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趙樹理:與群眾“共事”,寫作才能“得勁”
來源:光明日報 | 趙勇  2021年09月08日08:30
關(guān)鍵詞:趙樹理 趙勇

趙樹理 資料圖片

“設(shè)法把知識分子的話翻譯成他們的話來說”

1943年5月,趙樹理寫出了《小二黑結(jié)婚》,但出版遇到不少阻力,直到彭德懷讀過稿子,寫了一張“像這種從群眾調(diào)查研究中寫出來的通俗故事還不多見”的條子之后,此篇小說得以面世。是年冬天,趙樹理讀到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異常興奮。他又寫出了《李有才板話》和《李家莊的變遷》。

趙樹理會講故事,語言鮮活生動,這種寫法很快引起周揚、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注意,他們撰文評論,贊不絕口。1947年7月,晉冀魯豫邊區(qū)文聯(lián)連開16天會,集中討論趙樹理作品,然后由陳荒煤執(zhí)筆,發(fā)表了一篇《向趙樹理方向邁進》的文章。此文不但提煉出“趙樹理方向”這一口號,把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成績與延安文藝座談會講話精神的貫徹落實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且還首次披露了趙樹理本人的一個說法——“老百姓喜歡看,政治上起作用。”從此往后,這一說法便成為趙樹理創(chuàng)作的成功標簽,也成為“趙樹理方向”的有效注腳。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重寫文學史”的討論中,這一說法曾被稱為“小兒科”,有研究者甚至說:“從文學的觀念和藝術(shù)的水準上衡量,趙樹理創(chuàng)作較之他的前輩們,是個倒退,是從魯迅、郭沫若、茅盾等現(xiàn)代文化的高層次,向農(nóng)民文化的低層次的倒退?!边@種批評是有問題的。很顯然,批評者對趙樹理的創(chuàng)作既缺少“了解之同情”,其觀點又是線性歷史進步觀的產(chǎn)物。這樣一來,就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了。

趙樹理1949年“進城”不久,就寫出了首篇創(chuàng)作談,其中的一番說法至關(guān)重要。他說自己既是農(nóng)民出身又上過學,便既要與農(nóng)民說話,也要與知識分子說話。但與農(nóng)民說話時,一不留神就會帶出“學生腔”,常常會被他們議論,“碰慣了釘子就學了點乖,以后即使向他們介紹知識分子的話,也要設(shè)法把知識分子的話翻譯成他們的話來說,時候久了就變成了習慣”。請注意此處的“翻譯”二字!趙樹理要表達的意思是,實際上存在兩套話語系統(tǒng):其一是植根于古代士大夫傳統(tǒng),又經(jīng)歐風美雨哺育出來的知識分子話語系統(tǒng);其二是土生土長的民間話語系統(tǒng)。這兩套話語原本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但趙樹理試圖讓前者進入后者,讓后者知曉前者。于是在兩套話語之間,他便開始充當“翻譯者”或“二傳手”。又因為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農(nóng)民基本上不識字,一心為農(nóng)民寫作的趙樹理每每下筆,就不得不把故事化繁就簡,以“說—聽”而不是“寫—讀”模式確立自己的敘述方式,形成自己的表達體系。這就是“老百姓喜歡看”的由來。

至于“政治上起作用”,趙樹理的用心顯然更為深遠。例如,他之所以會去寫《邪不壓正》,是因為他在土改過程中看到“流氓混入干部和積極分子群中,仍在群眾頭上抖威風”,同時,“少數(shù)當權(quán)的干部容易變壞”。因此,他是“想寫出當時當?shù)赝粮娜窟^程中的各種經(jīng)驗教訓,使土改中的干部和群眾讀了知所趨避”。很顯然,這種現(xiàn)實關(guān)懷也是“政治上起作用”的題中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趙樹理是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也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

1951年12月,在老舍(右)家中,老舍與王亞平(中)、趙樹理(左)正在討論小說寫作方法。 資料圖片

“我想在一個村子里和群眾共事能共到走不開的程度”

20世紀50年代,“深入生活”既是響亮口號,也對所有的作家構(gòu)成了一種規(guī)約。現(xiàn)在看來,當年的“深入生活”業(yè)已形成兩種典型模式,一種是柳青式的——直接到皇甫村落戶;另一種應該是趙樹理式的——戶口雖在北京,但他常年“下鄉(xiāng)”,以至于有人認為:“北京對老趙來說基本上是個旅館?!薄皠e人下去,目的都是為創(chuàng)作準備素材,是作為作家下去的;老趙去農(nóng)村,則并不以此為目標,他是去農(nóng)村參加工作,工作中發(fā)現(xiàn)了題材或問題,他會寫東西,但絕不是為了寫東西而下去?!?/p>

