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2022年第3期|徐剛:自然筆記——海洋之卷(一)
沙 岸
這沙岸是濕潤的,當我用我的心去丈量一粒沙子時,凝固其中的風濤雨雪,日月精靈釋放了。我被淹沒,我體驗著被一粒沙子淹沒的濕漉漉的過程,聽沙子說。
沙子說,你忘記搖籃、海洋的搖籃已經(jīng)很久了。你在地上享受,住在城里,室有門窗,你以為你能隔斷風雨及不幸者的求援。你每天都喝很多的水,那是你血管里的血,而且你愛喝茶,喝上好的武夷山大紅袍。但你的目光為什么不再是水靈的呢?而且正在枯槁,因為心靈的皺褶像龜裂的土地。
昨天剛下過雨,有潰壩,洪峰如山。
你還是燥熱,你的心是燥熱的,你的欲望像火。沒有青煙的焚燒、灼烤,無聲無息地把你的日子,你的夢,燒成一堆死灰。雨滴掉在死灰上,好比一片枯黃斑駁的葉子,還能泡出綠色來嗎?所幸你已經(jīng)到海邊了,你身上有柴達木盆地的鹽味,這是海洋喜歡的味兒,你還來得及。
時間到了,該去的去了,該來的來了。
倘若只是我的枯槁,也就罷了。像落葉,在淺水、深水中晃蕩,假如能讓人想起先祖的“刳木為舟”,便皆大歡喜??墒怯H愛的沙岸與沙子們,你一定看見了,當今世界燈紅酒綠,名利場上競奔不及,金錢和權(quán)力的毒害下,浮躁的,抑郁的,販毒吸毒的,他們一律衣冠楚楚地掠奪人民的財富。那是枯槁的大隊啊!
沙子說,我將揀選,用沙子揉他們的眼睛,再由眼睛送往心靈,揉搓并且打磨,把海的咸腥與濕潤注入其血管,如果他們流淚,他們將會得救。有圣者名莊子的于北溟南溟沙岸有留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鄙圃眨∏f子還有《漁父》篇,其能捕澇乎?待考。然文中有佳句:“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 ,不能動人?!嬖趦?nèi)者,神動于外,是所以貴真也?!适ト朔ㄌ熨F真,不拘于俗?!鄙匙犹故幎嬲\,列陣于沙岸,人呢?白天和晚上,西方和東方,都在盛行假面舞會。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鮮仁而鮮真矣,鮮誠矣,鮮義矣,離道德漸行漸遠矣!
沙子說,你遠離他們,“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你在沙岸上會看見新生命,新氣象。那又一次的沖擊浪正重新排列著各種卵石和貝殼,就連殘缺的螺號和那一塊衰老的礁石,在海草海帶溫柔地纏繞著它們后,也穿上了新生命,重新朝氣蓬勃。大海以退潮時輕輕的拍打和滲透吹奏鼓樂,浪花在卵石上跳舞,貝殼包裹著水汪汪的淚眼,大蘆蕩起起伏伏,候鳥在遷徙的途中翩翩來歸,那張開的翅膀上馱著什么?沙子說:“是天使的問候和祝福,到海邊的人將會得到濕潤,愛海洋的人將會得到情懷?!?/p>
白鶴落到沙岸上時,拍打了一下翅膀,祝福便落到了卵石和貝殼上,也撒布在蘆蕩中。你看卵石的線條,你看貝殼的斑紋,你看蘆蕩中的小花。你看見了便收獲了,你讀懂了就新生了。
我便像沙子一樣蟄伏嗎?“為什么不呢?”蟄伏不是消失,不是死亡。蟄伏是沉思自然,是默想圓滿,蟄伏是等待,是最大限度地節(jié)省你的能量,是不給你說廢話,哪怕是正確的廢話的時空。讓你的《自然筆記》寫在沙子上,刻在卵石間,嵌進貝殼里。不是尋求不朽,天地而外,世無不朽之物也。海灘上的一切都要為海浪浸泡、游移。當下的沙岸不知明日家在何處?海灘會移動,卵石會沉沒,貝殼要去裝點另一處岸線。礁石是例外,它在等待早先消失的沙岸,等待我少小時放行的蘆葉船。
一切都聽從岸線雕塑者的調(diào)度。
涌向岸畔的浪,沖擊浪,也叫拍岸浪。
于是,你的作品和言說便消散,你也消散,你消散了便存在了。你消散于海洋,成為海洋中的一個水分子,至大無大,至小無小,至大也小,至小也大。一個水分子的直徑是一厘米的七十億分之一,人在趕海時看不見你,人在贊美浪花時也看不見你,人只見海洋不見你。
沙子說,我曾于夢中問道莊子,“今有徐剛者,寫自然之道,可乎?”莊子謂:“自然者,道之所法也”“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鼻f子又謂:“自然之道,無時空,無終極,存在而虛無,無形而皆拾。此所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也。小子徐剛,知之乎?”再與沙子耳語曰:“爾即道也。沉于沙,浮于海,小大由之也。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遣小子徐剛守海拾海,流連海上,捕風捉浪可乎?”
沙子從夢里走出,滿面紅光說,此時此刻榮耀將歸于你。
平安喜樂將歸于你。
大塊文章將歸于你。
你可以盡情品味海洋,在重歸搖籃之后,你終于知道西太平洋的瑪麗安娜海槽了:倘若把地球上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投入其中,波濤驚雷依舊,山峰悄無影蹤。
人類只崇敬高大。
深刻卻包容一切。
這深刻為有,卻近乎無,有出于無。
哪一個水分子是名家?明星?你看見海洋了,你看到水分子了嗎?可是,若非水分子無比浩蕩的集合又哪來海洋的莊嚴妙相?
你所見的并非真有。
你不見的并非真無。
礁石是見多識廣者。海底下火山爆發(fā),珊瑚礁悄然堆積,一個小島新生了,一個小島沉海了,潮漲潮落,游魚競逐,檣傾楫摧,硅藻漂流……
礁石說過什么呢?什么也沒有說。
它的裂縫里長著青苔,被海浪剝蝕的嶙峋角落,有貝類附著,那嶙峋的傷口流過血嗎?
它只以海水沐浴,它的目光不會枯槁。
有簇擁它的雪浪花,它總是滴水,滴著回想,滴著眷戀,滴著靈智,滴著思?!八紝儆诖嬖凇?,思是“寂靜的轟鳴”(海德格爾語)。思也是一種守望,急風暴雨,山呼海嘯中的守望。
它滿身都是傷痕。
粗糙,甚至丑陋、猙獰,它從不指望贊揚和歌聲。
月光下,倘若時光靜好,它是站著的每一根線條都很溫柔的夢影。你會聽見影子說夢:大海會睡覺嗎?
礁石渾身都是感覺。
你能感覺它的感覺嗎?
