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紀(jì)念魯迅先生誕辰140周年—— 徐梵澄:星花舊影——對魯迅先生的一些回憶  
來源:中國作家網(wǎng) | 徐梵澄  2021年09月10日16:51

人的記憶力,是可由訓(xùn)練而增強的。若神志清明,將心思集中在忘掉了而想記起的事上,往往可以記起。許多印象,保存在潛意識中,如同攝制成的影片儲在倉庫里。久后將其取出,有些或已模糊,有些可能是非常清晰。有時幾十年前的事,仍可記起,如同昨日的一樣。但這頗需要相當(dāng)?shù)男蘖?xí),決定的因素頗多,結(jié)果也甚為相對。

似乎魯迅先生說過:使精神的絲縷,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思呢?并且說:“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吧,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薄@一偉大時代中一偉大人格,如是說出了一點他的心理經(jīng)驗。對于往事的追憶,憧憬,眷念,鄉(xiāng)愁,實是人生上的一種巨大力量。有人曾說北歐哲學(xué),從萊布尼茲到叔本華爾,是日耳曼人對往古希臘世界的懷舊,鄉(xiāng)愁,欲追往而莫及。但從古代到中古,那道路中斷了,只剩下不可踐踏的一道彩虹,猶如精神上的一架橋梁。就整個人類文化史觀之,回憶曾起莫大的作用。無論其性質(zhì)是紀(jì)念的或懷古的,它成就了歷史而為人類所保重。

魯迅說的“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這現(xiàn)象是真實的。是一種冥漠的心境,即古人所謂“忘予之天”。這得歸功或歸咎于生物的本能,在大自然中是如此的。譬如身體各部的感受性不同,倘若遍體皆象手指端一樣敏感,人便不能生活下去。人不能且不應(yīng)將已往的一切事皆保存在表面知覺性里。如身體上若受到大痛苦,或感情上受到大打擊,往往人便失去知覺,昏迷。如是便感覺不到痛苦了,仍算是自然對生命的一種保護法。在身體為昏迷或麻木,在心思便是失記或遺忘。漸漸時光消除了傷痛,或淚水洗去了血痕,生命漸漸恢復(fù)正常,讓痛苦的印象深深投入潛意識的海洋深處,都不記起,人便再能平安生活下去,此即所謂“忘予之天”。“忘天”于人生是大有用處的。但這必須是于此“忘天”并不知覺。若又明覺這是“忘予之天”,那心境是異常慘淡的。

遺忘是救治,由此可知記憶不必定真實。文學(xué)家寫自傳或回憶錄等,往往很難處處皆是真實。幾乎不自覺地,人總是將自己的錯誤或不可心意的事漏掉了。何況雖或未曾忘記,又可以因種種緣故不寫出來。若寫他人的傳記等,更難處處真實。因為我們既不懂到自己,更不懂到他人。常時我們自以為了解他人,其實是未嘗了解。尤其于自己所敬愛的人,若寫其言行等,便不免有所偏袒,隱諱,夸張,粉飾。治史學(xué)的人,必知道通常寫史而乘直筆,是難得的事。

如是,可想普通回憶錄并不容易寫,它有工作本性上的礙限,在撰者自己未必有十分把握,自信不誣,在讀者又應(yīng)十分謹(jǐn)慎加以采擇了。何況是寫關(guān)于這一偉大人格,其精神、思想,又如此博大,多方,深不可測——魯迅先生誕生又已是百年紀(jì)念了。于情于理或說于恩于義,我皆應(yīng)說出一點往事,以表寸心之不忘。這里,只從我的記憶里極忠實地檢錄出一些明確的印象,大部分是對我在青年時代的一些教言。這皆有如星星火花,時時在我的眼前閃爍。一些關(guān)系,有此由此從此因此以此,對我平生的影響是大的。一切所受的明里暗里的創(chuàng)傷皆不必說了,因為已是經(jīng)過大犧牲而進(jìn)到大創(chuàng)造的時代。有些細(xì)事說出似乎是在揚詡自己,其實我毫無這種用心。四十年前我已不能受此責(zé)難,因為我的態(tài)度一貫是盡可能避免顯露,何況現(xiàn)在!也許有些人猜想我所定得的不止于此,還應(yīng)當(dāng)說出更多。對此,我不妨作一明確的答復(fù):我想只能是這樣。

我記不起去看過先生多少次,談過多少話。最初一甚深的印象,是幾乎是一沉默的告別?!橄壬娜沼浿校羞@么一條:“下午徐詩芬赴德來別。”

時在一九二九年八月二十日。

時間大約是午后三點鐘。先生住在景云里。敲開門進(jìn)去之后,見先生正坐在后堂中寫稿,那書桌正面靠著分隔前后堂之板壁,光線從后面門窗透進(jìn)。這以前我去拜訪,總是在前堂中談話,沒有進(jìn)到這里。先生叫我在書案左邊一張?zhí)僖紊献?。我便說我明天動身,正午十二時開船。——先生寂然,靜靜吸著一支煙,我便停止了說話。過了一會兒,先生開始說:“在中國沒有二十四小時了!”——我說:“是?!?/p>

這么又過了一會兒,彼此無言。

“哦!你還有點稿費在這里!”——先生忽然驚起似的說。隨即從抽屜里取出一疊鈔票給我。我說過感謝,便接下放在衣袋里。

當(dāng)時我頗寫些雜文和短篇小說,不時寄給先生,刊登后便去領(lǐng)些稿費?;蚨嗷蛏?,總是每千字五元。這次回來一數(shù),實在優(yōu)待了一點,幾乎是八元一千字,一共三十余元?!鰢挠媱?,我早先告訴過先生的。這時也毋庸多話了。

這么又默然了一些時,我便起身告辭了。先生一直送到大門口,我便鞠躬下去,剛一伸身,先生突然目光輝射,執(zhí)著我的右手猛然一握,我感到那手力極強。這是以前未曾遇到過的,我吃了一驚,便分別了。

那一握,是教示,是勉勵,使人精神振起,要努力,要爭氣,要在外國好好讀書……。從此先生的一切其他平日的教言,凡我所讀到的,聽到的,皆在我腦里醒活了。此后留學(xué)期間,凡學(xué)生之萎靡事,如“不進(jìn)學(xué)?!?,“關(guān)起門來燉牛肉”之類的事,如先生嘲笑過的,皆沒有做過。后來極窮,也未嘗自己煮飯,真是“豎起脊梁”,好好地讀書?!鋾r我正二十歲。

