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新教育的開端——晚清同文三館啟示錄
所謂“同文三館”(本文沿用了“同文三館”這個說法。不過,上海同文館1867年更名為“上海廣方言館”并沿用至其結束。為了防止讀者在閱讀時產(chǎn)生混亂或不必要的誤解,筆者在文中一般都會使用“上海同文館”,而不是“上海廣方言館”,以保持一致性。而且,筆者認為如果頻繁使用上海廣方言館則會使“同文三館”一詞失去依據(jù)),指的是晚清時期清政府官辦的三所翻譯學校。19世紀60年代初期,清政府先后在北京、上海、廣州設立了京師同文館、上海同文館和廣東同文館。美國學者畢乃德(Knight Biggerstaff)稱:“研究同文館而不及上海、廣州兩同文館,則研究為不完全?!保ó吥说拢骸锻酿^考》,傅任敢譯,載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由此,后世專家學者在研究中經(jīng)常將這三所同文館連在一起稱為“同文三館”。
同文三館有很多問題值得人們思考。例如,清政府為什么創(chuàng)辦這些學校?辦學目的和目標是什么?同文三館有什么樣的作用和影響?回答上述問題,不但能夠解開歷史的困惑,而且能夠引發(fā)讀者更多的思考。
自上世紀80年代至今,關于同文三館的研究一直受到人們關注。自1980年至2021年,中國知網(wǎng)(CNKI)涉及同文三館的研究文獻超過700篇。其中,國際會議論文6篇,國內會議論文32篇,博士論文6篇,碩士論文32篇,期刊論文686篇。除此以外,有許多專著也討論了同文三館。蘇精于1985年在臺灣印刷發(fā)行的《清季同文館及其師生》就是較早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從以史為鑒這個角度來說,龐大的研究群體和眾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說明了該課題的研究價值和社會意義。
一、同文三館的創(chuàng)辦背景及原因
同文三館的創(chuàng)辦既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是由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國內局勢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從必然性來看,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現(xiàn)代化浪潮席卷世界,中國不可能置身事外。從偶然性來看,沒有英國、法國強迫清政府使用外語簽署外交文書,清政府也不會花費巨資創(chuàng)辦同文三館。
1840年中英鴉片戰(zhàn)爭之前,中國是一個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世界。清王朝治理下的自給自足的農業(yè)經(jīng)濟是中國社會的主要形態(tài)。這與18世紀工業(yè)革命后的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推行的全球殖民主義產(chǎn)生了巨大的矛盾。為了霸占海外市場,擴大原材料基地,英國、法國等西方列強在世界各地進行了瘋狂的海外擴張和殖民活動。正是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侵略者采用鴉片貿易等非法手段沖擊中國市場,最終引發(fā)鴉片戰(zhàn)爭,才強行把中國拖入了“全球化”的軌道,導致了中國原有社會結構的解體,出現(xiàn)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等一系列社會變革。
兩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在西方列強步步緊逼的壓力下,清政府被迫妥協(xié)退讓,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英《天津條約》第五十款規(guī)定:“嗣后英國文書俱用英字書寫,暫時仍以漢文配送,俟中國選派學生學習英文、英語熟習,即不用配送漢文。自今以后,遇有文詞辯論之處,總以英文作為正義。此次定約,漢、英文書詳細較對無訛,亦照此例?!保ㄍ蹊F崖:《中外舊約章匯編》,三聯(lián)書店1957年版)在面臨亡國滅種的危機下,清政府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采取了一些救亡圖存的措施,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同文三館不僅成為清政府學習西方的風向標,而且拉開了洋務運動的大幕,成為中國近代新教育的開端。
二、同文三館的歷史沿革
(一)同文三館的辦學時間與名稱由來
