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海外傳播多樣化路徑與影響
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中國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與數字技術緊密聯系,數字技術的每一次飛躍,都會給中國網絡文學帶來質的變化。借助數字技術迅猛發(fā)展和媒介革命,大量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揚帆出海,向世界傳播中國聲音,向全球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指出,“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這為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力全球市場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據相關數據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市場規(guī)模突破30億元,海外用戶達1.45億人,向海外輸出作品1萬余部。國內網絡文學網站紛紛建立出海平臺,海外本土化傳播體系初步建立,并擁有了大量海外受眾。
不同文化圈受眾各有所愛
網絡文學海外傳播最開始是以實體書的形式傳播出海,路徑一般是以港澳臺作為中轉站,再傳播至日韓和東南亞各國,傳播范圍僅限亞洲文化圈。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國內網絡文學行業(yè)獲得迅猛發(fā)展,線上閱讀和線上支付的普及化催生了簽約網絡文學作者這一新型職業(yè)群體,網絡文學資本不斷增資。民間線上翻譯興起,中國網絡文學開始向美國、加拿大、法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輸出內容。而在互聯網相對欠發(fā)達的非洲等國家和地區(qū),民間線上翻譯行為較少,當地則更熱衷于與網絡文學平臺進行官方授權合作。
網絡文學內容方面,各個國家與地區(qū)也是各有選擇。據相關數據調查,歐美受眾偏好中國傳統文化色彩濃厚的網絡文學作品,特別是武俠、仙俠、玄幻等“男頻”類型,受到當地讀者們的歡迎。比如,首發(fā)于起點中文網的網絡文學作品《天道圖書館》,講述了一個名叫張懸的人穿越去異界成為一名老師,腦海中出現神秘圖書館,他憑借超凡的記憶力和刻苦學習的精神,獲得了異界的認可,并由此叱咤風云的故事。這部網絡小說深受東方神話傳說故事《巫神紀》的影響,作者虛構了一個名師等級體系,男主角如同打怪般不斷升級脫險,最終達到最高境界,成為一代名師。小說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尊師重教的傳統,后來被翻譯成英文遠銷歐美國家,收獲大量粉絲。東南亞及日韓等亞洲文化圈則偏愛“女頻”古代言情類型。此外,網絡文學實體譯本、電視劇和電影等在東南亞和日韓等國家和地區(qū)均有大量受眾,且占比較大。
去中心化翻譯加速網絡文學出海
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中,翻譯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特別是在線翻譯的興起與發(fā)展,加速了網絡文學出海的步伐。在線翻譯傳播始于2014年,其興起和發(fā)展與數字媒介的內在機制與運行規(guī)律緊密關聯。隨著媒介的社交屬性不斷加深,受眾既是內容接收者,也是內容制造者,還是內容傳播者——所謂去中心化。在這個基礎上,在線翻譯傳播打破了傳統紙媒時代的創(chuàng)作、譯介、接受與批判這一傳播過程,模糊了作者、譯者和讀者三個角色之間的界限,人人都可以參與翻譯、評價與傳播,甚至還可以在原文基礎上進行再創(chuàng)作,以符合當地民眾的情感需求。2012年,俄語翻譯網站Rulate(集體翻譯系統)創(chuàng)建,這個網站上的小說是由俄羅斯網民自發(fā)將中國網絡文學作品翻譯為俄語后發(fā)布,讀者按章節(jié)給譯者付費,網站收取30%手續(xù)費,剩下的70%歸譯者所有。這種眾包式翻譯模式與網絡文學內容生產方式類似——平臺資本通過組織簽約作者按照要求進行海量內容生產,以計件方式發(fā)放作者薪酬,眾包式翻譯模式將譯者、讀者與作者共同納入數字網絡系統中,成為網絡文學出海過程中的共同承擔者。
