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蕭振鳴:魯迅美術(shù)事考
來源:《關(guān)東學刊》 | 蕭振鳴  2021年09月25日08:20
關(guān)鍵詞:蕭振鳴 魯迅研究

負有盛名的魯迅以他前衛(wèi)的小說、犀利的雜文聞名于世,而他的翻譯、國學、美術(shù)、書法等方面的成就卻不大為人所知。翻開中國美術(shù)史,魯迅是個繞不過去的話題,魯迅一生的文學成就,對新文化事業(yè)的貢獻,應該離不開他的美術(shù)修養(yǎng),以及所形成的藝術(shù)鑒賞力。這也是一代文學大師所必備的條件。魯迅文字的面孔,所表現(xiàn)的美的與丑的,外在的與靈魂的,彩色的與黑白的,寫實的與寫意的,無不與他的美術(shù)修養(yǎng)有關(guān)。這是魯迅與一般作家的不同之處。魯迅的一生中,生命付出最多的,除了創(chuàng)作和翻譯之外便是在美術(shù)活動上。童年的魯迅最喜愛的是圖畫書,甚至大量影寫書中的插圖。青年魯迅購買美術(shù)畫譜及帶有插圖的書籍如醉如癡。成年的魯迅更以收藏畫譜、碑帖及漢畫像拓片為樂趣。魯迅的最后十年,幾乎都在編輯出版美術(shù)書刊,并全力引進和紹介外國美術(shù)。尤其是對中國新興木刻的倡導不遺余力,培養(yǎng)了大批木刻青年。魯迅在美術(shù)書籍的購買和閱讀上,遍及古今中外?,F(xiàn)存的魯迅所收藏的中國現(xiàn)代版畫有2000多幅,魯迅收藏的外國版畫,其中包括德國、蘇聯(lián)、日本、比利時等16個國家280多位版畫家的版畫原作有2000多幅。魯迅的一生還撰寫、翻譯了大量關(guān)于美術(shù)的文章。這些都是魯迅留給世人的寶貴藝術(shù)遺產(chǎn)??梢哉f,魯迅是世界美術(shù)史上的一位通人。

童年喜愛圖畫 今天的圖書出版,幾乎是無圖不成書的時代。魯迅出生在清末,那時的出版并不發(fā)達,大量的經(jīng)史子集是很少有插圖的。帶插圖的書少之又少。魯迅的童年時代的教育,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要教材,有圖的書基本上都是課外讀物。熱愛美術(shù)是魯迅的天性,從小他就喜歡搜羅帶插畫的書來讀,如《花鏡》《點石齋叢畫》《詩畫舫》《爾雅音圖》《毛詩品物圖考》等許多圖畫書,他更是把《山海經(jīng)》稱為“最心愛的寶書”。他不但愛看,還喜歡畫。魯迅小時候畫過許多漫畫放在小床的墊被下面。魯迅七、八歲那年,鄰居沈家有個小男孩名叫八斤,年齡比魯迅大三、四歲,家境比較清苦,衣服常不整齊,夏天時常赤身露體,手里拿著一支自制的竹槍,跳進跳出的揮舞,嘴里還嚷著:“戳伊殺,戳伊殺!”意思是殺了你。雖然八斤倒不一定是直接威嚇魯迅,但這也是一種示威,魯迅是絕不能忍受的。魯迅的家教是禁止和別人家的孩子打架的,于是他就用畫畫來抒發(fā)心中的反抗。有一天,他畫的畫被伯宜公發(fā)現(xiàn)了,翻開一看,有一幅畫著一個人躺倒在地上,胸口上插著一支箭,上面還有題字:“射死八斤”,于是把魯迅叫去,笑嘻嘻地責問了一番。可見魯迅從小性格中就帶有反抗和倔強,對攻擊他的人絕不輕易饒恕。

宋元時起,小說中有了大量的古代版畫插圖,以增加讀者閱讀的趣味,也被稱為繡像,意即繡在書中的圖像,原指用絲線刺繡的佛像或人像,后來是指古代用木版雕印的插圖。明清時期,小說及戲曲等書內(nèi)的“繡像”更為發(fā)達起來。關(guān)于繡像,魯迅曾作過一篇《連環(huán)圖畫瑣談》列舉了繡像的歷史:“古人‘左圖右史’,現(xiàn)在只剩下一句話,看不見真相了,宋元小說,有的是每頁上圖下說,卻至今還有存留,就是所謂‘出相’;明清以來,有卷頭只畫書中人物的,稱為‘繡像’。有畫每回故事的,稱為‘全圖’。那目的,大概是在誘引未讀者的購讀,增加閱讀者的興趣和理解。”“但民間另有一種《智燈難字》或《日用雜字》,是一字一像,兩相對照,雖可看圖,主意卻在幫助識字的東西,略加變通,便是現(xiàn)在的《看圖識字》。文字較多的是《圣諭像解》,《二十四孝圖》等,都是借圖畫以啟蒙,又因中國文字太難,只得用圖畫來濟文字之窮的產(chǎn)物?!?/p>

影寫畫譜 魯迅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時候,壽鏡吾先生在課堂上讀書入神,魯迅就在下面畫畫。他用的是一種“荊川紙”,大約一文錢一張,他把紙蒙在《蕩寇志》和《西游記》小說的繡像上,把畫一個個影描下來,又裝訂成一大冊。不久,他因要用錢,以二百文賣給了一個有錢的同窗。從魯迅留下的手繪畫來看,他的線條功夫十分了得,那是年輕時打下的基礎。

版畫和小說是魯迅一生的主要成就,而魯迅真正接觸版畫和小說大約是在12歲。1893秋后,祖父因兒子和親友子弟參加鄉(xiāng)試而賄賂主考官。但事情泄露,被光緒皇帝諭旨判為“斬監(jiān)候”,俟秋后處決。周家只好變賣家產(chǎn)設法營救,為免株連,送孩子到皇甫莊外婆家避難。魯迅被寄在大舅父魯怡堂處。在那里魯迅被稱為“乞食者”而受到很深的刺激。大舅父那里有一部《蕩寇志》,是道光年間的木刻原版,開本大,畫像生動,像贊用篆隸真草各體分書,十分精美。周作人講過:“魯迅小時候也隨意自畫人物,在院子里矮墻上畫有尖嘴雞爪的雷公,荊川紙小冊子上也畫過‘射死八斤’的漫畫,這時卻真正感到了繪畫的興味,開始來細心影寫這些繡像,恰巧鄰近雜貨店里有一種竹紙可以買到,俗名‘明公(蜈蚣)紙’,每張一文制錢,現(xiàn)在想起來,大概是毛邊紙的一種,一大張六開吧。魯迅買了這明公紙來,一張張的描寫,像贊的字也都照樣寫下來,除了一些楷書的曾由表兄延孫幫寫過幾張,此外全數(shù)是由他一個人包辦的。這個模寫本不記得花了多少時光,總數(shù)約有一百頁吧,一天畫一頁恐怕是不大夠的。我們可以說,魯迅在皇甫莊的這個時期,他的精神都用在這件工作上,后來訂成一冊,帶回家去,一二年后因為有同學見了喜歡,魯迅便出讓給他了?!痹诨矢ηf避難約一年的時間,魯迅看了許多書,畫了許多畫。

