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致真:古遠清學長和《珞珈山文藝》
2022年12月格外寒冷。大疫過處,如梳如篦。我自己也感染新冠肺炎住進了醫(yī)院。科技界和文化界精英的訃聞令人漸漸麻木,但古遠清學長逝世的噩耗,仍讓我悲從中來,黯然神傷。
我和古遠清學長絕非一般的泛泛之交,我們相識相知整整60年了!
1962年,我考到武漢大學中文系。和高年級的同學一起住在四區(qū)學生五舍。有天傍晚,身材敦實、面孔白皙的1959級學長古遠清找到我,操一口廣東普通話說,系里正籌辦一本《珞珈山文藝》,想邀請我做編委。我自然受寵若驚,欣然領諾。這是我人生頭一次參加社團文化活動。
后來了解到,1962年3月“廣州會議”的春風吹到珞珈山,中文系急于恢復朝氣,提升活力,恰好在校團委做通訊干事的古遠清提出倡議,辦一份校園刊物《珞珈山文藝》,于是很快得到了肯定和支持。
接著召開籌備會,確定《珞珈山文藝》為16開油印本,面向全校發(fā)行;“刊登反映大學生活的小說、散文、詩歌,包括當代文藝評論和翻譯作品”;由武漢大學中文系團總支和學生會主辦;系學生會主席、1958級郭朝緒擔任主編,古遠清擔任副主編,主持日常工作,1960級劉衛(wèi)祖擔任副主編,負責印刷發(fā)行;每個年級出一位“筆桿子”擔任編委;何國瑞、陸耀東、易竹賢老師擔任顧問。我作為年齡最小的一年級新生,是以仰望和渴慕的心情參加編委會的。
還記得那次和古遠清一起從四區(qū)新飯廳打飯回來,路上聽他邊吃邊說《創(chuàng)刊號》的籌備進展和旗開得勝:由郭朝緒、宣鳳華等學長出面三求四請。劉博平教授為《珞珈山文藝》書寫了刊名;劉永濟教授和沈祖棻教授各作了一首《水調歌頭》;李建章教授寫了小說《老章和六一亭筆記》;胡國瑞教授寫了《淺談辛棄疾的“永遇樂”》;何定華副校長送來了題詞……在中文系,這種規(guī)格是超常越輩、空前絕后的。古遠清也在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了《藝苑趣談(之一)》。還有不少青年教師和高年級同學踴躍投稿,其中的袁步凡、袁茂余、劉虔等學長已經在文壇聲名皎然,可見《珞珈山文藝》的誕生是群呼群應,眾擎眾舉的。
只可惜當時“自印自發(fā)”的條件太差了?!叭昀щy時期”剛過,一臺油印機十分簡陋,據說還要公安局備案才能買得到。紙張更非常粗糙低劣,不僅黑而且有疙瘩。我沒有多參加勞作,但非常欽佩劉衛(wèi)祖親自設計繪畫和彩色套印的《珞珈山文藝》封面。還在一樓宿舍看過高年級同學刻蠟板——這是《珞珈山文藝》技術含量最高的工序:將蠟紙鋪在布滿細紋的鋼板上,拿一只鐵筆沙沙刻寫。用力輕了顯不出字跡,用力重了會劃破蠟紙,刻錯了就用香煙頭湊近烤一下,讓蠟融化后重刻。油印機的學問也很深,小心翼翼把蠟紙鋪在紗網上夾緊,邊緣對不齊就會漏墨,推輥子用力不當將引起蠟紙折皺,油墨不均勻又會讓版面看上去像“瘌痢頭”。我?guī)兔ψ鲞^疊紙和裝訂工作。總見到古遠清喜氣洋洋地忙進忙出,臉上常?;卣持鴰滋幱湍?。
這種油印本的《珞珈山文藝》大約一共出版了5期。每次墨跡未干,便被爭搶一空。因為最多印刷兩三百本,就更顯得物稀為貴。如今回想起來,剛剛度過饑荒的學子不僅需要物質食糧“喂飽肚子”,同樣需要精神食糧“喂飽頭腦”。而“發(fā)表”是一種天然的追求和抱負,《珞珈山文藝》雖然菲薄粗糙,卻幾乎是當年實現“發(fā)表”夢想的最佳園地。
1962年下半年,“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越來越響?!剁箸焐轿乃嚒肪幬瘯沧兊脟烂C了許多。盡管《珞珈山文藝》編委會很自律,但大約是為了避免變成“同人刊物”,1963年初,《珞珈山文藝》收歸武漢大學校黨委宣傳部直接主管了,成為校刊《新武大》的副刊,由楊小巖擔任主編。保留《珞珈山文藝》的名號和古遠清為首的編委會原班人馬,并從此變成了正規(guī)美觀、清晰易讀的鉛印版?!盎汲傻钡摹剁箸焐轿乃嚒凡]有染上多少“官氣”,也發(fā)表了不少好作品。而古遠清一直在盡心竭力,維系著《珞珈山文藝》的上和下睦和大趣高格,直到他1964年畢業(yè)……
多年來,每當我從媒體上看到古遠清新的成果和貢獻,就會感到由衷的高興和欣慰。和同學朋友們談起古遠清,幾乎眾口一詞,口碑載道。大家稱他是“干凈的讀書人,純粹的學問家”。
深深感謝互聯(lián)網,讓我們這對老友在晚年成了微信好友。古遠清給我發(fā)來了他許多著作的電子版,我也給他寄去過幾本自己新出的書。但我們“微信聊天”最熱烈和不倦的話題,還要數《珞珈山文藝》。他給我發(fā)來了一張《珞珈山文藝》第二期封面的照片,還有1963年《珞珈山文藝》被《新武大》“收編”后的同仁合影;我則把珍藏的《珞珈山文藝》創(chuàng)刊號和第一屆編委會合影找出來,掃描成高清圖片發(fā)過去。讓他驚為“文物”和“瑰寶”。古遠清還一一訂正照片上的名字,向我娓娓訴說每個編委畢業(yè)后的人生際遇和命運沉浮。聊到最后,自然少不了互道珍重和彼此勉勵。2022年6月3日,古遠清還特意發(fā)微信提醒我,觀看央視一套晚8點端午節(jié)晚會。其中“屈原與余光中對話《歸鄉(xiāng)》”,是他參與創(chuàng)作的節(jié)目。
古遠清學長的文學人生,是一條支脈眾多的大河。2022年12月匯入了海洋。而追蹤尋跡,沿波討源,《珞珈山文藝》正是這條大河的濫觴和起點。
1963年1月《珞珈山文藝》編委會成員合影
1963年10月《珞珈山文藝》轉為《新武大》副刊后編委會合影
《珞珈山文藝》創(chuàng)刊號封面
《珞珈山文藝》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劉永濟教授詞《水調河頭》
《珞珈山文藝》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沈祖棻教授詞《水調河頭》
《珞珈山文藝》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李建章教授(晦之)小說《老章和六一亭碑記》
《珞珈山文藝》第二期封面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