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今天我們該如何慎終追遠
來源:光明日報 | 曾振宇 吳飛 韓星  2023年04月04日16:45

編者按:“慎終追遠”是中華傳統美德。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保ā墩撜Z·學而》)慎重舉行逝者的喪禮,按時舉行祭禮追思祖先,社會風俗道德一定可以歸于淳樸厚道。當代慎終追遠傳統面臨何種困境,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踐行這一傳統,不僅是彌合中老年人和青少年之間情感需求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政治治理、文化與民俗建設的重要內容。

 

“慎終追遠”及其現代價值

□曾振宇

養(yǎng)親、敬親、諫親和慎終追遠,構成了儒家孝道的基本內涵。朱熹認為孝是發(fā)用,仁是本體,孝是仁本在父子倫理上的自然顯現。猶如萬里黃河綿延流長,一路要流經許多湖泊,孝就是黃河流經的第一個“水塘子”。曾子是孔子孝道的傳承者。根據《史記》《漢書》記載,《孝經》即由孔子講授、曾子及其弟子撰而成書?!吧鹘K追遠”就出自曾子之口?!吧鹘K”是指按照喪禮慎重辦理父母喪事;“追遠”指春秋祭祀,以示懷念追思祖先。“慎終”與“追遠”,是孝道社會化儀式的兩大原則。

“慎終”貴在有真情

孔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保ā墩撜Z·為政》)曾子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可謂孝矣?!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兩段話觀點一致,文字也雷同。不僅要以禮“事生”,也要以禮“事死”。讓活著的人,活得要有尊嚴;當一個人告別人世,這種告別儀式也必須有莊重感?!笆轮远Y”是對生者的尊重,“葬之以禮,祭之以禮”是對逝者的尊重?!睹献印る墓稀酚涊d了一則故事:一位男子的父親去世,此人將其父親尸體扔在山溝里。有一天此人路過山溝,發(fā)現狐貍在啃食其父的尸體,蒼蠅蚊蟲不停地叮咬尸體。這位男子頓時額頭直冒冷汗,眼睛不敢正視。他之所以“睨而不視”,不是表演給別人看,而是內心愧疚、悔恨之情的自發(fā)體現。于是馬上掩埋尸體,按照喪葬之禮舉行入葬儀式,心才有所安寧。

孔子雖然非常重視喪祭之禮,但他重視的是在這種禮儀中子女所滋生的內在的自然親情,而不是片面追求喪葬之禮外在的周密與繁縟?!皢手潞醢Ф??!薄凹浪季矗瑔仕及?,其可已矣?!保ā墩撜Z·子張》)每個人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身份不斷變換,每一種身份都有其相應的社會責任、行為規(guī)范和言行禁忌,人的真情實感總是隱匿于各種厚重的社會角色的“盔甲”背后。往往在至親亡故之時,一個人的真實情感才會淋漓盡致地袒露在眾人面前?!叭宋从凶灾抡咭?,必也親喪乎!”(《論語·子張》)因此,在喪祭之禮中,孔子強調的是內在自然的悲痛之情、哀思之心。顏回去世時,七十一歲的孔子哭得全身抽搐。學生勸他不要這么傷心,他說:“我不為這樣的人傷心,還為什么樣的人傷心呢?”“哀”與“敬”二字代表著儒家孝道在喪祭之禮上的觀點。由此而來,只要是發(fā)自內在的真情實意,有一些略顯過激的言行也是可以理解的。曾子父親去世,曾子傷心欲絕,“水漿不入口者七日”。孔子曾經稱贊一位太子的守孝行為:“君薨,聽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孟子·滕文公上》)太子為國君守喪三年,把全部政務交由冢宰處理,自己每天以稀飯充饑,面色深黑,形銷骨立,天天在靈前哭泣,朝廷官員莫不被太子的哀痛之情感動??鬃与m然強調哀與敬,但是,對社會上流行的“必扶而能起,杖而能行”極端自虐自殘的風氣多有批評??鬃诱J為,子女在守喪期間身上長了膿瘡就應該去洗澡,頭頂長了癤子就應該去治療,身體極度虛弱就應該吃點補品調養(yǎng)身體。“毀瘠為病,君子弗為也?!保ā抖Y記·雜記》)自虐自殘甚至喪失性命,恰恰是不懂“全體貴生”的不孝之舉。

