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滿族文學》2024年第1期|朱以撒:親近的,遙遠的
來源:《滿族文學》2024年第1期 | 朱以撒  2024年01月03日08:31

夏秋二季,果實成熟的時候,果鄉(xiāng)的學生便來邀請前往采摘,感受一下果實離樹最后時刻的美感。果實和果實是不同的,它們來源于不同的樹。明人江盈科認為:“桃梅李杏,望其花便知其樹?!比绻偌由峡谏?,更不會把果實混同。它們的形態(tài)讓人驚異,有的碩大渾厚,有的輕巧秀氣,有的劍?突兀,有的圓潤委婉。至于色澤,雖然成熟時皆可以黃紅二色喻之,但是在黃紅二色范圍內(nèi),卻可以分出許許多多層次,讓人下筆時躊躇著,著實詞窮。每一棵果樹的本質(zhì)卻是排異的,以此顯示自身的獨特——所謂個性就是如此,外在不同,內(nèi)在也不同。每個人與不同的水果相遇,也都有第一次,初看甚覺陌生,甚至于放入口中之前,也還有點探險的感覺,慢慢地舔著,對滋味進行探魅。往往要走到這一步——打開外殼,品嘗第一口,才能認定是否適合自己。

無數(shù)的水果,無數(shù)的滋味。這就給人很大的選擇空間,終究會挑選到自己喜愛的那種類型,這也使每個人都有可能性,慢慢來吧。在許多方面都是如此,有生之年,除了死生不可挑選之外,余下的都很寬容。譬如學文學的,喜好狹隘古怪,有那么多的種類都是現(xiàn)成的,如浮槎泛于海,至少也是可以挑選到海藻一枚。有人對我說他還是喜歡唐代的俗講,我說甚好甚好。狹隘的品位也是允許出現(xiàn)的,如同水果有其個性。當然,人的口味也是會轉(zhuǎn)變的,除了與年齡有關(guān),還因新的品種不斷涌現(xiàn),拓寬了我們的口味,使我們對于滋味不再專一,有所舍棄。不停地追逐新鮮的滋味,和人生追求的其他目標并不相悖——我們會喜形于色地贊美某一種水果,那種貪婪的神情,反應遲鈍的人也會察覺。小時候接觸的水果形態(tài)都偏于單薄,應和我瘦骨嶙峋的身架子,只是因為它的單純、本色,尤其是它的土生土長,成為家鄉(xiāng)風物的鮮明標志,借此感受它的真實體現(xiàn)。那時候,不管成人或孩童,認知閉塞得很,以為某種水果的形、香、味就是如此,不可能再變化——所謂老家的味道,有一部分就是由果實來承擔的。翻過山的另一個村子,那里的果實就是另一種滋味。我那時以為這種真實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從農(nóng)林大學果樹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具有培育新果樹、改良舊果樹的義務,使滋味產(chǎn)生異樣感,好像遇上熟悉的陌生人。每個人都在一定的空間中生活,品嘗能夠到達這個空間的水果。而有的水果,我們可能一輩子無緣相逢,這個數(shù)量,遠遠大于我們品嘗過的——就像我們此生沒能見到的人,遠遠大于見到的。果樹被改良了,也就以陌生的口味出現(xiàn)——第一次品嘗時大吃一驚,有一種越界感。所謂兼味,就是味的多元,已經(jīng)遠離當年那種單純之味了。在果園里看到多年的樹干還是如此堅勁,起著為上頭的枝條輸送養(yǎng)料的義務,上頭的枝條一邊接受著,一邊卻發(fā)生著變化。由于嫁接的成功,果名也變了,我聽到了另一種稱呼,好像是什么一號。什么都在變化著,就連一棵果樹也難以自守。它只能兀立著,任由那些掌握了技術(shù)的人們在身上做著實驗——樹和鳥的差別就在于動與不動,不能動就無從避免來自各方面的行為。如果一個人沒有品嘗到果實,看著一棵樹生長起來,還以為樹還是那棵樹,實則已經(jīng)不再是了,就像當年在樹下嬉戲的那群孩童,如今已無從找尋。

