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錢謙益的復古“網絡”
來源:澎湃新聞 | 秦行國  2023年10月16日08:13

晚明士人反思程朱理學的原因是多層次的,他們不約而同地指出,程朱理學作為科舉制義的惟一定準,造成了學問的荒疏、士風的澆漓,加上晚明國勢日頹,需要新的學問來改變這一局面。錢謙益作為當時名重一時的人物,積極倡導復古,我們在理解其復古因由的時候,必須借用“網絡”的視野加以關照,這個“網絡”囊括了吳中的文人網絡以及晚明的復社網絡,前者是純文學性的團體,而后者則是政治性的團體。

復興漢、唐注疏之學

明代中后期,士人為擺落宋明理學的拘執(zhí),曾掀起一股復興古學的風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層面是尊經復古,崇尚漢、唐注疏之學。楊慎認為,應恢復漢、唐注疏,鄙薄宋人解經之書乃“議論”,批評近世學者舍傳注疏的解釋去讀宋儒的議論,“蓋不知議論之學自傳注疏釋出,特更作正大高明之論爾”,并舉出諸多的例證來說明古注“不可輕易”。王鏊肯定鄭玄的箋注訓釋之功,并以為“宋儒性理之學行,漢儒之說盡廢,然其間有不可得而廢者”。鄭曉指出,宋儒取資漢儒,而在經書傳注上遠不及漢儒,“宋儒議漢儒太過,近世又信宋儒太過”,古注疏終不可廢。到了晚明,錢謙益紹續(xù)這股復興古學的風勢,一直堅持尊經復古的思想,批判宋明理學,而推崇古經與漢、唐注疏之學。他對理學對明朝的影響有著十分清楚的認識:

自儒林、道學之歧分,而經義、帖括之業(yè)盛,經術之傳,漫非古昔。然而勝國國初之儒者,其舊學猶在,而先民之流風余韻猶未泯也。正、嘉以還,以剿襲傳訛相師,而士以通經為遷。萬歷之季,以繆妄無稽相夸,而士以讀書為諱。馴至于今,俗學晦蒙,繆種膠結,胥天下為夷言鬼語,而不知其所從來。

《宋史》專門列出《道學傳》,使其與《儒林傳》兩分,明代科舉制義又以程朱理學為正統(tǒng)。錢氏對這兩個方面大為不滿,在他看來,正是這種緣由,使得“經術之傳,漫非古昔”,明代中后期經學淡漠、學風衰敗,“士以通經為遷”“士以讀書為諱”,一直影響到如今,以至“俗學晦蒙,繆種膠結”。他繼續(xù)批評儒林與道學兩分,對注疏之學的不良影響:

儒林與道學分,而古人傳注、箋解、義疏之學轉相講述者,無復遺種。此亦古今經術升降絕續(xù)之大端也。經學之熄也,降而為經義,道學之偷也,流而為俗學。

又說:

自儒林、道學之術分歧于儒家,而古學一變,自江門、姚江之學側出于經術,而古學再變。于是乎封蔀之以制科之帖括,瀹亂之以剽賊之詞章,舉世胥變?yōu)樗讓W,而江河之流不可復返矣。

陳獻章、王陽明為明代心學大儒,在錢氏看來,儒林、道學兩分之后,二人乃“側出于經術”,可見,錢謙益不單單是針對宋代理學,亦對明代的陳獻章、王陽明之心學亦持批判的態(tài)度,并意識到宋明理學帶來的流弊。他將經義流為帖括、道學流為語錄批為俗學:

夫今世學者,師法之不古,蓋已久矣。經義之弊,流而為帖括,道學之弊,流而為語錄。是二者,源流不同,皆所謂俗學也。俗學之弊,能使人窮經而不知經,學古而不知古,窮老盡氣。

錢氏認為,經學之荒蕪、衰敗,風習之俗陋、鄙薄,與儒林、道學兩分以及明代的科舉制義有莫大的關聯。元代官修《宋史》,與以往官史十分不同,專列《道學傳》,置于《儒林傳》之前,目的在于表彰道學,以程朱理學為道統(tǒng),故分別為二程、朱熹及其門人單獨立傳。明代官修《元史》雖不因襲元代的這一做法,但于科舉制義上,仍然以程朱理學為正統(tǒng),行八股文,永樂時期頒令《五經大全》《四書大全》及《性理大全》,成為科舉遵用的統(tǒng)一范本,將程朱理學定為一尊。可是到了明季,科舉制義愈發(fā)引起士人的不滿,并將之視為經學之大害。