搜羅畫譜 魯迅從皇甫莊回來后,對圖畫書的興趣越發(fā)濃厚,買了許多畫譜,買不到的就借來影寫下來。買到收藏的畫譜有石印的《芥子園畫傳》四集,《天下名山圖詠》《古今名人畫譜》《海上名人畫稿》《點石齋叢畫》《詩畫舫》,還有木版的《晚笑堂畫傳》等。他還從族兄壽頤處以二百文購得木版大本翻刻的《花鏡》。后經(jīng)魯迅多次批校,分訂為三冊。還有一本木刻的書,叫做《海僊畫譜》,又稱《十八描法》,日本小田海僊作。魯迅兄弟都非常喜歡,于是兄弟三人合出一百五十文購買了下來。這本書后來給了三弟周建人,魯迅自己又另買了一本收藏,現(xiàn)在還藏于魯迅博物館。

周作人在《魯迅的青年時代》中回憶:“這里邊最記得清楚的是馬鏡江的兩卷《詩中畫》,他描寫詩詞中的景物,是山水畫而帶點小人物,描起來要難得多了。但是魯迅卻耐心的全部寫完,照樣訂成兩冊,那時看過的印象覺得與原本所差無幾,只是墨描與印刷的不同罷了?!濒斞高€影寫過王冶梅的一冊畫譜和王磐的《野菜譜》,可惜魯迅早年的這些成績都沒有保存下來。

少年時期魯迅搜集和閱讀的圖畫書還有《爾雅音圖》《百美圖詠》《百將圖》《于越先賢象傳》《劍俠傳》《鏡花緣》《儒林外史》《西游記》《三國演義》《封神榜》《聊齋志異》《夜讀隨錄》《綠野仙蹤》《天雨花》《義妖傳》等。

東京求學 1902年起魯迅到日本留學。次年一月,與陶成章、許壽裳等二十九名紹興籍留日學生聯(lián)名發(fā)出《紹興同鄉(xiāng)公函》,其中論及日本美術(shù)教育情況,“日本工藝美術(shù)各學校中,其髹漆,其雕刻,其鍛治。又若刺繡,若織物,若染色物,皆日新月異,精益求精。而又若造紙(近日新發(fā)明用木料造紙),若銅版,若寫真,若制皮諸事,無不盡工極巧,日有進步。即磁器為我中國所固有者,今日本且骎骎乎欲駕而上之。其余出物,種種蕃備。”以日本的工藝美術(shù)發(fā)展為例,感嘆中國藝術(shù)的停滯不前,呼吁鄉(xiāng)人“求智識于宇內(nèi),搜學問于世界”,“驚醒我國人之鼾夢,喚起我國人之精神”。此函件執(zhí)筆者不詳,但可以說明,魯迅從那時起就十分關(guān)注美術(shù)事業(yè)。

醫(yī)學筆記 1904年9月,魯迅入仙臺醫(yī)學專門學校學醫(yī)。老師藤野先生對魯迅影響很大。所授功課:骨學、血管學、神經(jīng)學。在日本學習期間,魯迅已不用毛筆寫字,而改用鋼筆或鉛筆?,F(xiàn)代人初寫字就用硬筆,已很少能看到由毛筆改換硬筆的一代人的書寫狀態(tài)。魯迅當時的醫(yī)學筆記,現(xiàn)存北京魯迅博物館。從魯迅的醫(yī)學筆記可以看到他從毛筆轉(zhuǎn)換到墨水筆的書寫狀態(tài),這是研究書寫工具換代的最好資料。工整秀麗的硬筆字,行筆快速而流暢,但仍有毛筆字的影子。魯迅對硬筆書寫的優(yōu)點是這樣說的:“據(jù)報上說,因為鉛筆和墨水筆進口之多,有些地方已在禁用,改用毛筆了?!热舭渤幠ツ辜?zhí)蚬P,則即以學生的抄講義而論,速度恐怕總要比用墨水筆減少三分之一,他只好不抄,或者要教員講得慢,也就是大家的時間,被白費了三分之一了。所謂‘便當’,并不是偷懶,是說在同一時間內(nèi),可能由此做成較多的事情。這就是節(jié)省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即等于延長了人的生命。古人說,‘非人磨墨墨磨人’,就在悲憤人生之消磨于紙墨中,而是墨水筆之制成,是正可以彌這缺憾的?!?魯迅:《準風月談·禁用和自造》)

魯迅的醫(yī)學筆記曾受到其愛師藤野嚴九郎的大加贊賞,其中的解剖學筆記的畫圖更是精妙準確。醫(yī)學解剖圖的繪制是很復雜的,魯迅的繪畫功底使他具有很強的造型能力,他的畫圖輕松流暢而少有修飾,簡直可以和印刷品媲美。

浮世繪 魯迅在仙臺居住期間,對日本的浮世繪產(chǎn)生很大興趣。周作人在《魯迅的故家》中回憶:“……日本舊畫譜他也有點喜歡,那時浮世繪出版的風氣未開,只有審美書院的幾種,價目貴得出奇,他只好找吉川弘文館舊版新印的書買,主要是自稱‘畫狂老人’的那葛飾北齋的畫譜,平均每冊五十錢,陸續(xù)買了好些,可是頂有名的《北齋漫畫》一部十五冊,價七元半,也就買不起了。北齋的人物畫,在光緒中上海出版的《古今名人畫譜》(石印四冊)中曾收有幾幅,不過署名沒有,所以無人知悉,只覺得有點畫得奇怪罷了。”葛飾北齋是日本浮世繪名家,他在木刻中又加入了西洋畫法,更有現(xiàn)代氣息。但因窮學生買不起名貴的原版,魯迅只買過幾冊嵩山堂木刻的新印本。

發(fā)表論文 1908年6月,魯迅在《河南》月刊第五號發(fā)表《科學史教篇》。這是我國最早論述西方自然科學發(fā)展史的論文。文中介紹了歐洲科學發(fā)展史,并以歐洲中世紀科學與美藝的關(guān)系為例,論述了科學與美術(shù)、藝術(shù)的關(guān)系,以及杰出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畫家、音樂家對人類文明的重要作用。認為“蓋無間教宗學術(shù)美藝文章,均人間曼衍之要旨,定其孰要,今茲未能”。“故科學者,神圣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動。”而“人群所當希冀要求者”,還要有文學、美術(shù)、音樂等方面的發(fā)展?!胺泊苏撸运灾氯诵杂谌?,不使之偏倚,因以見今日之文明者也?!边@篇文章可以說是魯迅第一篇論述到關(guān)于美術(shù)的觀點。

