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畫家爺孫倆一方,是規(guī)矩的冒犯者,也是小說的精神體現(xiàn):冒犯。冒犯的同時,又守望,又破又立。 《親愛的笨蛋》:“天才”或“瘋子”,“冒犯”平庸的現(xiàn)實
原型、位置
原型和位置,這兩個詞,猶如《親愛的笨蛋》放出的兩只信號彈,我作為讀者,會心一笑。我視其為徐海蛟創(chuàng)作的秘密。
原型是作家靈感的源頭。畫家于大崗,綽號老癲,是個瘋子。我曾去大畫家沙耆故鄉(xiāng)采風,很想以紀實的形式寫沙耆。徐海蛟和沙耆是同鄉(xiāng),他把已逝的沙耆,請進虛構的小說,保留了沙耆的諸多經歷,以老癲名頭,又暢快地活了一回,而且,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小說的魔法。癲或瘋,就小說修辭而言,是飛翔的狀態(tài),輕逸的形象。其實,老癲活得沉重,但他沉浸在“繪畫世界”里,讀者感到了一種輕,甚至,能在樹杈間靈活地蹦跳。使我想到了卡爾維諾祖先三部曲之《樹上的男爵》。童話的元素,輕逸的形象。以此,超越并抵消了生活之重。我生活過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綠洲,有個護林員,他的窩棚搭在樹上,像個巨大鳥巢,隨著樹長高,“巢”也上升,他專畫毛驢,是個接受改造的右派,他讓毛驢出面,來連隊的大食堂領取每月口糧,毛驢一進連隊就叫,像大喇叭,上士就會如數(shù)把糧食袋放在它背上。那是此類人的生存之智慧——都是另類,可笑可憐,但又可愛可親。獨特的形象往往能引起共情。
小說史,其實是一部人物形象史,其中有活躍著一個譜系:瘋子、傻瓜、愚人。西方文學早先是笨伯,也就是笨蛋。魯迅的《狂人日記》中的狂人,《阿Q正傳》中的阿Q(其標志是死到臨頭,還計較畫押畫得不夠圓)?!队H愛的笨蛋》,作者引進瘋畫家,還給他安排了一個搭檔,一老一少,結成爺孫關系。兩個男性搭檔,本身就會出故事,比如《福爾摩斯探案集》中的福爾摩斯與華生,《唐吉訶德》中的唐吉訶德與桑喬,均為一種二人轉式的模式。唐吉訶德是瘋子的變體,其標志已不再是騎士時代,卻采取騎士的方式應對已變化的現(xiàn)實?!队H愛的笨蛋》瘋老頭以西方的繪畫藝術處理置身中國的現(xiàn)實,這是一種滑稽的錯位。比如第一章:樹上有只可怕的大鳥——習慣了常規(guī)的學生,把在樹上的老癲視為大鳥,怎么叫老癲下樹? 眾人束手無策。唯有孫子于一寶的呼喚起了作用,與瘋子交流,得用瘋語,那是另一套暗號式的語言體系:家中來了吳師長,要向您匯報工作。借已不存在的吳師長的幌子,實際已不存在,然而幻覺中存在——竟然起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小說賦予瘋子畫家一種臆想,構成了小說鳥一般飛起的輕逸意象,爺孫就這樣搭檔,冒犯并抵抗了平庸的現(xiàn)實。
《親愛的笨蛋》,人物和作家都有各自的位置,只不過,一顯一隱。人物的位置很明顯。董老師(校長)與瘋畫家為相對的兩類人物的代表,代表著正常與異常,一強一弱。董校長的一方是規(guī)矩的制定者,勢力、歧視,貌視自以為正確。瘋畫家爺孫倆一方,是規(guī)矩的冒犯者,也是小說的精神體現(xiàn):冒犯。冒犯的同時,又守望,又破又立。孫子于一寶是一個獨特的守護者的化身,這種形象我已在塞林格小說《麥田里守望者》見識過,前者是鄉(xiāng)村,后者是城市。鄉(xiāng)村更為難“守望”。陳規(guī)陋習積淀深厚。
小說這種體裁,作家隱在背后,讓人物說話,其中,可以看出徐海蛟的操作痕跡——第三人稱的視角,比如《笑起來真奇怪》那一章,關于不對勁的議論,等等。著名作家奧茨和帕慕克用關于雞蛋和高墻比喻作家的站位。明知雞蛋撞高墻必破碎,還是不約而同地站在雞蛋一邊?!队H愛的笨蛋》里爺孫倆,弱勢、脆弱,如雞蛋,卻又意味著能孕育新的生命,書名里,雞蛋前綴個“親愛”的定語顯示出了作家的站位。我想起伊拉斯謨的《愚人頌》,笨蛋是愚人的另一種說法,“親愛”這個詞,表達了作家贊頌“笨蛋”。不妨沿用比喻,把小說里的人物分為雞蛋派,高墻派,并非不可開交的敵對勢力,也不到“你死我活”的程度,而是價值取向各異引起的糾結。前者守望天性,珍視生命;后者老于世故,恪守陳規(guī)。這是一個怎么實現(xiàn)真正的“個性”的問題,或者說,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么? 爺孫倆以及相關的人物(小李老師),以特有的方式沖撞了無形的“高墻”,體現(xiàn)了自己的存在價值,同時,也成就了小說的價值。
