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白雪卻嫌春色晚,00后冬奧火出圈
來源:揚子晚報 | 張楠  2022年02月14日10:29

北京冬奧會上,中國代表團涌動著“00后”的青春力量,他們雖然年輕,卻已嶄露頭角。他們敢打敢拼,期待在冬奧賽場書寫歷史。隨著這些活躍自信的00后出圈,也為冬奧會貢獻了諸多泛娛樂話題。他們神勇的表現(xiàn),開放的心態(tài),向全世界展示中國青年熱情開朗、包容進取的形象。

臺前幕后,冬奧會上的80后、90后足夠精彩。為中國奪得首金的武大靖,隨后28歲的小伙竟有一雙50歲的腳,又把他送上熱搜,由于常年穿著冰刀鞋訓練,他的腳嚴重變形,但最終一次次超越自己成就偉大。在體育解說員們角逐的“冬奧解說詩詞大會”中,奧運冠軍王濛憑借“沉浸式解說”“嘮嗑式解說”異軍突起、寵粉無數(shù),拓寬賽道開啟事業(yè)的無限可能。

初生牛犢的00后更是點燃周遭。谷愛凌在北京冬奧會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臺決賽中,為中國奧運代表團拿下第三金,這也是中國冬奧史上首個女子雪上項目金牌。原本就熱度不俗的這位18歲“天才滑雪少女”徹底火出圈,60條熱搜占據(jù)27條,一天漲粉150萬。曾經(jīng)運動場上的女性,會面臨更多“被定義”和“被質(zhì)疑”,但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光芒四射的女運動員時刻成為焦點,運動帶給她們的自信感染力十足,你看國家隊女足重奪亞洲杯的壯舉,激勵了多少中國人。

也有人驚嘆于谷愛凌的風暴刷屏,但細想來,中國體育以及背后的國家文化自信,需要能夠傳遞積極、陽光理念的女性偶像去自發(fā)帶動。有網(wǎng)友就說,在這樣一個女性體育地位和女性地位都不斷提高的時代與社會環(huán)境中,誕生一個現(xiàn)象級女性體育偶像,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她們,還有他們,都后生可畏,勢不可擋。

在北京冬奧單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礙技巧項目,獲得銀牌的17歲中國選手蘇翊鳴,其成長路徑也是一路開掛:4歲開始學習滑雪,7歲就已經(jīng)成為世界知名滑雪品牌的簽約滑手。他和谷愛凌在微博的夢幻聯(lián)動也令網(wǎng)民開心不已。

00后選手還有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決賽中摘銀的李文龍,被稱為“全民的小兒子”,還有趙丹、韓雨、張?zhí)硪?、擁青拉姆等等,在冬奧會中都有出色表現(xiàn)。開幕式上向觀眾走來的火炬手迪尼格爾·衣拉木和趙嘉文,也是兩位00后選手。本屆參賽的中國運動員中,男子自由式滑雪何金博與女子跳臺滑雪彭清玥,是年齡最小的運動員,只有17歲。

在北京冬奧會上,00后撐起了零的突破。從一片空白到雪車、雪橇及鋼架雪車三個項目實現(xiàn)“全項目參賽”,咱們只用了不到7年時間,既是跨界跨項選材“補短板”取得的成效,也是一批“準00后”和“00后”年輕人奮勇“拼撞”的勛章。

賽場外,多元文化背景下,他們豐富的成長經(jīng)歷引發(fā)驚嘆,并實現(xiàn)破圈引流,引領拼搏和自信的青春風潮。運動員身份之外,谷愛凌不僅是斯坦福高材生,還是時尚、娛樂圈的寵兒。谷愛凌的勝負欲和拼搏精神哪里來的?媽媽和姥姥的教育方式成為熱議話題,原來谷愛凌也在北京海淀黃莊補習奧數(shù)。記錄谷愛凌、蘇翊鳴童年時期訓練、成長故事的紀錄片走紅,報道其生活細節(jié)的文章被津津樂道。家長和孩子之間趨于平等,父母尊重孩子,孩子有較多自主權(quán)的成長環(huán)境引發(fā)聚焦。

單板滑手蘇翊鳴還是名“童星”,拍攝過《智取威虎山》《林海雪原》《狼殿下》《生逢燦爛的日子》《搖滾小子》等多部影視劇。因為出演徐克執(zhí)導的電影《智取威虎山》,滑著簡易雙板,帶領203小隊的解放軍戰(zhàn)士穿越林海雪原,蘇翊鳴還被親切地稱為“小栓子”,從“CCTV-6電影頻道”跨界到“CCTV-5體育頻道”第一人。他登上奧運領獎臺令網(wǎng)友感嘆:“小栓子沒騙人,我們還真攆不上?!庇腥苏f,“翊鳴”驚人,說白了,這些年輕人的個人奮斗與祖國榮譽密切相關,努力做到不負時代,不負韶華,這就是中國青年。

“翩如蘭苕翠,婉若游龍舉”,“才見嶺頭云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一個靈魂發(fā)問來了,北京冬奧為啥總愛整“詩詞大會”?你看這些句子用來形容冰雪00后的實力爆發(fā)和沖勁兒咋都恰如其分。閃光的少年還將上演冬奧“首秀”,青春傳奇還在繼續(xù)。

在青春風暴的帶動下,自由式滑雪深受年輕人的喜愛,作為技術和藝術相結(jié)合的花樣滑冰粉絲群體龐大。在這場體盛會中,人們沉浸于多樣的魅力,生命的純粹與磅礴,運動直達盎然的生命力,“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jié)”的奧運精神,讓世界各地的人們“一起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