果樹一直往上長,作為一棵樹,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方向。由于是果樹,也就比其他類型的樹更少有被砍伐的厄運——主人希望它枝繁果盛,每年都為他帶來財富,便給了它年復一年存在的機會。每一棵果樹都有高度,高度給了品嘗者一定的難度,不讓他們那么容易就得手。那么,要品嘗到樹上的果實,也就需要付出一點有技能的勞作。我少年時上樹的本領,就是為了得到果實而練就的。那時節(jié)的孩童都秀骨清相,猴瘦猴瘦,也就輕捷之至,不會給枝條帶來重負。這個技能的具備,使自己在樹上率先品嘗到那些碩大的、橙黃的果子,而在樹下仰面張望的人,其中也有小孩也有成人,只能等著上樹者將果實傳遞下來——這個等候的片刻使人垂涎。上樹者也因此明白一些道理,凡事自己力所能及便占據(jù)主動,不必求人看人眉眼,的確會有一個好心情。且品嘗夠了,從樹上看世界,會清靜許多。記得明朝文士羅景明,每當文思涌現(xiàn)必棲居喬樹之巔,待詩文寫成下樹。有上樹的癖好,一是相信自己的手腳能力,一是有意逃避著什么——后者是我大膽地揣測。那些藏于樹梢葉片里的果實,往往要有更高水平的上樹者方可獲得,這樣的上樹者來了,每一個果實都不會遺漏。晚秋的風愈加犀利了,枝頭上空空蕩蕩。此時,上樹者終止了上樹,把上樹的本領像扇子一樣收藏起來,等待明年。

而今,上樹的少年已經(jīng)消失了。他們行走在果樹下,看到上邊碩大的果實,絲毫不會蕩起擁有的漣漪,就走了過去。一些果樹因為少了當年上樹的少年,直到最后還是得不到人的采摘,吧嗒吧嗒落了一地,汁液四濺,蚊蠅招引了一堆,可謂自生自滅。少年認為,果實是來自超市的,或者來自快遞的敲門聲,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由自己上樹獲得。和沒有上樹想法相承的是手腳筋骨的力量匱乏,靈活性也無從談起——少年的相互比較不必論其高下,而是顯示其差異——最大的差異就是野性沒了。

梭羅在他的《野果》這本隨筆集里寫道:“當人遷徙時,不僅會帶走鳥兒、四足動物、昆蟲、蔬菜和專屬佩劍,還會帶上他的果園?!彼罅_說的是想當然還是確有此事?帶上果園畢竟過于理想化,真可讓人遐想其中的美好——生活沒那么浪漫,我覺得平實一些更好。我居住的小區(qū),那么多的原住民遷走了,把什么可能的都帶走,就是水井與果樹沒有帶走,它們一是向下長的,一是向上長的,原住民帶不起它們——他們遷往的那個地方擁擠得很,不像原本有山地、田園,有那么多的土壤。沒有土壤就不要說一個果園,連一棵果樹都栽不起。日子如此實在,帶不走的就丟棄,沒什么可惜的。就像水井,沒有誰動過帶走的念頭,而粗壯的果樹,像橄欖,主人把它遺棄了,它依舊汲天地風水,依舊揚花結(jié)果,熟透了就掉了一地。我們對果樹不會有太多的情感,很少有人有過種果樹的經(jīng)歷,至于品嘗到自己果樹的果實者更是少之又少——我說的是在鋼鐵叢林中的城市中人,果園是在屏幕上看到的,果實似乎不生于樹,而是悄然集合于超市,品嘗時不識其樹——我們離果園已經(jīng)很遠了,在品嘗時口齒清甜,卻不是立于樹下,看它隨風飄搖的形態(tài)。以前有人認為吃到雞蛋就夠了,不必見到生蛋的母雞——其實好事者也有他的想法,探究一下源頭,獲得對于果樹的真切體驗。果樹的經(jīng)歷在許多方面與人太相似了,總是需要某一些承認才好生存下去,好像不是為自己活著一樣。譬如一棵果樹的果實到了熟透之際仍然酸澀無比,這棵樹向何方去?它所在的這個位置遲早要換成另外一棵果樹,也就是能夠生產(chǎn)另一種品質(zhì)的果實來。布魯內(nèi)爾曾認為:“人們并非僅僅為了自己而種下果樹,也在投資未來。從這個角度來說,建立一座果園是前瞻性的工程,聯(lián)結(jié)了不同的時代?!薄f甚是,現(xiàn)在我能知道的這個城市最早的果樹是宋代的荔枝,它能穿過亂世烽火和伐木丁丁的年代,至今還能按時提供甜美的果實,可以視為奇跡。尤其是成熟時節(jié),綠意掩映中一串串嫣紅的烘襯,使具有審美心事的人們迷醉。

