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罚杭覈閼押蛽斠庾R的動情表達
《深?!肥且徊恐戮粗鳎沂且徊恐戮粗两袢匀唤≡诘奈覈弦惠吙蒲泄ぷ髡叩淖髌?。因此,如何將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自兒時至今的個人歷史與時代相結合,進而濃縮提煉?如何在生活與藝術之間進行取舍嫁接?如何以嶄新的藝術語匯讓劇作在眾多同類題材作品中脫穎而出?這些都是話劇《深?!返闹鲃?chuàng)不得不直面的創(chuàng)作難題。值得欣喜的是,創(chuàng)作者在廣泛收集素材、深入挖掘立意的基礎上,以開放的視角、宏闊的視域,以及富有沖擊力的視聽語匯,從作品的情節(jié)選擇、結構安排乃至舞臺視聽形象的全方位打造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是創(chuàng)作者在情節(jié)提煉中抓住的焦點和重心。全劇的開放性,不僅體現(xiàn)在這一情懷和意識上,因為它們是屬于新中國第一代建設者們的特殊精神印記,而且體現(xiàn)在對時代主題的全新開掘上,將作品植根于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作品刻意展現(xiàn)的1939年家園被毀的場景,正是這種情懷和意識萌發(fā)的起始之點,懵懂的少年在這里改變,個人成長的方向由此融入時代的召喚之中。黃旭華不得不從這里出發(fā),清醒而堅定地將個人與家國存亡、民族命運連接在一起,即使是在特殊年代,出身富足家庭的他被質疑學生時期參加地下黨活動,從而被發(fā)配到豬棚喂豬。承受著種種屈辱和貧困時,他也沒有灰心失意,而是毫不懈怠、持之以恒地繼續(xù)著核潛艇的研究。支撐他走過風雨、走過磨難的,依然是這種情懷和意識?!靶袢諙|升,榮耀中華”,黃旭華改的哪里是名字,分明是志向與信仰。作品清晰地告訴我們,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建成的過程,與黃旭華個人成長歷程背后的支撐,就是這種一以貫之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它們是這一代人不斷前行的內(nèi)在動力,是支撐他們不懼任何艱難困苦的強大心理力量,也是他們最終的精神歸宿和生命價值的體現(xiàn)??梢哉f,將作為個體的自身命運與一個更大的整體、更永恒的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無論在什么年代,都是一種有信仰的人生境界。
全劇的結構也呈現(xiàn)出一種開放的姿態(tài)。創(chuàng)作者先是采用了敘述體模式,但又兼容并蓄地吸收了情節(jié)劇寫實主義風格典型、集中等結構模式的優(yōu)長。大幕從2016年拉開,當黃旭華走進他親手設計的我國第一代核潛艇時,看到熟悉的潛艇,看到新老戰(zhàn)友,他不禁感慨萬千,回憶起了以往的林林總總。由此,該劇搭建起了以黃旭華的回憶為敘事主軸的敘述體戲劇框架。全劇以核潛艇在1988年下沉深潛,挑戰(zhàn)300米極限深度為核心事件,輔之以與此相關的蘇聯(lián)專家撤離、需自主設計制造等情境,以及抗戰(zhàn)時期母親送他逃離家鄉(xiāng)的場景,與妻子結婚、相隨一生的片段,在豬棚里進行勞改時不忘進行科研等細節(jié),都以回憶的方式呈現(xiàn)于舞臺,互相“間離”,也互相映襯,共同鑄就了劇作總體的網(wǎng)狀形態(tài)和信息布局。
在這種散文般揮灑的表現(xiàn)方式中,創(chuàng)作者緊緊抓住了主要人物黃旭華與母親、妻子、女兒之間的感情糾葛和牽連,建構了一條作品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通道,巧妙地將劇中的抽象概念轉換為血肉人生,將創(chuàng)作者的高臺教化轉換為個體的生命體驗和人性溫暖,使黃旭華一生所信奉、所身體力行的家國情懷和擔當意識,得以在感性的層面上運行演繹,刷新了敘述體戲劇通過說教、論述來教育、喚醒觀眾的常規(guī)套路,呈現(xiàn)出一種跳躍靈動、搖曳生姿的結構特征,從而實現(xiàn)了這類戲劇創(chuàng)作的一次實驗性突圍。
恢宏大氣的多媒體空間造型處理,使我們感受到了開放式高科技的魅力,投影運用帶領觀眾走近三重空間,視聽交融的跨媒介通感敘事,匯成銳意求新的眾聲交響,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空間蒙太奇”式的全新效果,使觀眾的知覺在上天入地的無限可能中自由舒展,而且走近了英雄的個人歷史與內(nèi)心世界。在創(chuàng)作者筆下,無論是畫面構圖、色彩搭配、場面調度,還是光色明暗處理、視聽節(jié)奏控制等,都在精雕細刻的同時貫注了一種生命的熱情,不僅如泣如訴、如歌如畫般營造出了核潛艇極限下潛步步驚心的緊張氛圍,真實還原出核潛艇內(nèi)部的密閉空間,還將劇情扣人心弦地層層推進,形成了一種逼仄而流暢的“時間節(jié)奏”,引導觀眾的視覺注意向著作品所展示的人生風景和信仰之光靠近、再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