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嬰:他沒有辜負魯迅的囑咐
原標題:他沒有辜負魯迅的囑咐 更不愧為魯迅的兒子——紀念周海嬰先生逝世十周年
在紀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之時,不由得使我們想起魯迅先生的獨子周海嬰。時間過得真快,海嬰同志已經(jīng)離開我們十年了。
我因工作關(guān)系,與魯迅家人結(jié)緣。我親眼送走了魯迅的五位親人:魯迅的夫人許廣平、魯迅的三弟周建人、魯迅的侄女周曄、也見到了周作人的最后一面、十年前又送走了魯迅的兒子周海嬰。
我見到魯迅的親人一個一個離我們遠去,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凄涼感。特別是周海嬰同志,我與他聯(lián)系最多。記得1968年在許廣平先生去世的第二天,我到許先生家吊唁,海嬰同志出來接待我,在交談中我談到我用小本記錄了許多問題,準備向許先生請教的,沒想到現(xiàn)在一切都來不及了。當時海嬰同志還安慰我說:“當人活著的時候,總覺得什么都來得及,不會料到事情的突變?!笔昵暗?月11日我送別海嬰同志的那一刻,我又清晰地想到那一天,那一刻,同樣感到,這“一切都來不及了……”
當年海嬰同志去世的消息來得很突然,使人們感到既震驚又惋惜,我總感覺海嬰同志還活著,他還精力充沛地張羅著要編輯和出版的書籍,還想著有許多工作和很多事要去完成……海嬰同志是一位不知疲勞、忘我工作的人,對一些事情他都很較真,不弄清楚他是不會罷休的。他對父輩的事業(yè)確實是盡力盡責(zé)的,從不懈怠。
我想說一說我所了解的海嬰同志。
為了保存魯迅的大批文物和藏書,他們母子吃盡了苦頭
周海嬰同志的一生是對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的,首先是保存了魯迅的遺物。這有許廣平先生的功勞,更有海嬰同志的功勞。在上海淪陷時,他還是一個八歲的孩子,幫助許先生把魯迅重要的手稿四處收藏。
那時他們生活困難,住在霞飛坊64號,原住三層樓,后來兩層都租給別人,母子倆搬到三樓。這里又住人又放書。海嬰同志曾和我聊起,有一天晚上許先生出去開會,讓海嬰看家,他坐在床邊,正要打盹,看到床前的書箱正向前面傾斜,他本能地向床里邊一跳,頃刻間,書箱就倒下了,正砸在他坐的地方,等許先生回來一看,鐵管兒的床架都砸彎了,小海嬰險些遭難。為了保存魯迅的大批文物和藏書,他們母子是吃盡了苦頭。
新中國成立后他和許先生將全部手稿、遺物、故居都獻給國家,保存在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四個紀念館里。這些遺物數(shù)量很大,可以說上世紀三十年代作家中能保存這樣多遺物的,可能只有魯迅一位吧!這些文物是我們國家千秋萬代的財富,價值是無法估量的。這是他們母子的功勞,所以在1950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頒發(fā)的褒獎狀中就寫明:“許廣平先生暨其子周海嬰君以魯迅先生故居全部捐獻人民政府……”獎狀最后還寫到:“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茲許先生暨其子周君把他的故居和生前的文物公諸人民,使人民得以永遠地參謁紀念。這種愛護魯迅愛護人民的精神足資矜式,特予褒揚”等語,其中就明確提到海嬰同志。
在許廣平先生去世以后,海嬰同志還主動地將家中尚存的魯迅手稿捐贈給博物館,其中有魯迅輯錄的《易林》手稿,404頁;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的修改本,是1933年9月《中國小說史略》第九版,書上有多頁魯迅修改的手跡。這也是魯迅對《中國小說史略》的最后修改本,在這之前是鮮為人知的,這樣1935年6月出版的《中國小說史略》第十版,就是此書最后的定本了;他還將魯迅題贈許廣平的18冊魯迅著作版本捐贈給博物館,在這18本書上都留有魯迅對許廣平各種不同的稱謂,是研究魯迅與許廣平的最珍貴的史料文物。當年魯迅博物館只給海嬰同志一紙收據(jù),沒有任何儀式,也沒有特別的答謝。海嬰同志做出了貢獻,祖國感謝他,人民感謝他,子子孫孫都會感謝他的。
有的問題在我活著的時候不弄清楚,等將來我死了就要以訛傳訛了
海嬰同志對發(fā)展魯迅研究事業(yè)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績卓著。正如在他的悼詞中所說:“周海嬰同志是新時期魯迅精神的傳播者?!彼霭娴幕貞涗洝遏斞概c我七十年》有很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該書真實、生動地再現(xiàn)了魯迅和魯迅以后五十五年間的歷史,是研究魯迅、許廣平、周海嬰以及那個時期社會變遷的第一手資料。
海嬰同志也是一位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動家,多年來他積極參加國內(nèi)外有關(guān)魯迅的紀念活動,影響極為深遠。特別是,在魯迅研究事業(yè)受到“四人幫”的阻撓時,他上書毛主席,毛主席親筆作了批示:“我贊成周海嬰同志的意見,請將周信印發(fā)政治局,并討論一次,作出決定,立即實行。毛澤東 十一月一日。”為此,魯迅研究工作得以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北京魯迅博物館成立了魯迅研究室,出版了史無前例的《魯迅手稿全集》,并將魯迅博物館列為中央國家單位。海嬰同志本人擔(dān)任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顧問,而后又被聘為魯迅博物館名譽館長。