時間得稍溯回一年多,我初次往謁是在一九二八年五月末。有一封復(fù)我的信,也許是同年六月十三日寫的。我記得這是第二封,宣紙花箋,滿滿兩頁細(xì)字,與第一封復(fù)信不同。第一封是薄“洋紙”淡墨便條,沒有留什么深刻的印象。

但這第二封中有這樣的話:貧賤而肆志,富貴則驕人,中國現(xiàn)在嚷口號的人,大致皆有此病?!?/p>

我當(dāng)時讀這話頗為詫異,因為我還是在大學(xué)里念書,“貧賤”,“富貴”,二者皆說不上——“肆志”出《嵇中散集》,是先生??^的?!百F得肆志,縱心無悔?!薄詾橄壬S筆寫來而已。久后思之,這還算“減等”之說。

這時,已是先生經(jīng)過廈門和廣州的講學(xué)時代,還沉默過一長時期。曾看到“殺戮青年的,似乎倒大概是青年,而且對于別個的不能再造的生命和青春,更無顧惜。……”這話說在一九二七年。后來在談話中,多次講到當(dāng)時有些革命人士,成了反革命者,怎樣“用他人的血來洗自己的手”。這是說“肆志”“驕人”,已算“減等”之說了,但也道著了一時代許多人的病癥。悠悠歲月,我也到了暮年,自撫生平,從來未嘗“富貴”過。處“貧賤”是其常情,也未曾怎樣“肆志”。

這可說是對我的第一次教育,印象非常明晰。不久后另一信,中間有這些話:……在中國做人不容易,因為國度老了,花樣多,有時做人也只得用點手段。但要明知是手段,這樣,吃虧的人比較少?!?/p>

做人當(dāng)然是應(yīng)該誠誠實實的,這是“?!?,“經(jīng)”,但有時為了做好一事,不得不用點手段,這是用“變”,是從“權(quán)”?!也恢老壬脑缒暝鯓?,如我所知道的這晚期,占全生世的七分之一,沒有發(fā)現(xiàn)先生用過什么手段。誨人不倦,待人始終是誠懇而且厚道。至若在文字上攻擊敵人,嬉笑怒罵;卻不能說是用手段。因為過于厚道,倒吃了許多虧,也是眾所周知的。

這以后,便是我在國外所收到的信札的記憶了。這段期間的義務(wù),是替先生收版畫,多是木刻原印而有木刻者簽名的,買些藝術(shù)書,寄些雜志,報紙,有時代查一、二尋常德文字典上沒有的名詞。信札多是關(guān)于銀錢匯出,書、畫收到之事。一共不過四、五十封,不幸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連我的藏書一概喪失了。有些信中的話,格言似的,當(dāng)時揣摩很久,至今還可記得,在這里錄出一些,附帶加一點必要的解釋:

……兄在那邊,大學(xué)里不知道有用唯物史觀講文學(xué)史的沒有。如沒有,要從各方面去聽取,事情就麻煩了……。

寫這話是在一九三零年。那時全德國無此課程,也無從到各處聽取。唯物史觀我卻是學(xué)過的,在出國以前。當(dāng)時在海得貝爾格大學(xué)負(fù)盛名的,是貢朵夫教授講歌德,布克教授講德國文學(xué)史。前者不幸在講學(xué)期中因黃疸病又兼心臟病逝世。后者的思想比較開明,在美國講過學(xué),已禿頂了,上課照例不帶講稿。有一趟我告訴他易卜生的劇本,在中國多有翻譯了,他聽了很高興。次日在課堂講世界文學(xué)思潮傳播之迅速,在東方的日本,中國,南洋各地,思想之傳播多是先于作品的翻譯云云。他時常引據(jù)狄爾泰的《體驗與詩》及勃蘭兌斯的《十九世紀(jì)文學(xué)主潮》,算是相當(dāng)進(jìn)步了,卻未嘗根據(jù)唯物史觀立論。

……現(xiàn)在柏林生活,住房子之外,還要吃點內(nèi),每月要花多少錢呢?”……

倘若我記得不錯,這信是在一九三零年寫的,先于上一信。這是先生想到德國來游歷。當(dāng)時柏林已隱隱分成東西兩區(qū)。西區(qū)發(fā)展較后,多住宅,不似東區(qū)擁擠。房租在西區(qū)較高,食物則東西區(qū)價差不多。本地學(xué)生,多住在東區(qū),若受著國家這樣那樣優(yōu)待,每月自己用一百五十馬克至多二百馬克便夠了。但那在外國學(xué)生做不到,每月用費總在二百至三百馬克之間。其時兌換率是一馬克換六角五分至八角左右,后幾年漲而不落,總在一元稍外。但是以魯迅先生出國考察,游歷,研究,兼之又必買書,收版畫之類,必不能像留學(xué)生一樣生活了。而且,那排場必有些像蔡子民先生游德國一樣,方才相稱。于是我回信說明了這些情形,結(jié)論說:“先生來游,大致每月六百馬克也就夠了?!薄院髞硇?,便沒有提起這事,也許是覺得用費太高,也許是由于旁的原因,未曾實現(xiàn)此一北國之行。

我感謝你替我計劃了很好的田園。這些夢,我少年時也曾作過的,還請一位族人刻了一顆圖章,取《詩品》句曰;“綠杉野屋”……。

我當(dāng)時去信的意思是:上??偸茄髨?,沒有什么文化環(huán)境,先生何不在任何山水佳處,找一所房子定居,較接近大自然?;ㄖ?,月之夕,剝一黃橙,暖半壺酒,則有山靈相訪,古哲會神……總會比租界好。先生答復(fù),這也是曾經(jīng)夢想過的,下面講了一些不可能的道理。大致說上海雖是如此,也仍有些方便?!敖裣雭?,那時代以中國之大,任何比較安全的地方也沒有,政局實是太黑暗了。及至我回國以后,那情形方體會到一點。而先生雖居租界,此后仍得一次又一次逃難。其間有“阻(郁)達(dá)夫移家杭州”一詩,可見先生對當(dāng)時的局勢是看得透徹的。另外某篇文章中還引了章太炎廬山志題辭里幾句話:“人之情,求仕不獲毋足悲,求隱而不得其地以自癙者,毋乃天下之至哀歟!”那悲憤,在先生的先生也是大的。