我聽沙子說,說枯榮,說老莊,說礁石,說啟示。沙子與水滴浸濕了我,此后是泥濘復泥濘。
泥濘的路,生機的路。
泥濘時節(jié),有種子要發(fā)芽。
風濤沙岸夢。
礁石明月夜。
海洋:無與倫比的莊嚴妙相
地球表面70.8%的面積,是汪洋大海。人都說我們的行星叫錯了名字,它應(yīng)該叫“水球”。但我們能責怪誰呢?遙想先祖,大約從樹上爬下來不久,一個轉(zhuǎn)變是從爬行到行走,視野為之開闊。在地上極目四望,遠近皆地。于是就有了“地”的概念,名之為地球那是后來的事情了。古時的命名者皆是不知其名,不留其命者,而命名力的偉大卻穿越時空,無可阻擋而無可改變。即便后來知道了地球多水,浩渺無際的海洋,使地球成為茫茫宇宙中獨有的藍色星球,地球形象若此,地球名號依然。航天員在天上看地球,多么美妙啊,一顆妙不可言,美不勝收的,溫柔濕潤的藍色星球。而包圍并著意裝點又似乎漫不經(jīng)心地覆蓋地球的,便是海洋,海洋之水。海洋是地球表面咸水水體的總稱。海洋擁有3.6億平方千米,相當于38個中國的國土面積。世界史上以寓言、哲思、美文言海洋之莊嚴妙相的,莫過于莊子: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于是焉河伯欣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今爾出于崖涘,觀于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shù)。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氣于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nèi),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
莊子所言,滄海一粟之由來。
但,莊子是在地上說這番話的,人之所居也,離不開地。稱之為地球,自有道理在,而況先有地球,后有海洋。地球誕生的年代距今約45—50億年間, 科學家稱之為原始地球,它的地表,遍布滾燙、熾熱的巖石,它除了滾燙熾熱的巖石之外一無所有。但,地球是由太陽系星云分化所得的星際物質(zhì)聚合體,富氫氣和氮氣以及固體塵埃。追溯固體塵埃的來源,才知道它出身“高貴”,它是已經(jīng)衰老的星球爆炸的碎片,含結(jié)晶水。但這些水都被封閉在巖石之中,它不失時機地在高溫作用下離析出來,便成了水蒸氣。水汽上升成為大塊集云,云成為雨,雨一時無法與地表的熾熱抗衡,雨雖雨也,雨成氣也,雨不能在地球表面停留、集結(jié),無論如何,地球冷卻的過程已經(jīng)開始。這一場原始大雨,下了不知多少年,有科學家說是“千千萬萬”年,地殼表面才從巖石凝結(jié)的溫度538℃—1093℃,降到水的沸點以下100℃。
等待是美好的。
等待就是聚集。
等待的那一瞬間終于到來:雨點落到地球表面時,不再“嘶”的一聲成為蒸汽,“噴到空氣中的水蒸氣達到飽和時便冷卻成云,成雨,落到地面上,聚集在低洼處,逐漸累積成湖泊與河流,最后匯集到地表最低區(qū)域形成古海洋”(《水——生命的源泉》,江蘇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從墜落而匯集再流出,我們可以想象原始地球上的一種運動,一種從未有過且能改變地球面貌的運動:水的流動,流動于地,在地的高處沿斜坡往低處流動。流動的水下切,形成小水溝,下切的同時還順走了地上的碎石粒子。流動,流動,最初的河溝流過最初的荒野尋找最初的海洋,那是“原初的水”。法國人加斯東·巴什拉在《水與夢》中說,那是富有肉感的“肉質(zhì)的水”,是更加豐腴甜美的水,生養(yǎng)萬物的水,地球古海洋的水。想起了克洛代爾在《五大頌歌》中,對水和本原的動人心魄的呼喚:
你的泉源不是泉源,是本原本身,是原初物質(zhì),是母親,我需要的是母親!
大約經(jīng)過十億年的匯合與聚集,古海洋形成,古海洋已經(jīng)粗具波瀾壯闊。在單調(diào)的地球上,古海從它形成那一天起,便是一個晃動不息的搖籃,地球上唯一的有水之地。為現(xiàn)代科學所證實的一切生命都離不開水的真理,就包容在古海之中。水溶解一切,溶解一切也就是包容一切;遙想古海當初,天漏大雨,浩浩無盡,驚雷閃電的天路上,是幾十公里、幾百公里,甚至更遠處的炸響與閃電游走,仿佛要把混沌撕出一條裂縫來。有科學家,把古老而神圣的原始地球的地質(zhì)年代濃縮在一年之內(nèi),再看這個世界上先后發(fā)生了什么?宇宙洪荒時的創(chuàng)生與巨變稍稍具體了:
一月,原始地球形成。
二月,地殼開始凝結(jié)。
三月,古海洋隨之出現(xiàn)。
四月,古海中有了最早也是最簡單的單細胞生物,藍綠藻是也。
五月,地球的傳記、最初的化石開始形成。
五月以后的半年多時間,是繁忙而又醞釀巨變的地質(zhì)春秋時代。盡管地球的形成便預(yù)兆著巨變的即將到來,但真正使地球發(fā)生一場生態(tài)革命的路,依然漫長。時間和空間都在等待一個瞬間,這一瞬間,將使地球與古海名垂青史,光輝燦爛。
當古海洋中,發(fā)生了那么多堪稱地球史上偉大的事件后,海洋依舊波濤滾滾,有一種波濤滾滾是表面的平靜,有一種表面的平靜是為了遮掩另一次偉大事件:海藻們正在向淺海區(qū)集結(jié),最偉大的登陸將要開始。古海洋已成為孕育萬物的“原始湯”。對“原始湯”的理解,如是我聞:古海當初充滿了各種被溶解的礦物質(zhì),以及一再被合并的碳化合物的巨大分子。雷鳴電閃是造物的美意,加上紫外光及火山噴發(fā),把這些原始的分子組合成各種酸、糖與堿基,然后是核酸和蛋白質(zhì)的結(jié)合。此種結(jié)合只能而且必須在海洋環(huán)境中才能完成。古海,功德無量矣!
水在流動,古海波瀾洶涌,不同于以往的是多了一種緊迫與急促,于今視之,仿佛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時的心潮起伏,古海中催生生命的進程,不急不躁地加快了。在大自然,一種偉大事件的誕生,往往是無中生有,從來不需要廣而告之。海洋中最早的已經(jīng)發(fā)展得蔚為壯觀的藍綠藻,于陽光之下波濤之上,曬完太陽之后,那一個瞬間與一個瞬間發(fā)生了:從陽光中獲得能量,并溶解古海中的化學物質(zhì)以制造食物,同時釋放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氧氣。
這一里程碑式的偉大程序,被稱為光合作用。
能完成這一程序的,只能是植物。植物在生命發(fā)展史上的作用,無可替代。
生命的搖籃在海洋。
植物與動物的分途在海洋。
光合作用的另一產(chǎn)品——游離氧也源自海洋。
水循環(huán)是地球上、宇宙間,最偉大的循環(huán)之一。水,循環(huán)的水成為地球上唯一可以更新的物質(zhì)?!捌埲招拢秩招?,日日新”語,謂之水,不亦可乎?地球上總的水量約為14億立方千米,這些水,這些數(shù)目大得驚人的水,分別以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的多姿多樣的形式,分布于地球表面的大氣圈、巖石圈、生物圈中。地球的圈層結(jié)構(gòu),是由各種形態(tài)的水互為聯(lián)結(jié)成就一體的。而在所有這些水中,有97.5%是海水。
淡水,人類萬物須臾不可離開的淡水,只占地球總水量的2.5%,即0.35億立方千米。而這些淡水儲量中占最多的是南北兩極的萬年冰山,是淡水而不可用者也。與人類生活、生產(chǎn)關(guān)系密切可用的淡水是總水量的0.3%,少之又少矣!“如果這少量的淡水沒有不斷的自行補充,河流湖泊會變干涸,田地森林會變成一片荒涼,大地上也就沒有什么可以生存下去。幸而水分是經(jīng)常移動的,無休無止地在海洋、空氣、陸地之間循環(huán)?!保ā洞笞匀灰磺€為什么》,讀者文摘遠東有限公司,香港1985年版)而太陽,給我們光明,給我們溫暖,有時也能熱死人的太陽,是水循環(huán)的動力源,是一切生命的出發(fā)點。太陽的恩典是最偉大、慈祥的恩典。離開了太陽,或者太陽不再照耀地球,所有的循環(huán)都將停止。人體內(nèi)的循環(huán)也將停止,血液凍結(jié)。世界成為沒有風,沒有雨,沒有雪,沒有青枝綠葉的世界。何其幸運啊,迄今為止,陽光依舊燦爛地照耀海面,水汽冉冉升騰于空中;江河湖泊,植物莖葉,冰川雪線,乃至潮濕地面、土壤表層均有水分蒸發(fā)。這些水汽質(zhì)性自然隨氣流而飄蕩,遇到冷氣團時便成云,再成雨雪降落地面。這些降水的一部分滋潤萬物,一部分匯流江河湖泊,淡水源源不絕故也。然后再注入海洋,再成為水蒸氣,再輸送至陸地,如是往復,知其始而不知其終。海洋的蒸發(fā)只是水的蒸發(fā),其含鹽量卻珍藏于海,海水,略帶咸味的海水是海洋的特征。因此故,蒸發(fā)于空氣中的海水,是淡水。江河充盈,淡水湖安之若素,人和萬類萬物心安理得地享用淡水,這是因為“太陽每年將50多萬立方米的水蒸發(fā)為水蒸氣”(《水——生命的源泉》)故也。
