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達西安娜·菲薩克—— 架起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 周思蕊  2023年07月05日08:55

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安德烈斯·埃雷拉在他的文章中曾這樣寫道:“上世紀80年代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西班牙關于中國的研究并不充分,高校對中國研究的熱情尚未覺醒,有限的進步往往是由某個具體項目或個別學者推動。西班牙當代漢學的起步凝聚著他們的心血,其中就包括馬德里自治大學1992年成立的首個東亞研究中心及其領導者——達西安娜·菲薩克?!?/p>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的菲薩克始終保持傳播中國文化的虔誠之心,憑借日復一日的嚴謹治學、系統(tǒng)研究、大膽創(chuàng)新,終將熱愛發(fā)展為專業(yè),為西班牙當代漢學發(fā)展提供了難能可貴的路徑、經(jīng)驗。2012年,她獲得第六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而這背后承載的是中國與西班牙建交50年來,她為兩國文化交流事業(yè)做出的巨大努力。

隨西班牙國王首次訪華

1960年,達西安娜·菲薩克出生于西班牙馬德里。父親是頗有名氣的建筑家,曾于上世紀50年代因公過境香港,并在短暫的東亞之行中洞悉中國巨大的發(fā)展?jié)摿Γ瑯O富遠見地對孩子們進行了中文啟蒙,這在當年的西班牙絕對是先人一步。菲薩克回憶說:“我大概是從六七歲起學習中文,十一二歲時父親便邀請臺灣博士留學生駐家,為我的中文學習創(chuàng)造條件。待到中西建交之初,父親通過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為我找中文老師。十七八歲時我對普通話已經(jīng)有了一定掌握,學得也更認真了?!?/p>

1978年,未滿18歲的菲薩克迎來人生中第一個高光時刻——作為當時西班牙國內稀缺的漢語人才,她參與了西班牙國王胡安·卡洛斯一世的首次訪華,為西班牙埃菲通訊社的記者們做翻譯。這是中西建交后兩國領導人首次會晤,也是西班牙邁向民主化和中國改革開放前夕雙方具有歷史意義的一次交往。很少有人知道,西班牙媒體對中西兩國高層互動的第一次報道,離不開這位懂中文的馬德里姑娘的大力協(xié)助。

此后,菲薩克應邀再次來華短暫工作和生活。在各類活動中,她走近中國文化界,結識了巴金、錢鍾書、楊絳夫婦以及一大批青年作家,其中包括當時年僅29歲的鐵凝和32歲的莫言。她回憶說:“變革中的中國復雜多樣。從知識分子那里,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人的思想轉變?!?981年,菲薩克與其老師合譯完成的西班牙名著《小銀和我》節(jié)選發(fā)表。3年后,該書全文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付梓出版。

菲薩克并不僅僅停留在翻譯工作上,她有著更高的追求。1985年,菲薩克進入漢學傳統(tǒng)悠久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東方大學,師從意大利漢學家高察專攻中國語言文學。其間,她彌補了文言文水平不足的短板,越發(fā)意識到,要了解當代中國,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不可缺。也正是從那時起,她更加投入地參與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譯介之中,為推動中西文壇學界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譯介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一直以來,菲薩克都以結識中國作家為榮。她曾給巴金寫信,申請翻譯長篇小說《家》。她在中國和西班牙多次面見錢鍾書、楊絳夫婦,這對樸素而有修養(yǎng)的學者伉儷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讓她有機會翻譯《圍城》。她一直與中國作家保持聯(lián)系,翻譯了鐵凝等作家的中篇小說,魯迅、高曉聲、畢飛宇、蘇東、曹文軒等作家的短篇小說。

在菲薩克看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代表了希望,其被世界普遍接受和認同的根本原因并非個別譯者的推動,而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自身的發(fā)展。她認為,自上世紀開始,中國文學慢慢走上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這條道路既不是單純的繼承傳統(tǒng),也不是簡單地汲取西方的寫作方法,而是把中國傳統(tǒng)的寫作經(jīng)驗和世界現(xiàn)代的寫作方法融合在一起,有效擴大、提升了中國文學在世界的影響范圍和力度。眾多優(yōu)秀作家、作品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聞名于世的先決條件。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像中國這樣有這么多的作家。他們非常開放,也十分了解世界文學,好作品一部接著一部,僅此一點,就足以讓中國文學在世界上確立自己的地位。

