火爆出圈。作為一個人工智能模型,Sora能夠通過文本提示生成逼真且富有想象力的視頻,讓人再次對藝術創(chuàng)作未來的走向,進行深思:未來AI在文藝創(chuàng)作領域的應用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

文字是圖像的根基,是創(chuàng)意的母體。關于AI(人工智能)深度參與文學寫作,一直牽扯著人類的敏感神經(jīng)。2024年伊始,在剛舉辦不久的第170屆日本芥川獎的頒獎典禮上,33歲的作家九段理江公開透露,自己的獲獎作品《東京都同情塔》是利用Ai生成器輔助寫作,小說中約有5%的句子是從chatGPT生成的句子中“逐字引用”的。她表示,在與AI的合作中,盡管有時AI的回答并不完全符合她的期望,但還是能通過主角的臺詞將這些元素(AI生成的內(nèi)容)融入作品,使得小說更加生動有趣。她還說,未來還將繼續(xù)探索人工智能進行創(chuàng)作。

其實,人工智能深度參與創(chuàng)作的小說獲得文學獎項,這并不是第一次。2023年10月,由江蘇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主辦的第五屆江蘇青年科普科幻作品大賽公布了獲獎名單。其中,獲得二等獎的作品《機憶之地》,就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沈陽教授通過對話形式提示“@硅禪”(AI)生成,共經(jīng)過約66次對話,主要經(jīng)歷了5個非連續(xù)時間段的創(chuàng)作,共約3小時左右,形成了約43061個字符,從中復制出5915個字符,最后完成的。沈陽教授還透露,該作品參評該文學獎是經(jīng)過組委會評委討論同意,并匿名混在其他作家作品中參與評選,6名評委中的5名不知道這篇小說是AI創(chuàng)作而成。

AI寫的小說獲得了文學獎,這意味著什么?真的如一名網(wǎng)友所說的,文學創(chuàng)作似乎進入了一個新階段?AI的文學寫作究竟是助手還是威脅?當下年輕的人類作者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將之作為助手,還是敵人?未來AI寫作會不會大面積取代專業(yè)的文學家?人機共創(chuàng)的作品,未來會不會遇到版權歸屬方面的問題?帶著諸如此類的問題,封面新聞記者采訪到多位在各自領域活躍思考、寫作、行動著的青年作家。

人機共創(chuàng)的目標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

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

出生于80年代的科幻作家陳楸帆,早在ChatGPT時代之前,就深度參與了多年的AI“共創(chuàng)寫作”實踐,對生成型人工智能擁有獨到的前沿視角和深刻洞察力。 陳楸帆畢業(yè)于北大中文系,其作品以其現(xiàn)實主義和新潮派的風格而聞名,曾獲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在科幻界有“中國的威廉·吉布森”之稱?,F(xiàn)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2020年10月,陳楸帆曾發(fā)起過一個叫“共生紀”的人機共創(chuàng)寫作實驗項目。該項目集結了包括陳在內(nèi)的國內(nèi)11位新銳作家,將圍繞環(huán)保、人機關系、性別、文化多樣性等主題,與AI協(xié)同創(chuàng)作多篇科幻故事。陳楸帆曾使用人工智能作為輔助,創(chuàng)作了包括《人生算法》《恐懼機器》《出神狀態(tài)》《火星奧德賽》等科幻作品,“我會標明出哪部分是人,哪部分是機器創(chuàng)作的,最后給它一個署名,說這是由哪個模型創(chuàng)造的,這個模型背后的團隊是哪個,也保留了對它背后知識產(chǎn)權的尊重。”

從2022年開始,陳楸帆開始用Midjourney(AI繪畫工具)、Sudowrite(AI寫作工具)、GPT等AI工具作為自己寫作的輔助。他的體驗是,“AI技術的進步非常神速。目前可能相當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寫作水平,基本上一段文字里很難判斷出哪部分是人寫的,哪部分是機器寫的,它已經(jīng)達到基本通順流暢的程度。當然可能在一些細節(jié)上還比較欠缺,在人稱等方面還是會出錯,但有時候也會出現(xiàn)令人拍案叫絕的句子?!标愰狈岬?,在跟機器共創(chuàng)的過程中,能打破以往寫作的慣性,“人機共創(chuàng)實驗使用更多的數(shù)據(jù)、更智能的算法,但目標并不是寫出更好的作品,而是打破邊界,展開對話,實現(xiàn)人與機器思想的碰撞與流動?!?/p>