1913年2月,魯迅在北京《教育部編纂處月刊》上發(fā)表《擬播布美術(shù)意見書》,該文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解釋了何為美術(shù),指出了美術(shù)的三要素:“一曰天物,二曰思理,三曰美化。緣美術(shù)必有此三要素,故與他物之界域極嚴。”第二部分,指出美術(shù)的類別:“美術(shù)云者,即用思理以美化天物之謂。茍合于此,則無間外狀若何,咸得謂之美術(shù);如雕塑,繪畫,文章,建筑,音樂皆是也?!奔赐ㄟ^美術(shù)家的思維活動美化的客觀事物都稱為美術(shù);并介紹了希臘柏拉圖的劃分法。第三部分,結(jié)合中國的實際,指出了美術(shù)的目的和功用:美術(shù)可以表現(xiàn)文化、輔翼道德和救援經(jīng)濟。第四部分,提出播布美術(shù)的方法。提出了建設、保護、研究的范圍和方法。

在魯迅所有文章中,論及美術(shù)的隨感、雜文、序跋有一百多篇,魯迅致友人和青年美術(shù)家的書信中,論及美術(shù)書刊的編輯、創(chuàng)作也非常多,其中體現(xiàn)了魯迅的美術(shù)思想。

回國任教 1909年魯迅從日本歸國,在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任生理學、化學教員。編印生理學講義《人生象敩》及《生理實驗術(shù)要略》。這些講義中繪有大量人體器官插圖,均為魯迅親手繪制的,其線條的精準表現(xiàn)了魯迅強大的描摹能力。有圖的教材會使教學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之后,魯迅又在紹興府中學堂任監(jiān)學,兼教博物學。魯迅任教期間,經(jīng)常帶學生采集植物標本或拓碑帖。現(xiàn)仍保存在北京圖書館的植物標本冊的封面上有魯迅手繪的古文“鳥”字和一幅貓頭鷹的小畫。貓頭鷹在傳統(tǒng)上是一種不祥之鳥,卻是魯迅喜愛的小動物。它在黑暗中能目光敏銳地捕獵,象征著黑暗時代的顛覆力量。這兩幅小畫極富裝飾感,貓頭鷹的形象用筆簡練,神態(tài)可愛,常被后人用作書籍裝飾。

教育部公務員 1912年2月,魯迅到南京教育部工作,成為一名公務員,此時他就開始收藏拓片及畫譜類圖書,如《於越先賢象傳》、《高士傳并圖》、清張?zhí)K菴《百華詩箋譜》、陳老蓮《陳章侯人物冊》等。同年5月,魯迅隨教育部遷到北京。據(jù)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回憶:教育總長蔡元培當時主張“以美育代宗教”,“魯迅深知其原意;蔡先生也知道魯迅研究美學和美育富有心得,所以請他擔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shù)館事宜?!濒斞甘峭菩胁淘嗝烙逃闹覍嵺`行者。他在教育部擔任美育宣傳和教育的工作,除了撰寫有關(guān)美術(shù)教育的文章,還到教育部舉辦的夏期講演會演說《美術(shù)略論》。從魯迅日記中記載的聽眾人數(shù)看,一共有數(shù)十人,可見當時國人對美術(shù)的冷淡。魯迅演講的講稿今已佚。許壽裳回憶說:魯迅的講演“深入淺出,要言不煩,恰到好處”。“記得魯迅這篇文章之中,說到刻玉為楮葉,可以亂真,核桃雕文章,可逾千字,巧則巧矣,不得謂之美術(shù)?!蓖?月,蔡元培辭職,由次長范源濂代理教育總長。在臨時教育會議中作出刪除美育的決定,魯迅對此極為憤慨。魯迅日記載:7月12日,“聞臨時政府竟刪美育。此種豚犬,可憐可憐!”在刪除美育的決定公布后,魯迅依然堅持將美術(shù)講座進行到底。

設計國徽 1912年8月28日魯迅日記載:“與稻孫、季巿同擬國徽告成,以交范總長,一為十二章,一為旗鑒,并簡章二,共四圖。”這一天,魯迅與錢稻孫、許壽裳合作設計的國徽圖稿上交給當時的教育總長范源濂。并作《致國務院國徽圖說明書》一文。這個國徽的創(chuàng)意是由三個人商量之后設計的,由錢稻孫繪制,魯迅為之撰寫了說明。這篇文章連同國徽圖刊載于1913年2月北京《教育部編纂處月刊》第一卷第一冊。文中論述了國徽的由來、歷史和作用,提出獨特的設計思想,“應遠據(jù)前史,更立新圖,確有本柢,庶幾有當”。并為所設計的國徽圖作了詳細的說明?!笆隆?,是古代天子冕服制度,出自《尚書》,為古代十二種吉祥圖案,通常繡在禮服上,包括日、月、星辰、山、龍等。魯迅參與設計的這枚國徽圖在民國的旗幟和錢幣上都使用過。在錢幣收藏家手上,可以看到這樣一枚鑄有“中華民國十二年造”字樣的硬幣,下面鑄有國徽圖,甚為精美。北京魯迅博物館還藏有一枚由天津造幣廠雕制的“十二章國徽圖”鉛模。

籌辦展覽 1913年3月起,魯迅參加了兒童藝術(shù)品展覽會籌備工作,展品內(nèi)容有全國各地小學生的字畫作業(yè)和他們做的編織、刺繡、玩具及手工藝品等。1914年4月21日兒童藝術(shù)品展覽會在教育部禮堂開幕。為籌辦1914年萊比錫“萬國書業(yè)雕刻及其他種專藝賽會”,德國派米和伯向歷史博物館借取展品。展品以墨跡、書籍為主,都比較珍貴,所以魯迅連夜守護,直到第二天米和伯將展品取走。

設計北大?;?/strong> 1917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蔡元培很贊賞魯迅的美術(shù)功力,請魯迅為之設計?;?。8月7日,魯迅將設計完成的校徽圖樣寄交蔡元培,后即被采用。魯迅設計的北京大學校徽,是“北大”兩個篆字上下排列,其中“北”構(gòu)成背對背的兩個側(cè)立的人像,而“大”構(gòu)成了一個正面站立的人像。校徽突出“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并給人以北大人肩負重任的想象。設計古樸簡潔、寓意豐富。北大教授劉半農(nóng)在為《北京大學卅五周年紀念刊》撰寫紀念文章時,曾做出他對這枚?;盏睦斫?,“我以為這愁眉苦臉的校徽,正在指示我們應取的態(tài)度,應走的路。我們唯有在愁眉苦臉中生活著,唯有在愁眉苦臉中咬緊了牙齒苦干著,在愁眉苦臉中用沉著剛毅的精神掙扎著,然后才可以找到一條光明的出路?!?/p>

美術(shù)藏書 據(jù)統(tǒng)計,至今保存下來的魯迅藏書約有四千多種,一萬四千余冊。其中中文線裝書946種,7579冊;中文平裝書866種,1112冊;中文報刊353種,2069冊(頁);西文書778種,1182冊;日文書995種,1889冊。據(jù)甘智鋼《魯迅日常生活研究》統(tǒng)計,從1912年5月至1936年10月間,魯迅的總收入為124511.995元,而據(jù)魯迅日記的“書賬”,魯迅購書款總數(shù)為12165.524元,約占魯迅總收入的十分之一。

