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使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chuàng)新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為我們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的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xù)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新的歷史使命,文學創(chuàng)作必須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作出歷史性貢獻。
一、歷史使命:文學是推動文明轉化的重要動力
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夠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歐洲工業(yè)革命以來,世界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生產的工業(yè)化、規(guī)?;?、集約化、全球化深刻地影響了世界。先發(fā)國家憑借技術、資本、市場,乃至于金融、軍事等諸多方面的優(yōu)勢占據了發(fā)展的制高點?,F代化成為世界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中國人民篳路藍縷,自強自立,不斷探尋走上現代化的正確路徑,終于在黨的領導下不斷團結奮斗,建立了人民的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事業(yè)突飛猛進,成就舉世矚目。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的發(fā)展取得了讓世界驚訝的成就。這些成就不僅體現在物質生產的發(fā)展與進步中,也體現在文化的興盛與繁榮中。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與能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們?yōu)槿祟惖倪M步探索了新方法,積累了新經驗,開辟了新路徑,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征程中奮力前行。這是我們所處的歷史方位,也是文學繁榮的嶄新起點。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碑斍笆澜绨倌晡从兄笞兙旨铀傺葸M,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文化建設必須有新氣象新作為。創(chuàng)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現代文明,這是我們在新時代的新使命。
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文學從未缺席,從未失聲,總是敏銳地表現出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fā)時代之先聲的重要作用,極為生動深刻地描繪了中華民族覺醒、奮斗、進步的光輝歷程,推動了中國的發(fā)展、變革、興盛。清晚期著名的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黃遵憲等倡導“詩界革命”,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以舊風格含新意境,要求詩歌要為改良主義服務,希望通過改良為中國找出新路。辛亥革命之后,文學的變革進一步為人關注,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新文學運動。其目的就在于通過文學革命推動文化變革,進而推動中國趕上時代的步伐,走向現代。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等成為新文學運動的旗手,新文學運動成為中國社會變革進步的推動器??谷諔?zhàn)爭爆發(fā),廣大作家或深入抗戰(zhàn)前線,直接投身抗戰(zhàn),或留駐后方從事宣傳、動員等工作,涌現出一大批表現中國人民浴血奮戰(zhàn)、犧牲救國、追求獨立的優(yōu)秀之作。這一部部記錄英勇悲壯歷史的文學佳作,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勝利的信心與決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作家努力探索中國文學的創(chuàng)新之路,涌現出一大批表現新中國建設、改革的華彩之作,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審美形態(tài)。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來,中國文學繼續(xù)表現出敏銳的洞察力、生動的表現力,呼喚改革,歌頌創(chuàng)造,表現了新的時代中國社會的變革進步。在這樣的歷史進程中,文學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時代變革的先聲、人民意愿的抒寫。文學自身也完成了從舊文學向新文學的革命性演變,并繼續(xù)完成了自身的民族化、大眾化轉化,形成了極具時代特征的審美范式,成為真正的人民文學,為中華文明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中華文明具有自身的獨特性。最突出的就是從未中斷的連續(xù)性。人類古典文明是人類早期生產生活形態(tài)的結晶。但是,在漫長的發(fā)展進程中,世界上最早的原生文明陸續(xù)中斷。唯有中華文明一直葆有強勁的活力,綿延至今。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文明在自身的發(fā)展中,能夠適應時代的變化實現從既有的舊形態(tài)向應有的新形態(tài)的轉化蛻變,不斷獲得新的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中華文明的古典形態(tài)華夏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寶藏,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基本范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進步,要求出現新的能夠與其相適應的文明形態(tài)。我們的先祖在不斷的實踐中推動了文明的轉化,使古老的中華文明在新的發(fā)展條件下獲得了新的生機,創(chuàng)造力得以增強,生命力得以延續(xù)。近代以來,中國進入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化的歷史階段。文化、文明也在發(fā)生著新的變革。這一轉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與現實意義。