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于無限之中——華清詩歌閱讀印象
來源:《芳草》2021年第3期 | 胡清華  2022年07月04日16:34

克爾凱郭爾在《勾引者手記》中道出一則關于人類探索自身的秘密:愛最喜什么?無限。愛最怕什么?限制。這其中包含了諸多命題,對于個人來說,現(xiàn)世的自由永遠是相對的,在這種語境下,無限又意味著什么呢?或許就詩人而言,詩歌的創(chuàng)作在某種程度上是他能夠靠近無限的一種方式,這種精神領域的想象能夠幫助詩人打破時空限制,與傳統(tǒng)相融合,去往人類的源泉,而詩人在無限與有限的對峙中,對于表象與意志的世界也透視得更加清晰。

夢中的同調(diào)

出于追求幸福的本能,人們自發(fā)地想要獲得滿足無限欲望的權(quán)力,為此,極限運動玩家通過做出各種不可思議的運動,去挑戰(zhàn)軀體的潛能,獲得臨界的刺激和快感;但極限同時意味著限制,肉體的存在致使現(xiàn)實世界無論如何都無法成為理想的發(fā)生場所。所以,怎樣擺脫現(xiàn)世間物的束縛便成為許多人尋覓的初衷。于此,精神游歷便成為合理的選擇,做夢就是其中的一種途徑。生理的夢多數(shù)發(fā)生在不可控的夜晚,并且在睡眠結(jié)束時被遺忘;因此人們只能轉(zhuǎn)而去尋求白日之夢,對于詩人來說,那便是將幻想付諸語言,在文字中做一場無限之夢。

佩索阿曾說他對夢想事物的喜愛,是對于日常事物的輕蔑。就詩人華清而言,輕蔑并非完全等同于他對待日常事物的態(tài)度;但可以明確的是,或許因為精力的緣故,通過想象去往無限之境的時間有限,不能夠提供所有的真實,但偶遇的每一個質(zhì)點都接近于自在,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性,那是實在的身體所不能及的。華清的夢之無限,不僅在于想象的奔騰,更在于他在詩歌之夢中與他者的重合,“那地方你一生中從沒有去過/但為什么會有一種熟諳至魂魄的感覺……其實生命中大部分的地方都是這樣/從未曾抵達,卻比故鄉(xiāng)還要親切/如同一些夢從未夢到,但卻有如/舊夢一般”(《春夢》)。詩明明是在書寫個人的體驗,但當?shù)竭_夢境時,個人卻在后退,一種強大的力量貫穿了時間,降臨到個體身上,使得個體之間呈現(xiàn)出重疊的生命體驗,一種屬于集體的特性走上前來。

同調(diào)是華清詩歌中關于人類前生今世命運的關鍵詞,它包含了傳承與重復,是一場來處即歸處的宿命。《解夢》里這樣描繪著,“一夜奔跑中你始終走不出一片水網(wǎng)/那是因為你生命的來路已過于漫長”,這份“漫長”不僅僅指這一世,即從出生開始到現(xiàn)在的生存時間,還囊括了那些共通情感在人類族群世代繼承的歷史。正如有些事物,人們越是反復地將其從過去拿到現(xiàn)在,越會在將來重又摘取,而摘取的過程中,與歷史的同調(diào)也在反復發(fā)生。人們所說的源,所說的祖,所說的遠古的情感心理與生命的歸處都具有深切的聯(lián)系,這聯(lián)系既是共時的,同樣也是歷時的。

“夢里不知身是客”(《春夢》),詩歌的幻想告訴造夢者,你屬于這里,在這里,時間以失去單向度為代價擺脫空間,獲得完整,肉體以外的部分在夢里獲得自由,對于精神來說,這意志的世界才意味著真實。但詩人不能在這里持續(xù)安寢,肉體的召喚就像是黑暗里的起夜一般突如其來,且無可避免。詩人需要光,但最好是微弱的,因為強烈的光線會斷然隔絕那通往歸屬之地的幽徑,使得精神套上軀體,再一次被流放。在想象里,同調(diào)使得詩人失去自己,但這也將成就他,因為一經(jīng)脫離,他便必須成為一些事物,這倦怠和無可奈何更讓詩人對創(chuàng)作更加的迫切,去尋找相似的靈魂和夢想支撐,“你慢慢變成了義山,李煜/或是穿長衫的張棗”(《春夢》),在這里,詩人將得到持續(xù)寫作的力量和慰藉。

閉上眼睛,或者捉住筆,請黑暗下降,讓隱秘的事物擺脫光譜的捆綁,而想象和荒謬長出的利刃,將成為破魔之箭,劃開無數(shù)盛放靈魂的封印,詩人的靈魂流淌出來,和過去被傾倒的靈魂攪和在一起,重又成一個完整而無限的混沌。他們孕育詩人,詩人的靈魂里也充斥他們的肢體,他們交談,就是在和自己交談,“還有什么/不能當成是你自己的”。(《春夢》)

生命與詩歌的統(tǒng)一

夢的形式,或者說詩歌的形式使詩人擺脫了肉身和時空規(guī)則,而無限的內(nèi)容將使詩人遇見既存的同調(diào)的事物,構(gòu)成主動的召喚。那么,當詩人在召喚的時候,實際在召喚什么呢?

