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中國文學本質論話語建構:現代生成與當代演變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 |  賴大仁 張雨舟  2023年06月25日09:17

無論西方文論還是我國文論,文學本質論都是一個現代文學理論問題。從我國現當代文論學術史來看,文學本質論在現代文論轉型中生成,開始了各種不同路徑的理論探討,到了當代文論中更是成為核心問題,不斷走向系統(tǒng)性的理論話語建構,形成了文學本質論的歷史演變過程。

文學本質論的現代生成及其理論觀念

對于中國文論而言,文學本質論顯然是一種現代性觀念。我國古代“詩文評”理論系統(tǒng)主要是對詩詞曲賦等各類文體特性的研究,并沒有形成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也沒有出現“文學本質”這樣的問題。近現代以來在西方現代文學觀念影響下,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概念被普遍使用,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應當如何認識、概括和闡述作為“文學”的根本特性?“文學”應當包括哪些對象,它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以及文學與非文學的區(qū)別何在?所有這些就構成了現代意義上的“文學本質”問題。

總體而言,近現代文學本質論的生成與探討大致有如下幾個特點:一是比較突出地傳承了我國古代情感表現論的文學觀念,在各種有關文學本質的闡述中,都無不強調文學情感表現和興感怡悅的特性與功能,將其視為最根本、最重要的文學特質;二是引入和吸收了西方現代“純文學”觀念,如游戲、審美(美感)、想象等,將其與本土情感表現論觀念結合起來,顯示出中西文學觀念融合的特點;三是注重文學作品語言文字和美妙形式的特性,將文學語言形式與表情達意內容統(tǒng)一起來理解,達到對文學本質特性的多維度認識。

文學本質論的當代建構及其話語模式

1949年后,當代文論開始走向系統(tǒng)化理論建構,當時依據的理論資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文藝思想,二是從蘇聯引入的美學與文學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社會背景下,我國文論開始拋開蘇聯文論模式,重新回到以毛澤東文藝思想為基礎闡釋文學問題,代表性成果是以群主編《文學的基本原理》和蔡儀主編《文學概論》兩部統(tǒng)編教材,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導性文學觀念。

以這兩本教材為代表的我國當代文論體系和話語建構,與此前引入的蘇聯文論模式基本上是相通的,但已經做了較大改造,減少了一些過于機械化和教條化的因素,而且更多依據我國文學的歷史傳統(tǒng)和現代發(fā)展,尤其是五四以來革命現實主義文學發(fā)展及其理論成果來進行闡釋,具有更多中國本土理論特色。從文學本質論來看,可以總結為三點:其一,確立了文學本質論在當代文論中的核心地位,以此為中心構建文學理論話語體系;其二,基于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建立了“文學是反映生活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文學本質論觀念;其三,形成了文學的意識形態(tài)性、形象(典型)性、語言藝術三維(位)一體的文學本質論話語系統(tǒng),從而對文學本質特性做出比較全面的理論闡釋。

新時期文學本質論的歷史反思與理論重構

在改革開放背景下,一方面文學實踐不斷追求恢復現實主義傳統(tǒng),另一方面文學理論致力于撥亂反正,當代文論的變革發(fā)展趨向,就是試圖用“審美論”來改造或取代原來的文學本質論。具體而言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針對過去文學反映論或認識論提出質疑并進行理論反思,認為這種文學觀念過于簡單化,沒有真正揭示文學本身的獨特性,只有推進到審美反映論,才能真正說明文學的本質特征,因而提出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態(tài)”的理論命題。另一種情況是干脆拋開原來的理論模式,不再將“審美”依附于反映論或意識形態(tài)論,力求建立以“審美論”為中心的文學本質論觀念。