人物、事件
《親愛的笨蛋》由一個個“事件”組成。每一章,或兩章,會發(fā)生一個事件,事件與事件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當然,作家介入,出于結構的考慮,時不時有承前啟后的提示),屬于非線性敘事。敘事像落入了巨大的漩渦,同時,也是人物的生存境遇。
小說的第一要務是寫活人物。是事裝人,還是人引事? 徐海蛟選擇了人引事。我啟用一個“引”字,一個人引出另一個人,一個人引出一件事,是人物主動激活了事(事裝人,人物則被動)。人物統(tǒng)合了并沉浸在事件中。閱讀中,我已不在乎“時間”這個容器,而關注空間(小島的村莊)的容器。人物的亮點會像水花一樣飛濺。作家腦子里重視了人物,可見每個人物都不怠慢(比如,給張老師配備一個細節(jié):黑痣),由此,達成了群星捧月的文學效果。還寫出了生活的情景,大海的氣息,一幅活生生的海島漁村的生存圖景。尤其是人物在平凡物事中穿行,情節(jié)在日常生活中展開,細節(jié)在現(xiàn)實土地上閃亮。
高墻派固守“相像”——都一樣,雞蛋派追求“不一樣”。就小說而言,“不一樣”就是“這一個”。門羅說:人物做什么是故事,重要的是“怎么做”? 小男孩于一寶“怎么做”,表現(xiàn)了自己的獨特性。
第一章,室內室外,樹上樹下,畫里畫外,各種關系中,徐海蛟由一只手切入,而且是小手,一個小學生的小手,局部引出整體,以小引大,這奠定了小說的格局。到了第十章,于一寶已被孤立,他不愿托人說話,而是選擇了用手表達:熱衷于舉手,且不放下,老師不會叫到他。那長時間舉手,頗有意味,存在而又沉默?;赝谝徽?,小手引出大鳥——老癲出場的方式是在樹上,不下來。與后來孫子只舉手不發(fā)音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只小手,引出一個大人,進而引出一個小孩——小說的主人公于一寶。唯有他用獨特的方式呼喚爺爺下樹。有意味的是,作者介紹他的形象時寫了破、亂、臟。地面,樹上,爺孫倆的形象交相輝映。這么寫頭發(fā):頭頂一團亂蓬蓬的鳥巢。順筆,樹上樹下的“鳥”形成了鮮明對比,凝聚成一個輕逸的意象。這部小說,有一系列意象群,消解和超越著現(xiàn)實的沉重。比如,用繪畫召喚已逝的一位母親,一條黃狗。
于一寶不合群,不一樣,他表達孤獨和關愛,選擇擁抱樹。第四章自作主張的優(yōu)秀,他被孤立,沒同學愿意跟他一起,他就去擁抱一棵榆樹(榆,愚也),擁抱一個老朋友那樣,仿佛成了樹的一部分。小李老師問他,他說:就是想聽聽樹的聲音。與不會說話的樹擁抱,這是文學的能量。第九章,聽了會疼的故事,于一寶表達對即將出海捕魚的父親的愛,他緊抱著一棵橘子樹,不讓家人摘橘子:害怕橘子摘完了,爸爸就回不來了。孩子邏輯,把不相干的物事——橘子與爸爸,結成一種因果關系,對生命的珍惜,對大海的敬畏。人的脆弱與大海的莫測,都凝聚在擁抱并守望那棵橘子樹上了。就如同我兒時,每天看地平線盡頭的太陽升起,以為太陽是被我看出來了,進而,我認為,我離開欺負我的小伙伴所在的連隊,那么,他們就沉浸在黑暗之中了。徐海蛟緊貼著少年的視角、思維、邏輯,寫出了于一寶的心靈:純真、誠實、善良、同情、正義。
我忘不了于一寶擁抱大樹。海難中父親去世,第十章寫了他對各種動物、器物說話,又點到他跑去擁抱榆樹說話,表現(xiàn)了失去父親的難過和忍受。一個一個事件發(fā)生(后幾章,轉為了線性敘事,事件之間有了邏輯關系,畫家的平反,于一寶的獲獎,給人物彌補缺失,也透露出作家的圓滿意識:好人有好報和苦盡甜來)。其中,一條小船,一個洞的事件,于一寶的守望者形象進一步深化,加載了“拯救者”的元素。就是這樣,完成了于一寶心靈成長的歷程。他能引發(fā)我的共情。守望本真,守望海島,《親愛的笨蛋》是一部成長的寓言,塑造了一個獨特的守望者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