同文三館全都是官辦學校,存在時間長達四十多年,為清政府培養(yǎng)了最早的一批外交和外語人才。同文三館最初申辦人各個位高權重。京師同文館(1862-1902年)的創(chuàng)辦人是恭親王奕?,上海同文館(1863-1905年)的創(chuàng)辦人是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廣東同文館(1864-1905年)的創(chuàng)辦人是兩廣總督毛鴻賓。尤為特別的是,學校的最終審批人同治皇帝居然特批3成海關稅收充當辦學經(jīng)費,充分說明了清政府對同文三館的重視程度。
關于同文館的名稱曾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似乎這個名稱來源于秦始皇的“書同文”政策。事實上,同文館并不是在清朝才出現(xiàn),而是古已有之。北宋時期,朝廷就開設了同文館作為接待青唐(吐蕃)和高麗兩國使臣的館舍。1862年,奕?再次使用了“同文館”這個名稱。
許鑾在光緒年間曾對同文館名稱作出過解釋:“中外文字不同,通商往來,文移必資通曉。因設此館,選少年送入,并習外洋文字。名曰:同文?!保ā对佂酿^新樂府》)從同文館的設立目的和發(fā)展過程來看,這個解釋應該比較接近清政府當初設立同文館的想法。
(二)同文館的辦學目標
有兩個英文譯名分別體現(xiàn)出同文館前期和后期的辦學目標。
第一個英文譯名是清朝歷史檔案中記載的名稱。孫修福認為同文館英文譯名是Interpreters College(T’ung-wen Kuan)(孫修福:《近代中國華洋機構譯名大全》,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年版),即“譯員學?!?。1886年6月21日,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奕劻指出:“臣衙門同文館,系為邊務儲才之地?!保ā豆饩w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86.6.21)總理各國事務奕劻等片》)這說明培養(yǎng)外語翻譯人才是京師同文館前期的真實目的。這也符合同文館創(chuàng)辦人奕?的本意。
同文館的另一個英文譯名也很有意思。曾經(jīng)擔任京師同文館英文教習、后長期擔任總教習的美國人丁韙良(W.A.P. Martin)在其《同文館記》一文中指出:“那時中國還沒有什么‘館’,沒有什么大學;只有一個譯員學校,……他的名字叫作‘同文館’,現(xiàn)在的大學還是用的這個名字,意思是‘學習共同學問的學?!⊿chool of Combined Learning)。”從京師同文館發(fā)展情況來看,這個解釋比較符合同文館的后期發(fā)展目標。該校創(chuàng)辦之初只學語言文字,后來增加了數(shù)學、天文、格致等學科,已經(jīng)從譯員學校變成了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綜合學校。
(三)同文三館的校址選擇
創(chuàng)辦初期,同文三館都是臨時選址,辦學條件比較簡陋。學校的教室和宿舍等基礎設施基本上都采用了民房租用或舊房改造等方式。
京師同文館的校址既簡陋又近便。所謂簡陋,是指京師同文館的設施非常寒酸??偫砀鲊聞昭瞄T本身就是新成立的部門。衙署使用的房屋是由原鐵錢局改建的。京師同文館的館舍則是由該處爐房修葺而成,教學條件之簡陋可想而知。所謂近便,是指學校就在皇宮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附近,可以滿足外交臨時急需。
京師同文館的校址帶有很強的悲劇色彩,往往令人聯(lián)想到它的命運。丁韙良在《同文館記》一文中作過介紹:“同文館的館址曾經(jīng)有過一段艷異的歷史。館址本來是蒙籍首相賽尚阿的財產(chǎn)。賽尚阿在太平天國之役,因失事被拘,這地方也就被沒歸公?!奔热淮说卦?jīng)是首相官邸,想必它一定有過風光無限的時刻。然而,世事難料,天有不測風云。賽尚阿雖然曾經(jīng)貴為首相,一世英雄,但是兵敗受到處分,轉瞬間身敗名裂,家破人亡,令人不勝唏噓。“據(jù)說崇綺是生在這座屋內,那不幸的皇后也是在這里生的?!倍№t良所說的崇綺是賽尚阿的兒子,是個有名的孝子。他替父頂罪,后來成為滿族第一位狀元。不幸的皇后指的是阿魯特氏(Lady Alena),是賽尚阿的女兒,后來成為孝哲皇后,但皇帝去世后絕食殉葬。正因為如此,丁韙良認為這個地方不像學校,反倒更像兵營。“整個看來,恰像一座兵房,或是一所營幕?!彪m然這些描述頗有些風云變幻、陰森恐怖的意味,但京師同文館的命運其實也和此地的主人公命運有些相像。
其他兩所同文館的校址選擇同樣草率。上海同文館1863年建校時只是在上??h敬業(yè)書院西側搭建的小房子,1870年與江南機器制造局翻譯所合并后,其辦學條件才有所改善。廣東同文館則更加簡陋,直接租了兩間民房了事。廣東省政府“于省城大北門內朝天街,租賃房屋二所,稍加修葺,作為學館,可省擇地建筑之煩,并免再稽時日”(毛鴻賓:《同治三年六月初十日(1864.7.13)兩廣總督毛鴻賓折(附章程)》,載陳學恂:《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教學參考資料(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四)開設科目與教學情況