與錢謙益有交的顧炎武亦指出《大全》、八股文對經學的不利影響:

當日儒臣奉旨修《四書五經大全》……僅取已成之書抄謄一過,上欺朝廷,下誑士子……經學之廢,實自此始。自八股行而古學棄,《大全》出而經說亡。

黃宗羲亦有相同的感受:

自科舉之學興,世不復知有書矣,六經、子史亦以為冬華之桃李,不適于用。先儒謂傳注之學興,蔓詞衍說,為經之害,愈降愈下。傳注再變而為時文,數百年億萬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剿襲之中,空華臭腐,人才闒茸。

為了解決程朱理學以及王陽明心學帶來的問題,錢謙益認為,當“反經正學”,“誠欲正人心,必自反經始;誠欲反經,必自正經學始”“誠以反經正學為救世之先務”,追溯經傳源流,窮經學古。其所反之經、所學之古,乃是漢、唐之經與其注疏或章句之學。他說:

古之學者,九經以為經,注疏以為緯,專門名家,各仞師說,必求其淹通服習而后已焉。

傳注之學大興于漢,疏義之學大興于唐,此乃為注疏之學,他認為古之學者,以九經為經,以注疏為緯,表達出古經、注疏之學之重要性。他在給友人的信中說:

《六經》之學,淵源于兩漢,大備于唐宋之初。其固而失通、繁而寡要,誠亦有之。然其訓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義去圣賢之門猶未遠也。學者治經,必以漢人為宗主……漢不足,求之于唐,唐不足,求之于宋。唐宋皆不足,然后求之近代。庶幾圣賢之門仞可窺,儒先之鈴鍵可得。

錢謙益指出,《六經》之學,淵源兩漢,而在唐宋之初大備,“其訓故皆原本先民,而微言大義去圣賢之門猶未遠”,“學者治經,必以漢人為宗主”,故有次第。

吳中文人風氣

錢謙益有著極強的吳中身份意識,以其所編的《列朝詩集》為例,其中收錄了大量的吳中明人,諸如沈周、吳寬、祝允明、蔡羽、文征明、唐寅等詩作,遠遠超過朱彝尊所編的《明詩綜》所收錄之數,四庫館臣對此批評嚴厲:“以黨同伐異之見,逞其恩怨,顛倒是非,黑白混淆,無復公論。”錢氏在《列朝詩集小傳》分別給吳中文人王鏊、祝允明、何良俊作傳,且皆有很高的評價,他十分推許王鏊的經學與文章:

先生經學通明,制行修謹,冠冕南宮,回翔館閣。弘治間,文體舂容,士習醇厚,端人正士,居文學侍從之列,如金鐘大鏞之在東序,而中吳二公為之眉目,何其盛也。

他又說:

吾吳文章之盛,自昔為東南稱首。成、弘之間,吳文定、王文恪遂持海內文炳,同時楊君謙、都玄敬、祝希哲,仕不大顯,而文章奕奕在人。

錢謙益在此以“吾吳”自許,對吳中的文章大加褒獎,視吳寬、王鏊持海內文炳,稱許祝允明等人“文章奕奕在人”。錢氏認為“吳中以明經起家官詞林者”,何良俊繼起文征明、蔡羽,贊賞其文章之才,他說:

吳中以明經起家官詞林者,文征明、蔡羽之后二十余年而元朗繼之。元朗清詞麗句,未逮二公,然文以修謹自勵,蔡以奚刻見譏,而元朗風流豪爽,為時人所嘆羨,二公殆弗如也。

錢氏在《列朝詩集小傳》中,針對王鏊、祝允明、何良俊的經學與文章進行討論,語多溢美,亦可窺得其對三人的尊尚。

吳中文人隱伏著一股復古的經學意識,在理學與舉業(yè)風習大盛的明代,可謂是一股異樣的潛流。他們雖以詩文名世,但對經學亦有觀察,崇尚尊經復古,以恢復漢、唐注疏為準的。王鏊極力推崇漢儒箋注訓釋之學,而鄙薄宋儒性理之學:

漢初六經,皆出秦火煨燼之末,孔壁剝蝕之余,然去古未遠,尚遺孔門舊……是時,諸儒掇拾補葺,專門名家,各守其師之說。其后,鄭玄之徒箋注訓釋,不遺余力,雖未盡得圣經微旨,而其功不可誣也。宋儒性理之學行,漢儒之說盡廢,然其間有不可得而廢者,今猶見于《十三經注疏》,幸閩中尚有其板,好古者不可不考也。使閩板或亡,則漢儒之學幾乎熄矣!