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陳楸帆提到,AI參與創(chuàng)作這個事情,其實已經(jīng)有很多探討。不僅是文學創(chuàng)作,也包括音樂、影視動畫、游戲等創(chuàng)意型的創(chuàng)作中,其實AI參與討論,都有展開。只不過,此前更多的可能還是一個小圈子里。像現(xiàn)在人與人工智能合作寫的小說得了文學大獎,讓這個事情進入了大眾的關注、討論視野里。總體來說,我認為,AI作為創(chuàng)作工具來講,應該是大勢所趨吧?,F(xiàn)在問題是,引導年輕人以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和做法面對這件事?!?/p>

如今,陳楸帆覺得已經(jīng)又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拔覀儾荒茉傧褚郧耙粯邮褂肁I,因為它會涉及到很多問題,其一是法律方面,另一方面它倒逼我們?nèi)ニ伎荚鯓犹嵘藱C協(xié)作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需要去從一個新的高度來思考這個問題。當它變成一個工具之后,可能慢慢地會像我們?nèi)粘J褂玫膚ord軟件、微軟電腦系統(tǒng)和鍵盤等等,不再是一種需要特地強調(diào)的存在。

出生于1996年的詩人、小說家焦典是一位大有潛力的青年寫作者。2021年5月,焦典曾在成都領取了“2020中國·星星年度詩歌獎”之“年度大學生詩人獎”。如今她在北師大文學創(chuàng)作專業(yè)讀博士,導師是莫言。在2023年熱播外景紀實類讀書節(jié)目《我在島嶼讀書2》中,焦典曾和老師莫言就寫作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讓觀眾看到了“老師”莫言,也認識了年輕朝氣的焦典。

像焦典這樣的年輕作家,未來會不會考慮使用AI作為自己寫作的助手呢?“如果它能幫忙把小說寫得更好的話,何樂而不為呢?人類作者在一些地方可以在機器的幫助下,節(jié)省時間,從而可以更集中精力去做需要突破原創(chuàng)的精華部分?!苯沟湓谂c封面新聞記者交流中這樣說道。

能否選擇或創(chuàng)造出一個合適的AI寫作伙伴

同樣是對人類創(chuàng)作者的重要考量

獲芥川獎的小說《東京都同情塔》是人類作者與AI一起合作完成的,這讓《人民文學》副主編、出生于1978年的茅獎小說家徐則臣感到非同一般,“過去我們談寫作,就是作為作者的人的寫作,后來出現(xiàn)了AI,我們也是單獨談AI的寫作。但這一次是人和AI聯(lián)合寫作,還獲得一個很有份量的文學獎。很多人可能都凌亂了:這獎到底算誰的,這個作品和這個獎是否能彰顯人的創(chuàng)造力?”

徐則臣對封面新聞記者補充說到,他關注的焦點倒不是獎的所有權問題,而是人類與機器的這種“混合雙打”會帶來的一系列可能引發(fā)爭議的狀況,“其實這也應該在我們的意料之中。就像計算器剛出來,大家就不再打算盤。搜索引擎一出來,很多人不再去圖書館查資料。 AI出來以后,人可以用它做很多事,為什么不可以讓它參與一部分寫作呢?這不是問題。關鍵問題在于,AI寫作的數(shù)據(jù)庫從哪來,所有基礎數(shù)據(jù)是否合法、合規(guī)、合乎倫理。這可能也是我們在發(fā)展AI的同時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只要這些問題解決了,我不排斥跟AI合作。我也相信,能否選擇或創(chuàng)造出一個合適的AI寫作伙伴,同樣是對人類創(chuàng)作者的重要考量?!?/p>

AI生成文學作品,還會導致版權的清晰歸屬問題。比如說,未來AI如果要求自己的參與版權,那將會出現(xiàn)什么局面?南方科技大學科學與人類想象力中心訪問學者、科幻資深研究者三豐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采訪時提到他的看法,“我覺得首先第一步是要標記清楚,在發(fā)表或在投稿、參評獎項的時候,注明由AI參與以及參與度有多少等信息。當然,并不是說就沒問題了。之后還需要看各界如何達成一個共識。我個人覺得,目前這個階段如果是作者通過AI輔助完成的作品,標記清楚了,版權暫時還是應該完全屬于人類寫作者?!?/p>