詩緣情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說法,在情之何來的問題上,緣事之說也一直存在,不管是“代趙之謳,秦楚之風,皆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漢書·藝文志》),還是孟棨的“觸事興詠”、杜甫“以時事入詩”、蘇軾的“文如其人”等,都詮釋著文學與本事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和相輔相成。讀到華清的詩,就不得不立刻想到作為評論家的張清華,他的詩歌評論需要向智性傾斜,而詩歌創(chuàng)作則需要更多情感投入。智性通過抽象的途徑思考,往普遍的人生和宇宙深處探尋恒定的規(guī)律,而情的呈現(xiàn)很多時候表現(xiàn)得十分微妙,它受外物影響極深。如果說書寫智性之思在于去尋求一種在很長時間內(nèi)不變的真實,那穩(wěn)定的永恒就像是一顆高懸的太陽———這顆恒星在過去的四十多億年里代表了地球唯一的自然光源,那么情的抒發(fā)更像是去捕捉,在持續(xù)變化的光影中定格一個剎那。在幾秒,幾天,幾年后,太陽還在核聚變中釋放它的光熱,甚至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億萬年中將依舊如此,而片刻的光影卻再難重現(xiàn)。所以,對生命場景與心理的復刻,或者說聯(lián)想才能夠完整詩人的詩歌,這與張清華的研究思路是不謀而合的。身份的互換帶來了文本寫作方式的轉(zhuǎn)變,但本事的分析和想象勾連了他的評論與創(chuàng)作,無論是“上帝的詩學”,還是對歷史人物的想象,對生命與詩歌進行統(tǒng)一都構(gòu)成了他文學世界的內(nèi)在邏輯。

華清通過想象對人物的生活進行演繹,進而傳遞一種特定的情感。在《讀義山》中,他沒有直接分析李義山的生平,而是虛構(gòu)了一位李義山的轉(zhuǎn)世,將他安置在“在西窗的晨光里”,“手撫著那將開未開的花朵”,與妻子“相約來世”,可這一切細節(jié)對轉(zhuǎn)世者來說都不再清晰。華清描寫的這段朦朧的記憶,結(jié)合李義山在創(chuàng)作《夜雨寄北》的背景與心理,傳遞著那巴山雨夜的孤寂與思念,除此以外,《草堂見》《后主》《野有蔓草》等也同樣采取了相似的虛構(gòu)筆法。想象不同于回憶,回憶的事物在自我肯定中傳遞事件“發(fā)生”的真實,而想象不同,特別是對詩人情感細節(jié)的想象,那么這種情緒如何承擔真實的功能呢?華清的虛構(gòu)雖然盡可能使人物在動作上符合其本來的性格;但更重要的是,他要優(yōu)先選擇更適于承擔某種特定情感的行為,符合當下的認知慣性,即使與這些歷史人物真正的生活動態(tài)有所出入,但情感的傳達和對詩人個體的精神生命的呈現(xiàn)卻更具可靠性和可感性。

值得注意的是,華清對于歷史人物的想象并非止于人物本身,而是具有強烈的象征性:《樊噲》中,“忽然鈴聲大作,殺聲震天……/手機中傳來了敵情迫近的消息”指向了現(xiàn)代人的生活日常;《畢加索或藝術的辯證法》中,“畢老師/深諳這樣的道理:要想別人承認你的簡單/須由你全部苛刻的繁復,來作為反證”剖析一種評價悖論中的話語權(quán)力;《草堂見》中,“人言可畏,想想不如低眉順眼,偃旗息鼓”,揭露了活在別人視野中的大眾心理……

或許,對于閱讀者來說,那些描寫對象留給他們的印象是固定的,在被華清提到時與被其他人提到時并沒有很大差異;但從藝術觀,詩人的講述卻屬于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召喚了潛藏在已逝的時間中的公共精神,而正是這亙古留下來的靈魂悸動給予了詩人一個成為自我的底氣,在演繹的過程中,這些人物已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當作者將這些生命體驗和藝術摘取到自己詩歌中時,民族和歷史在一瞬間裹挾著無數(shù)悲慟與悸動呼嘯而來,復又迅速退卻,共同是在后退的,漸漸遙遙地盤結(jié)為詩歌的底色,而近處,一個凝望的詩人形象顯露出來。閱讀者可以朦朧感受到個體在這一刻的心緒波動??梢哉f,寫作者是借助于經(jīng)典或者類似的他者來替代完成的,而又完美與那個被凝望者區(qū)分開來。