“追遠”貴在培育感恩之心

孟懿子問孝,孔子回答說:“無違?!薄盁o違”是指“無違禮節(jié)”??鬃又苑浅V匾晢始乐Y,原因并不僅僅在于其間滲透著“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孝道精神,更重要的是可以起到“教民追孝”的道德教化作用?!靶拮趶R,敬祀事,教民追孝也?!保ā抖Y記·坊記》)郭店楚簡《六德》也有與孔子思想相吻合的材料:“父子不親,君臣無義,是故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悌?!保▌⑨摗豆瓿喰a尅罚?/p>

弟子宰予向孔子請教:“子女為何要為父母守孝三年?”他覺得為父母守孝三年的期限太長了!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就會荒廢;三年不練習音樂,音樂就會失傳。因此想將“三年之喪”縮短為一年??鬃优u他說:“父母死了不到三年,你就想穿新衣服,吃大魚大肉,你這樣做能心安嗎?兒女降生三年后才能脫離父母親的懷抱。替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的通禮。難道你從小就沒有得到父母的慈愛嗎?”師生之間的這一場討論,表面上是在討論古禮“三年之喪”,實際上涉及感恩這一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如何培植的問題。在孔子看來,“三年之喪”彰顯的不僅是對父母的孝敬之情,而且也是驗證一個人感恩意識是否已牢固確立的標桿。在倫理學與心理學意義上,“感恩”是一種人與動物皆有的初始道德意識。感恩與忠誠、公正等是支配人實現道德行為的思想基礎。因此,孔子對宰予的批評,表面上是埋怨他不知禮儀,實際上是批評宰予感恩之情還沒有真正樹立。感恩事關靈魂的健康。一個人心智是否成熟,感恩意識的培植是一項重要的內容。王陽明時常以孝行論證“知行合一”。弟子徐愛問陽明:人在知識上“知得父當孝,兄當弟”,但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孝,不能弟”,這樣知與行如何能合一?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保ā秱髁曚洝罚┩蹶柮饕浴洞髮W》“好好色”為例加以說明:“見好色”屬于知,“見”不是中性之見,而是良知之見。不是先“見”了,然后再立一個“心”來“好色”,而是“見”與“心”同時呈現,不分先后?!昂煤蒙睂儆谛?,行既指外在行為,又包括心理意識活動。我們夸獎某人是孝子,不是指某人懂得“昏定晨省”的道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誠心誠意地踐行了孝德。孝并非存在于父母“身上”,而是存在于子女“心上”。舞臺上的演員表演“溫凊奉養(yǎng)”“昏定晨省”之類孝順父母的節(jié)目催人淚下,時常贏得觀眾一片喝彩聲。但是,王陽明認為這僅僅是舞臺上的表演,演員所表演的孝愛屬于“無根”之愛。以感恩之心作為孝行的“頭腦”,才是知行合一的孝。緣此,王陽明非常重視對子女與弟子感恩之心的培育。他指出感恩之心的培植必須從兒童教育開始。兒童的特點是“樂嬉游而憚拘檢”,啟蒙教育應該像春風化雨一般,由淺入深滋潤孩子心田?!罢T之以歌詩以發(fā)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諷之讀書以開其知覺?!保ā秱髁曚洝罚┩蹶柮骷绎L甚嚴,時常寫信教育子女“勤讀書,要孝弟”(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在平時教學中,他要求弟子每天上課之前必須自我反省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在家所以愛親敬畏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傳習錄》)。從孔子到王陽明,歷代大儒之所以重視感恩之心,原因在于感恩之心的樹立是成就自我、實現自我的道德基礎,王陽明稱之為“凡做人,在心地”(束景南《王陽明年譜長編》)。

儒家“慎終追遠”思想具有深遠的現代價值。概而論之,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關愛生命,尊重父母?!叭收邜廴恕?,讓每一位健在的人活得有尊嚴,而不是茍且偷生;讓每一位逝者離開人世時,告別儀式充滿溫情與友愛。對逝者的憐憫,是對生命的尊重。其二,“慎終追遠”透顯出濃郁的感恩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弊怨乓詠?,中華文化非常重視感恩之心,幾乎每一個傳統節(jié)日都要祭天地、祭先祖,在祭祀儀式中表達真誠的感恩之情?,F代社會出現一些“啃老族”“巨嬰”等不良現象,與感恩教育的缺失有一定的關系。“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從文化中國汲取營養(yǎng),是建構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

