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不再作為“小大人”的兒童 ——進化論與晚清現(xiàn)代兒童的發(fā)現(xiàn)
來源:文匯報 | 張新璐  2023年09月04日08:43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的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掀起了新一輪的科學革命,激發(fā)了人們對物種進化的探討和想象。三年后,查爾斯·金斯利就將這一石破天驚的理論,編織進兒童故事《水孩子:獻給一個陸地孩子的童話》中。一個掃煙囪的孤兒,不幸落入河中,變成了像水蜥一樣的“水孩子”。他要從這個新的動物化的起點開始,重新進化為一個人類的男孩。在進化論的視域中,水孩子的故事表征了一個新穎的命題:兒童在何種程度上算是動物?

這個命題關聯(lián)著維多利亞時代進化論一個重要的推論——重演論。重演論認為在妊娠期,人類胚胎經(jīng)歷了從變形蟲到人類的所有低等動物的階段,重演了物種進化的過程。個體發(fā)育重演了系統(tǒng)發(fā)育。隨著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對重演論持續(xù)高昂的熱情,兒童重演論的階段從胚胎階段延伸至了童年。

斯賓塞認為成長中的兒童正在重復物種的進化,所以兒童必須模仿我們祖先原始心理狀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細致的觀察、果斷的實驗、耐心的試錯與縝密的演繹。這樣一套科學方法的運用應該成為基礎教育的核心。閱讀、書寫這些既非野獸,也非早期原始人類的行為,和進化發(fā)展的過程毫不相干,就應該被排除出兒童的教育過程。重演論對兒童的重構,引發(fā)了爭論兒童文學閱讀(阿諾德)和科學實驗(斯賓塞)孰優(yōu)孰劣的文化危機。吊詭的是,正是在這場文化危機中,兒童文學的黃金時代來臨了。金斯利的《水孩子》和卡羅爾的《愛麗絲漫游奇境》以文學想象為方式,回應了重演論及其帶來的教育爭論。如果說水孩子的故事演繹了斯賓塞的科學教育,那么以科學無厘頭和文學戲仿搭建起來的愛麗絲故事,則聲援了阿諾德文學教育的主張。

近四十年后,進化論傳入晚清,引爆了知識界的認知結構,成為晚清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兒童的認知裝置。嚴復是將進化論引入中國的第一人。早在1896年,嚴譯《天演論》就已出現(xiàn)在梁啟超于《時務報》刊登的一系列暢談教育改革的文章中,成為進化論被大眾熟知的傳播起點。經(jīng)嚴復轉譯的進化論,也成為梁啟超重構兒童教育問題的理論資源。

在中國傳統(tǒng)的精英家庭的教育中,兒童(一般指男童)和成人的知識教育是不分的。由于兒童被寄望將來能學而優(yōu)則仕,順利在仕途經(jīng)濟之路上完成社會資本的再積累,兒童自小便在父親的督導下,開始了漫長的日課。18世紀,科舉不第被迫授館的人數(shù)大增,課徒之時兼而教子的情形,一時蔚然成風。享有晚清開眼看世界第一人之譽的林則徐,自三歲開始,便跟隨父親去教書,“懷公入塾,抱之膝上,自之無以至章句,皆口授之”。清代的考古辨?zhèn)螌W家崔東壁五歲始學《論語》,崔父“每授若干,必限令讀百遍”,還將百枚銅錢放在書本的左邊,讀一遍便往右邊移動一枚銅錢。“無論若干遍能成誦,非足百遍不得止也。”六歲時他已開始誦讀《孟子》《大學》《中庸》等。近世中國精英階層追求早慧的兒童。據(jù)研究,自宋代開始,教育幼兒學習的起點每隔一個或一個半世紀就會減一歲左右。有意思的是,這些順利進階仕途、歷史留名的神童背后,都有一位科場失意的父親。林父科舉不第轉而授館,崔父則“五試順天不中,自度不能仕進,遂轉其念于教子,以蔪行其志于后世”。

當梁啟超借助1895年甲午戰(zhàn)后,由新學主導的知識界的話語網(wǎng)絡的變革,開始重新思索兒童教育問題時,兒童成為了現(xiàn)代意義上“對象化了的兒童”。兒童不再作為“小大人”來接受教育,而是開始和成人分割開來,成為“作為孩子的孩子”,開始具有獨立的意義。梁啟超對兒童教育問題的闡述主要集中在《幼學》中,在《女學》中也有所涉及。但是《女學》往往被學界視為僅論及女性教育問題,基本忽視了兒童的教育問題才是重構女性教育的起點。雖然梁啟超是在《女學》談及胎教問題的注釋中,首次談及“侯官嚴君又陵譯《天演論》”,這個重要的注釋也被視為進化論在中國傳播的起點,但通觀梁啟超整個系列的教育文章,進化論的思想是貫穿始終的。

