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讀者俱樂部舉辦活動,探討中國文學翻譯之“趣”
近日,匈牙利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在布達佩斯馬格維托出版社讀者咖啡館(Magvet? Café)舉辦了2023年首場文學分享活動。本次活動與匈牙利文學翻譯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主題為中國文學的翻譯。
羅蘭大學漢學家、東方語系圖書館管理員馬約爾·科妮莉雅(MAJOR Kornélia)與漢學家、文學翻譯家、中國文學在線數據庫(kinaiirodalom.hu)主編、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負責人宗博莉·克拉拉(ZOMBORY Klára)就中匈文學翻譯中經常遇到的問題、難點以及翻譯的美妙之處進行了探討。在一個半小時的活動中,兩位專家向讀者們介紹了中國文學翻譯在匈牙利發(fā)展的歷程和兩位翻譯家的從業(yè)初衷,對兩種不同語言及文化的差異進行了深入分析,并介紹了大量已被翻譯成匈牙利文的作品案例。
宗博莉·克拉拉向匈牙利讀者介紹了中國小說的語言特點和文化背景,特別強調了文學翻譯就是一次文化對話的過程。僅以小說書名翻譯為例,就會遇到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古典小說《金瓶梅》的書名該如何用匈牙利文解釋?當書名里出現了中國人名該怎么辦?比如《許三觀賣血記》和《我不是潘金蓮》。又如:當出現了網絡流行語該怎么辦?比如《吃瓜時代的兒女們》等。兩位翻譯家引用了多個實例來說明,有很多特色的中國詞匯具有很多文化含義,很難用一兩個匈語詞翻譯過來,比如在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食品名稱(如余華《許三觀賣血記》里的“油條”,顏歌《我們的家》中的“豆瓣辣醬”)、家具(如藤榻)、工具(如扁擔)和哲學用詞(如君子)等,這些都會讓文學翻譯們傷盡腦筋。另外還提到,有些人名、地名也很難翻譯,特別是諢名綽號,例如莫言《蛙》中用身體部位、器官命名的人物(如陳耳、陳眉 、陳鼻、王肝、王膽、袁臉、袁腮、萬足等),或劉震云《我不是潘金蓮》中出現的一些與事實矛盾的荒誕名字,如荀正義、史為民等。除了在兩種文化之間搭橋鋪路之外,兩位翻譯家都提到,了解和掌握特殊的專業(yè)知識也至關重要,比如姜戎的《狼圖騰》中涉及到的游牧民族畜牧的生活方式,張煒的《蘑菇七種》中列出的許多種蘑菇,以及莫言長篇小說《蛙》中出現的一大串帶有同音字的詞,如 “蛙, 青蛙, 哇, 娃, 娃兒, 娃娃, 女媧, 泥娃”等。
兩位漢學家精彩的分享和生動的案例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興趣,也激發(fā)了更多人閱讀中國文學作品的熱情。目前,匈牙利中國文學讀者俱樂部已經成為匈牙利學生、教師、專業(yè)人士、文學愛好者、漢學家以及其他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的各界人士的聚集點。除線下吸引了大批熱情的觀眾外,對活動的線上直播也受到了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