我們還要對雨雪致敬,這是在陽光驅(qū)使下,從天上掉下來的恩典,是水循環(huán)的主要形式,其形成與飄落極具美感。飄浮天際的云,我們抬頭能望見的云,我們在飛機上與其擦肩而過的云,白云和烏云,是由不可計數(shù)的微小水滴和冰晶組成。天上無云,不會下雨。一片云含有幾噸的水汽,但往往是匆匆而過,沒有落下一滴雨水,便不知所終。云層中的無數(shù)水滴,在陽光下遠離海洋之后,便成了流浪者,它們互相碰撞,又恰巧把空氣中的火山灰等塵粒包裹其中,成為凝結(jié)核。再漂移,再碰撞,水滴漸大,有了一定的重量,便飄落,便成為雨點、雨絲、雨打芭蕉、巴山夜雨、好雨知時節(jié)等等,出乎意料,水循環(huán)也循環(huán)到了文人墨客的情懷中。體積最小的是毛毛雨的雨點,落下時似心有不甘,說是落,其實是飄,作懸浮空中狀。書上說“最大的雨點直徑幾達四分之一寸,以每秒二十五尺的速度猛然落下”,今年河南豪雨,應(yīng)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也。雨點無論大小皆非淚珠狀,最大的雨點因重量故,底部略扁,余皆滾圓,大珠小珠歸海洋是也。
雪和雨形成的過程大同小異,但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冷,冷到一定程度,水汽便成為雪花落地。這種情況所以發(fā)生,是因為“雖然溫度低于冰點,云中的水滴卻仍然保持液體狀態(tài)。遇到合適的條件,這些水點會蒸發(fā),形成水汽凝結(jié)為微小的冰晶。水汽繼續(xù)在這些小冰晶上凝結(jié),冰晶越來越大,于是成為雪花”(《水——生命的源泉》)。飄飄灑灑的雪,茫茫蒙蒙的雪,之所以為人類尤其是孩童們喜歡,除了它的姿態(tài)瀟灑,便是雪花了。雪花有各種形狀,因空氣的溫度和水汽多寡而不同,基本為六角形。雪花是晶體結(jié)構(gòu),占雪花體積90%為空氣,無多水也。農(nóng)人告訴我,雪落一尺,得水一寸。但無論如何它是淡水來源之一,是海洋的賜予。有攝影家所拍雪花圖案千變?nèi)f化,美不勝收。最美的是那一片結(jié)構(gòu)對稱、極其精致的星形雪花,也有六角形狀、針柱狀、環(huán)狀、卷筒狀等。其多姿其美妙,只能說聲有天籟,物有天工也。
想得雨雪之美,就要進入雨雪之中。
這是自然給出的題目,但要人類來回答。所謂物象外意,即人之所見皆為物之表面,意之外層。雖然,自然是澄明的,卻是多重的、不知幾重的澄明,萬勿以為我們所見,即為大自然的澄明之境。其為澄明章節(jié)之開首字母也,而自然之書不知幾多頁,幾多厚,幾多重,幾多深。
水循環(huán)的一切都將重歸海洋。
只有太陽才是水循環(huán)的原動力。
海和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卻不可分割。洋,是海洋的中心,是主體。世界大洋占海洋總面積的89%。大洋顯示著大地的深刻性,一般水深3000米以上,最深處1萬多米。大洋與陸地保持著遙遠的距離,卻與陸上一切生命休戚相關(guān)。不受陸地的影響,水溫和鹽度變化甚小。世界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海在洋的邊緣,海是邊緣者卻不可忽略的典型:海獨立存在著,又和大洋相擁相連,書上的語言稱“海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水深從幾米到兩三千米不等。海是洋的使者,海臨近陸地,能深切感受陸上季節(jié)和氣候的影響。海還是大江大河的接納者,我國崇明島即為長江涌進東海的、世界第一河口沖積沙島。海洋學家把海分為三類:邊緣海、內(nèi)陸海和地中海。
與天相接的是洋。
與洋相接的是海。
與海相接的是地。
與地相接的是人。
依老子語,稍作添加,可乎?人法地,地法海,海法洋,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也。
太陽照耀著海洋,海洋簇擁著、懷抱著陸地,滋潤地球,哺育眾生,它是無窮無盡的母親的乳汁,是原初物質(zhì),是“肉質(zhì)的水”。海洋以高貴的蔚藍色,與蒼穹天宇相映照,映照出它的無與倫比,映照出紀伯倫的詞語:
你和你居住的世界,只不過是無邊海洋的無邊沙岸上的一粒沙子。如果自然聽到了我們所說的知足的話語,江河就不去尋求大海,冬天就不會變成春天。如果她聽到我們所說的一切吝嗇的話語,我們還能自由呼吸嗎?
泰勒斯:地浮在水上
地球上的海洋,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是獨一無二的,而因為海洋,地球又是行星之中的佼佼者。行星的英文名詞源出希臘語:planetai,意為流浪者。同為流浪者,境況卻不一樣。距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水星無水,完全沒有流動的水。因為它離太陽太近,它的橢圓形軌道一端與太陽的距離略小于4500萬公里,另一端為6900萬公里。沒有大氣層的保護,太陽風與太陽光,使水星向日一面的溫度高達427℃;背日面的溫度則為-171℃。另外,水星的體積太小,其直徑為4800公里,是地球的38%,其質(zhì)量只有地球的1/20,表面引力是地球的3/8。這意味著水星沒有足夠的引力,吸住任何大氣或像水蒸氣那樣的氣體。從水星內(nèi)部升起的原始氣體,不是被太陽光炙烤殆盡,就是被太陽風一吹而散。因此,水星是一顆沒有大氣層保護的“裸星”,赤裸裸地在酷熱中燒烤。那個為水星命名的人,是當時世界最幽默的人。水星說:
我的悲哀是離開太陽太近。
太近就是太熱,就是燃燒。
金星是一顆明亮美麗的星。1761年,世界曾為罕見的金星凌日的瑰麗壯觀震驚,所謂凌日,即金星從日面穿越而過。地球上有眾多的人守望著此一時刻,俄羅斯詩人、被稱為俄羅斯“科學之父”的羅蒙諾索夫也在此列。他仰望藍天,目光炯炯,根據(jù)金星邊緣狀態(tài)的圓滿,羅蒙諾索夫判斷并發(fā)現(xiàn)了金星大氣層。金星的大氣層濃厚綿密,它保守著什么,它不喜歡被窺視。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科學家才告訴我們金星的一天有多長——它自轉(zhuǎn)一周所需的地球時間,為8個月。金星的自轉(zhuǎn)方向與別的行星相反:如在金星的北極看金星自轉(zhuǎn),是順時針方向;在金星上仰望天宇,太陽從西邊升起,在東邊落下。金星的大氣成分中97%是二氧化碳,金星始終為“溫室效應(yīng)”籠罩包裹。對光線而言,二氧化碳是透明的;對熱輻射而言,是不可穿透,無法散逸至太空。如同溫室的玻璃困住了熱能,“溫室效應(yīng)”的結(jié)果是金星酷熱,表面溫度在465℃—485℃之間。
金星明亮而灼熱。
金星美麗而荒蕪。
假設(shè)金星上曾經(jīng)有過海洋,有過很大的海洋,也早已蒸發(fā)干涸了。
金星是地球人的警醒之星。地球已經(jīng)被溫室效應(yīng)困擾,且日趨嚴重。無節(jié)制的人類活動還在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還在增加。人類,整個人類倘若繼續(xù)麻木,所謂“減排”成為正確的口號,而毀滅地球的軍火庫卻實打?qū)嵉厝諠u龐大,那么地球除了成為金星第二外,別無選擇!
如此等等,眾星皆然:它們沒有海洋。
當太陽系形成,眾星各就各位,各具軌道,各分輕重,各有風姿,就在這同屬創(chuàng)生不久的“嬰兒”年代之際,軌道與距離就給出了信息:地球?qū)碛泻Q?,地球高貴而神圣。美國人哈特曾經(jīng)作過一次著名的理論上的測算:為使地球上的水保持在0℃—100℃的液體狀態(tài),地球可以向太陽移近或移遠多少?亦即地球軌道允許出現(xiàn)多少偏差?