……“夫蚊子惜鼻,固猶香象”,想當(dāng)然耳。以為出于佛經(jīng)者,非也?!?/span>

這“蟻子”兩句,見于《唐宋傳奇集?序例》。我苦苦要尋出這出自什么典故。其實這是無關(guān)輕重的。然在作舊文章,則謂之“杜撰”,是所忌諱的。先生于此亦一笑置之了。下面兩句“嫫母護面,拒遜毛嬙”,也無出典。至若另外某信講:

夫慈母投杼,屢告成真,千夫所指,無病而死,所以我也不得不避開了。

明顯是用典故了。這是那次逃入英租界以后的信。那一次有“慣于長夜過春時”的一首律詩。

……這次我想府上必受了一些影響,……兄在那邊,應(yīng)當(dāng)時時恰悅其心?!?/span>

這是指“立三路線”攻下長沙的一役,這信中寄來了一首“湘靈歌”,是為此一次戰(zhàn)爭而寫的。長沙恰是我的故鄉(xiāng),當(dāng)時德國報紙僅登了一點簡短消息,此外也看不到國內(nèi)的報紙,我從此所受的影響是大的,因為經(jīng)濟來源斷絕了。寥落一身,瀕于九死。先生最后寄來了一筆錢,說:

……頗有相儒以沫之悲。……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句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莊子》)?!蟾艙?jù)先生計算,多寄來了一點。在我的記憶中,買書買畫的錢,皆清楚了結(jié),多的一點,恰補還了舊欠。因為尊敬先生的原故,里窮苦也不敢用先生的錢,亦未嘗寫信告貸。先生之買書畫從此亦止。主要是因為柔石犧牲了,沒有人為跑銀行買匯票,“我現(xiàn)在連跑銀行的‘人才’也沒有了。”——來信說。

……書生噗血,因亦大地之塊,足使沉滯的人間,活躍一下,但使旁觀者于悒,卻大是缺點?!?/span>此外,作和尚也不行……我常勸青年稍自足于其春華,蓋為此也……

這是在人生旅程的歧路處對我的一重要指點。我“當(dāng)時的意思,是“入世”則當(dāng)革命,雖摩頂放踵,捐生喋血,利天下則為之,否則,不如“出家”,當(dāng)和尚去。這正是普通湖南人的脾氣,好走極端,激烈。——先生不謂然。以為革命當(dāng)然是好,但要顧定目標(biāo),從容中道。譬如戰(zhàn)場上金鼓震耳,煙塵蔽天,眼精手快的戰(zhàn)士,卻從容不迫,端起槍來打他一個正著,此之謂“中道”。氣不當(dāng)妄使,力不當(dāng)妄用,倘失敗了,又應(yīng)積蓄氣力,重新振作。如或一蹶,又走另一極端,行出世道,亦不可。人生在世界上,是“出”不到那里去的。后下談話中,屢次告訴我作和尚怎樣會使神經(jīng)不正常,使人乖異。先生是學(xué)過醫(yī)學(xué)的,這些道理必有根據(jù),我卻無從說起。

青年時代,我于人情世故懂得很少,好問,糾纏不清,以致先生慨嘆起來了,要自足于青春。這末了一句,我記不起前面還有兩字沒有,或者是“嗚呼!……蓋為此也”。

……兄詩甚佳,比前有進(jìn),想是學(xué)漢、魏,于淵明卻不像。不佞所好,則卑卑在李唐?!卦?span style="text-indent: 2em;">閱歷四十年,慢慢喝下酒去而不吃辣椒,庶幾于淵明有些像了……。

稱謂曰“兄”,是對一般青年的客氣語。信的末了,總只是兩字,曰“迅上”,簡單而通侻。自稱則常不一定,“我”,“不佞”,“區(qū)區(qū)”……皆是。我的去信,則是稱‘魯迅先生”,但信封上卻寫“周豫才先生”,稍避顯露,因為知道這名字的較少。談話中,我只稱“先生”,或說“周先生”。對師母只稱“師母”,說海嬰只稱“小弟弟”。

似乎先生對湖南人頗有好感,總說湖南人愛吃辣椒,脾氣躁。又甚夸“浙東學(xué)派”,說浙東多山,民性有山岳氣,與湖南山岳地帶之民氣相同?;蛘咴诟锩\動中,湖南人的貢獻(xiàn)也不算太小,因此外省人對之皆頗有好感。如今四海一家,地域性是不必談了,但有些地方的人民有某些特殊性格,是自古已然的,稍治歷史的人便知道,要在各個發(fā)揮其優(yōu)勝性格,在大同中不妨仍其小異。我慚愧,至今閱歷已不止四十年,這期間有三十幾年滴酒未飲,中間也偶作舊詩。那是少年時代漫然夸口罷了,即令自視存稿,陶淵明詩的影子尚且未曾望到。未曾專意為詩,也是事實。又常吃辣椒,想來也是一原因了。

上面這些信中的話,究竟因為是寫下的,記憶頗為真確。此外則是談話中所記憶的了,其精確性或許差一點。還有一些零星雜事,似乎也不妨錄出,或者不無意義。

先生的文集中,談到有所謂“花生政策”者,確有其事。青年朋友來訪,時常請吃點心。我國此一風(fēng)俗,大概自從唐代已有,隨飲茶一直保存下來。而青少年者,往往不顧點心之粗細(xì),簡單明了,全部吃完。據(jù)先生說來訪者多,時時得添買,不甚方便。于是變通之法起了,代點心以花生米?;ㄉ资莾r廉而物美,于主于客,兩皆合宜。但那只是在北京時代的事,在上海時代,自始至終,我卻沒有吃到花生米。