通過菲薩克的譯介,中國內地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第一次擺進了西班牙書店,打破了早年中文作品西語譯著集中于古代典籍的局面,西班牙讀者終于有機會透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了解與他們同處一個時代的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如今,《家》已在西班牙出了幾版,《圍城》重印后也已售罄,這都證明了好作品永遠不缺讀者,文學經(jīng)典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菲薩克坦言,當前中國作品在西班牙出版的最大障礙不是作品的問題,而是許多出版社迫于經(jīng)濟壓力,無法堅持文學標準,單單通過一些英譯本的銷量傳聞就決定要不要發(fā)行。實際上,作品的水平與有沒有英譯本、英譯本好不好并無關系。菲薩克呼吁西班牙出版商更多關注在中國占主流的好作品,她相信十幾億中國人民挑選出的好作品,也一定能在世界各地引起廣泛共鳴。

為了更好地促進中西文學、文化、翻譯、出版界交流互動,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夕,菲薩克通過西班牙國際展覽局邀請陳眾議、勞馬、周嘉寧、張悅等中國當代作家赴西旅行。當年,菲薩克陪同西班牙國王訪問團埃菲通訊社的記者們行走中華大地;而這一次,她陪著幾位中國作家從北到南走遍了西班牙6座城市。

旅行結束后,菲薩克將作家們的稿件逐一翻譯,結集出版了中西雙語版的《西行西行:中國作家西班牙紀行》。她說:“文學是反映社會的一面鏡子,也是讓我們觀察他人、反思自己的一面鏡子。”

推動兩國年輕人交流

上世紀80年代,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巴塞羅那自治大學、馬德里自治大學先后引入了中文課程,但作為西班牙首都的馬德里卻遲遲未能形成當代漢學學術基地。自上世紀90年代起進入馬德里自治大學任教后,菲薩克一直大力推動建設中文和漢學相關學科,努力彌合西班牙停滯了近兩個世紀的漢學發(fā)展。在多方協(xié)調努力下,馬德里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終于在1992年正式成立。與另外兩所大學側重翻譯的中文教學傳統(tǒng)不同,馬德里自治大學側重區(qū)域國別研究,致力于打破漢學、中國學相對獨立的研究壁壘,開展東亞國家視角下的教學與科研,注重開展涵蓋中、日兩個代表性國家的國際學術交流與互動;科目設置也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漢語語言和文學,而是囊括經(jīng)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內容,形成多語復合、學科交叉的教研特色。

在菲薩克的帶領下,馬德里自治大學東亞研究中心走過三十余載,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為西班牙漢學家培養(yǎng)的核心重鎮(zhèn)。中文及漢學教育全面融入本碩博三級學制,師生來源日益多樣,反映出西班牙漢學和中國學研究朝著學科化、專業(yè)化、國際化方向不斷邁進。如今,從這一開放包容的教研環(huán)境中走出來的21世紀漢學家們又在反哺并推動母校東亞研究專業(yè)進一步發(fā)展,形成一支時代化、年輕化的當代漢學隊伍。菲薩克說:“東亞研究中心教職人員的特點體現(xiàn)在他們國際化的培養(yǎng)經(jīng)歷、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對推動東亞研究項目的熱情,我為身為他們中的一員感到榮幸?!?/p>

除學術成果外,菲薩克認為東亞研究中心建立以來最重要的變化就是中西高校合作的不斷增加。這是文化的溝通、教育的溝通,更是年輕人的溝通。這里的每屆學生都很希望能獲得機會赴華交換一段時間。伴隨中國各領域快速發(fā)展,赴華學習中文學生的專業(yè)背景也日益多元。

幾年前,菲薩克曾推薦一名物理學專業(yè)學生赴華留學,如今這名學生已是牛津大學的一名教授。她告訴菲薩克,在中國的留學經(jīng)歷幫助她建立起職業(yè)生涯與中國的聯(lián)系,對其參與國際科研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從跟隨西班牙國王初探中國,到譯介中國文學;從帶領中國作家完成西班牙紀行,到引導一批又一批西班牙青年認識、了解和熱愛當代中國,菲薩克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橋梁,也給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們提供了榜樣的力量,讓大家在彼此鼓勵中開啟中西交往下一個五十年的嶄新篇章。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