進入新時代,需要更自覺地實現轉化,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顯然,對這一歷史性的轉化,文學負有極為重要的責任,承擔著十分光榮的使命。相對而言,文學能夠更為敏銳地感受到人民的意愿、社會的變革、時代的動向,揭示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能夠更為形象、生動地表達正確的價值選擇、歷史判斷、情感形態(tài),更便于人們的接受認可;能夠更鮮活地表現出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勞動、生活的真實形態(tài)與相應的情感形態(tài)、精神風貌,成為歷史的縮影;能夠更好地為人們提供美的欣賞、引領,以及潛移默化式的濡染,以提升、凈化人的心靈。作為文化的一種形態(tài),文學將更積極地對人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觀念形態(tài)產生無可替代的作用,幫助人們從傳統(tǒng)中發(fā)現現代,從現實中走向未來,增強歷史自覺、文化自信、創(chuàng)造精神,推動中華文明由傳統(tǒng)形態(tài)向現代形態(tài)的轉化。
二、現實品格:文學要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提供精神啟迪
任何文明形態(tài)的出現,都是現實社會生產生活的結晶,表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發(fā)展的特征。在中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化中,經歷了許多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zhàn)。在當下,整個社會生產呈現出一種豐富性和交叉性。進入工業(yè)與商業(yè)社會,信息化逐漸成為普遍的社會形態(tài),但農業(yè)、畜牧業(yè)、傳統(tǒng)手工業(yè)與傳統(tǒng)工業(yè)仍然是整個社會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F代工商服務業(yè)、現代金融貿易業(yè)、現代交通信息業(yè)等已成為社會生產的重要支柱??臻g的縮小、時間的改變,社會關系的調整,倫理結構的新建,以及人的精神、情感世界的重塑,都對人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呼喚更多具有現實品格的文學作品。文學雖然并不一定為解決具體的現實問題提供方案與政策,卻承擔著表現社會變革以及這種變革對人的精神世界所產生的作用的責任,需要為推動社會發(fā)展提供積極的精神啟迪與思想引領。在人們的生活被科技、大數據“操控”的條件下,人的主動性如何體現?在更多的人離開鄉(xiāng)村涌向城市的情況下,人的情感與精神有哪些改變?在農村人口日見減少、農業(yè)問題進一步凸顯的趨勢下,土地與人的關系如何連接?進入城市之后的人們,又如何安放自己的心靈?等等。這些問題很可能是社會問題,但更是人的精神情感問題。文學不可能回避這些問題。文學的意義就在于敏銳而生動地表現出人在時代急劇變革中的經歷和感受、智慧與能力,為自身的生存與發(fā)展閃射出照亮未來的光芒。
雖然文學并不是一種理論形態(tài)的存在,但仍然會在形象化的表達中流露出對未來的期待、對價值的選擇。這種期待與選擇是建立在人對現實認知的基礎之上的,是在人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是人仍然沒有喪失理性的證明。內在的情感、精神會不自覺地打上時代的烙印。也正因此,文學應該表現出人的行為活動、精神世界、情感形態(tài)在現代化進程中的特質。這種特質是源于現實生活的新變的,是人在現實社會中不同于以往的新努力、新追求中形成的。
在社會發(fā)生變革的條件下,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形態(tài)也將發(fā)生變化。隨著現代社會流動性的空前增加,人們會表現出對現實認知更大的開放性、包容性,但也可能會出現情感的疏離性、陌生化。傳統(tǒng)的血緣關系、親情關系乃至于家族關系會削弱。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資本的力量更深刻地影響人們的價值選擇。人,以及由人構成的社會需要在這樣的語境中保持理性。這是一個消費的時代,消費也是經濟發(fā)展的重要動力。但是,隨著過度消費、奢侈消費等現象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深入,人的欲望會進一步膨脹、強化,甚至泛濫。這是我們需要警醒的。但是,在另一方面,人的奮斗精神在增強,規(guī)則意識、法制意識、變革精神、開放精神、包容品格、協(xié)作思想、共同體意識等在日見強化。人的精神世界、情感形態(tài)、價值觀念在這種變革中將重新整合構建,顯現出適應時代要求的新品質。
在這樣的現實面前,十分需要文學表現出人的理性精神、正確選擇,需要文學發(fā)揮自己的獨特作用,用生動的形象、感人的故事、美好的情感來凈化、提升人的心靈世界,增強人們積極健康的精神品格,使人民更加團結奮發(fā),社會更具創(chuàng)造活力,情感更為強健美好。文學面對的是一個發(fā)生了巨大變革的時代。新的現象次第而出,新的問題不斷產生。人們需要適應這種變革,形成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本質性認知,認識到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性。那些具有主動性的作家可能會有意識地表現這種歷史的必然性。而另一些作家可能會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源于生活的真實與人之理性,無意識地表現出歷史的可能性。不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他們都將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的啟迪。他們寫出的作品是我們正確走向現代化進程的藝術記錄,是歷史必然性的文學表達。
三、審美形態(tài):文學要努力推動現代審美體系的構建
中華審美具有獨特的品格。它既強調人的內在感受,同時也重視審美的社會功用。對此,中華典籍有許多精辟的論述。比如,強調創(chuàng)作是由于創(chuàng)作者內心世界受到外在存在之物象的觸動后形成的。關注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作用,注重主客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體現了中華哲學認識事物的方法論,揭示了審美活動的多樣性。它與只強調事物的某一方面,忽略或遮蔽了事物其他方面的方法是不同的。如《樂記》就認為,音樂是從人的內心產生的,是“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正是人的內在世界受到了外在之“物”的觸動,才能夠產生音樂這種藝術。但是,不同的人對相同事物的觸動是不同的。人的認知、心態(tài)不同,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也不一樣。所以《樂記》又指出,“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就是說,那些先賢們對人內心世界受到外在物象的觸動而生發(fā)出來的情感是很慎重的,希望作品表達出來的心志是符合禮的要求的,其音樂是能夠使人和順協(xié)調的。他們認為,人內心情感的表達并不是無節(jié)制的,而是要符合一定的藝術規(guī)則與社會要求?!岸Y樂皆得,謂之有德。”樂能夠體現禮,使情感的表達既符合禮的要求,又符合樂的規(guī)律,達到“皆得”的狀態(tài),就是“有德”,就是符合道之法則的。這種既強調內在情感的重要性,又重視表達的社會功用的審美要求具有極為深刻的辯證精神,是中華傳統(tǒng)審美文化具有現代意義的生動表現。