對比中的祛魅

激情往往能夠催生藝術,對“不同”的遇見則經(jīng)常充當觸發(fā)激情的導火索,這其中,有的是巧合,有的則需要帶著目標去發(fā)現(xiàn),前者依賴運氣,經(jīng)??捎龆豢汕?,故而后者對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說更具可行性。在《給魚兒的信》中,麥克盧漢舉過這樣的例子,讓魚兒渾然不覺的正是水,因為它們沒有反環(huán)境,不能憑借反環(huán)境感知到它們生活其間的水,這似乎與“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當長時間浸淫于同一環(huán)境時,個人與周圍是融合的,久居其中,對整體就很難分辨。可以說,當下之人雖活在當下,但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確實距離當下又最為遙遠,正所謂當局者迷,一旦那些事物與自身產(chǎn)生聯(lián)系,不登高望遠,就很難識別,以個人代替整體實際的一葉障目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生活其中,人們極易被當下所魅惑,世界就在眼前,但許多人視而不見。而詩人們通常背負著一項社會性的重任,即分辨表象與真?zhèn)?,道出社會的頑疾,利用文字來祛除世界的迷霧。

“懷舊和欲望/這雙向的梯子/一頭通向天堂、一頭通往地獄。”(斯坦利·庫尼茲《河王》)很多時候,舊日并非完美,但想象賦予了它以精神屬性,使其獲得無限的想象空間,只有向后才能理解生活,它能夠幫助人們看到當下的疾患,這不僅僅是一場單向度的回溯,更潛藏著現(xiàn)在與舊日的對抗?!兑恢簧蟼€時代的夜鶯》開篇即道:“如煙的暮色中我看見了那只/上個時代的夜鶯”,點出夜鶯的時間屬性,與當下形成對比,為下文時間變遷中社會的改變作預設。緊接著,時間切換,景色轉(zhuǎn)移:“打樁機和拆樓機/交替轟鳴著,在一片潮水般的噪聲中”,與“如煙的暮色”那具有古典意味的美麗自然之景對比鮮明,突出現(xiàn)在環(huán)境的嘈雜。在這種情形之下,屬于過去的事物表現(xiàn)得頹敗以及格格不入,“他的鳴叫顯得細弱,蒼老,不再有竹笛般/婉轉(zhuǎn)的動聽/暮色中灰暗的羽毛/仿佛有些謝頂。他在黃昏之上盤旋著/面對巨大的工地,猥瑣,畏懼/充滿猶疑,仿佛一個孤兒形單影只”,現(xiàn)代化的進程迫使夜鶯喪失了它歌喉的美麗和飛行的靈巧,一個上個時代的靈魂在這個時代遭遇的不適被形象地勾勒出來。只有一個啤酒屋似乎還在偽裝,“那里人聲鼎沸,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啤酒的香氣,仿佛在刻意營造/那些舊時代的記憶”,但那也只是假象,在工業(yè)文明看似的溫情脈脈之下,人們?nèi)缤国L一般,無法適應卻又難以抵抗,只能夠在歷史的裹挾中日漸孤獨而和無助。

如果說《一只上個時代的夜鶯》展現(xiàn)了詩人的外部關注,那么《鏡中記》則傾向于在自我認知方面作內(nèi)向性比對。一只猴子先是注意到自我的鏡像投射:“發(fā)現(xiàn)了那個對面的摹仿者,有著與他/一樣豐富的表情”,這勾起了它的疑惑,于是它試探著用一些動作來驗證自己尚未清晰的猜測,“用困惑而武斷的手勢”,“走來走去,時遠時近,左右移動”,并且“細細打量它多毛而丑陋的手指,如是者三”。在投射者與自身形成的鏡像對比中,對本體的打量逐步深入,“之后它終于明白,他就是那個有生以來/不曾認識自己的怪物,來自于夢中/或是撒旦所指引的黑暗處”。沒有人能夠看見自己,人們對自己所有的認知都來源于一個折射出的他者,或許鏡中之像并不能折射心靈的全部秘密,但華清試圖以此來撕開人們對自我表象的沉迷,提醒那些自認為了解,但實際卻從未觀察過自己的人,讓他們保持警惕,提供并告知抵達真實自我的途徑和難度。

馬克思·韋伯曾用“世界的祛魅”來描繪現(xiàn)代的西方社會,當從社會學轉(zhuǎn)入其他領域,祛魅依舊具有重要功能,它不僅是現(xiàn)代科學的前提,在現(xiàn)代哲學、神學和藝術等領域也同樣如此,在社會轉(zhuǎn)型的過程中,人們的思維習慣以及生活追求都發(fā)生了改變,而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與內(nèi)容同樣無法逃脫。應該說,所有的事物一旦投射進詩人的詩歌世界,就注定了被對比的命運,因為那個精神世界是無限的,無限會將所有的已知拉至眼前,所以,華清自覺祛魅的使命,他將多方對比融入詩歌,利用舊日和他者反襯當下與自我,從而實現(xiàn)對現(xiàn)實的和個人更深入的發(fā)現(xiàn)。

所有對無限的關注,不過是變相的愛,它以燃燒詩人的激情為代價。正如特朗斯特羅姆所說的那樣,寫詩時,他感覺自己是一件幸運或受難的樂器。詩找到他,逼他展現(xiàn)它。也許正是這歷史和神賦的強大使得詩人窺探到一個無限的世界,他渴望讓那神秘通過自己,并用那些在身體里依舊殘存的力量,結(jié)合屬于特定時間的材料來塑造自身,他本質(zhì)是中介的,但同時又是具體的,而此刻,作為詩人,除了寫詩,華清別無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