魯迅的藏書范圍非常廣泛,從現(xiàn)存魯迅的一萬多冊藏書中,古今中外,經(jīng)史子集無不涉獵,其中美術(shù)藏書的比例是非常大的。魯迅從童年起對美術(shù)書籍的收藏熱情在他的生命中就沒有中斷過,特別是晚年更是大量購買外國美術(shù)畫冊及藝術(shù)理論書籍。據(jù)魯迅日記統(tǒng)計,藝術(shù)類圖書約600多種,大約占據(jù)了全部購書的五分之一,很多書由于各種原因散失了。

魯迅初到北京時,特別注意畫譜的收集,1912年僅半年多時間就購進《觀無量壽佛經(jīng)圖贊》《李龍眠白描九歌圖》《羅兩峰鬼趣圖》《龔半千畫冊》《顧愷之畫列女傳》《釋石濤東坡時序詩意》《石濤和尚八大山人山水合冊》《石濤山水冊》《董香光山水冊《大滌子山水冊》《石谷晚年擬古冊》等畫冊,這些畫冊在現(xiàn)存的魯迅藏書目錄中多已不存。同時他還購買日、德、法、英等文字的關(guān)于藝術(shù)理論、美術(shù)論等書籍。魯迅購買此類書籍的目的,一是與他主管美術(shù)教育工作有關(guān),二是為了翻譯并學習西方先進的美術(shù)理念,三是研究中外美術(shù)的歷史與現(xiàn)狀。魯迅的藝術(shù)研究涉及中國古代美術(shù)、西方美術(shù)及版畫藝術(shù)。

拓片收藏 中國古代拓片的意義,不單在于其經(jīng)學、史學等方面,還在于它具有考古美術(shù)方面的價值。魯迅回國后在紹興教學期間就開始注意收藏拓片了,這應該是源于他師從章太炎學習國學方面的影響。1912年魯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職后,更加關(guān)注金石拓片。第一次收藏拓片是被稱為“石刻之祖”“篆書之宗”的石鼓文。后來魯迅的好友季自求、楊莘士等人又贈送了幾枚拓片,到1915年,魯迅購買拓片似乎開始上癮,一發(fā)而不可收了。

魯迅在北京居住的14年間,曾在琉璃廠購買拓片4000多枚,大量購買拓片是從1914年末至1921年,其中購買最多的是在1915至1919年。魯迅購買拓片的種類很多,包括碑刻、墓志、造像、磚刻、瓦當、鏡、古錢、古硯、鐘鼎、經(jīng)幢、古印及漢畫像等。這些拓片大部分都是在琉璃廠師古齋、富華閣、肆古齋、宜古齋、耀文堂、震古齋、訪古齋、德古齋等十多個帖店購得,還有一部分拓片是他的同事、朋友、學生從各地為他淘來或贈送給他的。魯迅購買的拓片,其中有很多是金石收藏家端方、陳介祺曾收藏過的拓片。在魯迅所藏拓片中以民國拓片為主,有少部分是比較珍貴的,從魯迅的財力來說,他不可能大量購買年代較早的拓片。但是他所藏的拓片中有許多是未見著錄的,還有許多是現(xiàn)在碑石損佚的,現(xiàn)在魯迅所藏的民國拓片也是相當難得的了。

收藏拓片,使魯迅成了一個大藏家和研究家,他收藏的拓片現(xiàn)存6200多張,5100多種。魯迅比較注重隋唐以前的碑拓、墓志及造像的收藏,收藏拓片的范圍從先秦到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其中漢碑就有130余種,經(jīng)魯迅抄錄、校勘的有100多種,魏晉南北朝墓志有300多種,其他還有磚瓦拓片、漢畫像拓片等。經(jīng)魯迅抄錄并校勘的有192種?,F(xiàn)在這些拓片基本都保存在魯迅博物館。

漢畫像收藏 漢代畫像石是漢代刻于墓室與地面祠堂、門闕等建筑上的裝飾雕刻,是我國最早的浮雕藝術(shù)。漢畫像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早在北宋時期就已開始,金石學也由此發(fā)端,到民國初期已有大量的著錄。上世紀初,學者們開始用近代考古學方法積累漢畫像資料,魯迅做的正是這個工作。在民國初期,魯迅是這門學問的開拓者之一。魯迅大量地收藏漢畫像拓片是從1913年開始,直到1936年去世。

魯迅收藏漢畫像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古代美術(shù),并運用于現(xiàn)代美術(shù)創(chuàng)作中。他曾說,“我已確切相信:將來的光明,必將證明我們不但是文藝上的遺產(chǎn)的保護者,而且也是開拓者和建設者”。(《引玉集·后記》)這一點今天已經(jīng)得到了證明。魯迅多是從美術(shù)考古的角度去搜集漢畫像拓片的,對漢畫像的收藏與研究是魯迅一生的愛好,曾多次計劃將收集的漢畫像石拓片整理出版。為此,魯迅做過大量的工作,1926年前,就寫過《漢畫像考》,并計劃編印出版,但未能完成?,F(xiàn)只存殘稿50多頁。在魯迅的手稿中還有一頁魯迅自擬的漢畫像目錄草稿,現(xiàn)存魯迅博物館。在20年代末魯迅收集的漢畫像已具有相當?shù)囊?guī)模。到魯迅去世前,所收集的漢畫像數(shù)量,在當時的漢畫像拓片收藏者中,魯迅是佼佼者。現(xiàn)保存在魯迅博物館中的魯迅收藏的漢畫像拓片有700余幅,主要是山東漢畫像和南陽漢畫像,還有少量來自四川、江蘇等地。魯迅還主張把漢畫藝術(shù)融入中國新興版畫藝術(shù)中,在致李樺的信中說:“漢人刻石,氣魄深沉雄大,唐人線畫,流動如生,倘取入木刻,或可另辟一境界也?!痹谥袊佬g(shù)史及漢畫像研究的諸多論著中,魯迅的這段話總是被引用。當中國漢畫像研究還處于金石學和考古學領(lǐng)域階段時,魯迅就已經(jīng)把它介紹到美術(shù)領(lǐng)域了,這使中國新興版畫獲益匪淺。魯迅把從中國古代線條藝術(shù)中感悟到的美,運用到了新興版畫的倡導之中。

影寫珍本 魯迅從1915起開始大量收藏金石拓片,并與前人所著金石學著作進行對比研究,稀見的版本他還進行影寫。1915年3月19日魯迅日記載:“下午從稻孫借得《秦漢瓦當文字》一卷二冊,擬景寫之?!?/p>

《秦漢瓦當文字》,即秦漢磚瓦上面刻有的文字。專著有多種,有清代朱楓《秦漢瓦當圖記》、畢沅《秦漢瓦當圖》、程敦《秦漢瓦當文字》、近人羅振玉《唐風樓秦漢瓦當文字》。據(jù)魯迅博物館統(tǒng)計,在魯迅收藏的近六千張拓片中,瓦當拓片有169種317張。魯迅在這一天從錢稻孫和圖書館處借來程敦、羅振玉分別著錄的《秦漢瓦當文字》,進行比對,然后抄錄摹寫《秦漢瓦當文字》,前后共用了22天摹寫,完成上、下兩冊,書中摹繪瓦圖141幅,手跡71頁,近萬字,每種瓦當圖片后面都附有考證文字。從摹寫本中我們得知,魯迅摹寫的《秦漢瓦當文字》是據(jù)1787年版程敦著錄的《秦漢瓦當文字》。摹本完全按原書字體,圖形為雙鉤,書口處著書名,裝訂好后是兩冊精美的線裝書。現(xiàn)在這部珍貴的魯迅摹本仍存于北京魯迅博物館。

