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河邊的錯誤》:真相的跡與虛,答案在何處飄?
來源:文學報 | 李嘯洋  2023年10月28日09:01

近日,《河邊的錯誤》獲第七屆平遙國際電影展最佳影片,此前該電影也入圍第76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官方單元。

在偵探破案劇情之下,電影實則走了一條反偵探電影套路的心理分析之路,由此提高了觀眾對此片的接受度。本文評論結合原著小說打開了理解電影的入口,“余華的小說反對熟巧敘事,未將熟練的技巧、看法凌駕于事情之上。余華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延續(xù)、響應、蘊含之前的寫作經驗。要理解電影《河邊的錯誤》,先得理解余華的小說觀念?!?/p>

電影《河邊的錯誤》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影片講述1995年江東省沛水市萬寧縣池塘邊養(yǎng)鵝老嫗被收養(yǎng)的瘋子用柴刀砍死,幾位案件的目擊者相繼遭遇了離奇的死亡。刑警隊長馬哲不相信兇手只有瘋子一人,他試圖找到幾起案件的內在關聯(lián)。馬哲陷入真相的痕跡中,最后精神陷入荒誕,分不清真實與幻覺。

托洛夫曾對偵探小說的敘事規(guī)則和審美模式進行了分類,他在《偵探小說的類型學》將偵探小說分為解謎小說、黑色小說和懸疑小說三類。偵探小說講故事有兩條鐵規(guī):一條是“犯罪的故事”,即實際發(fā)生的案件。另一條是“偵破的過程”,即讀者如何解釋、還原、獲悉真相。偵探小說通過犯罪的“缺席”和偵破“在場”來互補的。偵探故事的吸引力在于對于真相的演繹。魏書鈞導演《河邊的錯誤》打破了類型片的邊界,影片將偵探、懸疑、驚悚、黑色風格熔鑄在一起,別具風格。電影無意探討一個完整證據鏈上的故事,而是探討真相的跡與虛——雖然警官焦頭爛額,但真相卻是蛛絲馬跡,毫無頭緒。殺人犯“瘋子”的瘋狂行為,也引發(fā)了警察的瘋狂。電影《河邊的錯誤》所講的犯罪故事按部就班,就是瘋子殺人。導演魏書鈞同樣按部就班地部署了案件中的人證(偷情的王宏和女工劉錢玲、流氓罪犯許亮)和物證(砍柴刀、磁帶、大波浪)。電影迷人的地方則是對偵破過程的講述,當所有的證據都串在一起時,警察隊長馬哲依舊覺得“這不是真相”,這給他的精神世界帶來很大沖擊。

影片《河邊的錯誤》對原著小說做了很大改動。原著中“瘋子”三次行兇殺人,殺人動機如何,小說文本未曾說明。小說隱約交代瘋子殺幺四婆出于虐戀,詭異的是,瘋子毆打她的時候,她臉上“竟洋溢著幸福的神色”。電影對這一段虐戀情節(jié)則完全舍棄。此外,小說中討論的一個重要主題,是正義。警官馬哲意識到“法律對瘋子無可奈何”。當局長告訴馬哲“法律對你是有力的”時,馬哲便挺身而出執(zhí)行“正義”——馬哲親自開槍打死了瘋子,就像馬丁·斯科塞斯《出租車司機》中看不慣墮落紐約客的司機那樣。原著小說的結局極為黯然,在警察局長的安排下,馬哲成了說話顛三倒四的“精神病人”,逃過了法律的懲罰。電影改掉了這一結尾,讓馬哲這一形象保持了理性的清醒——馬哲并沒有殺死瘋子,而是將瘋子送進了瘋人院。警察表彰大會上,馬哲被授予三等功榮譽。他“殺死”瘋子,只是幻覺。

余華原著小說反對熟巧敘事,未將熟練的技巧、看法凌駕于事情之上。余華的每一部作品,都在延續(xù)、響應、蘊含之前的寫作經驗。要理解電影《河邊的錯誤》,先得理解余華的小說觀念。1986年11月,余華在《上海文學》發(fā)表了小說《死亡敘述》。小說開篇就將“一切都是命中注定”作為基調。自此之后,宿命和死亡作為余華小說的主題,反復出現在后繼小說中,《世事如煙》《一個地主的死》《活著》《第七天》等作品皆有這一主題。值得注意的是,死亡作為宿命,在余華1988年的小說《世事如煙》中得以體現:年近九十的算命先生,其長壽高建立在自己晚輩們的短壽基礎之上。這種構思方式,也直接影響到了1992年的小說《活著》。電影《河邊的錯誤》開篇就加上了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加繆的名言:“人理解不了命運,因此,我裝扮成了命運。我換上了諸神那副糊涂又高深莫測的面孔?!睘榱送怀觥懊\”,電影設計了馬哲和妻子的命運:妻子腹中胎兒有基因病,吵架時妻子將其歸為“這就是命”。

