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已故名家書畫出境,落筆在文化保護
近日,國家文物局網站公布了《關于頒布1911年后已故書畫等8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的通知》,修訂了1911年后已故書畫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單,其中張大千、豐子愷、齊白石、關山月等41名現(xiàn)代大師書畫作品一律不準出境;制定了陶瓷、雕塑、扇子、織繡、璽印、煙壺、漆器等7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
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與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yōu)秀文明資源。此次修訂禁止出境近現(xiàn)代藝術家名單,不僅肯定了這些名家的作品所帶來的審美、愉悅、欣賞等藝術價值,也肯定了作品中所包含的歷史、藝術、科學、紀念等維度的文物價值。此舉的目的是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xiàn)代珍貴文物流失,完善文物出境審核標準體系,落筆在文化保護,更著眼于文化傳承。
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不完全統(tǒng)計,在全世界47個國家、200多家博物館的藏品中,有164萬余件中國文物;而據(jù)中國文物學會統(tǒng)計,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以千萬計。僅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一家,收藏的中國器物藏品就有近兩萬件。以此次禁止出境的齊白石為例,他的精品佳作交易價格常常創(chuàng)下天價,有數(shù)件作品突破億元大關,千萬元成交的畫作數(shù)量多達200余件。在拍賣人中,既有中國同胞,也有外國收藏家,因而世界各國的知名博物館幾乎都有齊白石作品的收藏。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是刻在國人心上永遠的疤痕;而徜徉在外國博物館里,欣賞中國的文化瑰寶,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心情復雜的藝術鑒賞活動。
不出境,是否意味著無法再有近現(xiàn)代文化藝術品的國際交流?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國有文物、非國有的珍貴文物和國家禁止出境的文物禁止出境,但出境展覽和因特殊原因經國務院批準的除外。文物出境展覽是我國文化外交的一部分,也是讓世界通過文物了解中國的重要渠道,更是提升我國在海外影響力的重要方式。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出土文物在西方多國進行巡展,金縷玉衣、銅奔馬等文物深深震撼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西方觀眾,讓西方普通民眾對中華文明、中國文化有了直觀的認識,成為我國在外交上打出的一張成功的“文物牌”。
文物不出境,但要多出鏡。近年來,全國博物館、美術館數(shù)量激增,大量藝術展覽得以呈現(xiàn),極大豐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猶記得2015年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在故宮展出時,觀眾以百米沖刺的速度爭看文物,從而誕生了“故宮跑”這個新詞。讓更多的藏品與大眾見面,把豐富的文物資源、文化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是文化界所面臨的長期課題。
文物不出境,還要多回流。中國是全世界流失文物最多、持續(xù)時間最長、情況最為復雜的國家,對已流失文物的追索勢在必行,阻止正在流失的文物更要積極推進。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近年來,國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綜合使用外交斡旋、協(xié)商談判等方式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模式,成功促成了30余批次4000多件(套)流失文物回歸祖國,其中圓明園鼠首、兔首等珍貴文物的回歸,都一時成為社會熱議的文化事件。正因回流的難度大,文物非法出境更要從源頭建立機制牢牢堵上。
文物流動方向,從一個側面見證了一個國家的實力??椑畏婪段奈锪魇У姆删W,讓文物與我們“不分離”,是這一代人的責任,也是下一代人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