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羅雅琳:回想“跨世紀”
來源:《長江文藝》 | 羅雅琳  2022年08月23日09:29

在近年來的網(wǎng)絡空間里,流傳著一則叫做“1999年地球保衛(wèi)戰(zhàn)”的神話。這個故事的發(fā)端,是有人發(fā)布了一條玩笑性質(zhì)的微博,表示00后應該感謝80后和90后,因為后者曾經(jīng)在1999年大戰(zhàn)外星人、抵抗隕石,進而拯救了這個世界。沒想到,這一微博迅速引發(fā)網(wǎng)友們的集體創(chuàng)作,大家紛紛為“1999戰(zhàn)記”補充各種細節(jié),還以歷史紀錄片的風格制作了視頻《決戰(zhàn)1999》,并表示當年的戰(zhàn)友們曾經(jīng)簽訂了“1999保密協(xié)定”,因此這段英雄故事并未被載入史冊。作為一種被虛構(gòu)的集體記憶,“1999年地球保衛(wèi)戰(zhàn)”的故事,顯示出80后和90后對于1999年的某種特殊情結(jié):“跨世紀”是他們有記憶以來所經(jīng)歷的第一件歷史大事。它似乎是新生活開啟的象征,但其實又毫無內(nèi)容,因此需要大量的虛構(gòu)才能完成意義的填補。集無限的想象與虛空的實體于一身,“跨世紀”的魅力正在于此。

真實的1999年并沒有星際大戰(zhàn),但在全中國乃至世界,有一場關(guān)于“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討論,成為這一年媒體的焦點。這場討論所關(guān)心的是,21世紀的“第一縷曙光”將在何時何地到來?它意味著什么?人類應該如何迎接“第一縷曙光”?

關(guān)于中國的“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照射何處,當時多位天文學家和觀測機構(gòu)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浙江的溫嶺和臨海兩地對于“首照地”殊榮展開爭奪。結(jié)果,溫嶺的石塘鎮(zhèn)金阿頂勝出,并舉辦了大型活動“千年曙光節(jié)”,一次性賺夠了平時半年的旅游收入。荒誕的是,到了2000年下半年,曾推動“第一縷曙光”之爭的機構(gòu)“中國2000年委員會”又宣布,根據(jù)天文歷法,21世紀應該從2001年1月1日算起。而這一次,吉林琿春的森林山也加入了“首照地”的爭奪戰(zhàn)。人無法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卻可以兩次見到21世紀的第一縷曙光。對于“新世紀”,人們跨了一次還想再跨第二次,可見其誘惑性之大。

這場“新世紀第一縷曙光”之爭,折射出1990年代末中國一種奇妙的情感結(jié)構(gòu)。首先是“曙光”的意味。無論公歷農(nóng)歷,新年總以零點為界。事實上,在中華世紀壇(這是專為迎接新世紀而修建的)所舉行的、由國家領(lǐng)導人發(fā)表賀詞并舉辦一系列慶祝儀式的“首都各界迎接新世紀和新千年慶祝活動”中,零點才是最重要的慶祝時刻。但為何在零點之外,新世紀的曙光也引發(fā)如此狂熱?

或許是因為,在當時大部分人看來,“新世紀”就等于“曙光”。在1990年代的市場化、現(xiàn)代化改革所衍生出的發(fā)展主義心態(tài)中,“跨世紀”必然意味著大步跨向一個更新更好的人類世界。在樸樹寫于1999年的歌曲《New Boy》中,他用眾多美好的詞匯來描述新世紀來臨的感覺:到處是陽光,讓我暖洋洋,快樂在飄揚,生活甜得像糖。歌中的“我”做了三件事:一是掏出一支“未來牌香煙”;二是“把破舊的全部賣掉”,穿新衣、剪新發(fā)型、打扮漂亮;三是展示電子產(chǎn)品:“快來吧奔騰電腦,就讓它們代替我來思考”,“輕松一下windows98,以后的路不再會有痛苦,我們的未來該有多酷”。這是一個拋下了20世紀的種種意識形態(tài)重負、決心要通過擁抱新科技與消費主義來創(chuàng)造美好世俗生活的新人。明亮、輕盈、溫暖、甜蜜、舒適的感覺彌漫在這首歌中,而這正是世紀之交的一種普遍的社會感覺。更重要的是,《New Boy》是windows98的廣告歌,也即它承諾人們通過“購買”這一行為來獲得美好生活。這與“千年曙光節(jié)”的邏輯不謀而合,都認定人類社會的“曙光”建立在經(jīng)濟活動之上。如果說“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是古典美學的象征,那么,“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巨大經(jīng)濟價值則標示著一個消費主義時代的來臨:一切都可以成為商品。