作為學習西方文化的學校,同文三館的教學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專業(yè)設置以外語專業(yè)為先。第二,教學內容逐漸從單純外語教學轉向多學科教學。第三,課堂教學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第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京師同文館在創(chuàng)辦之初只有英文、法文、俄文和漢文課程,沒有算學等科技知識的教學。教學目標也只是要求學生經(jīng)過培訓之后能夠聽懂洋語、看懂洋文、參加外交談判、做到翻譯內容無誤。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提高,奕?要求丁韙良進行教學改革?!耙话肆迥?,譯員學校內決定加設科學一館,招收中文具有根底的學生,把學校升為大學程度。”(《同文館記》)1876年,丁韙良制定了京師同文館八年制課程表。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分年制課程表。學生入學先學習洋文,第二年便開始翻譯條子、練習譯書,直至第八年結束。在此基礎上,學生還要學習天文、地理、算學等西學課程。對于那些年齡較大,不想學外語,只想借助漢語譯文學習西學的學生,他又制定了五年制課程表。呂達認為,“京師同文館的八年制課程和五年制課程,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分年課程設置的開始”(呂達:《京師同文館與我國近代課程的萌芽》,載《教育評論》1988年第6期)。
上海同文館創(chuàng)立之初也是以語言教學為主。1870年,上海同文館與江南機器制造局翻譯館合署辦公。學生分為上班與下班,教學開始偏向以“外語+學科專業(yè)”的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課程中大量增加了地質冶金、選材加工、機械制造、航海駕駛等現(xiàn)代科技內容。廣東同文館是模仿京師同文館和上海同文館建立的,其課程安排與上述兩所同文館近似。
在教學過程中,學校采取舉薦的方式選拔學生,嚴格考勤和考試。學生每年有月考、季考和年考,順利過關才可以參加三年后的大考。清政府重獎優(yōu)秀學生,淘汰落后少年,對順利畢業(yè)的學生給予適當官職和相應出路,較好地保證了學習質量。
在教學之余,同文三館師生還翻譯了各類書籍。根據(jù)《同文館題名錄》統(tǒng)計,京師同文館共翻譯書籍27部,丁韙良則認為只有22部。這些書籍不但為清政府提供了許多急需了解的外交、法律、軍事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而且對促進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和社會觀念的變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師資情況
在歷史上,京師同文館曾經(jīng)聘用過多位中外教師。第一位英文教習是包爾騰(Rev.J S. Burdon),第一位法文教習是司默靈(Rev.Smorrenberg)。第一位俄文教習是柏林(Mr.A. Popoff)。第一位漢文教習是徐澍琳。第一位算學教習是李善蘭。在其40年的存續(xù)過程中,一共有54位外國人受聘擔任外語和科學教習,有32位中國人受聘擔任漢文和算學教習。涉及的學科包括語言、算學、格致、化學、天文和醫(yī)學等領域。外國教習大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傳教士,學歷較高,“其中至少有8人獲得博士學位:傅蘭雅、丁韙良、畢利干、施德明、衛(wèi)廉士、德貞、費禮飭、卜世禮”(丁英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開端探究——赫德與同文館》,載《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3年第9期)。
上海同文館自開館以后一直重視英文教學。英文教習一職先后共有10位,除了剛開始由英國人傅蘭雅(Dr. John Fryer)、美國人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任職以外,后來一直由懂英文的中國人擔當此任。歷任的10位法文教習中,也有一半都是懂法文的中國人。兩位德文教習之一是中國人。6位算學教習中有5人是中國人。歷任漢文教習共22人,均由中國人擔任。其中,袁希濤后來還出任了中華民國教育次長。
廣東同文館聘用教師較少,歷任英文教習共9人,日文、俄文、法文教習各1人,歷任漢文教習共21人。
(六)師生待遇