記得我之往訪,總在周日下午三點到四點之間。談了一會,給吃點什么了。我們先撥出一部分留給海嬰,我一撥,先生總說:“夠了,夠了。”——記得吃過榧子,是浙江產(chǎn)品;羊桃,是廣東產(chǎn)品,皆我的家鄉(xiāng)所沒有,我未嘗吃過的。有一次吃的是秀水所產(chǎn)的小菱,話便談到朱彝尊、王仲瞿,皆秀水人。有一次吃涼面,便談到唐人的槐葉冷淘。……有一次在內(nèi)山書店,坐在那冬夏皆不移動的圓火缸之旁。內(nèi)山先生很客氣,捧出一盤糖,斜方微圓,棕色透明。我很高興初次吃到日本點心,便取一個納到嘴里,那知只是糖而已。便吐掉塞進(jìn)缸灰里。先生卻看見了,取著夾籍將其輕輕夾出,拋開了。是的,缸灰里不應(yīng)塞進(jìn)雜物,以免生火時燒著出煙。我隨即抱歉說我的牙齒不好,不易吃糖。先生說:“得看看醫(yī)生哪!”——牙齒不好也是真情,割齦,拔齒,在德國進(jìn)過好幾次醫(yī)院。那里牙科醫(yī)院設(shè)備多么好,手術(shù)多么精,我曾寫信告訴過先生的。但那次是遁辭,是嫌其精之甜。

我去訪問總是有點小事,或送稿,或領(lǐng)稿費,但總是有些什么疑義,去問難。談話時,先生吸著紙煙,一支接續(xù)一支,不斷地?zé)瑓s很少吸。有一趟談話稍久,我回公寓摘下領(lǐng)帶時,覺到襯衫上一股濃厚的煙氣。我便寫信去說,此之所謂“熏陶”了,先生也只好縱容這玩笑,無法可想。

但我自己也吸煙,然從來未敢在先生面前吸過一支煙。因為我出身于舊式家庭,那規(guī)矩是對長輩要恭敬。若是坐車在路上遇到,要立刻停車,下來在路旁立著,問候一番,并且虛偽地自責(zé),說真不應(yīng)坐車云云。而且,更奇怪的,戴了眼鏡若遇到長輩了,不論自己是近視也好,遠(yuǎn)視也好,便應(yīng)當(dāng)摘下。似乎戴眼鏡只

是老年人的特權(quán),何況吸煙!好幾趟在內(nèi)山書店遇著了,坐了一會,隨先生到寓所去,見先生總是手持新買的紙煙一長條,似乎是英國或荷蘭出品,然不是什么名牌。

此外,先生也是講究喝茶的。有一時期我往訪較勤,便備有別一茶碗,擱在書房里那小架上,不弄錯茶碗,比較衛(wèi)生。有時不覺談話過久了,師母便走來在先生耳旁說幾句什么話。先生便微笑和我說:“在我們這里吃夜飯去好不好?”——那是按規(guī)矩只得遵命的??偸怯悬c什么特殊的菜,飯前稍稍喝一點點紹興酒。這時先生更加談笑風(fēng)生。

這么,時?!百p飯”,我覺得不安了,勞擾大多,會成了食客。便早往早退??偸穷I(lǐng)了稿費,歸途在餐館中吃一瓶酸牛奶,加糖,加肉桂末?;卦⑺偸窃谒狞c鐘左右。

這些小事,回想起來,多么富于人生情趣,在平凡生活中是近于藝術(shù)化了。那時在上海我也沒有什么朋友,只有一位老同學(xué)是醫(yī)生,沒有病便用不著他??蓡柦蹋烧勗捳?,唯有先生。先生始終也未嘗給我介紹什么朋友。

其實和先生談話,要異常知道分寸。

有一趟孫伏園——著名的《晨報》副刊的編輯,——和先生談話,得意忘形,說:“他們不料這一下踏在炸彈上了!”——這一句話便使先生大為不悅,以為自己替人寫文字,費心盡力,結(jié)果當(dāng)作了人家的炸彈,而至于粉骨碎身!——我始終對先生是尊敬的,知道對著的是一偉大的人格。他人對先生的誹謗和頌揚我皆不管,而先生之大受群眾的頌揚乃身后之事。舉凡論文,論史,論人,論事,論書,論畫……皆聽到過很多精辟的見解,度過許多無比的辰光。有時說及人情物理之微,真覺驚心動魄。最尋常是論文,品評他人的文字。

論文,通常小報和雜志的文字是不談的,對造謠和攻擊之類加以反駁,也不在話下。有一次遇到蔡先生的一篇文章,是關(guān)于工藝的題詞,第一句是“中國記》,高于明代之文。先生聽了,將蜜蠟煙嘴輕輕扣著灰盤,去了紙煙的灰,從容問:“是嘍!究竟你看王湘綺的文章,與太史公的又有些什么不同呢?”——這真是偌大的考試題。我便胡天胡地大發(fā)一通議論,先生聽了大笑,甚以為然。

以先生于國學(xué)研究湛深,我去時時請教,有時觸到了一題目是有興趣的,先生便滔滔不絕講去,我也忘掉了時間。于晚清的一些名家的事,似乎從來未曾在先生筆下提到過。如說俞曲園怎樣玩世不恭?!韵壬膶W(xué)研究之深,而在當(dāng)時北京大學(xué)僅居一講師之位,在教育部則為企事,雖“儉事也不算怎樣區(qū)區(qū)”。

現(xiàn)在我們追想,這未嘗是公正的。但如我所知,先生對這些地位從來沒有什么不滿。這是因為志趣早定,要改革社會,要拯救這民族之沉淪,非志在個人之高位。又早知其事業(yè)要從廣大民眾之教育人手。其提倡白話,不肯開出青年必讀書的目錄,及創(chuàng)作小說,散文,又專門于小說研究,更溯回到拋棄能救個人的醫(yī)學(xué),皆指向這一旨趣。若有所不滿,則是恨不能更深入群眾,了解及提高群眾,給群眾開辟新天地。某年,在上海夏天晚上乘涼,還和衡堂左右普通居民講文學(xué),便充分表露這意思。然則可揣知縱使是更高的位置,也不以為意了。晚年頗自恨未能創(chuàng)作一部弘大的長篇小說,由于環(huán)境的種種限制,則眼光更注到我們的后代,為了將來。

說來當(dāng)時上海文壇上的一般出頭人物,學(xué)問實皆未免淺薄。我當(dāng)年是在求學(xué)時代,——即至今仍是,——看到許多他們所發(fā)表的言論,心里時常不以為然。某次我在報紙上看到某教授講中國文學(xué)史,講驕文,教人看參考書,只有一部《四六法海》,便往告訴先生,弄得先生大笑了。我頗攻擊林語堂之流提倡小品文。先生曾說“黨同伐異”,其時是公正的,不怎樣偏袒,于此事頗以我為然。早幾年我在海外談文,又將袁中郎、何心隱(即梁允元)以及徐文長諸人的集子細(xì)看了一遍,仍是見不出應(yīng)加提倡的道理。古文其實也不難讀,不必上窺兩漢,即在唐文,猶可窺見這民族的一點沉雄博大的氣魄,文字并不艱深。一欣賞小品從而模擬,便落入小家數(shù)了,使人的精神也早小下去。