在魯迅研究的工作上,海嬰同志是非常尊重史實的,既嚴謹又求真。他不只一次和我談到,如果有的問題在我活著的時候不把它弄清楚,等將來我死了就要以訛傳訛了(當時我還覺得他說得太遠了)。
海嬰同志從不放過對史實的考證。如1988年他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看到一篇署名周燕兒寫的《魯訊亦擅刻印》一文,該文將《蛻龕印存》作為魯迅的文章來論證,并大談魯迅刻印。他為此寫信給我說:“當我看到這篇文章時真十分吃驚,竟有人這么地隨心所欲亂捏造魯迅。而且還用‘周燕兒’筆名,似乎與周家有什么關(guān)系。”為此他還專程找王蘊如嬸母證實,還讓我寫文章登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去澄清。
還有關(guān)于魯迅的棺木到底是誰買的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海嬰同志都一一考證,求得史實的準確。再如為弄清“文化大革命”中魯迅手稿遭遇的真相,他曾到監(jiān)獄去找戚本禹,也曾訪問過原北京衛(wèi)戍區(qū)司令傅崇碧同志等等。他也曾非常仔細地多次糾正我寫的稿件中史實的不準確,如1995年我在紀念許廣平先生的《許廣平》一書中寫了一篇《難忘的恩澤 永遠的懷念》,海嬰同志在臺灣看到這篇文章中的錯誤,特意寫信給予糾正,信中寫道:“由于我們沒有在京寓,使妳不能核對一些日期,在第96頁11行、17、18行之中,1967應(yīng)是1968,‘同仁’醫(yī)院應(yīng)是‘北京’醫(yī)院”(見海嬰信1)等等,對于這些不準確的提法,他都從不放過。
海嬰信1
另一方面,他看到你的成績也熱情地給予鼓勵,如他看到我與楊燕麗寫的《從魯迅遺物認識魯迅》一書,就寫信給我們,信中寫道:“你們寫的書極好。幾個兒女每人一冊,如果還有可能,望再給我二本,予先謝過。”(見海嬰信2)
海嬰信2
為了核實一些問題,海嬰有時還會這樣問我:“我媽媽是怎樣說的?”聽到這樣的詢問我很感動,這都反映海嬰同志對待事業(yè)、對待工作的嚴謹認真的作風(fēng)。
海嬰同志再一個貢獻就是攝影,他終生愛好攝影。1943年海嬰十四歲時,用母親從別人那里借來的方匣鏡箱開始學(xué)攝影,有近七十年的攝影經(jīng)歷,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照片。如1948年從香港回來的一大批民主人士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侯外廬、沈志遠等人在旅途中的照片等等,都是十分珍貴的。還有許多各個時期反映人民生活的照片更是非常難得的。實踐證明,記錄歷史最好的見證之一就是照片。他曾將自己的作品編輯出版了《鏡匣人間》《朝影夕拾》等。2009年在國子監(jiān)為慶祝他八十誕辰舉行的攝影展,更是他攝影成就的最好展示。
“魯迅的兒子”這個事實使他受到不少制約,甚至委屈,以至于受到無端的指責(zé)
海嬰同志不愧為魯迅的兒子,他為人光明坦蕩,實事求是,不屈不撓。為弘揚魯迅的事業(yè)盡心盡力,在重病中仍關(guān)心《魯迅大全集》的出版。海嬰同志作為魯迅的兒子,他的一生是盡到了自己的責(zé)任的。但從另一方面講,我又深感海嬰作為魯迅的兒子是很不易的。這并不像媒體所說的,他是在“魯迅的光環(huán)”照耀下,似乎是像現(xiàn)在的“富二代”享受著父輩的榮華。相反的,“魯迅的兒子”這個事實,或者說這個“頭銜”使他受到不少制約,甚至委屈,以至于受到無端的指責(zé)。
我僅舉他生活中的幾件大事:1948年他和母親許廣平從香港到解放區(qū)后,當時的東北書店因曾出版《魯迅全集》和魯迅著作,給他們補付了稿費,開了一張支票,付給他們294萬元(舊幣)。這事如果發(fā)生在上海,他們是會理所當然地收下,但在解放區(qū)的沈陽,他們深感和國統(tǒng)區(qū)不一樣,因而一而再地表示不能收,但出版社反復(fù)來勸說,他們母子又提出捐贈,但回答是公家不好辦理,最后是馬敘倫先生表示,請許大姐一定收下的要求,他們才將這筆款收下。對于捐贈的事,他們想下一步自己處理。
于是第二天從交際處要了一輛車到銀行將款取出,這些現(xiàn)鈔足足裝了半麻袋,因當時鈔票貶值,便用通用的辦法將現(xiàn)鈔兌成金條(共兌了五根)。可是到了第二天海嬰與許先生到餐廳用餐時,突然發(fā)覺人們的表情就不一樣了,誰也不理他們,他們這一桌很長時間沒人來坐,直到最后來了幾位老者才坐滿了。這個場景使他們母子感到極大的尷尬,海嬰說他們當時是處于被誤解和受屈辱的氛圍中,多少年之后仍感到那是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事后又經(jīng)過他們多次請示,組織上才同意他們將這五十兩黃金捐給魯迅文藝學(xué)院。
再有關(guān)于卅萬元魯迅稿酬事,幾十年來也鬧得沸沸揚揚,有人說:當年許先生和海嬰同志曾表示過不要這筆稿費了,為什么現(xiàn)在海嬰又要了?
