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看見秋瑾——讀夏曉虹《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
來源:光明日報 | 翁筱曼  2023年12月07日10:44

秋瑾的生命在32歲以鮮血澆鑄定格,關(guān)于她的言說則更趨豐富,不僅在世人心口間流轉(zhuǎn),而且在報刊、回憶錄、筆記、小說等海內(nèi)外文獻里豐盈,在戲劇舞臺、電影等媒體上閃耀,時至今日綿延不絕。

眾聲喧嘩中的秋瑾,有著許多世人熟悉的標簽:才氣縱橫的大家閨秀,反抗包辦婚姻的女界先覺,推動女子教育的倡導者,慷慨就義的女性革命第一人……這些標簽清晰可及,標簽拼貼下的秋瑾顯得棱角分明,卻缺失了各種身份之間溫潤的邊緣與思想的流動,多重光影的交疊并不能讓人物變得可感可親。

夏曉虹教授的新作《秋瑾與二十世紀中國》,重現(xiàn)了晚清社會風云變幻的圖景中秋瑾的生命歷程,從秋瑾看近代百年中國變遷。那段歷史充滿褶皺,夏曉虹教授細致地撫平褶皺,而又珍重褶皺,對紛繁蕪雜的史料進行精微細致的處理,用更多的可靠的鮮活的細節(jié)逼真地展示秋瑾所處的歷史現(xiàn)場及文化潮流,讓秋瑾纖毫畢現(xiàn)。于是,在多維度的探照燈的指引下,在蒙塵的報紙堆里,秋瑾卸下了種種標簽而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在本書中看見了秋瑾,看見了一個在“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中不曾停步的女子。

秋瑾思想的與時俱進

晚清女性的畫卷上,留下身影的固然不多,但為民族解放振臂高呼者有之,投身西洋藝術(shù)者有之,推動女學者亦有之,為何只有秋瑾能夠成為唯一一位被世人普遍熟悉且持久關(guān)注的女性呢?夏曉虹教授指出,秋瑾之所以能夠成為話題人物,實與其個性中的好奇趨新、志向遠大,甚至可以說具有強烈的青史留名欲望不可分,由此造就了秋瑾思想的與時俱進。

在本書第一輯“本事篇”中,各篇皆緊扣秋瑾本人,角度精妙而關(guān)涉深廣。開篇《始信英雄亦有雌——秋瑾與〈芝龕記〉》,由清代董榕所編《芝龕記樂府》切入,探討秋瑾性情中的“俠氣”底色。她對明末戰(zhàn)場殺敵的女將軍秦良玉、闖入敵營奪回父尸的沈云英青眼有加,在《題〈芝龕記〉》《滿江紅》等詩詞中都有充滿力量的表達。這股英豪之氣為她后期迅速滋長的革命情懷、救國熱情,以及就義前“不有倡者,誰與賡續(xù)”的決絕姿態(tài),埋下了伏筆。如果不是1902年北上京城,離開湖南,秋瑾很可能困守家庭,以才女閨秀留名?!肚镨本r期思想研究》一文聚焦北京時期秋瑾所接觸的新環(huán)境、新朋友、新知識,隨著交游圈的拓展、新書新報新風氣的熏陶,其思想風貌迅速改變,自我感悟因之生發(fā)。秋瑾積極參與近代北京第一個婦女團體,“中國婦女啟明社”的成立及具體活動,與京城早期女學堂的發(fā)展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夏曉虹教授從相關(guān)文獻出發(fā),條分縷析,認為秋瑾居京期間,其獨立意識萌發(fā)并漸漸清晰,并積極投身女學倡導。這一思想軌跡的描繪與定位,不僅對秋瑾生命中的關(guān)鍵時期做了充分的展開,也從更具體的時間、空間上讓我們得以窺見彼時京城的風云涌動,仿佛置身其間,隨著秋瑾去經(jīng)歷、去參與時代的演進。

秋瑾的心聲與成長蝶變

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發(fā)了對傳統(tǒng)的價值體系、倫理道德、社會秩序的質(zhì)疑。本書既以晚清以降百年中國風潮為視域,復(fù)以女界為橫斷面,則對秋瑾的多維度敘說根植于茲。夏曉虹教授通過文學作品的解讀與把握貼近秋瑾的心聲。