此外還有另一種發(fā)展趨向,即“文學是人學”的理論觀念闡發(fā)與話語建構。其背景是當時興起的人性論與人道主義問題大討論,不少學者主張把原來文學從屬于政治轉換為文學回歸“人學”,即從文學與人性、人情、人生和人的精神價值視角,重新認識文學的本質特性與功能。這種理論建構各有不同的探索路徑:一是“主體論”文學觀念與話語建構。它在整體上將文學定義為“主體的特殊活動”,其內在本質特性在于追求主體的自由精神境界,實現精神價值的自由創(chuàng)造。二是“人生論”或“心靈論”文學觀念與話語建構。這種文學本質觀既承襲了人生情感論傳統(tǒng),也吸收了西方現代人文主義精神,具有比較豐富的理論內涵。三是“文學是人學”的理論觀念與話語建構。

總的來看,新時期文學本質論觀念嬗變呈現出開放多樣的總體態(tài)勢,其中文學審美論和“人學”理論觀念和話語建構顯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這種文學本質論觀念變革適應了社會和文學的變革發(fā)展要求,因而產生了比較廣泛的社會影響,積極推動了文學實踐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后現代文化語境中文學本質論的開放性延展

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西方后現代文化思潮影響下,當代文論界出現了“反本質主義”論爭,形成對既有文學觀念和理論模式的沖擊與挑戰(zhàn)。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在此前文學本質論變革重建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和優(yōu)化,對文學本質特性做出更加合理切實的理論闡釋。

其二,仍然把文學本質論作為文學理論重要問題,但并不局限于過去的觀照視野和理論模式,而是另辟蹊徑進行新的理論探索。有的引入西方文論的“視點”理論和文學四要素構成文學活動系統(tǒng)的框架,以此討論文學本質與作品、世界、作者、讀者之間的關系,有的基于“關系主義”的理解,一方面著眼于文學的內部關系,分析文學的功能與機制,文學中的作者、文本、文類、敘事話語、抒情話語、修辭、傳播媒介等;另一方面著眼于文學的外部關系,分析文學與歷史、宗教、民族、地域、道德、性別等,達到對“文學是什么”的完整把握。

其三,在反本質主義背景下,把“什么是文學”轉換為一個文藝學知識論問題,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知識形態(tài)進行梳理分析,為當今人們認識這個問題提供歷史參照和理論啟示。

其四,把文學本質論轉換為文學本體論,繼續(xù)推進“什么是文學”問題的討論。

文學本質論繼續(xù)延展探索的相關問題

當今時代文學實踐創(chuàng)新發(fā)展不斷出現各種新情況,“后理論”轉向背景下文學理論變革發(fā)展同樣面臨一些新問題。有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探討。

一是文學本質論的話語形態(tài)問題。從當今文學實踐發(fā)展來看,除傳統(tǒng)文學形態(tài)之外,網絡文學等各種新媒介文學層出不窮,由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介入文學而生成新的文學形態(tài),也成為人們新的關注對象和熱點問題,這些都顯然會激發(fā)文論界去進行新的研究探討,從而催生和建構新的文學理論話語形態(tài)。

二是文學本質論探討的出發(fā)點和現實依據問題。隨著文學泛化發(fā)展之后越來越多樣化和復雜化,要概括說明文學的共同特性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而且如今人們的關注重心也發(fā)生了根本變化,從過去主要關注說明什么是文學與非文學,轉變?yōu)楦雨P注“我們?yōu)槭裁葱枰膶W”以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學”,這就更多涉及文學的價值功能問題。

三是文學經驗總結與理論觀念建構問題。文學本質論關涉核心文學觀念和話語形態(tài)建構,一方面它需要對“實然”文學現象進行說明闡釋和總結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需要立足于文學的“應然”發(fā)展建構必要的理論觀念,這兩個方面應當辯證統(tǒng)一起來。從我國文學本質論話語建構的歷史演變進程來看,如果說過去時代主要是依靠文學實踐經驗總結來建構文學觀念和理論話語,那么當今時代則可能需要更為重視從文學實踐的“應然”發(fā)展要求出發(fā),立足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文學”之理念,加強文學理論觀念建構。只有這樣,才能在當今文學充分泛化混雜發(fā)展的情況下,以應有的文學理論觀念介入文學實踐和文學研究,從而起到核心文學觀念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