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榅桲為何成了“楂”?
來源:北京晚報 | 五柳七  2023年10月19日11:54

“溫樸。我至今還不知這是一種什么小水果,只認為它是小粒山植。命名之義也不詳。

《燕京歲時記》說它:‘形如櫻桃而堅實’。大概鮮的時候是這樣,我只認為它的核分兩瓣,形如山楂。制蜜餞溫樸,要去核,留皮肉加水煮爛,以糖蜜漬之。其汁也是紅艷艷的與炒紅果相似,粒粒溫樸泡在紅汁中,外形完整,不像炒紅果無汁已呈塊狀。也可以醒酒去煩,是春夜閑食妙品?!?/p>

民俗作家金云臻是旗人,在其回憶舊京飲食的《饾饤瑣憶》一書中,對于“溫樸”的命名來歷也只能抱憾說“不詳”。

溫樸如今多寫作榅桲?!皹X桲拌梨絲”是老北京名菜。

《欽定滿洲源流考》中載:“溫普,國語譯漢音,書之山中果也,形似楂,味蚨酢,或借榅桲字書之。考《花木記》以榅桲為梨別種,則徒取音近,固不相類耳?!?/p>

《漢語外來語詞典》中認定榅桲一詞來自滿語,是外來語:“溫樸(即榅桲),山楂,山里紅,又作‘溫普’,源于滿語。”

乾隆年間的《御制增訂清文鑒》收有山楂和榅桲詞條,兩詞在滿文發(fā)音不同。榅桲的滿文發(fā)音如wemburi,而山楂的滿文發(fā)音是umpu。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說:“溫樸形如櫻桃而堅實,以蜜漬之,既酸且甜,頗能下酒?!?/p>

再據《帝京歲時紀勝》,“又有蜜餞榅桲,質似山楂,而香美過之,出自遼東。”老北京口中的榅桲,又可能指的是用山楂做的甜食,山楂以出產于遼東的山楂為佳。

榅桲和山楂同屬薔薇科,同科不同屬。榅桲是外來物種,原產高加索,漢代已引進中原。不只是清代,引進之初,榅桲和山楂就常被古人混為一談。

楂和梨成了一家

古代典籍中,山楂別名很多。

《禮記》稱“楂”或“柤”,《爾雅》稱“朹(qiǔ)”或“檕(jì)梅”,《廣韻》稱“樝(zh?。?。

《莊子》中,柤、梨、橘、柚并稱“四果”:“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薄捌┤跷宓壑Y義法度,其猶柤梨橘柚邪。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東晉權臣恒玄曾經問尚書劉瑾:“我何如謝太傅(謝安)?”劉瑾回答:“公高,太傅深?!庇謫枺骸昂稳缳t舅子敬(王獻之)?”劉瑾回答:“楂梨橘柚,各有其美?!?/p>

“山楂”的叫法最早見于《唐本草》。

到了明代,山楂被叫作“山果果兒”和“山里紅”,見于《救荒本草》。

山楂還被稱作猴楂。郭璞注釋《爾雅》說“此物生于山原茅林中,猴鼠喜食之,故又有諸名也?!彼未K轍有詩句“蚍蜉頻上案,猿狖巧分楂?!?/p>

古人又把楂梨視作一類。如《博物志》載:“梨類甚多,楂、杜、樸皆是,有大小甜酢之異耳。”

南北朝時劉宋大臣張敷以孝聞名,很受朝廷器重。張敷小名叫楂,其父張邵小名叫梨。劉義隆拿張敷打趣:“楂何如梨?”張敷回答說:“梨是百果之宗,楂何敢比也?!?/p>

此事沒完。再據《續(xù)世說新語》:“張敷從彭城還,傅亮下船與別。張不起,授手著舫戶外,傅遂不執(zhí)手。熟視張面,云:查故是梨,中不臧者便去?!?/p>

“臧”有善、好之義。漢代鄭玄注《禮記》時說楂是“庶羞也”,是味道不好的梨,上不了臺面。

在宋代大受歡迎

張敷小名叫楂,未必是山楂。南北朝時喜食榠楂,榠楂是何物,又是一宗懸案。

據《南史》,齊武帝巡行丹陽,群臣宴飲。在宴會上大臣王敬則“執(zhí)榠楂,以刀子削之”。榠楂不會是山楂,山楂不必刀削。

榠楂有可能是榅桲。據《西京雜記》,漢代修上林苑,即栽有榅桲,稱為“蠻植”。

《洛陽花木記》載“梨之別種二十七,榅桲其一也”??傊?,榅桲、山楂都被當做梨。

南北朝時南方人不認識榅桲,以為榅桲就是北方人口中的山楂。祖沖之《述異記》載:“又有香柤子,小于榅桲,而相似北方所無。江淮南人至北,見榅桲以為柤子謂此也?!?/p>