哈特的結(jié)論是:若地球在軌道上向太陽移近5%,地球表面很快就會出現(xiàn)溫室效應(yīng),地球?qū)⒊蔀榱硪粋€金星。反之,如果地球軌道移遠6%,地球便會進入冰川時代,類似火星。
地球在一定的距離上,接受一定程度的輝煌。
維持生命軌道的微妙啊,它的距離偏差是極狹窄的,在毫發(fā)之間。這是怎么進化的?設(shè)計者是誰?
運行軌道的盡可能近似圓形,有深意在焉。相對于火星、水星、冥王星等,地球為橢圓形,它離開太陽最近處與最遠處,只相差500萬公里,相當于總距離的3.4%,這個差距在大尺度宇宙空間,是微小的差距,也因此地球總能獲得太陽的青睞——適度的照射。地球的鄰居火星,在環(huán)繞太陽運行時的距離變化,達5000萬公里,相當于總距離的19%,如此之大的軌道差異帶給火星的,是光和熱的巨大的能量變化,火星只能成為“一個多塵土的,像沙漠一樣的紅紅的行星”。火星又是一顆懷舊的星,它的表面有縱橫交錯的河道,那是十億年前洪水沖出的殘痕,留著,留給人們對火星的猜想,對水的懷念。地球是幸運兒,地球得水獨厚,地球與地球上的海洋是獨一無二的。地球溫度適宜,離太陽不近不遠,海水能保持液體狀態(tài);地球因此擁有海洋,擁有濕潤,擁有種子,擁有鮮活的萬類萬物。而在浩瀚茫茫的宇宙中,所呈現(xiàn)的是溫度趨于極端:不是冷到星際太空接近絕對零度的嚴寒,就是熱到星球內(nèi)部的幾千萬度。宇宙間的幾乎所有物質(zhì),不是熊熊燃燒的氣體,就是凝結(jié)成冰的固體,唯地球例外。它有濕的種子,它有青枝綠葉,它有四時更替,它有江河奔流,它有海洋澎湃。
我們在海的地上,我們在天的海上。
泰勒斯說:“地浮在水上?!彼赐粞蟠蠛某霈F(xiàn)之初,就是有方向的,就是為了地球,就是為地球上的人及萬類萬物而生存,而設(shè)計的。水能溶解各種固態(tài)、液態(tài)和氣態(tài)的物質(zhì)。海洋中的魚以及微小生物如藻類等,均依靠水中溶解的氧氣而生存。
海里有氧氣,海洋之水溶解了氧氣,海洋遂成為生命之海。
倘若水不具有這一絕技,那么任何生命都絕無可能在地球上生存,當然也包括趾高氣揚的人類。因為任一活的生物體,不管大小,都是“化學工廠”。其存活所仰仗的,是必須要有水參與下的種類繁多的化學反應(yīng)。只有水才能溶解反應(yīng)物質(zhì),集合起它們的分子,然后才有一系列的人所不知、人所不見,而非它莫屬的生命運動。人體亦然,人體是個“小宇宙”,人體中,70.8%是水,骨骼里都有水,無論血濃于水,還是血紅于水,無水不成人也。極大部分的水,均源出海洋。人類的極大幸運是:我們有海洋——地球外貌的塑造者,四季氣候的調(diào)節(jié)者,所有生命的滋潤者。地球上有四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以太平洋水域最廣,約等于其他三洋之總和。再加上它們周邊的海灣和小海,以及奔流入海的大江大河,形成了一個互相連接的水系,其水分子數(shù)目大到能讓人驚呆!估計有6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水分子。為了證實其多其大,你把一杯染紅的水潑向大海,再在地球上任一海邊舀起一杯水,其中就會有你倒進海洋的紅色水分子。海洋至大矣,一望無垠;而其水分子之小,小到不可方思!一個水分子的直徑是一厘米的七十億分之一,你說你看見海了,其實什么也沒有看見;你說你看不見水分子,可是你已經(jīng)看見海了。有科學家說,把海洋里的水分子疊加,可以裝滿一個直徑121公里高程112,700公里的水塔,差不多就是地球到月球的三分之一的距離。
海洋的全部吊詭,就在它的至大至小間。
洋流與富蘭克林
你細察海洋中的水,它是有方向的,它總是在向某個方向移動,即便看似云淡風輕,歲月靜好。海面的水以席卷海洋之半的旋渦般的運動,向前漂流。而深海水,卻安之若素不慌不忙地微微蕩漾,它的“一次旅程說不定要幾個世紀才能完成(《海洋》)”。海洋永不寧靜,永無寧靜之日,地球亦然,因此,無論在不在海邊的人,都有寧靜的期盼。而地球人尋獲的所有的寧靜,都是短暫的、片刻的、稍縱即逝的、屬于心靈的。美國自然文學作家奧爾森有“寧靜無價”說,而中國的先賢謂“寧靜致遠”,殊途同歸也。
所有的寧靜都從不寧靜中來。
當?shù)厍颦h(huán)繞太陽運行時,它也在地軸上自轉(zhuǎn),赤道附近的海洋在太陽直射之下,其溫變要比南極和北冰洋高出很多。整個海洋激動了,洋流也隨之興奮。太陽使赤道上的表層水發(fā)熱、膨脹,比其他海面高出幾厘米,形成一個“坡”。赤道附近的海面水順“坡”而下,發(fā)生了向南北極流動的趨勢。與此同時,比重較大的兩極冷水沉到溫水下面,沿著海底向赤道漸漸推進,其為求溫暖乎?于是,形成了赤道附近的溫水和南北極冷水的對流,太陽不熄,光輝燦爛,無窮對流。此種對流洋動,是海洋最重要的運動之一,所謂洋流亦可見端倪矣。有一種壯觀,我們無法親臨,只能借文字去驚心動魄地品味、思考,我在天津塘沽海上油田采訪時,有海洋專家告訴我:“地球與海洋的動蕩不安,實質(zhì)是常態(tài),人不知而已。當?shù)厍蛟诔嗟郎弦?609公里的時速旋轉(zhuǎn)時,好像要從海洋下面脫穎而出,而把海洋留在后面?!钡厍蛳驏|轉(zhuǎn)動,海洋似在西岸堆積,那夠神奇的吧?而無邊風景卻不僅如此,“地球自轉(zhuǎn)時,對空氣和水的移動,或者說對所有存在物的移動,舟楫、飛彈,甚至小朋友扔出去的一個皮球,都有微妙的影響,在北半球它們稍向右偏,在南半球則稍向左偏。這就是科利奧利斯效應(yīng)?!贝朔N左右偏頗還說明:沒有絕對的正中,亦如《詩經(jīng)》語,“參差荇菜,左右流之”,風吹流水波及過也。
地球在太空的位置及其旋轉(zhuǎn)而產(chǎn)生的力量,是表層海水所有運動的基本因素。還有一種同樣重要的力量也不可小覷:風,風力?!暗厍蛏献罘€(wěn)定的風,是赤道邊緣的風,它們在南北兩半球都從東方斜斜地吹向赤道,它們無休無止的壓力,驅(qū)使海洋在赤道南北流向西方成為洋流。但是風和水一樣,也有受太陽熱和地球旋轉(zhuǎn)迫使物體轉(zhuǎn)向的現(xiàn)象,風也打圈子。它們從赤道向南北彎轉(zhuǎn),向東直吹,穿過溫帶,推著表層水由西流向東方,正好跟赤道洋流前進的方向相反。由此構(gòu)成海面洋流的主力,滾滾向前遍及整個海洋的巨浪形成(《海洋》)?!?/p>
富蘭克林是最早的洋流研究者之一,而且公開宣稱洋流與人類生命、生產(chǎn)活動密切相關(guān)。他是從船的航行開始得到啟發(fā)的:一艘美國輪船橫渡大西洋,為什么要比英國輪船快兩個星期?他向做捕鯨船船長的表兄請教,得知,美國船長都會利用時速4.8公里的向東推進的大西洋洋流,回程時則沒法避開。于是,富蘭克林畫了一張圖,突出顯示這條洋流的航道,并在圖的下方寫了“灣流”二字。富蘭克林為所有橫越大西洋的船長們畫的這張海圖,是世界第一幅洋流圖。船長們無不受益,富蘭德林名聲大震。但也有例外,“傲慢的英國船長最初幾年故意對該圖置若罔聞”(倫納德·恩格爾語)。
直到今天,灣流仍是洋流中被集中研究的對象。當然,海洋學家們知道,富蘭克林所言只是圍繞整個北大西洋盆地的渦流,是環(huán)流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巨大的旋渦運動,由北大西洋赤道洋流開始,又通過古巴和環(huán)形海岸,海水堆向尤卡坦半島,在古巴與佛羅里達之間迸發(fā),進入大西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墨西哥灣流。那是更加巨大的灣流,它有80公里寬,水深450米,以每小時8公里的速度,越過邁阿密。所挾水量每分鐘有40噸之多。
洋流依舊啊,船長們,還記得富蘭克林嗎?那一張航海圖,那一個灣流的名稱。其實你記得不記得都無所謂,浮槎于海,風急浪險,四顧茫然,平安就好!