和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從重演論來爭論兒童教育的方式不同,晚清對進化論的接受,是從種群的競爭這一現(xiàn)實關切出發(fā),重構兒童的觀念。如果說在達爾文的進化論中,進化并不預示著必然的進步,一切都是出于生物的變異、生物對環(huán)境的偶然適應性,以及神秘的生存意志,那么經(jīng)由嚴復和梁啟超的先見,傳播到中國語境中的進化論就剔除了其中的偶然和運氣,簡化為強調競爭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梁啟超在《自序》的開篇,描述了生物不斷繁衍的場景,并以此入題:“凡在天地之間者,莫不變……一日千變,而成生人?!保ā稌r務報》第1期)在這個不斷變更、日新的世界中,種與種爭,群與群爭。為了在優(yōu)勝劣汰的競爭中勝出,改良現(xiàn)代國民的教育問題,就成為保國、保種、保教的關鍵。

在談論科舉、學會、師范的問題后,梁啟超開始考慮幼學問題。他從腦部的結構和發(fā)育,獨立出兒童教育的意義。他說人體有大腦和小腦之分,大腦關聯(lián)悟性,小腦關聯(lián)記性,以往以訓詁、考據(jù)為主的誦讀式的強化記憶的教育,往往阻塞大腦的發(fā)展。為了激發(fā)悟性、適應兒童腦力發(fā)展,需要循序漸進、寓教于樂的兒童教育:

“識字之始,必從眼前名物指點,不好難也;必教以天文地學淺理,如演戲法,童子所樂知也;必教以古今雜事,如說鼓詞,童子所樂聞也;必教以數(shù)國語言,童子舌本未強,易于學也;必教以算,百業(yè)所必用也;多為歌謠,易于上口也;多為俗語,易于索解也?!保ā稌r務報》第16期)

帶著這種將兒童與成人分割開來,把兒童視作不斷在成長演化的觀念,兒童的年齡也具有了意義。五歲到十歲是一種教法,十一歲到十五歲為另一種教法。

在梁啟超那里,和兒童育養(yǎng)相關的母教和胎教問題,成為女性接受教育的兩大理由。另外兩個理由是女性出外工作能夠生利和建構新的女德來穩(wěn)定家庭。梁啟超從孩童的天性出發(fā),認為母親比父親更能導引孩子“性情嗜好”的培養(yǎng),這就改變了父親在傳統(tǒng)孩童的知識教育中的教導作用。又因西國“物種人種遞嬗遞進之理”,梁啟超認為,國中婦人應“一律習體操”,才能生出“膚革充盈,筋力強壯”的孩子(《時務報》第23期)。

梁啟超振聾發(fā)聵的教育宣言,迅即得到了晚清士大夫的積極響應。梁啟超的《女學》啟發(fā)了經(jīng)元善。經(jīng)元善于1898年創(chuàng)辦了晚清第一所女學堂?!队讓W》和《女學》中的兒童教育設想,激發(fā)了葉瀚等人在1897年創(chuàng)辦晚清第一份面向兒童的報刊《蒙學報》。在葉瀚撰寫的《蒙學報緣起》中,他直接轉述梁啟超的兒童教育論,并以此作為報刊的框架。他再次重申了梁啟超保護兒童腦力的宣言,并按照年齡有別的兒童觀,安排報刊的內(nèi)容設置?!氨緯笥陴B(yǎng)育幼孩之法則,重在五歲至七歲,以母儀為本。于啟發(fā)童蒙之法則,重在八歲至十二歲,以師范為重?!薄睹蓪W報》成為指導孩子在家中接受母教,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教科書。

以進化論為認知裝置,梁啟超發(fā)現(xiàn)了現(xiàn)代的兒童,并通過現(xiàn)代兒童觀念的建構,重新安置了和兒童問題相纏繞的現(xiàn)代文化中的性別、社會和政治想象。在性別的重構中,梁啟超破除了傳統(tǒng)安于內(nèi)的性別分工,女性一方面能夠走出家門進入社會空間,通過工作獲得經(jīng)濟獨立,另一方面又要成為家中育養(yǎng)孩子的主力,承擔起孩子的生活起居和早年教育職責。這種女性觀念在重新安置女性家中職責的同時,又因女性與兒童早年教育的關聯(lián),一度拓展了女性的師范教育和女性社會身份的建立。女性成為小學教師的不二人選。

因與成年人分割開來,兒童邁向成年的另一個階段,青春和青年也被發(fā)明了出來。當傳統(tǒng)世界子承父業(yè)的模式走向沒落,男孩像父親那樣成士、為農(nóng)、經(jīng)商不再必然,女孩也不再像母親那樣從一個家庭邁入另一個家庭。兒童的下一個階段青年,“將不再復制父輩的青春,不再經(jīng)歷預先描述的青春,也不再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角色”,青年開始了全新生活道路的探索,“永遠不滿和不安成為現(xiàn)代青年的精神內(nèi)核”(Franco Moretti,The way of the world:the Bildungsroman in European culture)。隨著現(xiàn)代兒童發(fā)現(xiàn)而來的青年,將成為下一個歷史時期——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雜志同人所要思索和回答的問題。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