榅桲在宋代以“秦中嘉果”而名聲大噪。北宋詩人文同與蘇軾是從表兄弟,收到友人惠贈的榅桲,以詩答謝:“秦中物專美,榅桲為嘉果。”

文同詩中所詠榅桲,是宋代陜西特產“沙苑榅桲”,沙苑在今陜西大荔縣南?!秷D經本草》載:“榅桲,舊不著所出州土,今關陜有之,沙苑出者最佳?!?/p>

《東京夢華錄》在“飲食果子”條目下即收有沙苑榅桲。中秋時節(jié),榅桲正當令:“中秋節(jié)前,是時螯蟹新出。石榴、榅桲、梨、棗、栗、孛萄、弄色棖橘,皆新上市。”

秋收冬藏,宋人同樣離不開榅桲:“京師地寒,冬月無蔬菜。上至宮禁,下及民間,一時收藏,以充一冬食用。于是,車載馬駝充塞道路?!?/p>

元代王楨《農書》所說的楂,顯然就是榅桲:“楂似小梨,西川、唐、鄧(今河南鄧州)間多種之。味劣于梨與木瓜,而入蜜煮湯,則香美過之。”

“鵝梨”也是榅桲?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干脆認為:“榅桲,蓋榠楂之類。生于北土者,故其形狀、功用,皆相仿佛?!?/p>

歐陽修《歸田錄》記載宋人烘柿子的方法,要用到榠楂:“唐、鄧間多大柿,初生澀,堅實如石,凡百十柿以一榠楂置于其中,則紅熟,爛如泥而可食,土人謂之烘柿者,非用火,乃用此爾?!?/p>

南宋張世南在《游宦紀聞》中引述了歐陽修“榠楂烘柿”的說法,但他認為榠楂并非榅桲:“榅桲亦可代榠楂用,此歐公《歸田錄》所載,但江南人不識榅桲,世南侍親官,蜀至梁益間,方識之。大者如梨,味甜而香。用刀切,則味損而黑。凡食時,先以巾拭去,毛以巾包,于柱上擊碎,其味甚佳。”

唐代開始,楂梨合為一稱。如唐代杜甫詩“楂梨且綴碧”,蘇軾詩“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遍嬉部赡苁菢X桲。

到了元代,“查(楂)梨”成了貶語。關漢卿《謝天香》有句:“怎覷我這查梨相,只因他忒過當,據妾身貌陋殘妝,誰教他大尹行將咱過獎?!?/p>

電視劇《甄嬛傳》中安陵容調配過一款香方“鵝梨帳中香”。在明代香學典籍《香乘》中,記錄過相傳由南唐后主李煜在后宮為嬪妃們調配的合香方法,其中有兩種用到所謂的鵝梨。

鵝梨又是什么?有網友舉證鵝梨是榅桲。宋時起,榅桲確實作為香料大行其道,李時珍曾考證榅桲之名,就是取自香氣:“性溫而氣馞,故名馞,音孛,香氣也?!?/p>

不過,《東京夢華錄》中同時列舉了鵝梨和榅桲,應該不是同物。

東方當梨西方當蘋果

“江村招得玉妃魂,化作金爐一炷云。但覺清芬暗浮動,不知碧篆已氤氳?!边@是北宋詩人張吉甫《肖梅香》一詩,“肖梅香”是香名,此香模仿梅花的香氣,又俗稱笑梅香。

北宋《陳氏香譜》記錄了“肖梅香”的制香原料:榅桲二個、檀香半兩、沉香三錢、金顏香四錢以及麝香二錢半?!断愠恕贰断阕V》等專著又有詳細制法。黃庭堅有《寶熏》一詩:“石蜜化螺甲,榠樝煮水沈。博山孤煙起,對此作森森?!痹娭兴^榠樝,應是是用作香料的榅桲。