1915年7月19日魯迅日記載:“夜寫《百??肌芬痪懋?,二十四葉,約七千字。”

《百??肌罚宕鷧蝸鐚O著。呂佺孫,清代金石學家。生卒年不詳。在考古學上,磚瓦上的文字畫像對判定遺址、墓葬的性質(zhì)、名稱、年代,以及對文字發(fā)展史、美術(shù)史的研究均有重要作用?!栋賹?肌窞榍逋问荒曛凉饩w九年(1872-1883)間刻。此書未見購買記錄,不知何時所得。8月10日,書寄周作人?,F(xiàn)書已不存。魯迅手抄《百??肌?4頁,現(xiàn)存國家圖書館。魯迅用毛筆夜寫七千字,速度之快,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可見其興致之高。遺憾的是這兩部抄本至今沒有出版。

影寫孤本 魯迅讀書很雜,抄書也勤。魯迅日記載:1918年1月15日,“夜景寫《曲成圖譜》畢,共卅二葉。”《曲成圖譜》,雜技類圖書,一冊。錢塘夏鸞翔造。周作人《書房一角·看書余記》中對此書有詳細的描述:“偶從紙裹中找出俟堂抄本《曲成圖譜》一冊,題錢唐夏鸞翔造,無序跋,本文六十五頁半,首為圖板,以后每半頁列二圖式,共一百二十八種,圖名兩兩相對,唯其中方背椅之對方無圖,當系原缺也。此蓋是七巧圖之流亞,圖板增至十三,凡大小三角四對,大小牙璋形二對,方一,排成各圖,較七巧更復雜,而善用不等邊形故仍具大方之氣度。”此文寫于1939年5月23日。文后還有一段6月3日補記,記述了本書作者及魯迅所據(jù)抄本的來歷:“鸞翔字紫笙,通疇人術(shù)業(yè),詩不多作,高華朗詣,步武唐賢。”“紫笙之子即夏穗卿曾佑,民國初年曾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長,此圖譜系夏氏家藏,俟堂故得借抄一本,世間似尚無流傳也?!庇纱宋目矗茏魅怂吹馁固贸尽肚蓤D譜》乃是魯迅抄本,魯迅影寫為三十二頁,是為宣紙線裝書筒子頁的計算方法,一個筒子頁為自然頁碼二頁,加上扉頁題名頁,正好合周作人所記六十五頁半之數(shù)。其時已是魯迅去世三年,稿在周作人手中。魯迅博物館藏書目錄中無此書,其他亦未見周作人藏書記錄,由此判斷此影寫稿現(xiàn)已散佚。魯迅影寫此書的目的,一是因為它是夏曾佑的家藏,屬稀見版本;再一個原因應是為了保存這稀有的傳統(tǒng)文化,可惜它又失傳了。

收藏陶俑 俑,亦稱“偶人”,是古代隨葬的造型藝術(shù)品,一般以泥、陶、瓷等材質(zhì)制作,以人物、動物為主要題材,以秦漢至隋唐時期最為盛行。據(jù)魯迅藏品統(tǒng)計,魯迅收藏的俑有57件,其中人俑38件,動物俑19件。其中有漢代6件,南北朝3件,隋代3件,唐代36件,宋代4件,明代3件,清代2件。在魯迅收藏的俑中,時代最早的是西漢彩繪陶女侍俑,其他還有各時代的武士俑、女樂俑及石豬、陶馬、陶貓頭鷹、三彩小鳥等。

通過對俑的研究,可以考證該俑所處時代的生活、服飾及藝術(shù)特點等。魯迅購買俑的目的,一方面是收藏保護文物,一方面對俑進行研究。1913年2月2日魯迅從琉璃廠買到河南北邙出土的隨葬品五件,非常珍愛。魯迅自幼白描功底很好,他將所購土偶以白描繪制下來,并在上面寫了說明。

藏畫 魯迅的遺藏中有一批文人畫小品,其中最好的是他在教育部工作時的好友陳師曾的畫。陳師曾,名衡恪,字師曾,號槐堂,江西義寧人,著名的書畫家,是魯迅在南京礦路學堂、日本弘文學院讀書時的同學,在北京教育部工作時的同事。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翻譯的《域外小說集》出版,封面字由陳師曾以篆書書寫。1915年魯迅輯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書名也是由陳師曾書寫。陳師曾1913年到北京,民國后任教育部編審處編審員并從事美術(shù)教育工作,善詩文、書法,尤長于繪畫、篆刻。1915年以后歷任國立北京高等師范學校國畫教師、北京大學中國畫導師、國立北京美術(shù)專門學校中國畫教授;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染蒼室印存》等。魯迅與陳師曾友誼頗深,對陳師曾的藝術(shù)也非??粗亍T诮逃克麄円黄鸹I辦展覽會,經(jīng)常一起吃飯、暢談,一起逛琉璃廠、小市,買碑帖畫帖,經(jīng)常互贈碑帖及漢畫像拓片。魯迅非??粗仃悗熢睦L畫,1933年魯迅與鄭振鐸編印的《北平箋譜》中,收陳師曾作“梅花箋”“花果箋”“山水箋”共24幀。魯迅在《〈北平箋譜〉序》中介紹:“及中華民國立,義寧陳君師曾曾入北京,初為鐫銅者作墨合,鎮(zhèn)紙畫稿,俾其雕鏤;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復廓其技于箋紙,才華蓬勃,筆簡意饒,且又顧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詩箋乃開一新境?!薄八髦T箋,其刻印法已在日本木刻專家之上?!敝茏魅嗽f陳師曾的畫“在時間上他的畫是上承吳昌碩,下接齊白石,卻比二人似乎要高一等,因為是有書卷氣”。在教育部他們一起工作的同事都想得到他的幾張畫,慢慢“揩他的油”,可惜他因為看護老太爺?shù)牟r染上了風寒,早早去逝了。魯迅還收藏了十多張陳師曾的山水和花鳥畫作。

在魯迅的藏畫中還有翻譯家林琴南,鄉(xiāng)人包公超、袁匋盦,友人劉立青,同事桂百鑄、戴螺舲,親戚酈荔臣的山水畫,還有學生孫福熙的菊花畫等,這些畫都是魯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間受贈或求贈的作品。

藏印 印章藝術(shù)是魯迅的愛好之一,他的藏書中就有許多印譜。早在1896年前后,魯迅的叔祖芹侯在上墳的船中為魯迅刻朱文印章一枚“只有梅花是知已”,還有一方白文印“綠杉野屋”?!熬G杉野屋”是魯迅、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齋號。在南京礦路學堂讀書時用過“戎馬書生”的印章,魯迅還曾自取別號“戛劍生”,并刻章兩枚:“文章誤我”“戛劍生”。這兩枚印章只存于文字中,未見印蛻,印章已不存。在日本讀書時又用過“存誠去偽”的印章。魯迅使用和收藏過的印章現(xiàn)存58方,其中原章50枚,8方只有印鑒。北京魯迅博物館存原章42方,上海魯迅紀念館存原章8方。魯迅藏印中有友人印“何凝”(朱文篆書)、“蕭參”(朱文隸書)、“豐子愷”(白文古文)“莽原社”(朱文宋體、行書)各一方。其余均為自用章。