果實的美形美味,作為贈品,無疑是不少人的首選。果實種類如此繁富,聚在一起時,讓人應接不暇。本土的果品無多,更多的來自遠方,它們漂洋過海,安全到達。每一枚都被細致地保護著,品相完好,顯然合乎人們先欣賞后購買的秩序??梢韵胍?,果農(nóng)正在盡最大的努力,力求把每一枚果實都鄭重推薦出去。一年的勞累就是希望果實能換回銀兩,而不是都掛在枝頭、堆在院里。當然,不是每一枚果實都品相端莊圓潤光潔。有的越長越讓人喜愛了,有的卻走向相反,生出斑紋了,不周正了,越發(fā)奇丑了。被欣賞的可能性越來越低,只好留給自己品嘗或降價處理——其實內(nèi)部的滋味是全然一樣的,只是要成功地推銷給別人,卻很艱難。這一點是人與果實的差異,一個人完全可以通過美容,修飾無數(shù)的細部,以至于在歷經(jīng)痛楚之后光彩照人。果實的可靠性就是不可美容,這就是宿命,越長越美觀的,越長越丑陋的,朝著各自的方向伸展。作為禮品,是要使接受者開懷的,沒有誰會去選擇那些丑陋者,就像沒有誰會有目的地送一壇醋給某一個女人。除了挑選果實的美形者,為了突出豐富性,送禮者通常采用組合法,使之互補、彰顯,既顯示了美學上的用心,又體現(xiàn)實用上的多重作用——這就是果籃。一籃在手,遠比一兜、一袋大有張力,它的奇妙之處可以適合于任何一個送禮者,它是不寒酸的,在這個愛面子的時代。人對于世上萬物都有賦予象征的嗜好,有的果實名字含有平安和順之意,有的則意味著分離與疏遠。還有的更直接,說是可以滋陰,或者壯陽,簡直就是赤裸裸地把要害傳授給你,讓人思考、取舍——水果是更趨于精神屬性的,形的不同只是一種需要,而看不見的是神韻、氣息、淺薄、醇厚這些非實在的元素。我喜歡逛水果攤,往往逛到最后空著手出來。那些剛離開枝頭的果子似乎還帶著晶瑩的露珠,隨同跟下來的還有幾只螞蟻和一只天牛。果實因彈性而生神,不可離枝頭太久,因此欣賞也需及時跟上。

如果我從院子里剪下龍眼或柚子給朋友,會有意地連同綠葉枝條剪下來,我希望他們把欣賞放在前面,而不是預測果實的滋味。

很多年前我送一些帶著綠葉的橘子給俞先生,俞先生提起來一串,注視良久,說,這些葉子真好。此后,似乎沒有人再這么和我說過。

班納說的話有點繞:“一個內(nèi)在的人隱藏在那外在的人后面,外在的人不過是在顯露內(nèi)在的人?!彼膬?nèi)外大抵如此,我希望自己逛水果攤時能捕捉到隱藏的那部分。