(作者:曾振宇,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慎終追遠的當代語境與轉化

□吳飛

曾子的名言“慎終追遠”,現在可以在許多殯儀館和墓園中看到。但隨著這句名言的過度流行,它就像很多口水化的成語一樣,其真實含義反而越來越遭到遮蔽。

嚴格說來,“慎終”和“追遠”是兩個概念,慎終是針對喪禮而言的,強調的是對死者尊嚴的維護;“追遠”是針對祭禮而言的,強調的是對遠祖的紀念與緬懷。《禮記·昏義》有言:“夫禮,始于冠,本于婚,重于喪祭,尊于朝聘,和于鄉(xiāng)射?!眴?、祭二禮,是八禮當中最重的禮,因為它們使人從切身的性命出發(fā),建立歷史感,這正是曾子認為慎終追遠能夠使“民德歸厚”的原因。文明之所以成為文明,就是因為生物性的生命被賦予意義,通過歷史來傳承。中國古人所看重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依賴于歷史的綿延。但人類建構的歷史之所以對每個人的性命有意義,是因為它不只是煩瑣的紀年、陳舊的史書和遙遠的故事,而是與“我”生命的來處和最終歸宿,與“我”的身心性命息息相關。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正是喪祭之禮起到了為歷史不斷賦予生命與靈魂的作用。喪禮之慎終,是歷史的具體開展,因為歷史是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組成的,正是對每個人養(yǎng)生送死、蓋棺論定的嚴肅認真,慎終之人才能夠在哀戚愛敬中,將其至親送進歷史;祭禮之追遠,則是在與天地祖先的深度對話之時,將歷史拉回現實,不斷重溫我與歷史之間的紐帶勾連。中國傳統文明重視歷史,不僅體現在二十四史當中,而且落實在每家每戶的宗祠丘墟、譜牒姓氏之上,更深入每個個體的忠孝節(jié)義、修身齊家當中。每個普普通通的人都在創(chuàng)造和組成歷史,歷史感對每個人都是切身的。在比較理想的情況下,正史是對這些切身歷史的總結與提升;而當正史不足以全面承載的時候,我們不僅有大量的野史和私人著作來補充,更重要的是,每個認真行過喪祭之禮的人,本身都承載著歷史。體現在慎終追遠當中的歷史感,是豐富而立體的。

慎終追遠負載如此重要的意義,當代殯葬模式是否能夠承擔?過于簡單、內容空乏的喪祭之禮實難配得上“慎終”的名號;幾乎被大多數生者忽略的商業(yè)性墓園,又怎樣做到“追遠”?如果不能自覺地完成歷史的建構,并在歷史中主動地傳承與前瞻,慎終追遠就會完全淪為一個空洞的商業(yè)口號,和人們的生活喪失關聯。

因而,在當今討論慎終追遠,從小處說來,是為了調整當前時代的喪禮與祭禮;從大處說來,是要為現代人重塑切身歷史感。前一個問題,反映的是后一個問題的困境。當前之所以感受不到“民德歸厚”,正是因為缺乏充滿敬意的切身歷史感。

面對社會文化嚴重失調的情況,宋代哲學家張載說:“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須是明譜系世族與立宗子法。宗法不立,則人不知統系來處。古人亦鮮有不知來處者,宗子法廢,后世尚譜牒,猶有遺風。譜牒又廢,人家不知來處,無百年之家,骨肉無統,雖至親,恩亦薄?!保ā督泴W理窟·宗法》)北宋之時,中國社會因為經過晚唐五代的長期戰(zhàn)亂,傳統家族、宗法遭到巨大沖擊,宋代有識之士所深深憂慮的,正是人們生活中的“切身歷史感”。在張載看來,沒有宗法、譜牒等方式建立這種歷史感,人們不知道自己祖先是誰;沒有宗族的管束,親情涼薄,社會人心浮躁,是當時最大的時代問題。因而,宋代理學家一方面通過新的宗法、祠堂、義田、鄉(xiāng)約等方式培養(yǎng)這種歷史感,另一方面則通過理學的學術努力,為人們的修身齊家提供一套有力的學術資源。

但今人讀張載這段話,恐怕很少能引起共鳴。人們往往不能穿過時空、回到歷史現場理解等級森嚴、充滿陋習的宗法制度,怎么會起到厚風俗的作用。這種思維方式,距離我們太遙遠了。不能夠理解張載所看重的“厚”,更不能理解曾子強調的“厚”,空將一句“慎終追遠”寫在墓園中,又能有多大意義?