魯迅遺印中有一枚單字“迅”的印章,據(jù)許廣平說,這是魯迅唯一的自刻印章,以魯迅自書的草書刻成,白文。中國印章藝術(shù)中以草書入印的極少,這是魯迅對傳統(tǒng)的一種突破。

魯迅藏印多為自用印,有名章、藏書章、閑章、鑒賞章等。許多印章都是名家所刻,魯迅的好友陳師曾就是一位篆刻大家。

陳師曾還為魯迅刻過六方印章,這在魯迅遺印中是最好的幾方,其中有一方就是1916年陳師曾為魯迅篆刻的一方白文印章“俟堂”?!百固谩敝挠蓙硎且虍敃r陳師曾送魯迅一方石章料,并問刻何字,魯迅說,你叫槐堂,我就叫俟堂吧?!百埂庇械却?,當時教育部內(nèi)有長官想擠掉魯迅,“俟堂”這筆名的意思是說,我就等在這大堂上,任什么都請來吧,頗有輕蔑之意。周作人曾回憶:“洪憲發(fā)作以前,北京空氣惡劣,知識階級多已預感危險,魯迅那時自號‘俟堂’,本來也就是古人的待死堂的意思,或者要引經(jīng)傳,說出‘君子居易以俟命’亦無不可,實在卻沒有那樣曲折,只是說‘我等著,任憑什么都請來吧’。”魯迅還曾以“俟堂”編過一本《俟堂專文雜集》,這書在魯迅生前沒能出版。

魯迅還有一些印章是通過陳師曾在琉璃廠同古堂刻的。同古堂,位于西琉璃廠路南,1912年由張樾丞創(chuàng)建。同古堂以制作、出售銅墨盒為主業(yè),兼營古董和治印。同古堂刻銅在當時首屈一指,陳師曾、姚華、張大千等名畫家,常在同古堂的墨盒上作畫,然后由張樾丞刻制,魯迅與周作人經(jīng)常在同古堂刻印。魯迅遺印中“會稽周氏藏本”“俟堂石墨”等近十方印都是在同古堂所制。

魯迅晚年寫詩贈友常用的一方印章是西泠印社篆刻家吳德光刻的,印文為篆書“魯迅”,白文,青田石,頂款刻“德光”二字。魯迅較喜愛這方印,曾在致鄭振鐸的信中說:“至于印在書上的一方,那是西泠印社中人所刻,比較的好。”之后魯迅出版的著作版權(quán)印花都用的這方印章。

還有兩方印是魯迅非常贊賞的,就是1933年鄭振鐸請劉淑度女士為魯迅刻的印。1933年11月11日魯迅在致鄭振鐸的信中寫道:“名印托劉小姐刻,就夠好了。居上海久,眼睛也漸漸市儈化,不辨好壞起來,這里的印人,竟用楷書改成篆體,還說什么漢派浙派,我也就隨便刻來應用的?!濒斞感胖械摹皠⑿〗恪奔磩⑹缍?,著名女篆刻家,山東德州人,后定居北京,師從齊白石。她曾為魯迅、錢玄同、許壽裳、朱自清、鄭振鐸、謝冰心等名人治印。經(jīng)鄭振鐸推薦,魯迅囑其鐫刻的白文“魯迅”和朱文“旅隼”兩方印章,深得魯迅珍視,常在書稿及封面上使用,兩方印均為羊脂玉石質(zhì)。

魯迅的藏印中有一方金星石印章,是許廣平在廣州寄給當時在廈門的魯迅的。1926年12月2日,魯迅在致許廣平信中說:“印章很好,其實這大概就是稱為‘金星石’的,并不是‘玻璃’。我已經(jīng)寫信到上海去買印泥,因為舊有的一盒油太多,印在書上是不合適的?!贝嗣队≌率窃S廣平于11月29日連同一件毛線背心一起寄到廈門的,刻印者不詳。魯迅晚年題贈時也常用到這方印章。印章包含了許廣平對魯迅的愛意。

魯迅藏印的材質(zhì)有:壽山石、青田石、羊脂玉、金星石、象牙、牛角、檀木、花梨木、楠木等。從這里也可以看出魯迅時代刻印材質(zhì)也是多種多樣的。魯迅印章的字體有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可謂是精彩紛呈??梢婔斞冈谟≌滤囆g(shù)追求方面的多樣性與創(chuàng)新性。

魯迅對印章之學是非常有研究的。1916年時,他曾為同鄉(xiāng)篆刻家杜澤卿寫過一篇《〈蛻龕印存〉序》。文中論及印章“始于周秦”,乃“執(zhí)政所持,作信萬國”,并謂“鐵書之宗漢銅,固非徒以泥古故也”,并贊賞蛻龕之印“用心出手,并追漢制,神與古會,蓋粹然藝術(shù)之正宗”。

封面設計 1907年夏天,魯迅與周作人、許壽裳在日本東京擬辦一本雜志《新生》。魯迅為之付出了不少心血,并選定了封面畫——一幅英國十九世紀畫家瓦支的油畫,題目叫做《希望》,畫作中一個詩人,包著眼睛,抱了豎琴,跪在地球上面。后來因經(jīng)費問題雜志未能出刊。這應是魯迅從事書籍裝幀的開始。

1909年魯迅與周作人合譯的《域外小說集》第一冊在日本東京出版。封面由魯迅設計,淡綠灰色,上方一長方形圖案,是希臘女神撫琴和破開云霧光焰四射的太陽。黑白版畫的效果,意境十分優(yōu)美而富有寓義。封面文字《域外小說集》是由陳師曾用篆書題寫。書內(nèi)印有“周氏兄弟纂譯”字樣。魯迅在書中的《略例》一文中說明:“裝釘均從新式,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切削;故雖翻閱數(shù)次絕無污染。前后篇首尾,各不相銜,他日能視其邦國古今之別,類聚成書。且紙之四周,皆極廣博,故訂定時亦不病隘陋?!泵厱囚斞附梃b了西方的裝幀形式,在中國的洋裝書裝幀史上乃是首創(chuàng)。魯迅之后,毛邊書在二三十年代大為流行?!队蛲庑≌f集》是魯迅設計的第一個書籍封面。

魯迅一生與書為伴,他親自設計的書刊書面、扉頁達數(shù)十種,而且對書的扉頁、題花、插圖、版式、開本等方面都非常講究。魯迅小說集《吶喊》的封面就是他親自設計的。封面上端黑色長方框內(nèi),嵌以鏤空美術(shù)字,整版暗紅色,顯得深沉質(zhì)樸。魯迅雜文集的封面大部分是他自己親手設計。再看一下魯迅繪制的幾個封面:

《歌謠紀念增刊》,封面畫設計成一彎新月掛在夜空,有星星相伴,云彩圍繞,右下角是由魯迅指名沈尹默所題的刊名和日期,左上角寫了一首月亮的歌謠。

《心的探險》,是高長虹的詩和散文詩,魯迅選編并親自繪制封面,在書后有注云:“魯迅掠取六朝人墓門畫像作書面”。封面為青灰色,用棕色繪描群魔在云中跳舞的景象,有的在龍的背上倒立,有的在云端翱翔,靈動多姿,意趣盎然。

《桃色的云》,是俄羅斯作家愛羅先珂作的童話劇,魯迅翻譯,并設計了書的封面。書面為白色,魯迅采用古代石刻云紋圖案,云圖是鮮紅色的,清新奪目,繪制而成。

魯迅和青年書籍裝幀藝術(shù)家陶元慶、錢君匋等保持著非常親密的關(guān)系。魯迅的小說集《彷徨》的封面就是陶元慶設計的,魯迅對他的設計非常贊賞,他說:“《彷徨》的書面實在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動。”除此之外陶元慶還為魯迅設計過《苦悶的象征》《出了象牙之塔》《工人綏惠略夫》《中國小說史略》《唐宋傳奇集》《墳》《朝花夕拾》的封面。陶元慶是一位非常有才華的畫家,可惜英年早逝。我們現(xiàn)在看到陶元慶設計的封面仍然很前衛(wèi),也可見魯迅的美術(shù)眼光十分高明。

魯迅認為:“書籍的插畫,原意是在裝飾書籍,增加讀者的興趣的,但那力量,能補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種宣傳畫?!?《“連環(huán)圖畫”辯護》)魯迅“力之美”的美術(shù)觀是貫穿于魯迅一生的美術(shù)活動中的。

魯迅的書籍裝幀是美術(shù)界眾所周知的,凡有書籍裝幀設計的教科書,無不以魯迅的書籍裝幀為例。魯迅的書籍裝幀是以他從小對美術(shù)的熱愛和多年的美術(shù)修養(yǎng)為基礎的。在書籍裝幀史上,魯迅也是一面旗幟。

手繪圖畫 魯迅遺存的手稿中,有很多他隨手繪制的小畫。1927年魯迅在《〈朝花夕拾〉后記》中手繪一幅生動的“活無?!薄_@是據(jù)魯迅小時候看過的社戲中的形象繪制的,身穿哀悼死者的服裝,腳穿草鞋,頭戴高帽,腰間束著草繩,頸項上掛著紙錢,左手拿著追命鎖,右手執(zhí)一把破葵扇,腿上稀稀拉拉地長著長毛??谥羞€振振有詞地唱道:“哪怕你,銅墻鐵壁!”形象惟妙惟肖。畫中的活無常造型生動,線條準確,充滿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魯迅與日本友人增田涉師弟答問錄中,也可以看到魯迅手繪的很多圖解說明。魯迅所作書刊裝幀設計中如《桃色的云》《心的探險》等都有大量的自己手繪圖案。為從事書刊封面設計,他還專門臨繪過許多德國裝飾圖案。他的繪畫元素有的采用漢畫像中的圖案,有的采用中國傳統(tǒng)圖案,還有的采用外國美術(shù)設計圖案。從魯迅幼時的美術(shù)修養(yǎng)到他后來的倡導版畫,都能體現(xiàn)魯迅在繪畫上面的深厚功底。

譯介美術(shù) 1927年魯迅翻譯了日本板垣鷹穗著的《近代美術(shù)史潮論》,此后又翻譯了大量外國藝術(shù)理論著作和文章,并開始編印外國美術(shù)畫集。魯迅的美術(shù)譯介使中國美術(shù)受益匪淺。魯迅所編印的畫冊多以版畫為主。1928年11月,與柔石、崔真吾、王方仁等青年創(chuàng)辦“朝花社”。魯迅在《南腔北調(diào)集·為了忘卻的記念》一文中曾回憶:那時柔石“躲在寓里弄文學,也創(chuàng)作,也翻譯,我們往來了許多日,說得投合起來了,于是另外約定了幾個同意的青年,設立朝花社。目的是在介紹東歐和北歐的文學,輸入外國的版畫,因為我們都以為應該來扶植一點剛健質(zhì)樸的文藝。”“朝花社”是魯迅組織的最早將外國版畫介紹到中國來的文藝社團。曾先后出版了《朝花》周刊、《朝花》旬刊和《藝苑朝花》版畫叢刊等。1930年“朝花社”因經(jīng)費不足而停辦。

1929年1月,魯迅編印了第一種畫集《近代木刻選集(1)》,后又陸續(xù)編印了《蕗谷虹兒畫選》《近代木刻選集(2)》《比亞茲萊畫選》《新俄畫選》《梅斐爾德木刻士敏土之圖》《引玉集》《木刻紀程(1)》《凱綏·珂勒惠支版畫選集》和《死魂靈一百圖》《蘇聯(lián)版畫選》等十余種版畫選集,以此來推動中國的版畫事業(yè)。此外,魯迅與鄭振鐸共同編輯的《北平箋譜》和《十竹齋箋譜》是中國版畫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成為“中國木刻史上斷代之惟一之豐碑也”。

魯迅所編的這些畫冊反映了魯迅的審美取向。魯迅在《〈藝苑朝華〉廣告》中說,編印這些畫冊的目的“有時是重提舊時而今日可以利用的遺產(chǎn),有時是發(fā)掘現(xiàn)在中國時行藝術(shù)家的在外國的祖墳,有時是引入世界上的燦爛的新作”。

倡導木刻 1931年夏天,內(nèi)山嘉吉到上海度暑假,住在內(nèi)山完造的書店里。據(jù)內(nèi)山嘉吉回憶:“大約是在八月十二、十三日早晨,為了應許嫂嫂的希望——版畫到底是怎樣刻制的呢?我就使用刀具和木板當場做了表演。”當時恰好魯迅看到,提出希望能給中國學生們講習版畫技術(shù),像教孩子們一樣,從最初入門的開始。內(nèi)山嘉吉被魯迅的“熱望所感動”,便接受邀請。魯迅通過馮雪峰通知“美聯(lián)”,要為青年美術(shù)工作者舉辦一個“木刻講習會”,并擬定參加學習班的人員,計“一八藝社”社員六人,“上海美?!?、“中華藝大”的學生各三人,“白鵝畫會”的學生一人參加,共十三人?!澳究讨v習會”的地點設在長春路(北四川路底)面東的一幢三層樓的日語學校里,是由魯迅向該校校長鄭伯奇借用的。講習時間從本日起,每日早九時至十一時,至二十二日結(jié)束,共六天。講授內(nèi)容“主要是木刻技法方面的知識,如工具的種類和它們的功用,如何打稿和刻印的各種方法”。魯迅“不顧盛夏炎熱的天氣,在蒸籠似的屋子里”,親自擔任翻譯;還“每天提著一包版畫書籍和版畫圖片到講習會來,給學員們傳閱,借以擴大他們的眼界”。其間,魯迅親自授課三次:第一講,日本的浮世繪版畫和現(xiàn)代版畫;第二講,英國版畫;第三講,德國女版畫家珂勒惠支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銅版組畫。講習班結(jié)束后還舉辦了一次觀摩會,展示了學員的作品。“木刻講習會”結(jié)束那天,魯迅同內(nèi)山嘉吉和全體學員照相留念。