在學生待遇上,同文三館的學生補貼都是一樣的,即每人每月給銀三兩,一年三十六兩。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收入。因為原《俄羅斯文館章程》規(guī)定“學生每月領取津貼白銀三兩”(畢乃德:《記俄羅斯文館》,彭憲譯自K.Biggerstaff:The Earliest Modern Government Schools in China(英文原版)第96-97頁,載朱有瓛:《中國近代學制史料(第一輯上冊)》,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所以,這是仿照舊章辦事。學生如果考試成績優(yōu)秀還有相應獎勵,畢業(yè)后也有較好前途。
在教師待遇上,中外教習的差距是巨大的。為了聘請洋教習,清政府不惜血本,但在對待中方教師時,清政府卻非常小氣。京師同文館第一位英文教習包爾騰的工資是試用期一年三百兩白銀,轉正后一年一千兩白銀。第一位法文教習和第一位俄文教習沒有經(jīng)過試用期直接拿到了一千兩白銀年薪。而他們的同事漢文教習徐澍琳、張旭開和楊亦銘卻只能按照中國辦法每月領取工資八兩白銀,一年合計九十六兩白銀。由此可見,中外教習的工資從辦學一開始就差距巨大,極不平等。在奕?看來,外方教師工資是例外,中方教師工資是遵循舊例。雖然奕?也知道這樣做厚此薄彼,非常不妥,但他只能許諾說“至漢教習薪水,較之外國教習薪水厚薄懸殊,如教有成效,擬由臣等酌量獎勵”(《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1862.8.20)總理各國事務奕讠斤等折(附章程)》)。
通過比較同文三館創(chuàng)辦時期的師生預算費用統(tǒng)計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個特點:第一,西教習工資南北差距較大。西教習工資上海最高,廣州次之,北京最低。第二,通商口岸城市中方教師工資比內地教師工資高。漢教習工資廣州最高,上海次之,北京最低。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中外教師的收入除了工資以外,還有伙食費、紙筆費等補貼。西教習工資的支付方式不僅有銀兩,而且還會用銀元。
三、同文三館的作用、影響及重要相關人物
同文三館為中國近代教育轉型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人才培養(yǎng)、出國留學、傳播西學等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許多歷史人物在學校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
(一)同文三館的作用
同文三館是新教育的開端,推動了中國教育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型,主要體現(xiàn)為“三個不同”:第一,教育目的不同。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通過科舉選拔官員,而同文三館則是培養(yǎng)國家外交等行業(yè)的急需人才,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第二,教學內容不同。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儒家經(jīng)典著作,自然科學教育內容很少。同文三館則不但聘外國人擔任教師,傳授西方語言文字,而且還學習西方現(xiàn)代自然科學,為西學傳播做出了貢獻。第三,辦學政策不同。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主張“學而優(yōu)則仕”,注重秀才、舉人、進士功名。同文三館則打破了這種傳統(tǒng),強調外語、西學地位,給予優(yōu)秀學生獎勵和補助,畢業(yè)可獲得與科舉功名正途一樣的待遇。
(二)同文三館的影響
同文三館培養(yǎng)了大批外交人才,參與了最初的國際交流,促進了西學傳播。同文三館最初的教育目的是為了滿足外交工作需要,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清政府自己的翻譯人才,避免在國際交往中任人宰割,重蹈覆轍。奕?提出“欲悉各國情形,必先諳其言語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從40年的辦學結果來看,同文三館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晚清和民國初期培養(yǎng)了大量了解西方文化的人才,尤其是外交人才。因此,清政府“培養(yǎng)外交和外語人才的基本目標應該說大致實現(xiàn)了”(田正平、肖朗:《論中國教育近代化起步階段的成就、特點與問題》,載《教育研究》1998年第10期)。
