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兒童文學跨學科拓展研究的新趨勢 ——第三屆國際兒童文學論壇在線上舉行
來源:文藝報 | 程 諾  2022年08月15日08:02

日前,由中國海洋大學主辦,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外國語學院、國際兒童文學研究中心聯(lián)合承辦的“第三屆國際兒童文學論壇:兒童文學跨學科拓展研究”在線上舉行。本屆論壇共有來自國內外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參會,其中包括來自劍橋大學、阿爾伯塔大學、紐卡斯爾大學、格拉斯哥大學、麥考瑞大學等十余所高校的海外學者,來自北京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中國海洋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開大學等44所高校的國內學者,以及27位在讀博士生。本屆論壇共計發(fā)表學術論文105篇,其中中文論文89篇,英文論文16篇。

國際兒童文學論壇始于2012年,以中美兒童文學高端論壇(青島)作為開端,論壇名稱從第三屆起改為國際兒童文學論壇。本論壇是各國學者交流兒童文學研究領域最新進展的重要平臺,通過跨國界、跨文化和跨語言的學術探討,有力地拓展了兒童文學的學術疆域。

本屆國際兒童文學論壇的主題為“兒童文學跨學科拓展研究”,旨在促進東西方學者對于兒童文學研究的跨學科性進行深入思考,通過對兒童文學理論前沿問題、兒童文學與文化產業(yè)、兒童文學與教育、比較兒童文學研究、兒童文學與文學倫理學批評、兒童文學翻譯學研究、兒童文學與新媒體等問題的學術交流,進一步豐富兒童文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論壇共有主旨發(fā)言論文16篇,設立了7個主題的分論壇,分別為兒童文學理論與繪本理論研究、兒童文學史與比較兒童文學研究、跨媒介·文化產業(yè)·教育·閱讀研究、兒童文學翻譯與兒童文學批評研究、兒童文學作家論、兒童文學作品論,以及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研究英文研討。本屆論壇規(guī)模盛大,與會學者人數(shù)眾多,提交論文所涉研究的內容和研究方法異彩紛呈。僅就主旨發(fā)言而言,所發(fā)表論文的基本內容跨越不同學科領域,對兒童文學進行了多學科多維度的深入思考。

跨學科的理論構建

正如論壇的主題所示,本屆論壇在整體上具有較為鮮明的跨學科拓展研究色彩,與會學者的學科背景構成包含了中外語言文學、學前教育、小學語文教育等諸多學科,論文研究所涉及的問題與領域也十分廣泛。值得注意的是,有多篇論文針對兒童文學的跨學科拓展研究進行了專門的設想、構建和研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

如朱自強的《論中國兒童文學研究的跨學科范式》指出,一個學科的成熟度,與建立明晰的研究“范式”有重要的關系。以周作人為代表的兒童文學跨學科研究具有兒童研究優(yōu)先、科學性、融通性、主體性等四個重要內涵,將這種跨學科研究作為中國兒童文學的具有統(tǒng)攝性的研究“范式”,將會推動中國兒童文學學科長足、快速的發(fā)展。吳翔宇的《跨學科拓展與中國兒童文學學科化的演進》指出,學科本位主義制導了中國兒童文學學科知識化生產及在此基礎上的關系認知;學科界分是跨學科實踐的原點,中國兒童文學的學科化是從多學科體系中“發(fā)現(xiàn)”、在析離中開啟學科自主性的過程。中國兒童文學的跨學科拓展應在強化學科主體性的基石上有效地推進,從而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鄭偉的《兒童文學跨界研究的效益與風險》一文則認為,我們既要對兒童文學學科跨界研究帶來的效益給予充分肯定,也應對其背后潛藏的風險保持警惕,避免兒童文學文本成為政治、歷史、心理、階級、性別問題探討的佐證材料,忽略文本自身的文學價值,以至于無法在為童年幸福立論這一具有終極意義的價值追求上達成共識。

跨學科視野與研究方法

除了對于兒童文學跨學科拓展研究進行理論化建構的努力之外,本次論壇還有相當數(shù)量的論文展現(xiàn)了跨學科的視野,或是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為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有價值的范例。