東西方文化都把榅桲當做香料。不過西方不把榅桲看作梨,而是蘋果。榅桲別稱“金蘋果”,食用史還要早于蘋果。

希臘神話中多見金蘋果。英雄赫拉克勒斯曾搭船渡海尋找金蘋果園,殺死了那里的巨龍拉冬,取得了金蘋果?;蛟S古希臘人更早認識到榅桲對航海的幫助。美國傳記作家勞倫斯·貝爾格林在《麥哲倫與大航海時代》一書中提到一個細節(jié),麥哲倫船隊的高級船員喜歡食用腌制的榅桲,他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讓他們躲過了肆虐的壞血病。

希臘神話中,更著名的故事則是希臘王子帕里斯將榅桲送給了愛神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因此把美人海倫許給了帕里斯,從而引發(fā)了那場諸神的戰(zhàn)爭——特洛伊戰(zhàn)爭。

雅典政治家梭倫曾制定法律,新娘在進入洞房之前,應當先吃榅桲,以此表示對阿芙洛狄忒的獻祭。

還有當代學者信誓旦旦地認為,《圣經》中夏娃吃下的禁果其實不是蘋果,而是榅桲。照這么說下去,砸在牛頓腦袋上的,會不會也是榅桲?

《詩經》里也有榅桲?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詩經》中的《木瓜》一詩,歌詠了三種名物:木瓜、木桃和木李。具體是何物,歷來有爭議。

木瓜另說。語言學家王力先生認為,《詩經》中的木桃就是桃子,木李就是李子。成語“投桃報李”同樣出自《詩經》的這首詩,王力先生的說法比較容易理解。

清代王夫之有一說:“木瓜、木桃、木李者,非瓜果也,蓋刻木頭為之以供戲弄?!币簿褪钦f,木瓜、木桃、木李是木刻的配飾,用來作為定情信物。這一說法有些不可信,送木頭來換玉石,不太對等。

若據李時珍《本草綱目》,木瓜、木桃、木李是一類,區(qū)別在于大小不一:“其實如小瓜而有鼻,津潤味不木者,為木瓜;圓,小于木瓜,味木而酢澀者,為木桃;似木瓜而無鼻,大于木桃,味澀者,為木李,亦曰木梨,即楂及和圓子也?!?/p>

又說:“木瓜得木之正氣,為可貴耳?!闭f得比較玄虛了。

若是按照李時珍的說法,《木瓜》一詩不是按照大小,而是按照酸澀的口感來排先后順序的。有學者認為,木桃就是楂子,木李就是榠楂。先秦之際,也有木梨、榠楂之稱的榅桲還沒有傳入中原。

《詩經》中的木瓜,不是今天我們常說的木瓜?,F在的木瓜,是外來物種,原產于美洲,17世紀末才引入中國,正式名稱叫作番木瓜。

驅驅寒 暖暖心

蒺藜已枯天馬歸,

嫩蠟籠黃霜冒干。

不比江南楂柚酸,

橐駝載與吳人看。

這是宋代梅堯臣的《得沙苑榅桲戲酬》一詩。

梅堯臣是安徽人,在《思歸賦》中回憶家鄉(xiāng)美食時娓娓道來:“青乳之梨子,赪壺之橘,蜂蛹腌鹺,榠楂漬蜜?!?/p>

結合梅堯臣的詩文來看,榠楂是榅桲也好,山楂也罷,都以蜜漬,也都有驅寒暖心的效果。

“榅桲拌梨絲”出名,一個原因是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惟妙惟肖寫活了那位吃貨親戚:“我有一位親戚,屬漢軍旗,又窮又饞。他的兒子下班回家,順路市得四只鴨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當即啃了半只,隨后就披衣戴帽,拿著一只小碗,沖出門外,在風雪交加中不見了人影。越一小時,老頭子托著小碗回來了,原來他是要吃榅桲拌梨絲!”這位老頭子吃剩半個梨,突然想起此味,甚至于甘冒風雪,為了一小碗榅桲奔走一個小時。

沒有梨,白菜心也是極好的,功效一樣。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寫到北平淪陷時,冠曉荷出城去尋小妾桐芳的尸體,受了驚嚇,回到城里,只想著要吃點好的安撫一下受驚的身體:“在西四牌樓,他教車子停住,到干果店里買了兩罐兒榅桲,一些焙杏仁兒。他須回家燙一壺竹葉青,清淡的用榅桲湯兒拌一點大白菜心,嚼幾個杏仁,趕一趕寒?!?/p>

說起來還是“溫樸”這個名字好,一是不會讓人把榅桲和山楂搞混,二是這道美食,簡樸又讓人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