“削水片”與觀浪者
孩童時代,一種有趣的玩法就是“削水片”,一眾小兄弟,我是削得最好的。不是把水削成水片,而是讓破碎的碗片,在水面上掠過,騰起,再掠過,看那漣漪。最好是,岸邊有桃花盛開,水橋上恰有個洗衣服的鄰家女孩,水片從她面前呼嘯而過,漣漪起,花影亂,女孩站起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娘?!毙∧槹桌锿讣t。這種玩法只能在島上的河溝里,不曾想到我后來相識的一個東灘放牛人,竟是個觀海者,坐在牛背上觀海,踏步在淺海區(qū)觀海,求教觀海法,卻與削水片相似。
所謂觀海者,就是觀察波浪的人。放牛人告訴我,最簡單明了的看波浪方式,只需把一塊卵石投進水塘,再看漣漪、均勻的漣漪,一個跟著一個,以圓圈方式作扇形展開,直到波塘邊緣,不斷地破碎又不斷地產(chǎn)生。在海上,不會有池塘的平靜,波浪的形式也沒有這樣規(guī)律,漁人所見往往是好一個“亂”字了得!風吹海面,總有大風小風吹過海面,漣漪成浪矣,各種大小不一形神各具的浪,它們前后起伏,它們互相撞擊,它們互相堆砌,它們互相吞沒,但總是后浪越過前浪。倘若風勢柔和,風會把小浪的波峰柔和地吹皺、吹破,并把小浪們堆在一起,浪花也堆在一起,形成“白帽浪”。倘是風勢漸大,海況顛撲,波浪被刮得團團亂轉(zhuǎn)時,這時候的海就是波濤翻滾的海了,風與波浪相合力,也相搏擊,波浪并不喜歡一直受制于風。待波浪從風中脫身,以獨立的風格和形態(tài)面世時,那種波浪被叫作“長波”,長長的波濤,可以繼續(xù)幾千公里,有規(guī)律地推涌,從容不迫,卻威風凜凜地向海岸線進逼,在轟鳴中,在巨大的轟鳴中,在連續(xù)的轟鳴中驟然粉碎?!伴L波”成浪矣,“拍岸浪”“沖擊浪”是也。
我在崇明島東灘結(jié)識的一個海洋學家說,他們之中的波浪專家有時可稱瀟灑,他只需坐在海堤上,根據(jù)他對季風、海上風暴以及海岸形勢的綜合分析,就能辨識或者猜想,東海里遙遠的波浪來自何方?假如它是陡峭突兀的浩然巨浪,那么它就是血氣方剛、青春年少的浪,它剛剛經(jīng)歷了一場海上風暴。雍容華貴,不慌不忙的浪,推進時圓峰聳立的浪,必定來自遠方,可能來自地球的另一面?!翱蛷倪h方來,不亦樂乎?”
風的強度和延續(xù)性決定了波浪的形式和大小,持續(xù)時間的長短。另外一個因素與“風浪區(qū)”有關(guān)。1967年夏日的一天,黎明將至時,我曾隨崇明漁業(yè)公社的船出海,在顛簸和巨浪壁立,浪峰如谷的直上直下的爬升與跌落中,看太陽渾圓地鮮紅地嬌艷地從大海中沐浴而出,卻渾無水痕。此行的任務(wù)是捕撈帶魚,要去遠海,也第一次聽說了“風浪區(qū)”這個名稱。心有困惑的是,大海無處不風浪?還獨有“風浪區(qū)”?老船長告訴我,無邊無際的海上,并不是任何時候都是無邊無際的風。“風浪區(qū)”是浩茫大海上一片風吹的范圍,時速0.8公里的為微風,可以把海面吹起皺褶,生出漣漪;時速為6.4公里的是強風、勁風,能把海面卷起來,卷起真正的波濤。船長讓我放心,“看上去浪頭洶涌,來者不善,但只要戴白帽翻白頭,就可以對付,不會有太大兇險”。在我和船員的訪談中得知,我們當時遇到的“風浪區(qū)”范圍較小。在波濤澎湃的大“風浪區(qū)”,海上的狂風一刮幾千公里,巨浪出矣!風暴再把巨浪攪在一起,攪亂,變成超級浪,從奔騰呼嘯的海上升起,升起水的懸崖陡壁。而有經(jīng)驗的水手都說:第七個浪頭是最可怕的!那時候,東海還有很多很大的帶魚,最大的帶魚最寬處達20厘米左右,一般成年帶魚均有15厘米寬。一網(wǎng)銀鱗,萬點金光,活蹦亂跳生猛海鮮,倒進船艙后小帶魚一律放歸大海?;氐疥惣益?zhèn)港口的途中升火煮飯,無飯也,魚當飯。把一條條大帶魚頭尾切掉,扔進大海,可為他魚之食。留取中間段,切三四塊,大塊,巨大塊,丟進沸水大鍋,俄頃即食。一人一個大碗,那鮮味,一旦想起,便會冒出。
此生有幸啊,第一次浮槎深海!
我的沐浴的太陽!
我的“風浪區(qū)”!
還有,我的帶魚!
