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蘊渾厚 多元共生 ——“陜北民歌”與“內蒙古西部二人臺”民間傳習狀況調研(陜北段)報告
2021年4月16日至20日,筆者有幸參加了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社會推廣活動——“陜北民歌”與“內蒙古西部二人臺”民間傳習狀況調研(陜北段)活動。此次調研工作深入榆陽區(qū)、橫山區(qū)、綏德縣、佳縣等地,通過對陜北民歌傳唱、陜北說書演繹、民間音樂演奏、民間舞蹈表演等諸多區(qū)域特色文化現場觀摩、專題深訪,陜北民歌文化空間探訪,專家學者與民歌手座談等形式,分析、研究、探討當下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諸多問題。
一、中華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混融交匯的陜北民歌音樂底色
陜北在歷史上是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聚集地。自秦漢以來,陜北既是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不斷融合、發(fā)展之地區(qū),也因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疊加滲透而呈現出多元文化格局。
就是在這樣的黃土高原上,歷史的積淀、秦直道的貫通、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構筑了特有的音樂文化樣態(tài)。橫山地處陜西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內蒙古陜西交界之處,古稱塞北邊陲。清雍正九年(1731)置縣后,縣域北擴到長城,東連榆林,西接靖邊,南與綏德、米脂、安邊三州縣犬牙交錯。自然地理、歷史因素、政治環(huán)境等使其成為一塊鮮被踏足的神秘土地。然其深厚的歷史積淀、多樣的文化土壤、相對封閉的人文社會環(huán)境中保存著大量的傳統音樂習俗,孕育了獨特之邊塞文化。橫山民歌、酒曲、秧歌,這些北方地區(qū)漢族民間歌舞的代表性品種,在橫山、綏德等地的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俗等文化情境中,以城鄉(xiāng)、村鎮(zhèn)為表演空間,集中充分地展示了該區(qū)域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人文風情。
此次采風所見的榆林小曲,相傳清康乾兩朝由塞上戍邊的南方官兵及民間樂人將某些江南小曲帶入本地,在流傳中又采用榆林方言并不斷吸納陜北民間曲調而逐步形成,距今有三百余年的歷史,是明清俗曲在陜北的重要支脈。
橫山作為塞北軍事要沖、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少數民族的聚集之地。橫山酒曲便是古代守邊將士飲酒豪唱的古風遺留。迄今為止,唱酒曲更是橫山人酒桌上一種不可或缺的特色文化。每逢新婚嫁娶、兒孫滿月、歲時節(jié)慶或親朋好友相聚必會設酒宴,俗稱擺“酒攤場”,大家圍坐在一起邊喝邊唱、邊吃邊唱。4月18日在橫山非遺小劇場由李光明帶領的所有酒曲演唱歌手王勇、魯秉國、李強春、王海忠、李德堂、曹振鵬等現場進行了酒曲單曲表演、敬酒、猜拳酒曲、集體唱酒曲等諸多環(huán)節(jié),展示了這一民歌品種的歷史文化民俗底蘊。
二、絢麗多彩的陜北民歌及其民間音樂品種
本次調研活動考察的陜北民歌歌種多樣,音樂樣態(tài)十分豐富。其中,民歌品種包括陜北各類民歌及其民間音樂品種,有榆陽民歌、信天游、榆林小曲、橫山酒曲、橫山老腰鼓、戰(zhàn)地民歌、紅色民歌、綏德民歌、船工號子、綏德嗩吶音樂、佳縣傘頭秧歌、佳縣白云山道教音樂以及陜北說書、傳統民歌以及新民歌創(chuàng)作作品等,從中折射出陜北民歌豐富的內涵及其多樣表現形式。
2021年6月17日,調研工作在富有特色的黃土高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拉開序幕,首先榆陽民歌手演唱了多首榆陽民歌,既有《拉手手親口口》等傳統民歌,也有新創(chuàng)作的當下十分流行的《淚蛋蛋掉在酒杯杯里》等。
當天晚上,在榆陽區(qū)非遺館,觀看了榆林小曲、陜北說書等表演。其中在榆林小曲館里,與榆林小曲傳承人王青訪談良久,他深情演說著榆林小曲的發(fā)展現狀,以及南北文化交融后在榆林小曲中的具體特點所在,使得我們身處其中,強烈感受江南音樂與陜北音樂碰撞后的地域色彩。
