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青:《平江后街考》創(chuàng)作談
有一次我有事需要找一位微信朋友,輸入他的名字,沒有,輸入他的單位加名字沒有,輸入他所在地的地名加名字,還沒有,只輸一個姓,跳出來很多同姓的,但是沒有他,各種群里也沒有。
這就奇怪了,因為我明明記得我有他的微信,我也記得我們微信過好多次,只是后來有些疏離,聯(lián)系少了些,但是他不應該就這樣消失了吧。
當然他肯定沒有消失。也不是在另一個平行空間。他就在這里,也許就在我身邊,甚至就在我對面。只是我視而不見,因為我每天會見到很多的人。何況我還臉盲。
他在微信里“消失”,可能性有多種,比如,我有他微信的記憶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常有發(fā)生,因為我們通常會覺得,但凡熟悉一點甚至只是見過一面的人,都會加微信的,這是先入為主或者自以為是造成的錯覺;或者是他改了微信名,他成了“我是誰”,“你是誰”,“狗頭”,“豬頭”等等之類……這可難煞我,叫我怎么猜呢?倘若其中有一個哪怕看起來稍有一點點像的名字,也可去看看他在朋友圈近期發(fā)的某些內容,再根據(jù)這些內容來作一下判斷是不是他,但是看來看去,這個“稍有一點點像”的,太多太多了,多到一個也不像了。
也有一種可能,他將我拉黑了;
還有一種可能,他——不說了。累了。懶得再說。
那么后來呢,后來到底怎么樣了呢,有沒有搞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人找到了沒有呢?
沒有后來。因為后來我就不再找他了,找得到找不到,都無所謂。反正現(xiàn)在多的就是人,不找他也可以找別人嘛。
因為可有可無,若有若無的關系,也或者是“有事有人、無事無人”的不良作派,導致了“消失”或“失聯(lián)”。但是這并不意味我是一個無情的人,這是現(xiàn)代社會的特征,幾乎是每一個人的日常。因為事情太多,人也太多,只能做減法了。
回到陳西。陳西是誰?
是我們共同的回憶,或者是我們失去的記憶,是我們不堪的往事,也或者,陳西是不存在的。
無所謂。因為沒有人關心陳西。因為每一個人可能每天都在碰到一個或多個新的陳西。大家更多的關心在于:我今天又認識了誰。
越來越多的人與人、事與事,充斥在我們的腦海里。從前的人與人交往,因為接觸面窄、接觸渠道少,甚至一年半載也碰不到幾個從陌生人變成熟人的人物,現(xiàn)在不一樣了,現(xiàn)在好像每天都會和陌生人打交道,然后以為打過交道就是熟人了,就要加微信,就要有關系——其實只是停留在表面的關系,匆匆忙忙的認識,一場酒席的交結,幾句應酬的情分,千萬別說它有多牢靠。
只是即便知道它不牢靠,也仍然樂此不疲。
是怕錯過了什么,怕丟失了什么。
最后卻還是錯過,還是丟失,因為太多等于沒有。
幸好,人們畢竟還是會警醒的,至少文學是警醒的。
也許還有一絲舊情和舊的生活樣式在心底,所以陳西來敲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