確實如此。1952年,趙樹理曾寫過《決心到群眾中去》一文,表達自己要“長期地無條件地全身心地到工農(nóng)兵群眾中去”的愿望。從此往后,到上黨地區(qū)“下鄉(xiāng)”就成為他的主要工作。八年之后,他談及“下鄉(xiāng)”體會,側(cè)重總結(jié)的是“久”即長期性的好處:久則親,久則全,久則通,久則約。在他看來,深入生活不是到一個地方待個十天半月,走馬觀花,而是要長久地住下來。但住下來并非要旁觀生活,而是要參與進去,投身其中,能與群眾一起“共事”。他寫道:“我想在一個村子里和群眾共事能共到走不開的程度,就可以說是和群眾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程度的融洽了?!?/p>

所謂“共事共到走不開”,就是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對于群眾的事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與群眾的關(guān)系可謂“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這是深入生活的最高境界。而當趙樹理對生活熟悉到無以復加,當村民說出上半句話,他便能猜到并能接出其下半句時,他就可以“下筆如有神”了。用他的話說,便是“寫起來一聯(lián)系到就是一嘟嚕,往往會使人產(chǎn)生一點得勁之感”。“得勁”是晉東南一帶的土話,也是趙樹理的口頭禪之一,其意應該是左右逢源,狀態(tài)極佳,大有“能喝八兩喝一斤”之勢?,F(xiàn)在看來,趙樹理“趕任務”能趕出短篇名作《登記》和《“鍛煉鍛煉”》,寫出長篇作品《三里灣》和《靈泉洞》,顯然都與“得勁”有關(guān)。

為什么趙樹理能“深入”到如此地步?原因無他,關(guān)鍵在于他對農(nóng)民愛之深,情之切。當其他人需要來一番“思想改造”才能走近農(nóng)民時,趙樹理卻根本不需要這一過程,因為他本來就是農(nóng)民中人,或者用文學評論家的話說,農(nóng)民已是趙樹理的信仰。因此,在他那里,不但不存在“小資調(diào)”的被改造問題,他還一直懷有某種野心和沖動,想用農(nóng)民文化去改造知識分子文化。他的成就與局限,或許都與他這種明里暗里的“改造”之舉密切相關(guān)。

根據(jù)趙樹理小說《小二黑結(jié)婚》排演的同名歌劇,廣受好評,傳唱至今。圖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上海歌劇院排演的歌劇《小二黑結(jié)婚》。 資料圖片

“不是為了寫作才去體驗生活;惟其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才有許多話要說,說得那么好”

趙樹理也有寫得“不得勁”的時候,尤其是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他的文學作品不太多,即便勉強寫出《套不住的手》《賣煙葉》等短篇,似乎也寫得很吃力,很不得勁,用孫犁的話說,“他的創(chuàng)作遲緩了,拘束了,嚴密了,慎重了。因此,就多少失去了當年青春潑辣的力量”。

趙樹理的“晚期風格”確實令人深思,原因說起來很復雜。趙樹理既是作家,同時又是農(nóng)業(yè)專家,而在他心中,其實他并沒有把前者放在最高位置。尤其是當他“下鄉(xiāng)”之后,寫作之事便退居二線,農(nóng)村工作則成了他心頭的重中之重。康濯曾經(jīng)聽他說過:“寫一篇小說,還不定受不受農(nóng)民歡迎;做一天農(nóng)村工作,就準有一天的效果,這不是更有意義么!”這也就是說,在那個農(nóng)民還缺吃少穿的年代里,趙樹理始終把生產(chǎn)“物質(zhì)食糧”看得更重,它的價值遠在“精神食糧”之上。

而從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大寫英雄人物的主張也給趙樹理造成了不小壓力,帶來了不少困擾。他所熟悉的是舊人、舊事、舊人物,于是“糊涂涂”“常有理”“鐵算盤”“惹不起”才能在他的筆下活靈活現(xiàn),但社會環(huán)境卻要求呈現(xiàn)先進人物的精神風貌。趙樹理告誡青年作者:“不是為了寫作才去體驗生活;惟其是自己的生活,所以他才有許多話要說,說得那么好。認真生活的人不會異想天開地在筆下出現(xiàn)不真實的情況。”他既然會如此開導青年人,本人就更要嚴于律己。

因此,在我對趙樹理的關(guān)注中,還存在一個從“趙樹理方向”到“趙樹理精神”的位移過程。如果說“趙樹理方向”側(cè)重釋放一個作家的引領(lǐng)功能,那么“趙樹理精神”則重在昭示一個知識分子的精神氣質(zhì)。只有讓兩個趙樹理互通有無,讓“方向”和“精神”相互參證,我們對趙樹理的理解才能全面、豐富、細致和深刻起來。

(作者:趙勇,系中國趙樹理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