波浪解析
波濤洶涌出了“風浪區(qū)”,波峰高度漸低。當一個海浪不可阻擋地接近海岸時,海浪會生出一種在大海中從未有過的感覺:海岸處淺海海底的拉拽,是波濤和泥沙的初始接觸。
波峰降落之后,推進的速度隨之放慢,當前浪放慢時,后浪、無窮無盡的后浪,依然洶涌奔突,趕上前浪,越過前浪,浪濤便帶著海水翻滾飛濺于岸邊,轟隆作響,無奈倒下,泡沫泛起,碎浪橫流。海洋學家通常把業(yè)已破碎的巨浪、碎浪,分為濺出浪與沖擊浪兩種。其特點是,濺出浪拍擊海灘時,在緩坡的岸線,總以白色泡沫引領(lǐng)。海浪要在海灘上經(jīng)過很長距離才發(fā)生沖擊。其過程眼花繚亂,每一次眼看著海浪要沖上岸線了,其實什么也沒有發(fā)生,為什么?它是被后邊的波浪超越了,后浪如儀,還要推進很長距離,況且后浪復后浪!如果說濺出浪有點“絮絮叨叨”的話,那么,沖擊浪,或曰拍岸浪,卻是痛快淋漓的,它在崩潰時心有不甘地把浪花一簇一簇,成群結(jié)隊地擲往遠方,然后有聲有色地四散開去,極為壯觀且美不可言。這種浪常見于山壁陡峭的海岸,它們強力沖擊海灘、岸線,不畏頑石,浪復一浪,年復一年。海浪在粉身碎骨后會重新集結(jié),山壁被它們“咬”下后,終會松動。
沖擊浪給海岸帶來了別樣風景,沖擊乃至破壞。但它也擔負著雕塑世界海岸線,使其不斷更新地工作。在全球各大海洋岸線,無休無止不知疲倦的拍岸浪,每年破壞和重建的海灘數(shù)以千計。它們是破壞者,它們也是建設(shè)者,且它們的破壞似乎是為了更新,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它們不辭勞碌,不辭奔波,把這個海灘上的沙子搬走,連同貝殼和殘缺的螺號;過些日子再把它們送回來,更多的是有去無歸,成了天涯海角的另一處海灘。
你很難尋回昨天的海灘。
你只能把風景留駐心中。
曾經(jīng)有一個很不錯的比喻說,潮汐漲落是地球的呼吸運動。而在沖擊海岸的所有波浪中,是初看時刻,好像波瀾不驚,微不足道的是每天兩次的起伏漲落,潮汐是也。我故鄉(xiāng)的農(nóng)人稱之為“潮汛”,潮有信也,按時而至;潮汐所含的信息,包羅萬象?,F(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了解,潮漲潮落既與地球的呼吸無關(guān),也不是大海任意為之。而是地球的天體近鄰太陽和月亮引力牽引的結(jié)果。牽引一語極富詩性,牽之引之也,一種力量,巨大無形的力量,牽引著大海,攪動著大海,狂奔疾呼。所有的浪漫都離不開月亮,它的不可思議處在于:它比地球小,其引力也小得多??墒潜M管如此,月球每天環(huán)繞地球運行時,還是有足夠的力量攪動所有的海洋,上下翻滾,奔騰激越。地球向月、背月的兩面均有水鼓起。太陽體積大,但距離地球太遠,對潮汐的影響約為月亮之半,且要看太陽所處的位置:在月球、太陽和地球成為直角的時候——比如上下弦月時,月球和太陽的引力,一部分相互抵消,是有低潮;而當太陽和地球連成一線,如新月和滿月時,月球和太陽相疊加,有大潮,高潮,吾邑鄉(xiāng)人所說“初一十五大潮沒”是也。因而得知:風只能攪動海的表層,即便是狂風大作,巨浪奔突,那只是浪濤在海的表面滾過,表層以下,游魚競逐,大海安然。而唯有潮汐能移動整個大海,還能移動土地與大氣。每當大海出現(xiàn)3米高潮,陸地會升高15厘米,環(huán)繞地球的大氣層會向月亮和太陽凸出幾公里。
因著地球表層并不是勻稱的,覆蓋地球的海洋也無法平坦,它是一連串,或大或小,或深或淺,或居于平坦,或處于海灣的海盆。這盆地里的海水在潮汐的牽引下,徹上徹下地來回晃動翻滾,因著海盆的形勢不一,潮夕的狀況也因此復雜多變,有了多樣化的浪潮。有的地方成為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觀潮勝景,如杭州錢塘江口。錢塘江南岸50萬畝圍墾地擋住江口,江面變窄,有一夫把關(guān)之勢。潮水進則易,退則難,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相擁擠,相重疊,形成潮涌,涌出飛濺的浪與飛濺的水花有幾丈之高,且不怕犧牲,前仆后繼,若云若樹,拂天拂地。再者杭州灣處在太平洋潮流東來直沖之地,又在東海西岸潮差最大處,是以有天下第一奇觀之錢塘潮形成,得天獨厚矣,得地獨高矣!我曾幾次到錢塘江邊,默誦著那些不朽的詩句:
橫江詞
李 白
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
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
錢塘江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八聲甘州寄參寥子
蘇東坡
有情風、萬里卷朝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每年看錢塘潮的游人摩肩接踵,也總有人走出“紅線”之外,試圖更近地看那潮頭,聽那濤聲,攥一把浪花,欣賞那美麗。不幸的是總有人被潮頭卷走,這一刻,人才知道浪濤多情也無情!
誰都可以欣賞美,但要在適當?shù)木嚯x處。
海洋金字塔
海洋金字塔是生命金字塔,是鮮活的金字塔。
海洋金字塔,從海面起,是一個倒置的金字塔。塔的基部在上,塔頂在下。組成基部還是頂部的所有物質(zhì),都是海洋生物。不論其數(shù)量、種類,還是古老、怪異及美麗,在幾十億年的進化中,已達到近乎極致。也就是說,海洋豐富得不能再豐富了,海洋美麗得不能再美麗了,還要加上一句:海洋破壞得不能再破壞了!這個話題暫且按下不表,后文有詳述。
你不知道構(gòu)成海洋金字塔底部的微小生物數(shù)量之多,只能說以億萬計,再到長達30多米,重逾135噸,比遠古恐龍還要重三倍的南冰洋藍鯨,其種類繁多,大小懸殊,風格各異,分布之廣,難以置信。其中一些在造物的作坊里精工細作、美輪美奐的生物,如銀白勻臻于極點的魚類,生活在海底卻嬌艷如花的生物,熱帶海洋中絢麗爛漫的珊瑚,還有因環(huán)境、情緒而轉(zhuǎn)換七八種顏色的魚類,如此這般,不一而足。海洋有巨大的包容性,包容那些落后的不愿進化的,或被進化的所有生物,從岸邊的苔蘚,到海洋表層的藻類,還有水母、海綿、海蜇、海星、馬蹄蟹以及別的還在大量繁殖的活化石。海洋是“詩意的安居”地,一者自由也,海洋遼闊,且于水的浮力之中比較不受引力的影響;二者溫度相對穩(wěn)定,免去了極寒極熱之苦;三者身在水中,直接把水吸入體內(nèi),食水時也同時攝取了水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以及生命必需的鹽分與各種礦物質(zhì),海洋仍是一盆湯,更濃更鮮的湯。
金字塔底部,亦即海洋表層是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硅藻等微生植物和動物,我們可用浮游生物名之。它們靠光合作用,水中的氧氣維持生命壯大自己。但它們注定是犧牲者,它們被一些形體稍大的動物吃掉,后者又成為更大的動物的食料。海洋的生命循環(huán)可謂之:弱肉強食,吃吃不休。金字塔的尖端,海洋底部,是稀少的大魚和大型海生動物。正是從浮游生物的層層的生物支持,它們得以風光無限,稱霸海上。貝里爾在《宇宙與你》一書中,舉簡單的例子,說明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海洋食物鏈所涉及的生命之眾多:
一條座頭鯨,在它那一類的生物中,還不能算是最大的,要飽餐一頓,需一噸鯡魚。每一條鯡魚要吃飽,肚子里必須有六七千個小甲殼動物,每個小甲殼動物一餐要吃十三萬條硅藻。換言之,為使一條中等身材的鯨魚幾個小時不餓肚子,至少需要四千億條黃綠色的硅藻。這一類的食物鏈,證明較大的比較活躍的動物,都是依靠較小的動物供應(yīng)食物,越到底基,生物數(shù)目越多。每下一層,不僅支援生物在種類上有所增加,就是每一種生物在數(shù)量上,比起金字塔頂?shù)拇笮蜕镆泊笠娫黾?。動物體型越大,構(gòu)造越復雜,供養(yǎng)和維持這種動物生存的生物數(shù)目也就更龐大。海洋和陸地一樣,動物需要植物供給食物,只有植物才能、才會捕捉太陽光能,制造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糖、淀粉和蛋白質(zhì)。大約99%的海生植物并不是人類熟知的植物,而是浮游在海面以下30米以內(nèi)的微生物,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它們可以獲得太陽的光能,它們是不可計數(shù)的“微型化工廠”。懸掛在水中,就如同塵埃懸在一道太陽的光線里?!按蟛糠指∮紊锏闹睆剑挥?.5厘米的千分之一”,但它們是一種存在,肉眼看不見的存在,存在于海洋的莊嚴妙相中。存在昭示著真理,“存在與真理同行”(海德格爾語)。海洋食物鏈的真理就是:渺小即偉大。
類微生物屬于海洋生物的漂浮層,浮游生物是也。海洋學家說:它們是“生來就要漫游的東西”。徐剛或可補充說:它們的漫游是一任海流放逐,它們?yōu)楹Q蟮呢暙I,就是愉快地工作,然后被吃掉。占全部浮游生物十分之六的是硅藻,單細胞海藻,古海洋的賜予,由透明的殼包裹著,富含蛋白質(zhì)及多種維生素。它們在海洋中的生存,所多的是平淡無奇,也有過爛漫時刻。那是春天的海洋,得益于一個冬季的風暴,海洋沉渣泛起,富有營養(yǎng)的鹽和礦物質(zhì)增多,再加上日漸溫暖的陽光照射時間延長,硅藻們?nèi)绱髩舫跣眩泳o繁衍生息,兩三天后,它們的數(shù)量翻幾番,為海面鋪上了大片大片的色彩,“那不是污染”,我的東灘漁民朋友告訴我,因為海水所呈現(xiàn)的植物細胞里微小顆粒的顏色,有時一望無際的海面被染成棕色、綠色和黃色,可謂繽紛多彩。吃硅藻的海洋生物肯定欣喜若狂,但它們大快朵頤的場景卻鮮為人見。聽上海海洋學院的專家說浮游生物的“濃湯”里,集結(jié)著許多同樣微小的動物,它們包括海洋動物界的幾乎所有門類,還有幾千種魚的幼體,使我訝異而且困惑:它們是長不大的一類嗎?或者是卵子們加入到了漂流者中?海洋的奧秘,存在于海洋的每一個細節(jié)中。浮游一族中的卷心鞭形蟲,是一個特例:它也是單細胞生物,介乎動物與植物之間。說它像動物,因為它用觸須撥水而行;說它像植物,此類生物的大部分都能為自己制造食物。卷心鞭形蟲會發(fā)光,若是風平浪靜的夏夜,出海的漁民都曾見過船尾后邊有若隱若現(xiàn)的光亮,有蟲隨之也,且有光。
同為流浪者也,海洋中卻有兩種獵殺浮游生物的高手,即“臭名昭著”的水母,特別是僧帽水母。它們共同的特點是長有觸須,其彎曲和延伸,很容易使人想起中國水墨畫的線條,卻要比線條復雜得多。水母的觸須長著有刺的細胞,“其復雜程度在動物世界中極為罕見”,何以這樣說?這些細胞有麻醉的功能,可以殺死別的生物。更加復雜的是僧帽水母,它像是戴有帽子,卻沒有身體,只有長短不一的觸須。一個僧帽水母,即是一種群體動物。此話怎講?聞所未聞?wù)咭病粋€單體動物里包含著一大群個體生物,構(gòu)成四個體系,或構(gòu)成浮囊,或?qū)K静妒常蜇撠熛?,或從事繁殖。如此多的生物個體,如此多的生活技能,怎樣聚合于一個僧帽水母中,怎樣協(xié)調(diào),怎樣協(xié)作,專家們語焉不詳。
“語焉不詳”不全是貶義,人類的認知及科學水平未能深入某種生命之堂奧,只好語焉不詳,實事求是而已。
它們可以保有隱私嗎?人類為什么要了解所有生命的秘密呢?你知道了所有的秘密之后,你還有私密可言嗎?
