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家炎先生“傻子精神”二三事
著名文學史家、文學評論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域學術泰斗嚴家炎先生的十卷本《嚴家炎全集》,日前由新星出版社在京出版發(fā)行。
嚴先生出生于上海,系北大中文系資深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第三屆學科評議員、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第二代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者“領軍人物”。他是我的恩師,亦是我的朋友。半個世紀以來,我們一直保持聯(lián)系,我稱他老師,他稱我為學弟,我們之間的往來書信有幾十封之多,逢年過節(jié)似家人般相互問候,先生出版的所有著作都曾寄給我。今年出版的這套全集,尚有十多萬字文稿未收入進去,而他為我寫的一篇詩歌評論卻收入其中,令我百感交集。
嚴先生囑出版社在第一時間寄來十卷本全集。未及展卷閱讀全書,我第一眼見到的,是書的精裝套封上的作者題記:“無論為學還是做人,都需要一點‘傻子精神’?!蔽乙詾椋@當是嚴先生的座右銘,令我想起和先生相處的“傻子精神”二三事。
1961年,嚴先生在《文學評論》發(fā)表的有關長篇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的三篇評論文章,反響極大,引發(fā)一場大論戰(zhàn),導致全國公開批判所謂的“中間人物論”,邵荃麟、嚴家炎首當其沖。揮舞大棒的急先鋒不是別人,是時任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的姚文元。那一年,這位令人刮目相看的文學評論家嚴家炎只有二十七歲。
1972年,中文系部分師生在京郊密云鄉(xiāng)下開門辦學。一日吃過晚飯,天已黑盡,我和嚴先生從食堂摸黑回住地。路上,聊起長篇小說《創(chuàng)業(yè)史》的事,聽到大隊部正廣播通知開會,嚴先生說播音員是房東何姑娘,我說不是,何姑娘普通話要標準些,先生依然堅持。于是我倆打賭,誰錯誰買一斤水果糖請客。我以為不過說說而已,孰料他竟一個人跑到廣播站去核對,回來后滿頭是汗,一邊從兜里往出掏糖,一邊連聲說:“錯、錯、錯,我之錯!”雖是區(qū)區(qū)小事,亦可見其較真的“傻子精神”。
開會回到住地后,我倆躺在鄉(xiāng)下一鋪大炕上又接著聊,我問嚴先生:“當年和姚文元論戰(zhàn),你認識他嗎?”他并不感到意外,語氣極平和地說:“開文代會時,我們見過面。我和他父親姚篷子先生更熟悉些,姚父總是稱其為豎子?!闭f罷淡淡地一笑。其間,《創(chuàng)業(yè)史》的作者柳青,在《延河》發(fā)表文章,不贊成嚴先生評論的觀點。粉碎“四人幫”之后,嚴先生把這幾篇文章收入《知春集》這本書中,他在后記中寫道:“為了保持歷史的原貌,關于《創(chuàng)業(yè)史》的幾篇評論均未做改動?!彼蛔治刺嶙约汉汀八娜藥汀比绾味窢帲矝]有標榜自己是反對“四人幫”的勇士,這種客觀的、歷史的、實事求是的“傻子精神”,多么難能可貴!十幾年后,柳青、嚴家炎兩人在西安第一次見面,柳青對嚴家炎說:“看來我對你有點誤解了,我總以為,批評《創(chuàng)業(yè)史》中梁生寶形象的那些意見,恐不是你個人意見,而是有人想借此來搞我,因此才在《延河》上發(fā)了那篇《提出幾個問題來討論》?!苯又a充道:“你談梁三老漢那篇文章的看法,我是同意的,當時我跟《文學評論》的女編輯張曉萃同志也說過此事?!绷嗪蠡谧约涸凇堆雍印钒l(fā)表的那篇文章,他的女兒劉可鳳后來曾對許多人說,嚴家炎先生是父親的“諍友”。
許多人不知道,嚴先生是在安徽銅官山礦務局擔任辦公室副主任時考上北大讀研的,時為副處級干部,是全系帶薪上學工資最高的。入學后,他主動要求和其他人一樣,執(zhí)意降薪,每月下調了幾十元。在五十年代,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shù)目,不能不說有“傻子精神”才做得到。在文學研究界,嚴先生被稱為“嚴上加嚴”,唐弢先生稱其“有點固執(zhí)”。但也正是這位魯迅研究大家,點名請嚴家炎接替他擔任《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主編,不然就得休病假。嚴先生毅然放棄了令人艷羨去匈牙利講學半年的機會,全身心投入編撰工作。嚴先生果然不負重托,正是憑借這種“傻子精神”,唐、嚴共同主編的這套三卷本文學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一版再版,作為全國高校中文系通用教材,榮獲全國第一屆優(yōu)秀教材獎,一時洛陽紙貴。
北大中文系教授馬振方,《聊齋》研究的大家,他高中讀書時,曾在《芒種》發(fā)表中篇小說并獲獎,是我當年入學時結識的第一位老師。馬先生與嚴先生在一個教研室共事多年,頗受嚴先生“傻子精神”之影響,他每每向我說起嚴先生都贊佩有加。馬先生為我的《在北大上學的日子》這本書撰寫的序言,告知我,如要作者簡介只寫七個字:北大教授,已退休。這與當下許多“聰明人”的自我炫耀的簡介形成多么鮮明的反差,“傻子精神”使然!1989年,嚴先生曾為馬先生在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小說藝術論》這本書寫序。嚴先生說,振方先生了解我們面臨的小說創(chuàng)作趨勢和問題,自身寫過小說,他有這方面的切身體驗,這使他的小說理論能較好地結合當前的創(chuàng)作實際,既能闡明小說發(fā)展中一些帶根本性的理論課題,又有相當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那一年,馬先生擔任某屆茅盾文學獎評委,在評選中,馬先生對一部提名的長篇歷史小說投了反對票,并提出質疑。這部長篇小說獲獎后,馬先生兩次在《中華讀書報》撰文,尖銳地批評了這部作品違背歷史真實。此舉,同嚴先生的“傻子精神”何其相似乃爾!由此可見北大人立學、辦學、求學、治學的價值追求。這種精神,亦即閃爍著實事求是的文史光芒。
【作者簡介:吳寶三,黑龍江省蘭西縣榆林鎮(zhèn)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作協(xié)會員,一級作家,出版長篇小說、詩集、散文集、報告文學集等30部,其代表作《馬永順傳》獲《人民文學》2002年優(yōu)秀報告文學獎、黑龍江省首屆文藝精品工程獎;散文集獲黑龍江省第二、四、五、六屆文藝獎,第四屆漂母杯華文大賽散文獎,第二十四屆孫犁散文獎。黑龍江省森工總局在小興安嶺林區(qū)建有吳寶三文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