2015年,美籍華人賴靜平創(chuàng)建了Wuxiaworld(武俠世界),這個網站以翻譯中國原創(chuàng)網絡文學為主,短短一年時間,收獲了百萬級的英文讀者,并引發(fā)了大量網絡文學翻譯網站的建立和發(fā)展。2016年底,Wuxiaworld與國內閱文集團達成版權協議,從此由粉絲組織漸變?yōu)橐粋€專門翻譯中國網絡文學的商業(yè)網站。國內網絡文學的出海也從未停止,2017年,閱文集團海外平臺“起點國際”的建立,標志著國內網絡文學平臺正式入場海外市場,這不但有利于海外翻譯版權問題的解決,也為中國網絡文化未來的海外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據統計,目前起點國際全球累計訪問用戶數量達7300萬,已上線約1700部翻譯作品。之后,中文在線的海外平臺Chapters、縱橫文學的海外平臺TapRead等網站紛紛上線。這些網站不但具備翻譯功能,而且還可以進行外文創(chuàng)作,建立起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戶原創(chuàng)內容)模式。
海外原創(chuàng)呼應網絡文學出海
正如本雅明所言,譯本賦予原作“潛力無限的永恒來生”,好的翻譯不但可以譯出字面含義,還能翻譯出字面背后潛藏的文化與習俗。目前來看,大部分網絡小說翻譯者并不是專業(yè)翻譯家,而是來自民間的譯者,這些人的母語一般是英語或者當地語言,中文水平不算高,并且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不能很好地進行網文翻譯。隨著網文出海不斷升溫,翻譯隊伍不斷擴大,一些國內網文平臺,比如閱文集團和晉江文學城開始建立自己的專業(yè)翻譯團隊,但是總體來看,翻譯依然是供不應求。網絡文學的特點是“即寫即銷”,作者在作品連載過程中可以與讀者進行“互動”,如果翻譯速度與質量不高,網絡文學出海則會失去“作者與讀者互動”的優(yōu)勢,變成純粹的內容輸出。
在此基礎上,網絡文學海外原創(chuàng)成為解決該問題的突破口。國內網絡文學內容生產系統已被驗證是可以大量獲利的——按照類型文的分類方法,平臺資本將內容生產標準化,確保簽約作者可以按照內容生產標準進行海量生產,平臺以計件方式發(fā)放作者薪酬,鼓勵作者多勞多得。據相關報道,截至2021年6月,閱文集團旗下的海外網文作家數量已達19萬人,其中東南亞和北美地區(qū)的網文作家占比分列第一、第二,這亦與網絡文學出海的市場布局對應。閱文集團將國內的全勤制度(即滿足最低更新字數則可獲得收益)推廣出海,這對經濟水平相對落后的國家與地區(qū),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整體布局文化認同與文化輸出
借助數字技術與媒介融合,網絡文學搭建起海內外文化交流與情感共鳴的橋梁。相對于技術而言,文化則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對于中國網絡文學在海外的傳播和發(fā)展而言,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才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根基所在。斯特勞哈爾(J. Straubhaar)曾提出“文化接近”理論,即受眾基于對本地文化、語言、風俗等的熟悉,較傾向于接受與該文化、語言、風俗接近的節(jié)目。從各個層面看,網絡文學出海都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群體進行畫像分析并得出結論,再制定相關內容輸出和運營管理策略,以滿足當地受眾的情感需求,最終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將促使媒介融合進一步加深,在這種背景下,數字性與跨媒介性成為網絡文學最顯著的特征,并促使網絡文學從線性發(fā)展轉向多元化、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使其更加符合當下互聯網時代環(huán)境及受眾閱讀的變化,因此不能用靜態(tài)的視角看待網絡文學的海外發(fā)展。可以確定的是,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傳播為中國文學乃至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條可供參照的成功路徑。
(本文系廣東省青少年研究立項課題“平臺治理視野下網絡文學青年作者情感勞動過程研究”(2021WT050)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