一般而論,先生實不主張青年人讀舊書。但是不主張舊書皆應(yīng)毀棄,并且說過大學(xué)的文科課程還要讀《易經(jīng)》。我們對古物皆知道保存,難道于古之文字、文學(xué)不知道要研究?但是不要將其普遍化,只能限于少數(shù)人。而此少數(shù)人也不應(yīng)當(dāng)自異于社會,成了舊日的“士大夫”階級??墒?,處理古籍要有眼光。有時標(biāo)點古書也盛行過一時,亂加標(biāo)點又加之以校對不精,鬧出過一些笑話,有些也是經(jīng)先生指摘過的。這里我還記起一事:

有一部舊書,名日《草堂之靈》,是我在湖南收到的,帶到上海給先生看。先生看了頗為欣賞,說其中講詩、文、書、畫有很多正常又是很好的見解,甚為高明。我以為然。但其中又有一些非常可怪之論,如談及神通鬼怪之事,是我所反對的。便說如將其翻印,便將那些皆變掉。先生以為不可。說還是保存其原樣好,因為那會將其書的特色抹煞了。這書終于沒有翻印。即今想來,此即所謂同情的了解,作客觀的主觀,設(shè)身處地,以自己當(dāng)作他人而設(shè)想,這態(tài)度在文學(xué)創(chuàng)

作的人物描寫中是常見的。由此一端,可見先生的眼光比我的見識深透得多了。

在文如此,在詩亦然。先生早年寫文言文不論,晚年也仍偶然寫駢體文。舊體詩也成了一小集。從來未嘗叫我不寫舊體詩,每有感興之作,便寫去呈教。但我好開玩笑。有一首寫呈的,記得第一、二句是:

幾度滄江話劫灰,酸梨殘命有余哀。

說“幾度”是不錯的,因為每次過上海,必往謁。其時已經(jīng)過“一、二八”之役了,閘北一帶成了瓦礫之場。所以可說“劫灰”,是古人假托東方朔的漢武故事中出現(xiàn)的?!八崂妗眲t是明代一故事,有禪師教弟子說:“上苑已無蘋婆果,且留殘命吃酸梨?!倍U師因此下獄,那比喻也是貼切的。當(dāng)年留學(xué)口來,風(fēng)云得路,大吃蘋婆果的人物多少!我只能在上海依先生而得些稿費,吃些酸梨而已。這還算正經(jīng)話。那詩末兩句是:

女蝸來補唐天處,覓取芝蘭次第培。

過了些時,我便去問:“上次我的詩里說的‘唐天’,先生以為是什么意思?”

“你的意思是說‘空天’?”

“不是。先生明明告訴我,曾經(jīng)游了一回西安,說看到西安之天,不像‘唐朝之天’,便是那‘唐天’!”

先生聽了大笑。這便不像正經(jīng)話了。

另一次我又在一張花箋上題了幾句歪詩,后面落款說:“豫公觀察大人雅怔?!薄坝^察”是清代的官名,但這是另指“觀看”和“考察”,通常是寫“雅正”,義為“改正”,“是正”。然這里是要使先生看了發(fā)怔?!宦稍彛壬菰S這弟子開天真的玩笑。

先生所說“不佞所好,則卑卑在李唐”,是一謙遜之詞,其實唐詩何嘗是卑!先生于唐詩的研究是很深廣的。某次撰文,隨著筆便寫出“我有一匹好東絹,已令拂拭光凌亂,請君放筆為直干?!闭嵌鸥Φ脑?。然所最好的是李長吉。某次我無意摹仿了李長吉,寫一首短詩寄去,下一次會見了,第一句話問我:“你在讀李昌谷呀!”我說:“是。”——李長吉呢,遭了時代的愚蠢的打擊,畢生不得意,所作千載下往往猶得到人心的共鳴。我在德國時,先生某次來信說:“‘心事如波濤,中夜(澄案:原文作“坐”)時時驚’,我真不知道李長吉‘驚’的什么!”是說受壓迫時的心境,時在龍華五烈士殉難以后。

通常先生筆下攻擊對方,當(dāng)然是異常尖刻,但談話中論人,卻非常平恕。論人當(dāng)然是論其事業(yè)成就,通??谡Z中有三字日“是好的”,或者說“不壞”?!安粔摹奔礉h代人所謂“無害”,似乎比“是好的”還要沉著一點。如我提出某人,先生總是先下這么一句總評,然后再加分析其如何不壞。有時其人有多方面,使兩者并用。說及楊仁山的佛學(xué),先生說“是好的”。如說陳師曾的畫,“是好的”,其刻圖章也“不壞”,沈尹默的詩詞“是好的”,其字,也“不壞”?!T如此類。

但說及某些特殊人物,則不同。說他們厲害,或說是非常厲害的。如講某某是一陰謀家,聽到良弼要組宗社黨了,便立刻造出一個刺客去炸掉了他。這刺客便是彭家珍,清史稿上有傳,但未嘗說是誰的主使。如講袁世凱殺害了許多革命黨人,非常厲害,還講了這么一個離奇的故事:

“袁世凱要做皇帝了,先使爪牙在政府各部門關(guān)說,豫先示意,那時正值某某當(dāng)教育部長,有人在暗暗通知他,叫他上一呈文,在自己的名字上寫一‘臣’字,便是表示服從了。那部長聽了大驚,立刻照辦。但用什么為題呢?……哦!有了,振興大學(xué)教育。于是趕緊作了一呈大總統(tǒng)文,請?zhí)岢W(xué)教育。名字上寫了這一字。這呈文抄出在報紙上發(fā)表了,有人讀了很高興,和我來說:‘現(xiàn)在要振興小學(xué)教育了!’……我心里想……”

先生吸著紙煙,講到這里,停下了,緩緩說:“這就是所謂黑暗了!”