余華曾引用兩句話來闡明他小說中的命運與事實。第一句是作家艾薩克·辛格的“事實不會變得陳舊,但議論會變得過時?!钡诙涫枪畔ED諺語:“命運的看法比我們更準確?!边@兩句話,可視為小說《河邊的錯誤》中的美學觀。事實上,余華的《河邊的錯誤》也能找到艾薩克·辛格小說的影子:《克洛普施托克的引言》中的不倫之戀與做愛后的離奇死亡,對應到小說《河邊的錯誤》里,便是瘋子和幺四婆的虐戀殺害;《傻瓜吉姆佩爾》中并不認為自己是傻瓜,對應到小說里,便是瘋子不認為自己是瘋子;《姊妹記》中主角與幽靈搏斗,對應到小說里,便是警察馬哲在真相和理性的迷思間搏斗;《康尼島的一天》運氣不斷反轉,對應到小說里,便是馬哲不斷逼近真相又被真相甩回原地。

作家愛倫·坡確定了推理小說的原初形態(tài),確立了偵探類型的敘事公式:偵探與助手聯(lián)合破案(如福爾摩斯和華生醫(yī)生)、“安樂椅”偵探(無需出門運籌帷幄的智算偵探)、密室空間、意外的兇手、心理盲點、暗號與暗語給出破案線索。其中,“意外的兇手”和“心理盲點”成了偵探電影扣人心魂的高潮部分。小說中,瘋子連續(xù)殺人動機到底為何?常識、邏輯、秩序意義上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余華沒寫,而是用蒙田的話為自己的小說理念辯護:“按自己的能力來判斷事物的正誤是愚蠢的。”余華將其作品和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都列為“傳奇小說”。宋代話本小說中也有“傳奇”,這類傳奇皆有筆記小說的痕跡。筆記體小說敘事上是“大雜燴”,有散文化的傾向,傳奇、雜錄、瑣聞,敘述委曲,不重視小說情節(jié)與邏輯構造,而是讓真相行在暗處,主張小說的社會意義。小說《河邊的錯誤》中,余華也將死亡事件密集串聯(lián)起來,三起死亡案件沒有密切的邏輯關系,死亡的原因有的也未曾交代。但死亡的主人公都有共同的特征:孤僻。四十八年來,幺四婆婆都是獨自一人生活過來的;22歲的王宏有些孤僻,不太與人交往;35歲的許亮沒有結過婚,他唯一的嗜好是釣魚。鄰居說他很孤僻,單位的同事卻說他很開朗。孤僻性格如何變成事件顯現在電影中,這成了本片改編的難點。

偵探小說的結局,常常是理性勝利的時刻。理性光輝的時刻照亮了悲劇。這種溯源式的破解,總有一種刻意、傳奇的美學成分在里面。黑色電影《漩渦之外》(Out of the Past,1947)中,雷蒙德·錢德勒創(chuàng)造了硬漢偵探小說的英雄性格:“有贏的辦法嗎?”“有辦法可以輸的慢一點?!睙o論如何,罪犯最終緝拿歸案,偵探和警察又一次獲得勝利,哪怕是慘勝。余華曾說:“現實生活中,找不到一個人很正常,但是作為小說,找不到一個人就不正常了,尤其是一部完整的傳奇小說,肯定是有頭有尾,該交代的事情都要交代?!睉?zhàn)玉冰在《現代與正義:晚清民國偵探小說研究》中認為,正義是偵探小說的美學主題和故事訴求,現實證明這一訴求不過是“正義的虛張”。黑色電影里,警察常常是“合法的”捍衛(wèi)者,偵探常常超越法律的邊界來執(zhí)行正義??墒沁@次,警察皆偵探馬哲沒有勝利,等待他的是謊言、現實謎團和理性的僭越。余華認為,事實和命運都要比“看法”寬廣得多:“命運會刁難一個人,但壓垮一個人的是自己。”影片中,壓垮警官馬哲的,正是對真相的追尋。影片后半部分,馬哲過分執(zhí)著于“理性中的真相”,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似乎成了幻覺:馬哲有沒有殺人?馬哲對局長說自己在廟里用四顆子彈殺死了瘋子??伤骄肿允讜r,拆開的“64式”手槍卻有七顆子彈。瘋子穿了馬哲的皮衣,馬哲用石頭砸了他的臉。集體表彰大會上,馬哲獲得了獎狀,將瘋子安妥在精神病院。影片結尾用“超現實”邏輯,蓋過了觀者的好奇。