湯素蘭的《新媒體時代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的新變》從媒介學研究、文化產業(yè)研究的視野出發(fā),指出新媒體的融合、互聯(lián)和參與特征,給中國兒童文學帶來了全新的變化。陳暉的《原創(chuàng)圖畫書中本土文化的視覺表達》以圖像研究理論為依據(jù),剖析了原創(chuàng)圖畫書中對本土文化視覺表達的方式及指向。李學斌、馬艷的《小學語文教科書兒童文學選文》立足于兒童教育學,梳理了百年以來,我國小學語文教科書兒童文學選文的嬗變,并對未來小學語文教科書兒童文學選文或呈現(xiàn)趨勢做出預測。張國龍的《安徒生童話的中國闡釋問題及對異質文化傳播的啟示》以傳播學的視野,爬梳百年安徒生童話的中國接受歷史及其與文化語境的關聯(lián),聚焦安徒生童話中國闡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而為異質文化的傳播提供參照和啟示。徐德榮、安風靜的《周作人“一體兩翼”兒童文學翻譯思想研究》的研究視野則是翻譯學和跨文化交際理論,認為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翻譯思想以其首創(chuàng)的兒童本位理念為體,構成“一體兩翼”的兒童文學翻譯思想體系,對中國現(xiàn)代兒童文學的產生與發(fā)展發(fā)揮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亦對當下的兒童文學翻譯具有借鑒價值。

還有一些論文運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如伊芙琳·阿里斯佩的《圖畫書和虛構的讀者》,借助兒童閱讀理論研究,指出一些圖畫書正在成為傳統(tǒng)書籍向數(shù)字時代轉變過程中的重要媒介??▊悺た拼牡摹秷D畫書中的視覺概念隱喻》一文運用兒童閱讀理論以及兒童認知心理學,研究了不同年齡段兒童對圖畫書中各種視覺概念隱喻的反應。高振宇的《繪本與兒童哲學:關鍵論爭與實踐策略》立足兒童哲學研究方法,探討了是否應當,或應該如何將繪本應用于兒童哲學項目之中的問題。舒?zhèn)サ摹吨匦聦徱?0世紀童話心理學》透過心理學視閾,重新審視現(xiàn)當代童話敘事文學的認知和審美特征以及功能,以此推進兒童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埃米莉·墨菲的《全球化的1930年代》則運用歷史學和社會文化研究的方法,闡明了兒童插畫家?guī)鞝柼亍ぞS澤的作品對美國1930年代的國際化進程的貢獻,及其作品中所包含的爭議性觀點。

兒童文學學科建設與方法論意識

許多學者的報告對兒童文學這一學科進行了較為宏觀的理論建構,力圖將當代兒童文學研究打造成一個復調式的學術共同體,這是一種順應當代社會文化思潮的學科自覺意識,對于促進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例如李利芳的《中國兒童文學價值論》深入研判了中國兒童文學價值論的內涵、任務與目標?;莺7宓摹秷D畫書理論建構若干前提問題》試圖探討當前國內外圖畫書理論建構存在的若干重要前提問題,從而為圖畫書研究尋找一個成熟的批評框架和理論方法。何衛(wèi)青的《童詩的可能性》、王琳的《新世紀以來我國兒童文學翻譯出版研究》則分別以兒童詩歌和兒童文學翻譯出版情況為考察對象,嘗試解決這些兒童文學專門領域中的重大理論問題。

在重視理論建構的背景之下,本屆論壇的許多學術論文頗具學術研究的方法論意識,涉及大量的研究模式和研究方法,即便是作家作品論,也超越了以往文學研究所運用的傳統(tǒng)方法,在作家作品的闡釋中顯示出了深刻的理論性。例如侯穎的《程瑋幻想小說對童年文化生態(tài)的自覺反思》一文,透過童年文化生態(tài)的視域來解讀程瑋的幻想小說;曾小月的《镕裁別趣》一文以中國文學傳統(tǒng)理論來分析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年紅的兒童文學作品;杜傳坤的《論“真正”的孩子及其教化》一文立足教育學理論來剖析兩部相隔百年的現(xiàn)代童話經典;姜淑芹的《〈哈利·波特〉系列的雙重敘事運動》一文則運用敘事學理論來揭示《哈利·波特》系列顯性情節(jié)發(fā)展背后的隱性敘事進程等等。這些文章充分顯示出,方法論在兒童文學界正在越來越成為一種普遍的自覺。