中華審美在其形成、發(fā)展的過程中,既對其他地區(qū)的審美產生了重要影響,也不斷地借鑒了外來審美中于我有益的方法、理念,豐富了自身的形態(tài),增強了發(fā)展的活力與審美的魅力。如“道”“自然”等范疇就深刻地影響了亞歐地區(qū)的審美。意象派詩歌就明確宣示要借鑒中國古典詩歌,特別是唐詩的手法來改變歐美詩歌過于抽象的概念化弊病。同樣,中華審美也大量地汲取了其他地區(qū)的有益成分。中華現代審美體系的形成必定是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基礎上借鑒吸納外來有益成分的轉化與創(chuàng)新。
這就要求我們要認真研究梳理中華審美的基本形態(tài)、價值范疇、方法論,把握審美自身的發(fā)展變化與社會生活的關系,辨析其在今天仍然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原因、規(guī)律,進一步打牢理論根基,增強文化自信。要認真研究梳理中華審美在人類審美活動中的貢獻、特色,不能唯他人是從。中華文化中重感悟、重內心、重整體的方法論,中華審美中強調內在心靈與外在物象的相互作用,強調想象、意境、神韻等創(chuàng)作論,以及言志、美善、教化等價值論等,對今天構建中華現代審美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要認真研究梳理中外文化交流融匯中產生的新變及其規(guī)律。特別是要重視中外藝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以及溝通互融、轉化新變的理論基礎、實踐成效,以及相似或相近的現象。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積極地促進其轉化新變,為我所用,使新時代的文學在文明的互鑒融合中顯現出新的活力。
榮格提出了影響廣泛的“集體無意識”理論,強調作家藝術家是“集體的人”,集體無意識是整個種族的“原型”,是“人類精神世界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是使作家藝術家與整個族群聯(lián)系在一起的紐帶。英國新批評的代表人物艾略特則認為,詩人只有努力使自身融入到偉大的傳統(tǒng)當中,才可以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實現。他強調有一個包括一切不朽作品的文學傳統(tǒng),形成了完整的、可以吸納新事物的不斷變化的體系,個人將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其影響越是深刻,作家就越可能有成就。不論是從人類心理角度出發(fā)的榮格,還是從文化傳統(tǒng)角度出發(fā)的艾略特,都強調作家藝術家個人不是孤立的,不可能脫離“集體”——族群、傳統(tǒng)——已有文化的影響。這些論述雖然切入點不同、方法論各異,但都強調集體的心理記憶與傳統(tǒng)的文化影響對個人創(chuàng)作的作用。我們需要不斷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賡續(xù)中華文脈,深入社會實踐,不斷增強對中華傳統(tǒng)審美的認知,在吸納借鑒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屬于新的時代的現代審美形態(tài)。
藝術形象的塑造考驗著文學的創(chuàng)造能力。文學要生動、深刻地表現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變革與進步,展現人民的精神世界與情感世界,塑造具有時代特色的新形象。屈原的《天問》中對宇宙自然、社會人生苦苦思索的“追問者”,是那一時代中國人探究世界本源、拷問人生價值的典型形象?!都t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等是傳統(tǒng)社會走向現代的萌動時代對人的價值、意義進行探尋的“苦思者”。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作家們生動塑造了一大批思想者、實踐者,他們是中國社會的“改革者”。進入新時代,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日見突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人物更加多樣。他們體現著源于傳統(tǒng)的現代特性。文學應該塑造屬于這個時代、這個民族的獨特而典型的藝術形象。
中國文學已經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活躍。文學活動此起彼伏,文學形態(tài)更加多樣,文學作品如花似錦。但是,在如此繁榮活躍的情況下,仍然需要緊跟時代變革的腳步,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優(yōu)秀之作、高峰之作、劃時代之作。要更加理性地思考在經過又一輪的譯介、吸納、借鑒的熱潮之后,如何使外來藝術手法、創(chuàng)作理念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時代意義的表現手法、理論范疇與審美形態(tài)。要更加有效地抵御市場的誘惑、利益的迷障,把情感與才華更集中地投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素養(yǎng),拓寬視野、提高站位、提升境界,在關注個人感受、命運與價值的同時,更加生動、深刻地體現民族品格、社會本質、時代精神與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構建中華現代審美體系,是建設中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立足中華美學優(yōu)秀傳統(tǒng),繼承中華美學優(yōu)秀品格,著眼于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以開放包容的精神有效吸納借鑒外來有益元素,推進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才能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彰顯中國風范,形成富有審美魅力的中國話語體系與理論體系。這是文學創(chuàng)造者和理論工作者必須承擔的歷史使命。
(作者系山西省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