其次,“曙光之爭”的特殊性還在于,第一縷曙光將在何時何地降臨是普通人難以推斷的,需要天文科學家的精密計算才能獲知。北京天文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深度介入了這場曙光之爭,而主辦該活動的機構(gòu)“中國2000年委員會”正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觀測中心、中國科學院天文委員會等單位牽頭成立的,其主席王綬琯院士是著名的天文學家?!笆锕庵疇帯币钥茖W活動的面目登場,集中展現(xiàn)出一種與科技緊密相連的想象21世紀的方式。由先進科技所測定的“第一縷曙光”象征著,正是科學指引著新世紀的發(fā)展方向。在離21世紀還有四十多年之久的1959年,少年兒童出版社便出版了《科學家談21世紀》一書。該書由李四光、華羅庚、茅以升等科學家寫作,熱情洋溢地展望了21世紀化學纖維、原子能、房屋建筑、宇宙探索等多種技術(shù)的發(fā)展將給人類生活帶來的變化。1989年,在1980年代尚未結(jié)束之際,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早早出版“跨世紀叢書”,其中包含榮格、弗洛姆等心理學家的多種科學著作及相關(guān)研究。接下來,各種“跨世紀”叢書層出不窮:1993年,有廣西民族出版社的“跨世紀文學叢書”和“跨世紀青年研究叢書”、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的“跨世紀人才論叢”,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的“‘跨世紀人’文學叢書”,北京燕山出版社的“跨世紀中學生文庫”;1994年,有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跨世紀青年系列”,北京少年兒童出版社的“當代少年跨世紀方案”等等,不一而足。這場對于新世紀的歡迎儀式持續(xù)了十幾年,“跨世紀”出版成了一門火熱的生意,其中,知識經(jīng)濟、前沿科學、管理技術(shù)、人才戰(zhàn)略、青年成長是其中最主要的內(nèi)容。1980年代以來的現(xiàn)代化想象,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跨世紀”運動中達到了巔峰。微妙的是,在這些充滿著進步樂觀想象的“跨世紀”叢書中,文學扮演著一個有些不同的角色。1992年,長江文藝出版社開始出版“跨世紀文叢”。陳駿濤先生撰寫的“緣起”表示,該文叢“將融匯二十世紀文學、特別是八十年代以來中國文學變異的新成果,繼往開來,為開創(chuàng)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的新格局,貢獻出自己一份綿薄之力”。這一說法中對于文學在新世紀必然誕生“新格局”的確信,與其他的“跨世紀”叢書別無二致。但該文叢中所收錄的作品,如王蒙的《堅硬的稀粥》、蘇童的《紅粉》、格非的《唿哨》、葉兆言的《去影》、余華《河邊的錯誤》、孫甘露的《訪問夢境》,卻大都帶有強烈的先鋒色彩?,F(xiàn)代化意識形態(tài)所預設的那種線性進步的時間意識,正是這些作品所要否定的對象。在“跨世紀”的出版大潮中,這一文學叢書較之科技叢書的差異,恐怕來自1990年代末文學在市場化沖擊中的寂寞艱難處境。文學在世紀之交的社會想象中的特殊位置于焉顯現(xiàn)。

“曙光之爭”的第三重特殊意味,在于其中時間的同步性與時間的不同步性共存。時間的同步性,指的是地球上無論哪個角落都將跨入21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最流行的敘事模式是中國的“古老”與西方的“現(xiàn)代”,中西之間的發(fā)展差異被轉(zhuǎn)化為時間上的先后關(guān)系。然而,在對于“曙光普照”的反復呼喚中,“中國與西方將在同一天進入21世紀”這一事實則似乎成為一種中國將與西方齊頭并進的寓言,在中國人心中激發(fā)出強烈的平等感受。無論是當時各大媒體所刊發(fā)的慶祝稿件,還是各地舉辦的慶典活動與發(fā)行的各種紀念品,“全球”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全球同步、全球直播、全球共祝等等成為新聞報道中的高頻詞匯,而這種全球性正是由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所支撐的;大量跨世紀慶典都不止有中國人參與,而是必然有“中外來賓”;在由新華社攝影部編輯、福建省郵資票品局發(fā)行的《千年曙光·世紀財富》紀念冊中,所展出的正是世界各國的錢幣、郵票和建筑風光圖;“中國少年兒童手拉手地球村”項目由中國少年報社在1996年發(fā)起,計劃要在2000年時在全國建立2000個“手拉手地球村”;1999年12月31日,在山東泰山舉辦的千年慶典中,不僅有全國56個民族的代表參加,迎取港澳臺同胞設計制作的“龍珠”,還邀請了999位全球華人代表出席,更成為“全球千年慶典直播”的一部分;12月31日當晚,南方航空公司總裁乘坐南航飛越太平洋的航班,進行跨世紀飛行……在展望新世紀時,“全球”之間的交流互動被普遍視為應有之義,對照于1990年代末中國正在興起的民族主義思潮和反美聲浪,這種對于“全球化”的熱情擁抱顯示出別樣的含義。時間的不同步性,則指的是全球各地曙光所降臨的具體時間有先后。這種先后順序由自然條件所決定,不受經(jīng)濟發(fā)展或地區(qū)知名度的制約,更重要的是,能夠早早迎接曙光的地區(qū)是“東方”。于是,“曙光先從東方出現(xiàn)”又被移情為中西之間的較量,并寄寓了中國將在新世紀引領(lǐng)世界潮流的期待。

當今天的我們回望1990年代末關(guān)于“跨世紀”的種種強烈企盼和夸張想象,必然覺得其中不無荒誕。已經(jīng)成功“跨過”世紀的我們逐漸意識到,新世紀確實和舊世紀不那么一樣,卻并不全是如“曙光”般充滿美好和希望?!靶率兰o=曙光”的發(fā)展主義愿景、由科技所引領(lǐng)的進步動力,以及中國與世界各國“同步”(甚至可能領(lǐng)先一步)跨入新世紀的全球化意識,三者共同構(gòu)成了“第一縷曙光”的牽動人心的力量。進入21世紀,人們卻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的發(fā)展、技術(shù)的進步和全球化的鋪開所帶來的并非只有好處,而且也并不會永不停息地持續(xù)下去。圍繞著“新世紀第一縷曙光”的各種故事是天真幼稚的,但它曾銘刻下一種想象未來的歷史激情。當我們尋覓人類社會未來的“曙光”時,這份激情或許將成為持久的精神養(yǎng)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