顯然,這樣的問題在當下依然存在;我們需要達到的目的也和張載乃至曾子相像,就是通過培養(yǎng)切身歷史感,使人們的情感“厚”起來,但已經不可能通過宋代的方法完成了。今天已不適合恢復沿用古時的宗法制度以達到民德歸厚的效果。而當下過于簡單空洞的喪祭儀式會一步步推動人情更加澆薄。一方面,這只是世情的反映,并不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對殯葬基本理念的適當調整,仍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這一趨勢。參加過農村喪禮的朋友都會了解,一個普通的喪事,大部分村民都會自覺參加,熱鬧的助喪吊唁場景,是村中非常重大的儀式,喪禮將平常不怎么走動的親屬聚集起來,使大家有機會追溯共同的祖先,紀念久遠的故事。人們所經歷的,正是切身的歷史感。但在城市的喪事上,家中僻處一室的靈堂接受不了幾個吊唁者,匆忙如走過場的遺體告別儀式,能夠達到百人已是極盡哀榮,甚至死者生前的親朋故舊,也想不起要去,更不要說參加下葬儀式。大家仍然生活在一如既往的日常生活當中,沒有覺得這是足以改變生活節(jié)奏的一個節(jié)點。到了清明、中元時節(jié),記得起的會想想去世的親人,也有很多人特別是遠在外地的親人,覺得沒有必要長途跋涉去上墳。祖先的事情,父輩的故事,哪怕是幾十年前的歷史,很多人都認為與自己無關。

在這樣的情況下,使殯葬儀式稍稍改變一下,不要那么粗糙簡單和不近人情,使喪祭之禮更充實一些、嚴肅一點,讓人們對與自己有關的歷史培養(yǎng)起一點敬意,思考一下自己生命的由來與定位,并通過各種社會組織、社會團體,更好地整合現實社會,無疑是有益的。清明節(jié)被定為法定節(jié)假日,就已經帶來了社會風氣的變化。但正如宋代士大夫深刻認識到,僅僅靠宗法制度已經不足以收攝天下人心,還必須有一個能幫助人們正心修身的哲學體系,而現在的狀況又與宋代不同,殯葬儀式的扭轉也僅僅可以略微緩解部分澆薄的人心而已。使人們嚴肅對待親人的死亡已經難能可貴,讓人們自覺尊重乃至傳承父祖的事業(yè)更屬奢望,教人們在喪祭之禮中培養(yǎng)起切身歷史感和歷史責任更是難上加難。

現代社會是一種與古代全然不同的社會,古代社會的一些風俗和制度可能還會有些保留,但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想完全依賴古人曾用過的方式來解決全部問題,是絕對不可能的。現代社會是人類文明極度發(fā)達的時代,既然極度發(fā)達,歷史感本來應該是非常強的。現在大多數中國人受過教育,不僅了解我們的五千年歷史,而且對世界歷史也有基本的了解,更有海量的資訊了解當代歷史,完全不需要通過自身的追溯來了解歷史。通過喪祭之禮來培養(yǎng)慎終追遠的歷史感,很可能被一些人嗤之以鼻。然而,現代人這種過度膨脹的歷史感,主要是抽象的歷史感,而不是切身的歷史感。我們都知道我們處在世界歷史的哪個階段,會使用一種理論化的語言來描述我們的歷史定位,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預知未來歷史的大致走向,不擔心我們被拋在歷史之外。但是,這些人人都知道、都讀過的知識,我為什么要對它產生敬意?我為什么一定要進入歷史?還不如從歷史中退隱,享受我自己速朽的快樂更好。這種虛無感與相對主義,使歷史成為尼采所批判的那種完全掏空了價值的歷史研究,又怎能成為負載三不朽的汗青史冊?慎終追遠更實質的困境,正在于此。