祝允明盛贊漢、唐經學“義指理致,度數章程,為何等精密弘博”,提倡古注疏,而批評宋人:

凡學術盡變于宋,變輒壞之。經業(yè)自漢儒訖于唐,或師弟子授受,或朋友講習,或閉戶窮討,敷布演繹,難疑訂訛,益久益著,宋人都掩廢之?;蛴脼榧赫f,或稍援他人,必當時黨類,吾不知果無先人一義一理乎?亦可謂厚誣之甚矣。其謀深而力悍,能令學者盡棄祖宗,隨其步趨,迄數百年不寤不疑而愈固。我太祖皇帝洞燭千古,令學者治經用古注疏,參以后說,而士不從也。嗚呼!試一閱兩漢、魏、晉、六代、隋、唐尊圣之學,其義指理致,度數章程,為何等精密弘博,宋人之勞,不見何處及之,況并之,又況以為過之乎?此非空言可強辯解也。

何良俊亦提倡漢儒經學注疏,而批評程朱理學作為科舉制義:

自程朱學說出,將圣人之言死死說定,學者但據此略加敷演,湊成八股,以此取士,而欲天下之真才,其可得矣……太祖時,經義皆用注疏,而參用程朱傳注。成祖既修《四書五經大全》之后,遂悉去漢儒之說,而專以程、朱傳注為主。夫漢儒去圣人未遠,其傳授豈無憑據?況圣人之言廣大淵微,豈后世之人單辭片語之所能盡?

王鏊、祝允明、何良俊皆吳中名賢,他們都不約而同地指斥宋人,強調漢、唐注疏之經學,在程朱理學的長期冰封之下,挖掘古學,實在是開風氣之先。他們的復古主張與錢氏表現出相當大的一致性。

聲氣相通的復社摯友張溥

錢謙益并不孤獨,他的密友、明季復社領袖張溥亦異口同聲地表示“尊經復古”。張溥(1602-1641)字天如,號西銘,明南直隸蘇州太倉(今太倉市)人,作為明季應社、復社的領袖,曾高舉尊經、復古的大纛,聲名煊赫。明天啟四年(1624),張溥同張采、楊彝、顧夢麟、周鐘等十一人成立應社,他在應社宗旨中言“應社之始立也,所以志于尊經復古者,蓋其至也,是以五經之選,義各有托”,提倡“尊經復古”,每人分主五經,楊彝、顧夢麟主《詩經》,楊廷樞、錢旃主《書經》,張采、王啟業(yè)主《禮經》,張溥、朱隗主《易經》,周銓、周鐘主《春秋》,又稱“五經應社”。崇禎元年(1628),張溥利用赴京舉貢之機,召集生員,舉行“成均大會”,提出“尊遺經,砭俗學”的主張,宣揚應社“尊經復古”之旨。崇禎二年(1629),張溥與吳曾羽、孫淳等人,在應社的基礎上,聯結全國其他各社,重新創(chuàng)立復社,張溥在復社的宗旨中更加明確地表達要復興古學、經術:

自世教衰,士子不通經術。但剽耳繪目,幾幸弋獲于有司,登明堂不能致君,長郡邑不知澤民;人材日下,吏治日偷,皆由于此。溥不度德、不量力,期與四方多士共興復古學,將使異日者務為有用,因名日復社。

張溥的“尊經復古”,其宗經、復古即是復興漢、唐注疏之學,他說:

經學之不明,講說之害也。予心惻焉,意欲廢講說而專存經解……夫注傳之學盛于漢,疏義之學盛于唐,南宋以后,道學盛興,注疏稍屈……成、弘以來,學者尊尚《大全》兼通,注疏等為閑書。久而講說滋煩,人便剽記論棄。《大全》亦復不論,是故道而隆,道污而污。

他批評當時講學風氣,“意欲廢講說而專存經解”,這是針對王陽明諸人空談心性、束書不觀的論講之風而發(fā)的,且將漢、唐注疏之學衰弱歸咎于道學盛興與明代的科舉制義。此外,他對朱子的《四書章句集注》與鄭玄的《禮記注疏》曾有一番比較,認為《注疏》以后,言者病少;《章句》以后,言者病多,亦認為朱子的《詩經》學出自漢儒:

然考諸《毛詩》,釋《鴟鸮》與《金膝》合,釋《北山》《燕民》與《孟子》合,釋《昊天有成命》與《國語》合,釋《碩人》《清人》《黃鳥》《皇矣》,與《左傳》合,序《由庚》等六章與《儀禮》合。則朱子所見,未嘗不本《毛詩》,不可謂其排漢儒而獨出也。

揆諸以上論述,張溥對道學與科舉制義展開批評,并對宋儒經解抱持疑議,以期復興漢、唐注疏之古學,這與錢謙益的復古思想表現出相當大的一致性。錢氏在給張溥之母六十壽辰所作的序文中說道:

天如以命世大儒,在承明著作之庭,講道論德,離經辨志,昌明《伐木》、《菁莪》之誼于斯世……數十年以來,持國論者,以鉤黨禁學為能事,馴至于虜寇交訌,國勢削蹙,朝廷之上,惟無通人碩儒,通經學古,修先王《小雅》之政教,是以若此。善哉天如之壽其親也,吾有望矣。

錢氏稱譽張溥為“命世大儒”,“講道論德,離經辨志”,指出朝廷無“通人碩儒,通經學古”,以至于虜寇緊逼、國勢日頹,對張溥期待甚重,這也側面反映出,錢氏對張溥復興古學的推重與企望。不過,錢謙益對張溥的推崇并不是純學術性的,而是帶有政治意圖。

錢謙益與張溥交誼甚篤,他不曾加入復社,卻與張溥在內的復社諸人往來密切,并與之一道積極參與晚明政治。崇禎三年(1630)應天鄉(xiāng)試,復社成員楊廷樞、張溥、吳偉業(yè)、吳昌時、陳子龍等于金陵應試,皆高中舉人。崇禎四年(1631),京師會試,張溥、吳偉業(yè)皆順利入圍,張溥高中進士,吳偉業(yè)則高中會元和榜眼,而此時的主考官正是內閣首輔周延儒,于是張溥、吳偉業(yè)與周延儒成了門生、座主的師生之誼。崇禎六年(1633),內閣次輔溫體仁取代周延儒,把持朝政,周延儒遂離開了朝廷。也是在這一年,江南名流拜望姚希孟,張溥、錢謙益、陳子龍等皆有參加,場面為一時之盛。崇禎十年(1637),溫體仁失勢后,隨之,張至發(fā)、薛觀國入閣,繼續(xù)對朝中的復社成員進行打壓,張溥、錢謙益于是積極斡旋周延儒出山,以維系復社在朝廷的勢力。崇禎十二年(1639),在張溥的接洽下,罷官歸鄉(xiāng)的周延儒到常熟與錢謙益相晤,商議其復出之事,以求得錢氏的支持。同年底,盧象升因率部抗清戰(zhàn)死,復社的江西籍成員楊廷麟到宜興尋訪其子孫后,轉道太倉,與張溥、吳偉業(yè)相聚十余日,錢謙益亦在列,并留下唱和之作。崇禎十四年(1641),張溥與錢謙益等人為周延儒出山入閣之事,相謀于蘇州虎丘的石佛寺,之后,周延儒為朝廷重新啟用。二人來往頻繁、風氣相通的背后不過是為了全力輔佐周延儒重新出山,以維持復社的地位。

明代中后期,士人為擺落宋明理學的束縛,曾掀起一股復興古學的風勢,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層面是尊經復古,推崇漢、唐注疏之學。到了晚明,錢謙益紹續(xù)這股復興古學的風勢,對程朱理學以及陳獻章、王陽明心學展開批判。在錢氏看來,明代經學之荒蕪、衰敗,風習之俗陋、鄙薄,與儒林、道學兩分以及明代的科舉制義有莫大的關聯。錢氏具有極強的吳中身份意識,其復古思想與吳中先賢王鏊、祝允明、何良俊諸人息息相關。張溥作為明季復社的領袖,高舉尊經、復古的大纛,對道學與科舉制義展開批評,以期復興漢、唐注疏之古學,這與錢謙益的復古思想如出一轍。錢謙益與張溥私交甚篤,聲氣相通,且積極參與復社的活動,支持周延儒重新出山,這為錢謙益的復古論調鋪上一層政治色彩。我們在看錢謙益的復古思想時,不但要看錢氏的舊鄉(xiāng)吳中一直以來延續(xù)的強勁的反理學傳統(tǒng),還要看其所依傍的復社與明廷之間的政治周旋,二者一道形成了一個渾然的網絡。另外,我們也應當看到,在程朱理學的長久冰封之下,漢唐古學悄然有了萌動的跡象,到了乾嘉時期又成了森然的景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