馬哲這一形象是“理性”的化身,他的困惑來自于理性話語的失效。電影《河邊的錯誤》中,最難理解的是瘋子一角?!隘傋印笔且粋€非理性形象。意外兇手是瘋子,瘋子為何相繼殺死不同的人?動機何為?電影不曾交代。正因如此,“心理盲點”成為理解“瘋子”犯罪最大的困惑。??略凇豆诺鋾r代瘋狂史》中認為,瘋狂的主題取代了死亡的主題,造成了故事的斷裂,這正是同一種焦慮的內部扭曲。瘋狂開出的是一個全屬于道德的世界。瘋狂遭到驅逐,乃是與理性的來臨密切相關?!动偘d與文明》中,福柯將瘋癲視為夢幻與謬誤的接觸點。瘋癲把視覺與盲目、心象與判斷、幻覺和語言、睡眠和清新、白晝和黑夜結合起來,最后成為虛無。只有一個詞能概括瘋癲體驗:“非理性”。對于理性而言,非理性是最貼近、又是最疏遠的,既是空洞又是最完全的,它的一切都已熟悉的結構呈現給理性。導演魏書鈞認為,本片的重點不在于兇手是不是瘋子,而是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偶然性”。當人物遭遇到如此多的偶然性,他會怎么想,怎么理解無常?影片后半部分,電影偏移了真相,而是走向了暴力、譫妄、幻覺,警官馬哲的心理狀態(tài),也從理性變成了恐懼和驚悚。

除了角色之外,電影《河邊的錯誤》的空間構造也別有用意?!昂舆叺腻e誤”這個組詞除了講明故事的發(fā)生地點,本身充滿隱喻色彩。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馬哲殺人,是“錯誤”,執(zhí)迷于理性迷思,也是“錯誤”。幾位目擊者來到河邊,他們沒有殺人,但是卻因一宗兇殺案意外卷了進來,因各種原因自殺或者被殺,也是錯誤。最后一重錯誤,乃是真相的羅生門,試圖用理性來解釋一切,也是“錯誤”。

雖然雨水連綿、偵破無果是很多黑色電影的標配,但是電影《河邊的錯誤》并不在一個正宗的黑色電影或偵探故事的框架下。1494年,德國作家布蘭特創(chuàng)作了《愚人船》,水流和航行分別扮演了角色,水扮演了巨大的不確定性,而船則是秩序的象征。電影《河邊的錯誤》中,水也是環(huán)境的隱喻。余華的原著小說中,河水一直在流,秋天已經走進了最后的日子。兇案發(fā)生地是小河轉彎處的一條死河,它是那條繁忙的河流的支流。瘋子總是在河邊泡衣裳,馬哲反復來到河邊尋找破案線索。河水的流動性,世事的無常,使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河流,就成了人性不確定性的象征。

“沒有答案,不如發(fā)瘋?!边@是電影《河邊的錯誤》的宣傳語,也是對迷亂的故事邏輯作出的解釋。《河邊的錯誤》將馬哲的辦公地點設定在廢棄電影院,電影院作為夢魘、超現實幻覺的發(fā)生地,為電影罩上一層獨特的濾鏡。瘋子,是形象。瘋狂,是狀態(tài)。瘋子和馬哲找真相的瘋狂,是一體兩面。電影《河邊的錯誤》情節(jié)側重點,是找不真相的瘋狂與抓狂,奉俊昊的電影《殺人回憶》(2003)也曾精準捕捉了這種狀態(tài)。廢墟空間也是《河邊的錯誤》的特色。影片最后,馬哲追著瘋子來到了一片廢棄的大樓和廢舊的廟宇里。廢墟是人類文明的對立面,廢墟無人居住,引發(fā)虛空的感嘆。廢墟隱藏著過去,它是證據,昭示著人存在過的痕跡。推理只能猜邏輯,但是推不倒鐵一般的現實?!按鸢冈陲L中飄”,也許,這是電影《河邊的錯誤》最想言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