先生在民國初年曾一度辭去教育部的儉事一職,大概便是為了這一事。不肯稱“臣”。后來袁世凱做皇帝兩個多月,便死了,先生在教育部便恢復(fù)了職位。

有許多人情世故上的事,先生講給我聽,是使我當(dāng)時驚心動魄的。曾說世家子弟有三變,一變而為蠢魚,再變則為蛀木蟲,三變則為大蟲?!艘徽f,似乎是出自某筆記。

所謂世家子弟,是自己沒有什么技能,多是靠父祖的余蔭過活的人。俗話說,“創(chuàng)業(yè)難,守成不易”,若是民生休寧,社會經(jīng)濟情況少變化,一個承襲了先人的遺產(chǎn)的子弟,自己不胡作非為,還可生活下去而支持一、兩代。但那是極“不易”的事。因為社會變化太快,無進(jìn)取只有退守,必至于“坐吃山崩”。從清末到民初,湖南是南北戰(zhàn)爭的沖要,受戰(zhàn)禍甚慘。無戰(zhàn)爭之時,則成了軍閥割據(jù)之地,平民受到種種剝削。如湖南省銀行的紙幣,忽然作廢了,許多人便立地化為赤貧。在這種種情況之下,一個世家子弟如沒有技能養(yǎng)活自己,必至于墮落。大致也不止湖南如此。先生在小說中寫的這種情況也很多了。

第一變?yōu)轶剪~,即是出賣先人所收藏的字畫以及圖書,借以維持生活。第二變?yōu)橹鞠x,則是圖書字畫等賣光了,只得出賣家中的木器或甚至房屋。第三變而為大蟲,則是“吃人”,賣會他的奴婢。我說應(yīng)當(dāng)是變?yōu)榇笙x在先,減少家庭的糧食消耗,先生日不然,窮大少爺還是要人伺候的。最后方出賣奴婢。婢女(即丫頭)在湖南曾有,但奴子似乎到民國已經(jīng)沒有,皆很少聽說有出賣的。那時代不止是各個舊家庭,是整個舊社會如冰川崩潰下來,任何力量也挽救不住。

三變之中,以第一變最慘。尤其是藏書,是凡讀書人皆喜好的。一旦其人去世了,舊書商販便來欺人家孤兒寡婦,高價值的書往往以低價錢換去了,這不必說,時常是從一大部書如某叢書或其全集中暗地抽去幾本,使它殘缺。過了些時另有人即同伙的人來買這大部書,因其不全,那價值便大量減少了,出售者也難爭高價。這一落到書販子手里,自然又配全了,他以之出賣大價錢。

字畫的命運相同。往往真品借去,贗品還來,高價收入的,低估賣出去。其間種種欺詐不必說了。而且三變之后,世家子弟自己也變成了流氓騙子,又去欺騙他人。此之謂財窮之后,繼以人窮,財窮猶可掙回,人窮則整個墮落了,無可救治。

這是些舊社會的人情世故,我聽了是毛骨悚然的。

有一次談到了山水,又牽涉到女性問題。

我年輕時有點像廣東話所謂“大鄉(xiāng)里”,是一個只知道而且好夸說自己的鄉(xiāng)里的他人,不知天下之大。我說我們湖南的山水,如瀟湘八景之類,真是好哪!是自古有名。而紹興……,沒有什么吧!

“唉!你莫說,到底是‘山陰道上,應(yīng)接不暇’,也有些好風(fēng)景!”——先生說。

我便默然。

于是我又說我怎樣好游山。出長沙城渡過湘江便是岳麓山。山中的風(fēng)景很美。高處是云麓宮。云麓宮里一副對聯(lián),是“西南云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草書,異常生動。從這里到禹王碑,即宋人假造的峋嶁碑,有兩條路,一條甚陡峻,然較近,一條較迂遠(yuǎn),然順平。有一日我游到了云麓宮,憑欄下望江水及長沙全城,又徘徊了一番,看到隨著有一隊小女學(xué)生,也是游山,到了這里。我便到禹王碑去。我不管道路怎樣,當(dāng)前直上,心里想:“你們這班女孩,還是走那遠(yuǎn)一點的路吧,這條路是危險的。”誰知我攀到半路,回頭一看,一個個皆跟著爬上來了,因此我感覺我們中國的女性生命力,實是偉大!……

“是呀!”——先生說,“這種女性的生命力,稍一抬頭,便被男子壓下,歷史上總是這樣!”

誠然,女子有女兒性,有母性,無妻性,是先生講過的。在談話中說師母,總是稱“密斯許”。師母是從北京女師大南下已有志于革命,中間輔助先生的事業(yè),又時常得看顧先生的病,撫著多病的孩子,不時也一同逃難,那生活之欨苦,是可想象的,晚年曾一度受難,竟是同抱著偉大的理想奮斗了一生。那弘大的毅力,很值得我們尊敬了。而在先生左右,以平等而論,也做到了真實平等的地步。

如我所知,先生于山水,人物,以及藝術(shù)作品的審美意識是高的。有一日我陪先生參觀了一西洋油畫展覽會,是當(dāng)時歐洲幾個二、三流藝術(shù)家的作品。遇到一幅背面正坐的女子裸體像,只畫出了頭發(fā)和背部,大概是五十多厘米寬,八十多厘米高,上下左右畫面沒有留什么空白,先生看了一眼,便回過頭去。我頗覺得這是習(xí)慣的拘謹(jǐn)。

本來在西洋參觀博物院,畫廊等,是要講規(guī)矩的。藝術(shù)品固然隨人細(xì)看;然若久站在一人物或神像的繪畫或雕刻前,是不禮貌的。裸體表神性下至肉感,普通也只宜略一觀看而已。在專家只須一眼,如同一剎那的拍照,其藝術(shù)價值之高下,便已收攝無遺。先生的審美意識甚高,超凡出俗,不待言,然于美色初無所庸心,已習(xí)慣如此。

這些事過去了幾乎半世紀(jì),歷史的急進(jìn)無從休止。經(jīng)過無可計量的奮斗和犧牲,中國女性算是解放了,較之亞洲某些其他國家的,遠(yuǎn)過自由,開明,而且快樂。大致也作到了男女真正平等的地步。這一曾經(jīng)拘禁了的偉大生命力之洪流解放出來,便沒有任何勢力可再壓下,亦必實際服務(wù)于國家建設(shè)了?!堑?,“人道是滄?!?,山川佳勝皆漸重修,險峻之地也該平坦了些吧!