淺海法則
淺海灘涂是海洋的第二個生物聚居地,在這里陽光可以從淺海海面直達淺海海底,浮游生物活躍。岸邊的大陸架兼得海陸優(yōu)勢,可以生長植物,為其他生物生產(chǎn)、供養(yǎng)豐富的食物資源。豐富或者豐盛到什么程度?淺海生物只需把嘴張開,水與食料便源源進入。吃喝,排卵,再被吃,往復如是,人稱“淺海法則”。對于淺海生物而言,“濃湯”浩然,美食無憂;只需在淺海海底找到一處住所,棲息之地,然后張嘴即可。因為淺海生物眾多,便擁擠著,也會打架,為在海底、岸邊奪得一席之地。
以后就是安逸的生活,張嘴或者把觸須伸出去捕食,類同水母。這種生物在海里時小巧玲瓏嬌艷可人,漁民們——不是海洋學家——給了它們花的命名,如海百合、海瓜子、海桃、???。它們各有特性,有的好動,如???,棲息的地方會經(jīng)常移動,無可移動了便晃動晃動身體。海綿和蠔則取吾愛吾廬的態(tài)度,把吸進肚里的海水,加以揀選,留下營養(yǎng)物,其余則排出體外。反反復復,吞吞吐吐,靜以修身。它們的幼蟲不僅在淺海中移動而且漂浮,除了被吃之外,幼蟲們的使命是使海綿和蠔得到散布不會滅絕。每一種生物都在為后代為這一種族的延續(xù)而努力活著,且各懷絕技。有一種渾身是刺的海膽,嘴上長有尖銳的銼刀狀尖刺,吞吃海藻時,連海藻依附的巖石也會撕落一角。還有的生物身上長有鉆孔的鉆頭,專用來對付貽貝。鉆破貝殼,食其貝肉。但海扇貝當屬例外,它是雙殼貝,長有三十多只眼睛,不善進攻,但防衛(wèi)有術(shù),它總有一雙或幾雙眼睛能看到敵手靠近,立即避讓。蛤蜊就不太幸運了,它只能依靠深埋海底淤泥中隱藏,再伸出長頸覓食,如遇險情,再埋深點,可在泥下0.9米處存活。有捕撈者戲言,“蛤靠活埋自己活著”。
蛤也是我少年生活的一部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時,崇明還留著沙洲聯(lián)結(jié)合并之初的流風余韻,即多水,多蘆葦,多塘泊,多荒野,也就多了我們摸魚摸蝦的機會。秋后枯水塘泊淤泥朝天,幾個同學從三樂中學放學回家,一路走便一路挖蛤。蛤在泥底下埋著,它的上部有不顯眼的出氣洞孔。問題是塘泊底部小孔甚布,那就只能碰運氣了,十洞之中,必有一蛤,挖到天黑是一堆連泥帶水的蛤,便把頭上的帽子摘下置蛤其中,凱旋歸家。于今想起,鮮美依舊。
在海底,一個實在憋不住想鉆出淤泥透氣的蛤,就成了暴露的蛤,海星迅即趕到,用足底的吸盤吸住蛤的殼,一時拉不開再拉,只要貝殼松動,露出裂縫,海星便迅速把自己的胃伸進去,不待貝殼完全打開,蛤肉便已經(jīng)成為海星的美味。在海里,在淺海,活著和死去,都是一種常態(tài),是海洋生命維持平衡的一種方式,無大喜亦無大悲,永恒的是波浪,是運動,是濤聲。淺海因此而總是在擁擠著,因為這里有吃的,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都會到淺海碰運氣,有的吃飽了,有的被吃了。淺海臨近大陸架的海底沙地中,是各式海蟲,它們挖洞以為隱匿處,再擇機吃別的生物吃剩的食物。海參在泥地里鉆來鉆去,把有機黏土吃進去。海參的絕技是,一旦遇到襲擊便吐出內(nèi)臟,溜之乎也,再長出新的內(nèi)臟。
海洋生命的集群,擁擠在淺海大陸架,繁華而忙碌地吃與被吃。隨著海底的向下延伸,繁華也在飄逝中,這多少有點令人惆悵而無可奈何。海面以下不過幾十米,陽光消失,海生植物絕跡。在大陸架的外緣,漸次展開,海洋將會以另一種廣博和闊大示人:這才是浩瀚無垠的大海。
魚:最早的脊椎動物
離開了大陸架和淺海區(qū)的海洋,真正意義上的大海,就在那些海洋浪子浮游生物層的下面,是海洋生物最為廣大的第三個,也是最重要的生命領(lǐng)域。這一寬闊的領(lǐng)域原先幾乎是空白,當古海中生物初生時,所有的生物或者在海面漂浮,或者在海底爬行。海面與海底之間的浩茫領(lǐng)域,只有水的流動,波浪的翻滾,它們在等待,等待什么樣的生物來占領(lǐng)這一區(qū)域?要等待一種新的物種的演化,它們有合適的體型,它們能夠在大海里自由游動,而無論潮汐和洋流。另外,它還須有一系列的海洋中的生存本領(lǐng),包括繁衍后代,接續(xù)香火。
那是魚,很多很多各色各樣的魚,它們是今日之大海的占領(lǐng)者,占領(lǐng)者也就是統(tǒng)領(lǐng)者。它們性格不同,大小不一,卻一律為流線型體型,無脖頸,呼水吸水,有脊梁骨的動物。魚類,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早的脊椎動物。當我們說挺起你的脊梁時,要想到魚。遠在四億五千萬年前在海洋中進化而成的魚類,并非都是安分守己的。大約一億年前,不知因為誰的指令紛紛從海里爬到岸上,成為所有陸上脊椎動物的老祖宗。功成名就之后,一些陸地動物如鯨、海狗、海龜、海豚、海蛇等等,因為波浪的誘惑而重回大海生活。在海洋,它們和那些無脊椎但善于游泳的動物,如章魚和烏賊為伴。但海洋大體已成為有脊椎魚、即硬骨魚的天下。硬骨魚的比較是軟骨魚,有骨而軟,它們是硬骨魚的遠親如鯊魚和 魚。鯊魚是殺人魚,但是它軟骨。
以柔軟的身段殺人,會殺得更加細膩。
魚在海洋中遨游,海洋是魚的世界。海水與江河水中的魚類統(tǒng)計表明,脊梁骨迄今為止,還是重要的,硬骨魚遠遠多過軟骨魚。因為大海里的生存,魚的外形必須是流線型的或雪茄形的,唯如此,在密度如此之大的海水里方能自由游動。然后是速度,捕食或逃走所需的迅雷不及掩耳。旗魚時速為80公里,飛魚起飛時的時速為56公里,金槍魚是不知疲倦的泳者,它可以時速14公里的速度,一直游下去,生命不息,游水不止,不知游到何處天涯海角?!坝腥斯烙嬕粭l15歲的金槍魚自出生以來,必然已經(jīng)游了160萬公里”(《海洋》)。它們僅僅是好游者嗎?非也!游動,自由游動是它們的生命,是存在的標志,并且揭示了存在的一個特點:
存在不全是固定的,存在有可能移動;存在不是守株待兔,存在需要追尋。
有一只巨型烏賊——強有力的無脊椎游者,曾經(jīng)不服氣地找到金槍魚,它們的對話如下:
烏賊:“人們?yōu)槭裁炊键c贊你?”
