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喜儒:由柯巖的信說開去
柯巖致本文作者的信件
山崎朋子致本文作者的信件
整理書信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封柯巖的信,一共有三頁,用鉛筆寫在《人民文學》雜志社240字的藍色稿紙上。因為既沒有信封,也沒有日期,大概不是通過郵局寄的,而是托人帶來的:
小陳:
送山崎朋子便箋一紙,請閱后捆在我送給她的幾本書里。
你譯的三篇文章我都看了,覺得很流暢,有些地方說得不確切或不充分,是記者整理時省略了,或者在我講的時候,他沒聽懂,與你無關(guān)。
《訪中國女詩人柯巖》,我在第2頁、第3頁上按說時的原意整理了一下,因為照他那樣整理是不定態(tài),甚至是不通順的,關(guān)于《詩刊》的那些說法更是不正確的。我不懂日文,但我想,我們刊文章、出書,這樣做應(yīng)該是允許的,因為不是把原意改掉,而是略加補充,使之能懂,不知你以為然否?
第4頁,我補充了幾句,我說時比這更明確。前一段提到的外國著名詩人、作品更多,可能記者不熟悉,都沒有寫上,而我們不寫上不行,因為詩歌朗誦會確實有,而且影響很大,結(jié)果他把詩、詩人都省略了,光寫了兩個曲子,豈不成了音樂會?
另一段,傳統(tǒng)文化、人民友誼等問題,不說也是不行的。加了兩句,可能不忠實于原文了,也許你的日本老師會有異議,但忠實于原意,且與他整理的原意也不違背,我想應(yīng)該是可以的。否則一篇文章說得不明不白,咱們出版的意義就不大了,你說是嗎?
另外,“他是他我是我”,鴛鴦之類,挖也挖不掉,只得由它去了。這是日本人的情趣,也得保留他們的風格。另一篇,我只主要看了我自己的,雖然記者概括得也不很完善,但因為主要說的是周揚同志,我就基本沒動,你是否還應(yīng)請周揚同志看一看呢?因忙亂,寫得潦草,請諒。
匆此問好。
柯巖
這封信可能寫于1979年底或1980年初,當時柯巖是《詩刊》的副主編,常來中國作家協(xié)會開會,偶爾到外聯(lián)部坐一坐。雖然我與柯巖認識,但沒說過幾句話,平素也沒有往來,我之所以給她寫信,是因為1979年5月周揚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日,受到日本各界人士的熱烈歡迎,日本報刊也發(fā)表了不少真誠友好的文章,祝賀中斷多年的日中文學交流重新開啟,恰如著名作家井上靖先生所說:“在日中友好、日中文化交流事業(yè)中,這是一件大喜事?!?/p>
當時主持中國作協(xié)外事工作的領(lǐng)導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老外交家。他認為做外事工作說到底就是“交朋友”,但朋友有真有假、有好有壞,得經(jīng)受時間和風雨的考驗,所以要細水長流,持之以恒,這樣才能找到肝膽相照的摯友,切忌人走茶涼,“雨過地皮干”,有始無終。在他的鼓勵下,我從日本報刊上選譯了《茅塞頓開的感嘆》《兩位女作家》《有意義的時刻》《楊沫與伊藤克》《訪中國女詩人柯巖》五篇文章,前兩篇文章以《友誼花束》為題,發(fā)表于《雪蓮》1980年第3期;后三篇以《東瀛花海吐芳芬——中國作家代表團訪日花絮》為題,發(fā)表于《江城》1980年第3期。
譯稿完成后,我分別寄給有關(guān)作家審閱,并詢問可否發(fā)表?按理說,這些譯自海外報刊的文章,譯者文責自負,可以自己決定,但我覺得譯文只是照葫蘆畫瓢,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深意未必明了,還是請有關(guān)作家看看為好,一是表示對作家的尊重,二可保證譯文的準確。但有時我認為的難得的佳作,當事人出于某種考慮,不同意發(fā)表,我只好忍痛割愛,“閑拋閑擲野藤中”。
在這五篇文章中,三篇都提到了柯巖,而且有一篇是專訪,所以我寫了一封信,請她抽空看看??聨r很快看完譯稿,對《訪中國女詩人柯巖》那篇專訪做了多處修改,并附信說明理由。
她在信中說,“關(guān)于《詩刊》的那些說法更是不正確的”。所謂“不正確”,主要是指對詩歌朗誦會的介紹。當時《詩刊》除了每月出刊,還有“街頭版”,即把詩抄成大字報貼在出版社的墻上;也有“舞臺版”,即舉辦詩歌朗誦會。但不知是那位記者對外國詩人的名字不熟悉,還是根本就沒聽懂,抑或翻譯漏譯,報道中沒寫詩人,只寫了“《茶花女》片斷”;《茶花女》是歌劇,這很容易使讀者把詩歌朗誦會誤解為音樂會,所以柯巖補寫了“普希金、惠特曼、雨果……及著名歌劇《浮士德》《茶花女》《托斯卡》片斷等等”。