同文三館參與了中國近代國際交流。1866年,清政府派斌椿跟隨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Robert Hart)去英國非正式考察,隨行人員就包括京師同文館學生鳳儀、德明(張德彝)、彥慧。這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前往西方的考察團。清政府隨后幾次派遣官員出訪歐洲也安排了京師同文館學生隨行。張德彝等人回國后撰寫了《航海述奇》等所見所聞,提供了真實的參考資料。這些海外經(jīng)歷為中國人了解西方世界打開了窗口。
在西學傳播方面,同文三館功不可沒。廣大師生既是西學的接受者,也是西學的傳播者。學校不但培養(yǎng)了一批懂外語、會西學的人才,而且還翻譯了大量的西方書籍,加快了科學的普及,極大地影響了晚清的社會觀念變遷。吳宣易指出:“同文館對于西洋學術的介紹,也很有貢獻?!保ā毒熗酿^略史》)當然,這種做法也存在一定問題。熊月之認為,“在介紹西學過程中,為用而學、急用先學、無用不譯的功利主義傾向相當明顯”(熊月之:《晚清西學東漸過程中的價值取向》,載《社會科學》2010年第4期)。
(三)同文三館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中的歷史人物
同文三館的創(chuàng)辦與發(fā)展,同清政府的支持和廣大師生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第一,同治皇帝、光緒皇帝大力支持辦學,不僅批準了辦學章程等文件,而且特許把部分海關關稅撥付給學校充當經(jīng)費。這種支持力度前所未有。第二,奕?、李鴻章等官員盡心盡力,積極參加學校建設、師資招聘、招生考試、畢業(yè)分配等工作,保證了各項工作扎實推進。第三,外籍人士積極參與同文三館建設。赫德等人積極為學校介紹外籍教師、提供資金支持、提出辦學建議等。丁韙良等人認真做好學校管理和教學改革,推動了學校發(fā)展。第四,師生齊心,合作共贏。李善蘭等教師學識淵博、誨人不倦;汪鳳藻等學生勤奮努力、成績斐然。
四、評價與啟示
近代中國變革的根本原因是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農業(yè)文明與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突。中國文化的內斂與西方文化的擴張形成了巨大的張力。同文三館是晚清時期中國被迫走向全球化的縮影,是清王朝從“同光中興”到美夢破滅的象征。研究同文三館,我們會得到很多啟示。
第一,加強民族團結,實現(xiàn)國家振興。清王朝是少數(shù)民族政權,對漢民族始終缺乏信任,動輒打壓,造成國家資源的重大內耗。京師同文館最初20多年招收的學生都是旗人,學生質量差強人意。廣東同文館最初招生是旗人占80%,其他占20%,但很快改為只招旗人。上海同文館廣納賢才,不限民族,辦學成績最好。周振鶴認為:“上海廣方言館開辦三十來年,為大清帝國培養(yǎng)了五百名以上的外語人才。與北京、廣州兩地相比,上海畢業(yè)生質量最高,他們中的許多人后來都成了駐外使節(jié),位居顯要?!保ㄖ苷聱Q:《書同文與廣方言》,載《讀書》1992年第10期)
第二,緊跟時代發(fā)展,做好教育規(guī)劃。清政府創(chuàng)辦同文三館的初衷只是為了臨時應付外交困局,并沒有長期辦學的打算。京師同文館還曾因為算學館招生引發(fā)清政府上層洋務派與保守派間的大爭論,說明在中國推行現(xiàn)代化需要克服重重阻力。而且,同文三館之所以能夠延續(xù)下去,純粹是因為初期外語師資缺乏、外語學習短期難見成效等原因,所以清政府才把臨時外語培訓班變成了長期專門學校。由此可以看出,加強頂層設計、具備全球視野、努力求真務實才是做好教育規(guī)劃的基礎。
第三,把握學習尺度,培養(yǎng)愛國人才。毫無疑問,同文三館的許多優(yōu)秀學生愛國敬業(yè),恪盡職守,值得肯定。然而,毋庸諱言,很多人學外語是另有所圖。有些人動機不純,借機斂財;有些人淺嘗輒止,不思進?。挥行┤怂枷雺櫬?,崇洋媚外。這和建設強大國家、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大目標背道而馳。因此,國家必須以史為鑒,制定相應措施,以免花費巨資卻培養(yǎng)出一些數(shù)典忘祖之輩的痛憾。
作為中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最初嘗試,同文三館盡管存在諸多問題和不足,也沒有完全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其歷史地位是無法否定的。同文三館培養(yǎng)了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批了解西方文化并走向世界的人才,傳播了西方工業(yè)文明成果,對推動中國教育的現(xiàn)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因此,吳宣易認為:“同文館可以說是中國新教育的始祖?!倍№t良斷言:“同文館將來的影響一定是很大很永久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