事情是這樣:1958年解放后第一版《魯迅全集》出版后,馮雪峰同志以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社長的名義,多次勸說許先生收下這筆稿費,許先生也多次表示堅決不收。馮雪峰同志十分為難,向周恩來總理請示辦法,總理意思還是勸說許大姐收下。后來行不通時,總理又提出“以魯迅稿酬的名義將款從出版社提出,悉數(shù)存人民銀行,以備將來母子需要時取用”。
但事情發(fā)展到1968年許先生逝世后,情況有很大變化。許先生去世后不久,國管局讓周海嬰一家搬出景山東街7號(可以理解,這是制度),于是,海嬰夫婦帶著四個孩子搬到三里河三區(qū)一幢五層建筑的二樓。我曾到那里去看過他們,住所極其簡陋,屋內(nèi)沒有什么家具。馬新云老師曾告訴我,他們搬過來不幾天,因下水道堵塞,糞便往上冒,整個屋里都流滿了糞便和污水,實在是狼狽不堪。后來又得知亦斐和令一都得了肝炎,海嬰同志身體也不好了。
那時海嬰同志和馬老師二人的工資加起來才一百二十四元,養(yǎng)活六口人還要治病,確實困難。我從在廣電部工作的韓文同志那里得知,廣電部當年每月還給他們一定的生活補助,但他們的生活依然很難維持。后來我又從姜德明同志那里知道,王冶秋同志為此事十分著急,在一次和周總理在機場等外賓時,冶秋同志把此事告訴了總理,總理當即指示:從那卅萬稿費中提出三萬元給他們救急,并把海嬰同志的醫(yī)療單位轉(zhuǎn)到北京醫(yī)院。這樣似乎是暫時解決了他們的困難。
后來孩子長大了,因身體不好耽誤了學(xué)習(xí),未考上大學(xué),待業(yè)了。無奈時也曾找過博物館,請給幫忙安排工作,那時可能是弓濯之同志主事,認為不好辦,沒有給解決。以后是中組部給他出了一個主意,用爺爺?shù)腻X資助孫兒,想用那余下的二十七萬讓他的孩子以“公派自費”的辦法到日本去留學(xué)。這之中又經(jīng)過好多的周折,最后是胡耀邦、陳云等領(lǐng)導(dǎo)同志都發(fā)話了,才將那二十七萬交給他們,讓幾個孩子到日本去留學(xué)。
當時社會上的輿論也是很多,海嬰是頂住了這些壓力,泰然處之。
海嬰同志也幾次為稿酬事將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告上法庭,對此事我也曾不理解過。但仔細想想海嬰的勇氣也是值得佩服的,他是敢于為自己的權(quán)益而抗爭,無論結(jié)果如何,這種精神是可敬的。
再有就是令飛與臺灣的張純?nèi)A女士結(jié)婚的事。這并非沒有先例,對于普通人來說,也不會是什么問題。正因為海嬰是魯迅的兒子,令飛是魯迅的孫子,所以事情就變得非常復(fù)雜,當事人就到了不可饒恕的地步。那時已是1982年了,而非“四人幫”時期。為此事海嬰當時的領(lǐng)導(dǎo)對海嬰頒發(fā)了三條紀律:一是最近時期不可會見記者,尤其是外國記者;二是要與兒子劃清界限,斷絕父子關(guān)系;三是暫不準出國。對馬新云老師則是停止了她的教學(xué)工作,直到四年后的1986年。
這些對他們身體上和心理上的重壓,確實是一般人難以想象,更是難以承受的。事實上張純?nèi)A女士也并非那時謠傳的“臺灣方面訓(xùn)練有素的女特務(wù)”,她的父親也并非政界人物。相反的這位張純?nèi)A女士確是一位既現(xiàn)代又傳統(tǒng)、既樸實又能干的女子,她的父親只不過是一位經(jīng)商之人。在真相大白以后,海嬰夫婦對這些卻依然能夠泰然處之,這也是值得欽佩的。
海嬰同志的一生確實是不平凡的一生,他經(jīng)歷了許多溝溝坎坎,也受到了種種的考驗和洗禮,但他仍堅強面對,不氣餒,不膽怯,不停地工作著。事實證明,他沒有辜負魯迅的囑咐,更不愧為魯迅的兒子,值得我們永遠學(xué)習(xí)和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