金槍魚:“我只是游水,不知道點贊為何物?!?/p>
烏賊:“說你游得快,且不知有止。你是在修煉形體嗎?”
金槍魚:“No,游動是我喜歡,形體是天生的?!?/p>
烏賊:“我也會游水啊,你瞧,”話音剛落烏賊啟動,大力噴水,向后飛游。“莫不是我朝后游水,人們不喜歡?”
金槍魚:“也許吧,總是要向前向上,尋找光明。另外的區(qū)別是我有脊梁,而你沒有。人類喜歡有脊梁骨的,中國人喜歡說站直了別趴下!”
烏賊:“你如此善解人意,還不是一樣被人吃嗎?”
金槍魚:“是的,從根本上說我們同病相憐?!?/p>
烏賊:“我們命苦?!?/p>
金槍魚:“凡是有生命的,無不命苦。曾經(jīng)活著,在大海中,在大風大浪中,這就夠了?!?/p>
能夠占領(lǐng)海洋的魚類,自有它們的才華出眾之處。公認的大海魚,鰭的作用是確立方位,導航導向,也用來平衡游動中的自己。它的整個身體和尾部,是一連串強壯發(fā)達的肌肉,類同于“引擎”。這樣的魚還用鰓吸水,取得額外的推動力。地心引力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要小于陸上動物。問題是魚的骨骼和肌肉的比重,均大于水,魚在占領(lǐng)海洋之后面臨的一大問題是:不讓自己沉下去,墜落海底。于是便各展神通,鯖魚和金槍魚等幾種魚,用不停的游水,保持漂浮狀態(tài),是魚類中的苦行者。而海洋中常見的圓體魚,長有一層層脂肪,托舉著它們。而更多的魚之所以無墜落之憂,是它們身體中央的一個寶物,魚膘是也。一個形似氣球的精妙器官,充滿著從魚的血液中吸取的氧氣,載浮載沉,海中魚盡享自由,造化所賜也。魚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遐想:它的光滑的肌膚,會想起魚美人,人是魚變的嗎?魚會不會變老,變成一條臉面皆是皺褶的老魚?魚睡覺嗎?魚只有眼珠沒有眼皮,怎樣睡眠?何處睡眠?如此等等一連串的問號,問號中的故事。通常的認識是,因為魚沒眼瞼不能合眼,看上去它是從不睡眠的。這是一種美麗的誤解,魚也需要睡眠,以保持體能。但魚的睡眠狀態(tài),與陸地動物的睡覺不一樣,如果魚在水里有憑借物,保持不再游動的寧靜狀態(tài),便是休息,亦可稱之為“睡眠”。金槍魚睡覺嗎?有專家說,它在游動中也可以小眠。而瀨魚在海底休息時,要為自己蓋上沙子,那是偽裝嗎?毫無警惕性的是鰈魚和 魚,在海底一動不動安之若素,想必是在睡覺。珊瑚蟲白天極其活躍,到晚上就鉆到珊瑚礁石的裂縫里,累了,歇著了。
魚類中的大多數(shù),是近視眼。白天光線較好,可以嬉戲捕食或者倉皇逃命;晚上海里格外昏暗,因周遭環(huán)境適宜便只好休息。唯深海魚類,沒有白晝和夜晩之分,它們總是在黑暗中,它們習慣了黑暗,魚類學家推測:它們未必在晚上睡覺,而是想睡就睡。幾乎所有的魚都不會活到老年,要么被吃掉,要么患病而亡,更多的則為人類捕殺。
不知道的是:魚會做夢嗎?
魚怎樣交配?怎樣繁殖?總而言之,它們是以驚人的速度及數(shù)量之多,成為海洋中以繁殖求生存、求種族延續(xù)的典范。鱈魚每一年產(chǎn)卵五百萬粒,蠔更勝一籌,年產(chǎn)卵量為五億粒。魚的交配受精也極為浪漫,雌魚發(fā)情期,會有雄魚貼身緊隨,并不時用頭部或尾巴挑逗雌魚,調(diào)情也。當雌魚的發(fā)情達到高峰,雄魚會更加放肆,用頭頂對方腹部,使雌魚側(cè)而臥之。在雄性的刺激下,雌魚的腹部和尾部發(fā)生劇烈收縮,卵子一涌而出,同時雄魚緊貼雌魚腹部射精。也有時,雌雄二魚扭在一起,作交歡狀,同時產(chǎn)卵排精。海洋里到處漂流著各種魚類的受精卵,它們成為新的流浪者,或成為浮游層的一員,它們中的極大部分將被吃掉。硅藻是微生植物,是海里的牧草,不知其數(shù)的海洋生物——從原生動物到巨型鯨魚,都來光顧都來放牧都來吃鮮美的硅藻。硅藻的需求量之大,為海洋之最。在海洋食物鏈中,硅藻是生產(chǎn)者,它們的繁殖方式是一分為二,是分裂自己,繁榮海洋。有專家所言讓我瞠目結(jié)舌:“不到一個月,一片硅藻可以生出10億個后代?!?/p>
有一種生活在深海,有時也到海面岸上的兩棲節(jié)足蟲,只有米粒大小,其構(gòu)成繁瑣,其本領(lǐng)高強,其食量驚人。它多足,頭部有附屬肢,在泥濘的海底采集有機物質(zhì)以果腹。用尾下三對腿腳掘洞、跳躍。肚餓時,游進浮游生物層,一天可以吃掉十萬片硅藻。吃飽了,吃肥了,又被別的魚類吃掉。這種兩棲節(jié)足蟲,稱為“端腳類”“異腳類”,節(jié)足動物門,甲殼綱、軟殼亞綱。其旁支,岸上的漁民稱之為“海跳蚤”的一種,有特別強健的后腿,是自然界的跳遠冠軍。上海的海洋學家經(jīng)過當場測算,海跳蚤一躍而起的距離比自己體長40倍,約等于一個人跳73米遠。
讀者朋友們倘有機會,要多看一眼章魚的眼睛,它在構(gòu)造上與人眼類似,它看你時楚楚生情。它的眼睛是低級動物中發(fā)展得最高明、最完美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眼睛相類,并不意味著人與章魚是近親,而是各自獨立發(fā)展而成。此即“進化之殊途同歸”也。
魚是海洋的統(tǒng)治者,但不是勇猛嗜殺者。
徐剛,崇明島人,世代農(nóng)人之后,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人民日報》《中國作家》編輯,同時從事寫作,以詩歌、散文成名。1987年寫《伐木者醒來》,自此開始人與自然之研究及自然文學創(chuàng)作。作品有《中國風沙線》《沉淪的國土》《中國:另一種危機》《傾聽大地》《綠色宣言》《大山水》《地球傳》《長江傳》《大森林》等。曾獲中國首屆新詩獎、徐遲報告文學獎、首屆環(huán)境文學獎、郭沫若散文獎、報告文學終身成就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