前沿意識與創(chuàng)新觀點

本屆論壇與會國內外學者的論文普遍具有前沿意識,勇于探索學術上的未知領域,提出了具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觀點。例如,約翰·史蒂芬斯的《曇花一現(xiàn)的蒸汽朋克風格》考察了青少年文學中的“蒸汽朋克”元素,指出兒童文學中的蒸汽朋克是一種不可持續(xù)的敘事形式。張生珍的《兒童文學中的行動主義者及其生態(tài)倫理指向》通過探索兒童文學中的生態(tài)倫理相關話題,研究作為行動主義者的兒童或青少年如何利用其弱勢地位,改變并重構權力關系,引領人類走出困境。談鳳霞的《邊界與操演》則觸及到了戰(zhàn)爭兒童文學、戰(zhàn)爭書寫、創(chuàng)傷敘事、文學文本的“表征性”和“操演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前沿乃至尖銳的話題,引起了與會者的廣泛興趣。羅克珊·哈德的《“沒有我們參與,不要替我們做決定”》基于美洲原住民文化對于親屬關系的理解,解讀原住民作家創(chuàng)作的兒童文學中的動物形象。

另外,還有一些論文對兒童文學史的某些重要問題做出了饒有新意的闡釋,例如張梅的《民國時期“童心”說的烏托邦精神》指出,“童心”這個清末民初不斷走入人們視野的高頻詞推動了童年觀的重大變革,并以某種獨特的啟蒙現(xiàn)代性呼應了布洛赫對“尚未存在”的理想國不懈追尋的烏托邦精神,參與到新文化運動的現(xiàn)代進程中。徐妍的《“幼者本位”觀念的反面》基于魯迅在創(chuàng)作《阿Q正傳》前的現(xiàn)實語境,從“幼者本位”觀念內涵的正反面變換、文本世界的隱微結構、文學史的接續(xù)等三個方面,闡述了《阿Q正傳》中的隱蔽副題。

學科進化與新生力量

回顧往屆的兒童文學高端論壇,明顯地體現(xiàn)出我國兒童文學學者在研究視野和路徑方面與國際之間的差異。海外學者大都采用個案分析的研究思路,與文學理論和宏大的文化背景相勾連,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中國學者則通常采用比較宏觀的研究視角,力圖建構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這兩種治學方式形成了一種對照。在本屆論壇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中國學者的論文既有為數(shù)眾多的宏觀研究,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微觀研究,在一種開拓性的視域中串聯(lián)起宏觀文化背景,這無疑是在國際學術交流中,中國兒童文學學術界自然生發(fā)出的一種變化,是中國兒童文學學科進化的一個表現(xiàn)。這充分說明,通過東西方學術思想的交流碰撞,本土學者的研究視野和路徑正在不斷向國際高水平研究靠攏,創(chuàng)生出更具新意、更加深刻、更富學術生命力的成果。

論壇邀請了諸多國際兒童文學研究界的知名學者以及國內諸多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學者與會,具有較高的學術品質,是學術成果豐富、學術研討深入的一屆研討會。參加論壇的學者對于兒童文學理論孜孜不倦的構建,使得當下的國際兒童文學研究已經不再是偏安一隅的“邊緣學科”,而是不斷力圖打破原有的桎梏,不斷走向跨學科研究與文化研究的廣闊天地,不斷擁抱和接受富有實驗精神的創(chuàng)新文本的朝陽學科。論壇的舉辦既將對中國兒童文學的學科建設起到實際推動作用,也將進一步充實東西方學者的研究范式,拓展東西方學者的研究視野,加快兒童文學學科的國際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