“木刻講習會”成為了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發(fā)端。到魯迅去逝前,中國一代新興木刻家始終受到魯迅的悉心指導,魯迅也被后人稱為“中國現(xiàn)代版畫之父”。中國新興版畫由此興旺發(fā)展起來,中國版畫藝術(shù)在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和新中國建設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魯迅在《〈近代木刻選集〉(1)小引》一文中論述了版畫源于中國十四世紀初,而歐洲最早的木版印本是在十五世紀。文中簡要介紹了版畫發(fā)展史,直至演進到今的“創(chuàng)作底木刻”,而“成了純正的藝術(shù)”。從而倡導這種“不模仿,不復刻,作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的創(chuàng)作木刻在中國的回歸。在《〈近代木刻選集〉(2)小引》中魯迅又贊美木刻的“有力之美”,批評中國現(xiàn)時流行的裝飾畫,指出“但這‘力之美’大約一時未必能和我們的眼睛相宜。流行的裝飾畫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多是削肩的美人,枯瘦的佛子,解散了的構(gòu)成派繪畫了”?!坝芯洕M的作家和觀者,才會生出‘力’的藝術(shù)來?!殴P直干’的圖畫,恐怕難以生存于頹唐,小巧的社會里的?!?/p>

到1936年魯迅逝世前,魯迅所從事的倡導新興版畫活動超乎常人的想象——支持和指導青年從事木刻創(chuàng)作,大量收藏他們的作品,資助并幫他們編印出版畫冊,舉辦外國版畫展覽,幫助和支持青年版畫家辦展,還幫助青年組織了十余個美術(shù)社團。

舉辦展覽 1930年起,魯迅在上海舉辦過多次外國版畫展覽,并對青年版畫家舉辦展覽提供大力支持,多次著文加以宣傳。

1930年10月4、5兩日,魯迅與內(nèi)山完造一起在狄思威路八一二號“上海購買組合”第一店二樓舉辦《世界版畫展覽會》,這是魯迅第一次舉辦版畫展覽。魯迅從自己收藏的版畫中選取了德、蘇等國作品七十余幅,裝上鏡框,加上中、英、日三種文字說明,并印了展覽目錄。展覽共舉辦二天,有四百人參觀,觀眾以日本人居多。本次展覽會期間,接待了青年版畫家陳煙橋和野風畫會的版畫家。

1931年6月11日,“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在上?!懊咳招侣劇睒巧险钩?,本次展覽會經(jīng)魯迅策劃,內(nèi)山完造幫助,展出了該社創(chuàng)作的國畫、版畫等作品一百八十余幅。魯迅親往參觀展覽,并為作《小引》。文中指出:“現(xiàn)在的藝術(shù),總要一面得到蔑視,冷遇,迫害,而一面得到同情,擁護,支持。一八藝社也將逃不出這例子。因為它在這舊社會里,是新的,年青的,前進的?!薄皶r代是在不息地進行,現(xiàn)在新的,年青的,沒有名的作家的作品站在這里了,以清醒的意識和堅強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見生長的健壯的新芽?!薄白匀唬@,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這一面?!?/p>

1932年6月4日,德國繪畫展覽會開幕。本次展覽由瀛寰圖書公司負責人漢堡嘉夫人和魯迅聯(lián)合舉辦,地點在上海靜安寺瀛寰圖書公司,展出德國版畫原作六十余件。此次展覽原定上年12月7日舉行,魯迅還為此寫下了《介紹德國作家展覽會》,后因有些展品尺寸過大,鏡框發(fā)生問題,展覽延期舉辦。

1933年10月,籌辦德俄木刻展覽會,展出四十幀蘇聯(lián)、德國的版畫原作。展覽場地是借了千愛里四十號空屋。共展出兩天。關(guān)于本次展覽會,許廣平、劉峴、陳煙橋等都在回憶錄中有記述。展場是兩間大房子,中間一張大長方桌,桌上放著日本清水制造的木刻雕刀,還有一些茶具,供大家休息坐談。展覽期間魯迅和青年木刻家們親切交談,并帶來一些外國畫冊給大家講解。

1933年12月,籌辦俄法書籍插畫展覽會,這是魯迅舉辦的蘇聯(lián)和法國書籍插圖展覽會。地點在老靶子路日本基督教青年會。本月2、3日展出兩天。展出作品四十幅,其中大部為蘇聯(lián)版畫,少量法國版畫。觀眾有二百余人。

1934年第一次全國木刻聯(lián)合展覽會,得到了魯迅先生更多的指導與支持。所展出的現(xiàn)代中國木刻二百余件,其中約三分之一是魯迅先生從自己所收藏及征集來的作品中選擇提供的。從1935年元旦起,展覽會在北平、天津、濟南、漢口、太原、上海六地展出。

1936年2月20日起,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在上海舉行,為期一周。地點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共展出版畫二百余幅。這次展覽是由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蘇聯(lián)對外文化協(xié)會、中蘇文化協(xié)會和中國文藝社聯(lián)合主辦的。魯迅作《記蘇聯(lián)版畫展覽會》一篇,文章說,以前對于蘇聯(lián)版畫的紹介“都是文章或照相,今年的版畫展覽會,卻將藝術(shù)直接陳列在我們眼前了。”文章還介紹了幾位蘇聯(lián)版畫家,指出“他們在作品里各各表現(xiàn)著真摯的精神,繼起者怎樣照著導師所指示的道路,卻用不同的方法,使我們知道只要內(nèi)容相同,方法不妨各異,而依傍和模仿,決不能產(chǎn)生真藝術(shù)”;并說:“現(xiàn)在,二百余幅的作品,是已經(jīng)燦爛的一同出現(xiàn)于上海了,單就版畫而論,使我們看起來,它不像法國木刻的多為纖美,也不像德國木刻的多為豪放;然而它真摯,卻非固執(zhí),美麗,卻非淫艷,愉快,卻非狂歡,有力,卻非粗暴;但又不是靜止的,它令人覺得一種震動——這震動,恰如用堅實的步法,一步一步,踏著堅實的廣大的黑土進向建設的路的大隊友軍的足音。”

1936年7月5日,第二回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在廣州首展,展出中國現(xiàn)代版畫作品一百余件,還有中國古代木刻和民間年畫等。全部作品共五百九十件。八月又在紹興、杭州展出。10月2日在上海展出,展出會場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展出現(xiàn)代中國版畫作品四百余件,共展出一周。魯迅抱病到場參觀指導,并和青年木刻家座談。在場的青年木刻家有陳煙橋、黃新波、林夫、白危等。此展覽在上海展出后,又在南通、南昌、開封、太原、南寧等十幾個城市展出。

我們熟悉的一組由沙飛拍下的魯迅照片《魯迅在“全國第二回流動木刻展覽會”與青年木刻家交談》,就是在魯迅去世前10天拍下的。去世前3天,魯迅還在給青年木刻家曹白寫信。美術(shù),伴隨了魯迅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