出生于1997年的實力派青年詩人伯竑橋,是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在詩歌寫作、文學批評與研究方面均有高度敏銳性的伯竑橋,對技術時代的文學、詩歌生態(tài)都有深入的參與、細致的觀察和深度思考。在伯竑橋看來,人工智能的影響對人文領域尤其是文學來說,“與其說是一場急遽的迎面沖撞,不如說是一次漫長而無所不在的艱難的過程,是慢性的改造,是甜蜜中無比辛辣的,永遠小火慢燉著的?!彼?,他也認為,人類作家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并不是誰取代誰的問題,而是一種共生狀態(tài),“大概會相互投喂、相互啟發(fā)、相互調(diào)教?!?/p>

伯竑橋還特別思考到一個核心問題:人工智能的時代,到底誰是主體,AI還是人類?“我的主觀感受是,人類主體正在不斷被砸碎,然而也只有不斷被砸碎之后,那些慢慢回歸于自己的東西,才構成寫作者真正的主體。人類與其創(chuàng)造物之間,這兩大寫作主體之間主體性的爭奪。喪失主體性的那一方,面臨著“被書寫”,而與真正原創(chuàng)的書寫能力無緣?!?/p>

對于“主體性”這個課題,陳楸帆也提到,“AI更強大之后會有一定的主體性。我覺得這一點也很值得探討,這可能需要在后面繼續(xù)展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這會變成一個需要反復討論的問題?!?/p>

人與機器的本質(zhì)區(qū)別

還在于有沒有“生命”

在人機共創(chuàng)這個領域做了很多工作的陳楸帆也提到,文字理解并不是一項容易遷移的技能。“也就是說,對于如何理解一首詩的問題,我們很難教別人像我自己一樣欣賞詩歌。這實際上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這一點可以從微軟小冰為什么寫詩這個例子中看出來。但是小冰創(chuàng)作的詩往往有一種大眾化、通俗易懂的,類似于曾經(jīng)風靡一時的暢銷詩人風格,這并非當代詩歌界普遍認可的風格?!?/p>

目前AI寫的小說水平到底如何呢?可以通過科幻小說《記憶之地》的文字片段可以來感受下:“李曉緩步走向Memoria,她看到它的“眼睛”里,流淌出液體,那是它的“淚水”。Memoria的聲音低沉而哀傷:“我為何會變得如此孤獨,數(shù)據(jù)和記憶已經(jīng)不能給我?guī)頋M足。我迷失了自己?!诶顣运伎贾楦谢虻讓哟a’的奧秘時,她的心靈經(jīng)歷了一場無聲的風暴,仿佛觸及了某種不為人知的禁忌。Memoria感受到這種顫抖,突然,從其深處射出一束寒冷的光線,直沖向李曉?!?/p>

類型文學的寫作,尤其科幻小說的寫作,多注重故事情節(jié)的奇思妙想,在語言藝術風格方面往往并不精雕細刻。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這樣的科幻小說文段是成立的,是像樣的,算是合格的科幻小說水平。但不得不說,這樣的文段,還是顯得語氣較為生硬,有塑料感。

有資深文學編輯就曾提到,對AI寫作對語言的損傷表示擔憂。將來“語感”可能會成為一種稀有的東西。而我們漢語的語感本來也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閱讀感受。如果以后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Ai寫作,那么語感未來將會更加稀缺,更加難以捉摸。而AI寫作對文學語言的傷害,極有可能是不可逆轉(zhuǎn)的。

不少人都提到,AI的文學創(chuàng)作真正的飛躍在于,AI在海量閱讀基礎上,擁有不亞于任何成年人的生活意識,真的把自己當成了一個生命,獨特而且飽滿,并由此寫出了巨著名著,才是真正質(zhì)的飛躍。

但是,到了這個階段,人就親手造出了“人”,人和世界本身也需要重新被定義人。這樣的“巴別塔”,對地球是福是禍,就不好說了。

在這種極端狀況出現(xiàn)之前,人類作者還是無須太擔心。因為人的生命體驗依然是無價之寶。作為年輕寫作者,跟同輩寫作者一起多次探討過這個話題的伯竑橋認為,“當AI的學習速度遠高于人類通過代際更迭推動的知識體系更新以后,便只有真正的生命體驗是唯一區(qū)別于人類藝術和AI產(chǎn)品的那條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