同為果樹,有的天生天養(yǎng),榮枯自適;有的則為人所制,不可自任。樹的本性是不可移易,也就無從躲避,于一處生長、老死。每逢大年的時候,枝上花朵無數(shù)。經(jīng)過一年生息的果樹生機勃發(fā)、興盛無比。蜂農(nóng)早已把蜂房都移到這里,蜂們出動,不僅采花釀蜜,還協(xié)助授粉。落花過后就是密密麻麻的果丁,此時都立于枝頭,處于同一生長線上,只是終了誰能有如初始存在,全然無定。南方的臺風一場接一場,全是洋味的風名,它們橫掃而過,狼藉遍地。臺風過后,枝頭果丁折損大半,經(jīng)歷過而能存于樹上者,只能歸于天意。就像每個人在歷經(jīng)磨難之后尚存,他日后的成長就更具備堅實的基礎和毅力。布魯內(nèi)爾也是這么認為:“思考所有的種子、嫩枝和樹樁究竟經(jīng)過多少雙手的撫摸,以及它們所經(jīng)歷的地理和時間的旅程,這是非常寶貴的思想活動?!边@么說透徹得很,已經(jīng)不是僅僅從果樹的語義功能和符號功能來理解它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除了時日短長,其他都一樣,都生存于土地上,都渴望長生,并且有不斷張揚的個體發(fā)展。果樹與人原本是不搭界的生長物,他們的私有生存場景都是陌生的,后來卻變得密切無比——有些人就是靠果樹來延續(xù)生存的,在果林被摧毀時,號啕大哭如喪考妣,完全可以理解。有果林的人們對具體的果樹提出了新的要求,譬如龍眼長到一定的大小,果農(nóng)們就紛紛出動,或架梯子,或上樹,把每一串果實中的一部分剔除下去。數(shù)量少了,日后的質(zhì)量會更佳,碩大可觀,賣得好價錢。至于每一串果實中,哪些要留下,哪些要剔除,女果農(nóng)們根本不需要思想,直接動手。動作就是她們的思想,只能說被剔去的那些果實運氣不好,躲過了臺風,躲不過她們的手。

她說有時間上來為我的龍眼樹剔除多余的果實,我表示了婉謝——我樂意看著臺風過后穩(wěn)立枝頭的每一粒小龍眼。當這些小不點不動聲色地過了一些日子,果樹顯示了天時的普遍秩序,時間逐漸轉(zhuǎn)換了空間之美,果實壯大,空間密集,縫隙不斷被填充了。草木本心如此,人不介于其間,會更加自然。

此時,有多少人擁有果樹?擁有果樹的前提是要有一臉盆大的濕潤土地。如果沒有,只能倚仗他人的果樹來獲得果實。擁有果園的人家就更少了,那需要一大片土地和具備管理的才能。時下的人都覺得不適合用“故鄉(xiāng)”這個字眼了,住在幾十層的高樓上,遠離土地的潮氣,稱故鄉(xiāng)卻覺得荒唐之至。故鄉(xiāng)是需要具備一些條件的,土地上有自己的院落、圍墻、禽畜、菜園子。對了,房前屋后有幾棵土生土長的果樹。秋日,它們成熟的色調(diào)增加了一家人的篤定。幾次到北方,夕陽下來,炊煙起來,便以為故鄉(xiāng)當如此。農(nóng)耕人說話不會像艾米莉·狄金森那么斯文:“食米鳥是我的唱詩班——果園就是我的穹頂。”也不會像布魯內(nèi)爾那樣,想著探索新的水果種植方法,想利用植物、動物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進行生態(tài)化種植——宏愿如此之多。其實,任果樹自行生長最好,它和故鄉(xiāng)的形態(tài)相反,故鄉(xiāng)越來越破舊了,甚至被遺棄了,而果樹越來越茂盛鮮亮。父母親漸漸老邁,孩子們磕磕絆絆地長大了,他們離開故鄉(xiāng),離開這些本土口味的果樹。

經(jīng)過努力,自己總算擁有幾棵果樹。出外回來,到后院看看,屋宇依舊,果樹卻有了不少變化,不是長高了就是換新葉了。這里土地貧瘠,有許多建筑材料的殘余,而論果樹出處,都是水果之鄉(xiāng)的新品種,堪稱貴族。它們還是不聲不響地長大了——植物對于土地的迷戀如此強烈,肥沃甚好,貧瘠亦可。如果只有一棵果樹,它的生長會慢一些,多種三兩棵,明顯就長得快了。我私下以為每一棵果樹都盛滿了時間的秘密,只是不像人那般對時日的過往有所感嘆。

有一年參加祭祀媽祖的活動,主持人挑選了幾個主祭者,我也在其中。我的動作就是按規(guī)矩而行,捧著果盤,上邊放好了水果。我小心翼翼,徐緩平衡,生怕手上有些許閃失。

在許多場合上,讓水果出場,人、神共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