秋瑾與王廷鈞的包辦婚姻之不和諧是學界普遍的認知,但這種不和諧帶來的力量,對推動秋瑾邁出家門,最終成長為影響深遠的知識女性,究竟起到何種程度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并未細察。夏曉虹教授敏銳地抓住秋瑾湖湘時期所寫的《謝道韞》一詩的“暗典”,認為秋瑾的婚姻不和諧是她最終走向革命的重要原因。詩云:“詠絮辭何敏,清才掃俗氛??蓱z謝道韞,不嫁鮑參軍?!碧岬街x道韞,觀者容易以“詠絮才”為共同點,與秋瑾的才氣聯(lián)系起來。但這首詩重心落在后半句,秋瑾認為,如果謝道韞能夠與鮑照共偕連理,方為美滿婚姻。這首詩實際上用的是“天壤王郎”的典故,《世說新語·賢媛》中講到謝道韞嫁給王凝之,但看不起夫君,便說“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秋瑾借此表達對王廷鈞的不滿,認為王過于平庸,痛悔自己未能遇到稱心的另一半。這種對婚姻錯配,遇人不淑的憤懣,在秋瑾的書信、詩詞、小說中都有或隱晦或強烈的抒發(fā)。讀懂了作品,才能讀懂秋瑾的內(nèi)心,進而理解其不斷成長蝶變的內(nèi)外合力。

夏曉虹教授以史家之筆述之,記之,解之,多角度多維度鋪開文獻材料,力求盡可能多地釋放其間蘊藏的信息,以便更貼近秋瑾生命中的某一現(xiàn)實情境,從而傳導出社會的諸種動向。讀者可以從服部繁子記錄下的秋瑾之“和睦”說,秋瑾親友描述里“不和”“溫順”等字眼中,去體察秋瑾的困境與掙脫的嘗試,咀嚼在不同的身份、語境下秋瑾微妙的內(nèi)心與進退之難。

秋瑾文學形象的變化軌跡

無論是緊扣秋瑾,還是從秋瑾之外著手,主流與支流最終都匯入到涌動的百年社會思潮中。夏曉虹教授曾表達過近代對于她的強大吸引力,古今、中外、新舊種種沖突聚合交匯,破壞與建設(shè),奔突與停滯,過渡與革新,一切可能都在蓬蓬勃勃地醞釀著、生長著。于是順流而下,沿著歷史的脈絡(luò),人物的活動,去觀時代舞臺上演的喜怒哀樂,聚光燈下的主角或配角,會具有更活躍而自然的舞步。本書的“延展篇”,正是這一研究路徑的充分展現(xiàn)。

《秋瑾早年行跡考辨——以〈京報〉相關(guān)史料為中心》從家族史展開,綜合利用畫報、奏折、年譜、口述筆錄等文獻資料,考察了秋瑾祖父與父親從幕僚到地方官的仕進之路,確認赴臺灣和湖南的時間節(jié)點,借以繪出秋瑾婚嫁前的地域空間圖,進而了解秋瑾出生成長的地域底色;《秋瑾詩詞集初期流傳經(jīng)過考述》關(guān)注最早編印的三種秋瑾遺著,討論各本的成書及編者情況,似為梳理版本而意不止此,版本源流背后的人事往來、時事播遷、對秋瑾的定位,更值得玩味。各版本時序之不同,所涉及的社會層面亦充滿闡釋內(nèi)涵。

值得一提的還有《二十世紀秋瑾文學形象的演化》,從晚清、民初、1930年代、1950—1980年代以及1990年代這五個時段,選取代表性的戲曲、小說、話劇、電影,如晚清《軒亭冤傳奇》和兩部《六月霜》,民初許嘯天的《秋瑾》,夏衍的《秋瑾傳》、謝晉導演的《秋瑾》……以時間為軸,以作品為個案勾勒出秋瑾的文學形象的變化軌跡,與時俱進的人物形象背后,呈現(xiàn)出社會思潮的涌動與新變。

1912年的1月,中華書局發(fā)售“世界女杰箋”,第一組共八枚,與外國女杰南亭格爾、羅蘭夫人、蘇菲亞、貞德交相輝映的四位中華女杰,是花木蘭、秦良玉、沈云英和秋瑾。此時距秋瑾就義不過短短數(shù)年,其生命慘烈而絢爛的定格,成就了秋瑾生前自我期許的女杰形象,而與她所追慕的女杰們一起為世人稱頌,“可以說是對秋瑾最體貼的贊賞與最合適的紀念”。百年過去了,站在一個新的世紀里,回望二十世紀中國社會思潮視野里的秋瑾,夏曉虹教授獨到的考察角度、抽絲剝繭般的剖析以及溫暖的共情,不僅讓我們看見秋瑾,觀照晚清,也讓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對秋瑾的進一步解讀。從學術(shù)史、文學史的演進和近代文學學科的建構(gòu)來看,晚清研究的不斷深化,伴隨著新視野新材料新角度新學術(shù)路徑的拓展,秋瑾言說的積淀與層疊,自是有無盡的闡釋空間。本書既充分展現(xiàn)了當下學術(shù)思潮中的秋瑾言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與秋瑾、與百年風潮的對話,從而指向?qū)η镨募o念與精神的延續(xù)。

(作者:翁筱曼,系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