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平:創(chuàng)作不是純粹的知識性的工作
黃平,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現為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創(chuàng)意寫作研究院副院長、教授,中國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聯(lián)盟秘書長。從事當代文學評論與創(chuàng)作,在《中國作家》《上海文學》《大家》《作家》等刊物發(fā)表短篇小說若干,有作品被《小說月報》《長江文藝·好小說》選載,出版有《出東北記》等著作,曾獲唐弢文學獎等獎項。
Q:小說月報 A:黃平
Q
請您描述一下手頭剛剛完成或正在進行的作品。
A:這個夏天我正在寫一部短篇小說《我,機器人》。和有幸被《小說月報》選載的拙作《英魂陣》一樣,都沒有太高的寫作目標,只是希望讀者朋友能看得進去。《我,機器人》有兩條線索:現實的這條線索,講述二〇七三年某個冬日,一位叫陳翔的老人去世了,在他的骨灰中發(fā)現了一枚還在運行的芯片。陳翔的夫人王般若陷入了巨大的困惑中:這個生活了一輩子的老公,到底是人,還是機器?于是王般若回到陳翔的故鄉(xiāng)、大學,探尋相關的蛛絲馬跡……另一條線索,是陳翔留下的小說遺稿《我,機器人》,描寫一個機器人穿梭到四大名著的世界里,先后去五丈原、雷音寺、瀟湘館、六和寺探索生命與情感的真相。小說奇數節(jié)是陳翔的小說,偶數節(jié)是王般若的探尋,我希望把這個雙線交織的故事講得好玩。
Q
是否有一部文學作品,曾讓您感嘆:如果它是由我所寫該有多好?
A:有,《玫瑰之名》。《玫瑰之名》出版于一九八〇年,是意大利著名學者、作家艾柯的代表作。如果有一類“學者小說”的話,《玫瑰之名》是這類小說金字塔的塔尖。
Q
您認為作家是可以培養(yǎng)的嗎?
A:作為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教師,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僅僅就大學的情況而言,我的答案是可以培養(yǎng),但不能完全依靠培養(yǎng)。寫作有可教授的一面,有不可教授的一面,我覺得創(chuàng)意寫作專業(yè)的同仁,把能教授的一面,像名作研習之類,盡力教好就可以了。必須承認創(chuàng)作不是純粹的知識性的工作,依賴于先天的天賦與后天的經歷。目前大學創(chuàng)意寫作培養(yǎng)的一百個學生中,有一兩個畢業(yè)后成為不錯的青年作家,其余去游戲公司寫腳本、去影視公司寫劇本,或者當語文老師教作文、當公務員寫公文,這都很好,這也是一個健康的生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