面對如此深刻的困境,我們唯一能夠依賴的,或許還是每個人的性命常識。農村居民總希望殯葬儀式更近人情一些,城市居民總希望喪祭之禮更多一些儀式感,這些都是“慎終追遠”理想尚未完全被拋棄的體現。但更進一步,對喪祭之禮的重視,能否使人們更認真地將孝當作一個嚴肅的問題,將自身與父、祖的親情關聯變?yōu)橐环N活生生的歷史感,使之在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事業(yè)中起到更大一點的作用,從而為原子化的現實生活注入一點溫暖的靈魂,使自己所在的文明與歷史變得更有意義,恐怕會是我們需要更深入思考才可能解決的問題了。

(作者:吳飛,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當代如何踐行慎終追遠傳統

□韓星

“慎終追遠”的傳統并沒有過時,而是在人們的踐行中得到傳承發(fā)展。從家庭家族的喪祭活動到國家層面的祭祀黃帝、祭祀孔子,還有諸多傳統節(jié)日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和傳承著“慎終追遠”的傳統。但是,也應該看到,這些實踐活動還存在諸多問題,有的甚至違背“慎終追遠”的道德傳統,需要我們反思和調正。

首先,“慎終追遠”的本義是踐行孝道?!墩撜Z·為政篇》載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的話含蓄深刻,語意渾然,內涵豐富,生事、死葬和祭,就是一個人應該奉行孝道的全部,應貫徹始終。曾子講“慎終追遠”的本義就是在闡揚孝道?!吨杏埂芬嘣唬骸笆滤廊缡律峦鋈缡麓?,孝之至也?!笔谭钜呀浫ナ赖挠H人,好像他們在世時一樣。《禮記·祭統篇》又曰:“是故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yǎng),沒則喪,喪畢則祭。養(yǎng)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鄙B(yǎng)以禮而孝順,死以喪禮而哀戚,死后祭祀恭敬按時是對父母孝道的善始善終,是孝子的事親之道,是人之為人的必行之道。喪祭之禮在中國文化這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通過喪祭之禮,主要還是教人們懂得孝道、踐行孝道,這一點在我們今天缺失嚴重。當今人們對孝道理解得很膚淺,主要是對父母的物質贍養(yǎng),這本來是最低層次的孝行,很多人并沒有意識到在喪祭之禮中踐行孝道。有的農村地區(qū),兒女在父母去世后,為了所謂的“面子”,為了不讓村里人說他們不孝,就盡力大操大辦,在人力、物力、財力上鋪張浪費。對富裕的家庭來說,喪葬活動正是他們炫耀自己,結交關系的機會,于是大講排場,花費極高,推動村民互相攀比。相反,對于家庭困難的村民來說,攀比帶給了他們無形的壓力,不得已大操大辦,大額經濟支出會使家庭債臺高筑,在內部費用分攤時出現糾紛,甚至會出現至親反目成仇的現象,造成親人失和,家庭不睦。這顯然背離孝道和家庭倫理,也違背“慎終追遠”的道德傳統。在殯葬改革方面,有的地方民政部門不切實際地強推殯葬改革,取消傳統喪葬禮俗,簡化過分;有的政策一刀切,方法簡單粗暴,背離人倫道德,破壞公序良俗,當地百姓對此很不滿意。這些都需要我們加以反思,及時糾正。

其次,“慎終追遠”的核心精神是“誠敬”。《論語·八佾》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彼f參加祭祀祖先、鬼神的禮儀時,就要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樣,應當在內心有虔誠的情感?!凹廊缭凇北憩F了孔子對待祭祀禮儀的一種虔誠態(tài)度,體現了他發(fā)自內在的誠敬之心,是真正把祭祀當成莊嚴神圣的事,而不是隨大流碌碌而祭,碌碌而散。孔子平時罕言鬼神之事,但他重視敬鬼神,《論語·雍也篇》載子曰:“敬鬼神而遠之。”對待鬼神禮敬而保持一定距離,是敬而不侮慢的態(tài)度。朱熹《論語集注》引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可謂知矣?!闭f明孔子對待鬼神既不迷信,也不全然否定鬼神,是在無神論和有神論之間走中道,強調了一種敬而遠之的理智態(tài)度與中道智慧。喪祭之禮的核心精神的“誠敬”。喪祭禮儀本質上是生者與已故祖先、圣賢的精神交流,必須誠于中而形于外,以精誠致敬魂魄。人們祭祀祖先、圣賢,通過特定的禮儀形式緬懷先人的音容笑貌,傳頌古圣先賢的豐功偉績,讓他們再一次溫暖我們的心靈,激勵我們的人生。