4月18日,在橫山區(qū)黨岔鎮(zhèn)非遺展館,觀看橫山民間音樂表演,首先由橫山老腰鼓表演開場,然后由李光明演唱戰(zhàn)地民歌《橫山里下來些游擊隊》以及新民歌,接下來是橫山說書以及酒曲演唱,展開民間酒曲、陜北說書以及腰鼓的交流研討。大家從橫山的酒俗與酒曲的關系、傳統的演唱場合以及當下傳唱場合的變化等方面發(fā)表真知灼見,并認為橫山酒曲深厚根植于民間生活,其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曲調多樣,有山曲調、民歌調、蠻漢調、信天游和傳統酒曲調;二是句式靈活多變;三是即興編唱;四是多為橫山方言,節(jié)奏明快、妙趣橫生。另外,《橫山上下來些游擊隊》等戰(zhàn)地民歌與當地重大革命歷史事件深刻關聯,其中所體現的革命精神乃至當下的音樂教育所產生的作用和意義,是愛國主義情操和文化素養(yǎng)的進一步提升。
4月19日,前往綏德縣文化館進行陜北民歌、陜北嗩吶、陜北秧歌“踢場子”交流研討,下午前往佳縣天下黃河第一村荷葉坪村,參觀黃河號子《黃河船夫曲》故鄉(xiāng),進行陜北經典民歌傘頭秧歌交流,在現場,親身體悟音樂與地理生態(tài)之間的密切關系與黃河水運歷史及其黃河精神深遠的影響力。4月20日,則是對佳縣的紅色歌曲代表《東方紅》的全面考察,以及佳縣白云山道教音樂的聆聽與采訪,突出表現了佳縣的民間音樂特色。
5天的實地考察,所到之處均能感受到民間樂人以及大眾對民間音樂的熱愛和文化自覺,陜北可謂是一個民間音樂的大寶庫。
三、多樣有效的傳承保護生態(tài)
坐落在榆陽區(qū)的陜北民歌博物館,是榆陽區(qū)加快“陜北文化生態(tài)保護實驗區(qū)”建設,提升榆陽文化品牌影響力,展現榆陽文化自信的重大工程項目。博物館布展設有六個篇章,全面展示了陜北民歌的發(fā)展脈絡,既有歷史根源,又有現代的存活狀況及其社會影響。展廳中陜北民歌分類齊全,從各類號子到信天游、具體作品展示,如《有一個媳婦受折磨》《羊肚肚手巾水上漂》《人人都說咱兩個好》《唱上個酸曲解心焦》等眾多曲目均設專欄呈現,其中《藍花花》《腳夫調》等著名作品和民歌手重點作了介紹和展示。為配合參觀,現場還有民歌手現場演唱信天游。
當下陜北民歌的宣推情況十分多樣和有效,例如建立民歌相關的網站專欄、微信公眾號、宣傳片、紀錄片、專題劇目等多種形式。如橫山區(qū)連續(xù)多年舉辦了陜北民歌大賽和橫山民歌大賽,為進一步搶救、挖掘、保護、傳承橫山民歌做了不少推廣和宣傳工作。隨著當地理論研究的縱深發(fā)展,創(chuàng)作、收集橫山民歌400余首,培養(yǎng)出陜西省十大民歌手7名,全區(qū)民歌手從業(yè)者達到150多名,其中,活躍在央視、省級衛(wèi)視各大舞臺的專業(yè)歌手有20余名。2019年,橫山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陜北民歌之鄉(xiāng)”。
佳縣古稱葭州,民間音樂蘊涵豐富。在民間音樂保護發(fā)展中,充分發(fā)揮本地特有的政治資源《東方紅》的獨特作用,開展紅色旅游,發(fā)展經濟。建立東方紅紀念園,組織開展東方紅文化研究工作,諸類成果多多。
4月20日參觀張莊的李有源故居,對《東方紅》產生背景及其政治意義和影響有了深刻的理解,90多歲的李有源侄子演唱的《東方紅》更是深入人心,看出李氏后人執(zhí)著于家族紅色民歌的傳承。而在佳縣白云山道觀音樂,對宗教音樂當今的傳承和存在方式有了較深入的認識和體驗。
此次調研活動,對陜北民歌的傳承及其現狀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各地政府部門均制定相應的管理保護措施和文化政策,深入挖掘陜北民歌的歷史文化內涵,保護陜北民歌的文化生態(tài),對陜北民歌本體及其與當地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的關聯有了較清晰的認知。各地非遺部門展示的民歌相關保護措施和成果,顯示了國家、地方、民間多層立體化建設,各地都擁有以民歌傳承人帶頭、老中青三結合的民歌手培養(yǎng)激勵機制以及當下的可喜現狀與成果。
值得肯定的是,隨著多媒體及其各類大獎賽舉辦,陜北民歌資源由傳統逐漸轉化和利用,出現了較多與時俱進的新民歌創(chuàng)作,彰顯了民間藝術類型化特色,同時,經典民歌、紅色民歌得以重點保護傳承和發(fā)揚。
(作者系中國音樂學院教授、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編纂出版工作委員會“歌謠”專家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