十一

這里,略說一點先生于佛學(xué)的見解。

先生屢次和我說過,中國文化受到佛教的影響,實在太深了。當(dāng)時不過碰到就提起,沒有什么系統(tǒng)的討論。先生之主張革新,大量吸收西洋文化,是以漢唐為先例的。漢唐國力充盛,文化大量從西域吸收,對這民族是有裨益的,正如一健康的人,是食物便可吃,沒有什么忌諱;及主衰弱的人,便這也怕吃,那也怕吃了。

然而所謂文化交流,頗是一復(fù)雜之事。有時兩地相隔只一山一水,而語言,宗教,民情,風(fēng)俗迥乎不同,彼此不流通。有時遙隔重山疊障廣川沙漠,學(xué)者卻裹糧、負(fù)籍、扭簦、履蹻,未來往往??傊晦o跋涉苦辛,佛法終于傳到中國了。起初與道家相合,其次相離,各自成為宗教,便勢不兩立。義理是彼此皆具,亦皆湛深,其在民間起信,由于見神見鬼,即古之巫術(shù),兩教沒有什么不同。我起初說我看《大乘起信論》,先生說不如看《百法明門論》,因為《大乘起信淪》究竟是一部偽書。其次研究諸教之斗爭,先生說當(dāng)先看《弘明集》和《廣弘明集》??烧f我于佛學(xué)的一知半解,最初是由先生啟蒙的。

當(dāng)年在上海買佛書是頗方便的。有金陵刻經(jīng)處印行的,由有正書局代售。因為書大抵由信士捐資刻印,木版大宇,書局取利不高,價廉,花幾元錢便買回一大捆。有一次我買到了一部《百喻經(jīng)》,是先生早年捐錢刻的,便帶去給先生看。恰好師母在旁邊,先生便翻出未頁,指著說:“這便是那給……刻的?!睅熌敢娏艘埠芨吲d。

先生在日本留學(xué)時,已研究佛學(xué),揣想其佛學(xué)造詣,我至今仍不敢望塵。但先生能人乎佛學(xué),亦能出乎佛學(xué)。記得和我講起幾個禪宗的故事,當(dāng)時只覺得有趣罷了。我至今尚未曾聽過一次參禪。后來看些語錄之類,于身心了不相干。但在先生似乎不然。是得力于那一長時期看佛經(jīng)和抄古碑的修養(yǎng)呢,抑或是得力于

道家的修養(yǎng)——因為先生也深通老、莊——,胸襟達(dá)到了一極大的沉靜境界,仿佛是無邊的空虛寂寞,幾乎要與人間絕緣。如詩所說“心事浩茫連廣宇”,外表則冷靜得可怕,尤其在晚年如此。往往我去拜訪,值午睡方起,那時神寒氣靜,誠有如莊子所說“老聃新沐,方將被發(fā)而乾,熱然似非人?!蔽冶泗[事似的講話,過了些時,喜笑方回復(fù)了。

這冷靜境界,在思想上成就了精辟的見解,看事物異常深透,所謂“靜則生明”。在另一方面,于健康也有了大幫助。晚年方查出久患肺病。醫(yī)生說在西人

則五年前已應(yīng)去世了。又查出曾患肋膜炎而不治自愈,竟不知不覺渡過了多個險關(guān)。大致平生遇身體有病痛則就醫(yī)生診治而已,不甚求藥,無動于中。方寸間沒有營營擾擾如庸人怕病畏死而求治之不遑,則身體聽其自在,是有其抵抗力的,稍加調(diào)治,便易恢復(fù)正常。可說能外其生,有時竟如視自己已死,真也到了莊子所謂“尸居而龍見,雷聲而淵默”的地步。常時靜處如尸,使神氣完足,體力增強,一動則行氣如龍,如所謂“龍見”(“見”即“現(xiàn)”)了。

上面那句詩下面的一句,是“于無聲處聽驚雷”。這句可解釋為革命爆發(fā)于不覺之處的期待。意思未必直取自“雷聲而淵默”這語,然恰可相通,或倒過說“淵默而雷聲”,更切合先生個人的境界。不知道晚近研究魯迅思想的專家作過一機械的然頗有趣味的統(tǒng)計沒有:魯迅畢生寫過多少字?那數(shù)量必然頗可觀了。在性質(zhì)上又是什么樣的文字!如說文字是聲音的記錄,又是多么弘大之聲!豈止“驚雷”可以為喻?其成就,表出沉雄博大的魄力,這魄力不是無所從來?!淅潇o,“淵默”,不能純粹是對辛亥革命后的許多事情的失望造成的,必亦是由于一長期的修養(yǎng),即內(nèi)中的省察存養(yǎng)而致。換言之,在自己下過絕大的功夫。顯然,這必是受了佛經(jīng)或老、莊的影響。這只偶爾在文字中透露一點。最初對我的教言,已是不可“肆志”了。如說自己冷靜,也以此冷靜驅(qū)遣了旁人,或說解剖他人,先解剖了自己之類。經(jīng)過在廣州(或在廈門?)過多社會活動后,便說“裝死”,這中間也透出了一點消息。當(dāng)然,“雷聲”可聞,“淵默”便無可聞。沒有人能窺透那淵深無底的心靈,一現(xiàn)則表為一時代的熱烈的偉大革命者。

于佛學(xué)先生另有一高論,曰“居士起而佛法亡”。這卻是頗可異議的。如說“楊仁山是好的”,則楊仁山正是居士。“不知道現(xiàn)在高僧大德還有沒有,……一般皆是行同白衣,心如俗子……”——這是某次信中的話。實際當(dāng)年“是好的’比丘或居士,寥若晨星。隨著舊社會的崩潰,佛門亦復(fù)頹敗了。——虹口的會葬我曾參加,聽到一些演說,至今猶記得先生的密友內(nèi)山完造說了一句切實的話。他說:“魯迅先生,是深山中苦行的一位佛神。……”內(nèi)山是日本人,他不知道華語說“佛”并不稱“神”,但他這一語道著了一點先生的精神真際。

十二

其次,關(guān)于尼采,也當(dāng)在這里說明一下:

《蘇魯支語錄》,是尼采的一部名著,另譯是《察拉斯屈拉圖如是說》,先生說“蘇魯支”是唐時的譯名,我未嘗十分注意。某日問我:“你為什么不翻譯蘇魯支呢?”我說郭沫若已有譯本,先生說不全,要全部譯出。我問可在那里出版呢?先生說可介紹給鄭振鐸出版。那么,只好遵命了?!鋾r先生正動手譯《死魂靈》。