當今祭祀除了祭黃、祭孔,各地祭祀其他先賢名人的活動很多,但有些地方往往把莊嚴的祭祀活動辦成文化旅游活動,“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同時舉辦經貿洽談會、招商引資之類的商貿活動,花了很多錢,搞得很熱鬧,但未能很好地發(fā)揮“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道德教化作用。另外,一些祭祀活動形式大于內容,在舉行宏大的儀式時,參祭者往往缺乏發(fā)自內心的虔誠敬畏,流于形式化。對此,著名思想史家張豈之先生曾提出心祭重于形祭。認為人們在進行祭祀禮儀活動時最重要的是參加祭祀的人對祭祀對象有真正的內在感情。各種禮儀、禮品等都是有形的表面的東西,屬于形祭,而真正重要的是施禮者、參禮者以及觀禮者內心對于行禮對象的真實感受,這種心祭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應該明確地將祭祀活動看成是一次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神的陶冶活動,利用各種媒體向民眾進行宣傳教育,才能產生以文化人,以德潤心的效果。

再次,“慎終追遠”的文化精神是“重本”。禮是古代圣賢的制作,體現了追根溯源,不忘本來的文化傳承精神?!盾髯印ざY論》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無天地,惡生?無先祖,惡出?無君師,惡治?三者偏亡,焉無安人。故禮,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是禮之三本也。”世間萬事萬物皆有本源。我們常說:“水有源而流長,木有本而枝茂”。中國人常以枝葉繁茂來比喻家族興旺。同樣,落葉歸根也是中國人一種普遍的情懷。這種“重本”的文化精神主要通過祭祖來表達。民間祭祖主要是在除夕、清明節(jié)、重陽節(jié)、中元節(jié)傳統節(jié)日里舉行。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祭拜。隨著城市化和工作、打工在外地,大多數人都會在清明節(jié)假期回到故鄉(xiāng),到祖先墓前拜謁祭掃。時移世易,當今社會祭祖與古代社會已經有很大不同,在祭祀儀節(jié)和時間或多或少有改變,但深植于中國人心中對先人追憶和緬懷的情感,卻穿越千年絲毫未變,祭祀的目的和意義也大體一致:慎終追遠、敬祖盡孝,表達后輩對祖先的思念和緬懷,祈求祖先繼續(xù)保佑子孫后代繁榮昌盛、諸事順遂;飲水思源,不忘祖先、不忘根本,感恩祖先給我們生命,感恩祖先的恩德和保佑,感恩祖先開創(chuàng)的優(yōu)良家風;事死如生,行孝報德,敦親睦族,使后輩子孫效法祖先的懿德嘉行、傳承優(yōu)良家風家教等。雖然清明節(jié)已是公共假日,但由于種種原因,還有一些人不能回鄉(xiāng)祭祖,只好通過“云追思”,緬懷先人,寄托哀思。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不同的方式來表達相同的追思,特別是近幾年網上祭奠方式的流行,更符合綠色、低碳、環(huán)保理念,將會被年輕人推崇。祭祖禮儀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但變化的只是形式,其中“慎終追遠”的精神內涵一脈相承,傳承不輟。

最后,“慎終追遠”的目標“民德歸厚”。朱熹《論語集注》注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說:“慎終者,喪盡其禮。追遠者,祭盡其誠。民德歸厚,謂下民化之,其德亦歸于厚?!薄吧鹘K”就是要盡可能地舉辦喪禮以表達子女對父母去世的哀戚之情,“追遠”就是要盡可能地舉辦祭禮以表達子女對已故祖先的誠敬之心。在上者如果能這樣做,就能夠使老百姓得到孝道的感化,道德風俗就會歸于淳樸厚道而不澆薄,穩(wěn)固一種由家及國的道德基礎。“慎終追遠”傳統在當今的實踐終極目標還是落實道德教化,提升國民素養(yǎng),促進文明進步。

(作者:韓星,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