第4頁上,柯巖補充了一段文字:“但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是割不斷的,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誼也是割不斷的。其中《茶花女》和日本的《拉網(wǎng)小調(diào)》是大家熟悉的歌曲?!?/p>
關(guān)于“他是他我是我”,是記者在專訪中提到“她的丈夫是文化部副部長賀敬之。賀是作家,也是詩人,在延安時代就寫了歌劇《白毛女》,他們真是一對鴛鴦夫妻”。但柯巖似乎對鴛鴦夫妻不感興趣,馬上說“他是他我是我”,各搞各的創(chuàng)作。
至于她在信尾說是否“應(yīng)請周揚同志看一看”的那篇文章,名為《茅塞頓開的感嘆》,是日本作家寫周揚、蘇靈揚夫婦及歐陽山、姚雪垠到他家做客的。我已將文章呈請?zhí)K靈揚審閱,但這篇文章并未提及柯巖,她可能將其與阪田寬夫在《兩位女作家》一文里對她的描寫記混了。阪田寬夫說楊沫、柯巖到他家做客時,談及兒童們喜聞樂見的童謠,柯巖當場朗誦了童謠《梳小辮》,楊沫當場朗誦了童謠《盼晴娘》……
她在信開頭說的“便箋一紙”,是指她給山崎朋子寫了一封信,夾在送給山崎朋子的書里,讓我譯成日文后與書一并寄發(fā)。事隔多年,信中寫了什么,我已經(jīng)想不起來了,但對書還有點印象,好像是她的詩集、作品集和中國婦女的相關(guān)資料等。
我與柯巖不熟,但這封信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增進了對她的了解。第一,她是認真的,對譯文的每句話都仔細琢磨,力求準確。第二,她是平等的,以商量的口氣,表明自己的看法,讓譯者考慮是否進行修改。第三,她對譯者是尊重的、關(guān)心的,叮囑有些文章應(yīng)該請相關(guān)作家過目。第四,她是謙遜的,當記者說“在中國,《周總理,你在哪里?》這支歌家喻戶曉,響遍萬里山河”時,是想請她談?wù)剟?chuàng)作的心得體會,但她不講自己,而是說:“人們之所以喜歡這支歌,并不是因為我的詩如何好,而是人們對周總理懷著崇敬的心情,對于我詩中的不足之處,人們懷著深情作了補充?!?/p>
大概就是從那次開始,我成了柯巖與山崎朋子書信的中轉(zhuǎn)站,她們先把信和書寄給我,我把信譯好后再轉(zhuǎn)發(fā)。
柯巖一直關(guān)心山崎朋子“亞洲底層女性史”的研究,不僅給她寄書寄資料,還幫她出主意想辦法。而山崎朋子每次到中國訪問或是有新書出版,第一個想到的也是柯巖——1998年,她的《底層女性史序章——望鄉(xiāng)》中文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她寄書給我,并附了一封信:
陳喜儒先生:
東京從早晨就開始下雪,這是很少見的。北京的冬天如何?前幾天有機會在東京的宴會上見面交談,我很高興。終于收到了中文樣書,現(xiàn)呈上一冊,同時也給柯巖先生寄去一冊。給她的信是用日文寫的,請您幫我譯成中文。我正在寫以北京為舞臺的一本書,有人策劃將它拍成電影。
期望與先生在北京見面。
祝健康。
山崎朋子
1998年1月8日
山崎朋子在信中所說“以北京為舞臺”的書,即2003年由巖波書店出版的長篇報告文學《朝陽門外的彩虹——崇貞女校的人們》,本書講述了日本一位基督教徒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北京創(chuàng)辦崇貞女校的曲折歷史。
柯巖與山崎朋子的書信往來持續(xù)了二十多年,一直由我翻譯轉(zhuǎn)發(fā)。我認為這是私人信件,屬于個人隱私,不應(yīng)建檔留存?zhèn)洳?,否則有悖于信任和厚道,所以每次都是將原信、譯文一并發(fā)出,不留片語只言。
現(xiàn)在回想起來,我又有些茫然,甚至惋惜。因為在她們的書信中,不僅有相互的信任、激勵、欣賞和友誼,還有對文學、對疾病、對人生、對子女、對家庭、對事業(yè)等問題的思考和探討,時有令人耳目一新的真知灼見?,F(xiàn)如今,她們都走了,那些鐫刻著時代和她們個人印記的書信,不知散落在何處,或許早已化為云煙?
每每想起這些,我心中總是充滿不知對錯的惶惑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