這事不難,我有一部《尼采全集》,抽出來照譯就是。某次談到勞工,我們是專用腦經(jīng)的工作者。先生說工廠中工人,下了班心思便不在機器上了,然我們放下寫作之后,腦經(jīng)依然在工作上轉(zhuǎn),竟不能限時間。我又說先生治小說史,當(dāng)然是比較有興味的工作了,先生嘆息說:“一札一札的舊小說,看起來也夠受了。”那種小說我是見過的,是巾箱本或袖珍本,一本大約不過七、八厘米寬,十一、二厘米長,一部章回小說便是若干本,所以說“一札一扎”??傊媚X力的勞工,其消耗體力,決不下于專用體力的勞動。在翻譯這部書時,——一般當(dāng)然是翻譯比創(chuàng)作更難——我也曾著實費了一番心力。

如是,一卷一卷的《蘇魯支語錄》譯稿交給了鄭振擇,隨后在世界書局出版,收在《世界文庫》內(nèi)。當(dāng)時的反應(yīng)是在《晨報》上出現(xiàn)了“東方朔如是說”,皆嘲笑之辭,提出一滑稽人物旁敲側(cè)擊來取笑,因為沒有力量在思想上正面攻擊,只得由他去了。接著又翻出了尼采的《朝霞》,和《快樂的知識》兩書,卻皆在商務(wù)館出版。那時因為在上海講西洋哲學(xué)的人,多是只取外國的教科書,概論,或哲學(xué)史之類,敷衍其說,大抵缺少實質(zhì),雖不必定有錯誤。紹介某一家,便應(yīng)當(dāng)至少有幾種原著翻譯給人看,借以挽救那空疏淺薄之失。我的態(tài)度,當(dāng)時是嚴(yán)肅的。

為什么在西洋許多名家中,先生甚推許尼采?想來是在工作的性質(zhì)上,有些方面相同。尼采是詩人,思想家,熱烈的改革者。文章樸茂,雖多是寫短章而大氣磅確,富于陽剛之美,詩雖好而視為余事。然深逢的哲學(xué),出之以詩的語言,是歐洲近古所罕有的。稍可比美的,只有以前的一契克迦德,然仍較遜。其余的皆專重思想之質(zhì),表以自有的一系統(tǒng)哲學(xué)語言,往往難于普及。這些方面,皆與先生不異。譬之黃金則皆是精金,只有量之不同而已。

無可否認(rèn),在先生接受馬列主義以前,受尼采的影響頗大。這可遠(yuǎn)推至以文言文寫《文化偏至論》的時期,在一九零七年。——即如《野草》,其中如《過客》、《影的告別》兩篇,便甚與《蘇魯支語錄》的作風(fēng)相似。這很難說是偶然的巧舍,或故意模仿;竟不妨假定是于尼采的作品,或原文或日譯本,時加玩味,欣賞,而自己的思緒觸發(fā),提筆一寫,使成了那形式了?!兑安荨房烧f是一部散文的詩,先生的得意之作。這只合用文學(xué)上的術(shù)語說,是受了尼采的“靈感”。

就思想的大體觀之,兩家皆以自然科學(xué)為基礎(chǔ),不異。又有一共通的特色,即兩者皆具有一種推翻舊者建立新者的革命精神。在尼采是攻擊基督教的文化不遺余力,自詡為“自由思想者”,——這名詞是純對宗教而言,——大聲疾呼“上帝是死掉了!”這話雖在現(xiàn)代若在西洋社會里說,猶多么駭人!其前一世紀(jì)的康德,抱有同樣的宗教意見,然一受到威廉二世的恫嚇,便不敢發(fā)表了。而且尼采要推翻舊道德的標(biāo)榜,將一切價值重新估定。要哲學(xué)家創(chuàng)造新價值,又要求其為行動的人,不能專從事靜觀默想。推崇藝術(shù),肯定“生之意志”……凡此諸說,皆倡之以智識的勇猛,筆下喑嗚叱咤,突蕩無前。為人卻不失其為哲學(xué)家的純和溫謹(jǐn)。也曾作自我批評,說所著不免熱狂,而熱狂主義損傷性格,口味,和健康。奮斗一生,終于為一孤獨者。

以態(tài)度論,魯迅當(dāng)然冷靜得多,為人亦是多么溫和,而筆下一樣是暗嗚叱咤,突蕩無前,有時冷嘲,似乎更深銳一點。然所處正是一大變亂時代,我們沒有基督教的傳統(tǒng),然舊禮教的社會,頹廢腐朽,黑暗之氣“如磐”,重重壓在人民身上,加以帝國主義進(jìn)來了,因之以經(jīng)濟侵略,文化侵略……等等,眼見這民族快要淪亡了,于是乎大聲疾呼,從事革命。那么,也要將舊道德的標(biāo)榜打破,將那些偽君子——即尼采所斥的菲利士人——的假面具揭開,重新估定新的價值。也寄希望于行動性的實際革命者。當(dāng)說“我在尋求大將”。而且,很早就立了簡明的三句義曰:我們要生存,要溫飽,要發(fā)展。這正是積極的對人生的肯定。而且奴隸有奴隸的道德,主子有主子的道德,中華民族應(yīng)早脫出奴隸地位,雄強起來,自為主宰,不是在作品中屢見不鮮么?凡此請說有很多同、似之處,難于說是因襲,只可說是易地同然。“銅山西崩,洛鐘東應(yīng)”。世界上既爆發(fā)了革命思潮,則不能圈禁于某一區(qū)域,而且,循歷史的軌轍,只有顯、隱、起、伏,而無休止,必至其達(dá)到了目標(biāo),然后在本身起了變化,方算終了。

論魯迅和尼采的思想關(guān)系,只合終止于此。其歷史上的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魯迅究竟是文學(xué)家,未曾建立一系文化哲學(xué),如尼采之所為。將來未可知,中國庸或產(chǎn)生偉大哲學(xué)家,組出縝密的系統(tǒng)。但講哲學(xué)史的,關(guān)于這時代必不會缺少講魯迅的重要的一頁。至若為什么先生在完全接受馬列主義以后,而猶未拋棄尼采,想必是以為其仍有可取之處吧,那一系哲學(xué)原是多方面的。

(原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魯迅研究資料》第1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