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呼喚專業(yè)的文學評論
近日,中央宣傳部、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國文聯(lián)、中國作協(xié)等五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出,要開展專業(yè)權威的文藝評論。對于中國網絡文學來說,這個問題顯得非常緊迫。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網絡文學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作家數量和作品數量驚人,網絡文學作品及其衍生藝術形態(tài)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一方面是中國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的興盛與繁榮,網絡文學“出?!碑a生了巨大的國際影響,網絡文學產業(yè)的興盛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另一方面是網絡文學評論的相對滯后,與迅猛的網絡文學發(fā)展勢頭相比,網絡文學評論的隊伍還不夠強,好的網絡文學評論文章還不多,有筋骨、有建樹的網絡文學理論成果依然匱乏。
網絡文學評論為何發(fā)展緩慢
這種局面的造成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由網絡文學自身的特點決定的。我國網絡文學在互聯(lián)網上誕生,在其起步階段,網絡文學是傳統(tǒng)紙媒文學的網絡化,上世紀90年代初,海外留學生網絡文學有鮮明的傳統(tǒng)文學氣息,“榕樹下”時期的網絡文學是按傳統(tǒng)的小說、詩歌、散文來分類的。時至今日,我國網絡文學蔚為大觀,包羅萬象,種類龐雜,最能代表中國網絡文學新形態(tài)的是商業(yè)網站上發(fā)表的具有網絡文化趣味的各種類型化的網絡小說。其特點是注重娛樂性,故事性強,想象力豐富,商業(yè)氣息濃,趣味重于思想,重視好看甚于文學性,重視讀者的反饋,兼?zhèn)鋫€人文學情懷。
網絡文學鮮明的娛樂性、商業(yè)性,相對稀薄的思想性與藝術性,曾讓很多接受20世紀以來現代文學傳統(tǒng)和文學評論傳統(tǒng)洗禮的評論家對之“嗤之以鼻”,對網絡文學各種批評的聲音也曾不絕于耳。學術界往往以現代文學以來新的文學傳統(tǒng)為正統(tǒng),一些學者認為網絡文學是“快餐文學”,是“卡拉OK”,是“麥當勞化的文學”;認為玄幻小說是裝神弄鬼,宮斗小說三觀不正,歷史架空小說在毀滅歷史。作家們對網絡文學批評也很多。這種以精英文學標準輕視、貶低網絡文學的傾向導致之前學術界從事網絡文學評論的人不多。
網絡文學評論發(fā)展緩慢的第二個原因是,網絡文學將趣味性、娛樂性放在第一位,這導致了注重思想性和文學性的傳統(tǒng)文學評論標準很大程度上的失效。一篇在網絡上深受讀者歡迎的小說,在藝術手法上并不復雜,專業(yè)評論家慣用的細讀的審美分析方法很難奏效,文學理論的有效性受到挑戰(zhàn)。對于網絡文學來說,原生態(tài)的在線讀者評論對于作者更為重要,但這些評論多是片段性的、隨性的、感悟式的,少有系統(tǒng)的理論性評價。網絡文學專業(yè)批評需要適應網絡文學的傳播特點,直面網絡文學作品的寫作邏輯,在融合中外文學理論的基礎上對網絡文學做出恰切的解讀,這種及物的、有效的批評對于學院派評論家來說是有難度的。
網絡文學評論對評論家提出的挑戰(zhàn)還在于,網絡小說是復雜的。在類型小說的意義上,它接近通俗文學;在IP產業(yè)鏈條上,它接近大眾文化;在受眾層面上,網絡小說是讀者參與的文學,與更重視作者表達的現當代文學明顯不同;在作者層面上,網絡作家通常是一種謀生的職業(yè),但很多優(yōu)秀網絡作家超越了為生存寫作的層面,自覺追求更高的文學理想;在媒介層面上,網絡文學依托互聯(lián)網而生,有很強的“網絡性”,但又破網而出,以各種IP形式存在;在文學傳統(tǒng)上,網絡文學既有古今中外通俗文學的藝術傳承,也有對現代文學思想與藝術的積極吸收;中國網絡文學的總體基調是娛樂化的爽文,但又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這意味著從事網絡文學評論的門檻很高,對批評者的主體素質提出了高要求,網絡文學評論家要有復雜的藝術譜系支持。
由于我國網絡文學日漸強大的市場影響力,網絡文學作品熱銷及其影視改編引發(fā)熱議,網絡文學有著中國讀者喜歡的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網絡文學日漸引起文壇關注。2011年茅盾文學獎修改評獎條例,首次將網絡文學納入評獎范圍;2014年中國作協(xié)在北戴河組織召開全國網絡文學理論研討會,呼吁要建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大力發(fā)展網絡文藝,隨后國家新聞出版署、中國作協(xié)等部門開始實施優(yōu)秀網絡文學原創(chuàng)作品推介、中國網絡文學排行榜等活動,積極引導網絡文學精品化創(chuàng)作。
與此同時,網絡文學評論“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局面也慢慢有了改觀,網絡文學評論、研究開始升溫。中南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山東師范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大學、西南科技大學、浙江傳媒學院、三江學院、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始設立網絡文學研究機構,多家高校開始開設網絡文學研究課程,招收網絡文學研究方向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中國作協(xié)網絡文學中心、廣東省作協(xié)等單位牽頭舉辦中國網絡文學評論獎?!吨袊鐣茖W》《文學評論》《文藝爭鳴》《文藝理論與批評》《小說評論》《南方文壇》《中州學刊》《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藝術報》《中國文化報》《中國社會科學報》《文藝報》《文學報》等國內重要報刊發(fā)表了大量網絡文學評論、研究文章。自2016年始,已有多個網絡文學研究相關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立項。
與現代文學作家“魯郭茅巴老曹”的經典化相比,與新時期以來莫言、賈平凹、張煒、王安憶、鐵凝、余華、蘇童、格非、遲子建等作家受到文學評論界的深度關注相比,網絡作家作品還少有受到評論家的深入解讀。我們需要接地氣的、能理解網絡文學內在邏輯的、能對網絡文學做出深入闡釋的網絡文學評論,我們更需要對網絡文學規(guī)律進行發(fā)現性的闡釋,需要建構符合中國網絡文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原創(chuàng)性文學理論。
網絡文學評論大有可為
中國網絡文學的繁榮態(tài)勢對評論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網絡文學評論的基礎是進場閱讀。一個好的批評者,一定是一個好的讀者,一個優(yōu)秀的網絡文學評論家,一定是廣泛閱讀、大量閱讀各種類型網絡小說的人。有學者提倡先做網絡文學粉絲讀者,然后做一個學者,這是非常有見地的。網絡小說動輒數百萬字,類型繁多,對網絡文學評論者來說,往往要經數年的閱讀積累才能建立起對中國網絡文學的整體觀感。
其次是更新知識結構。如果從源頭來闡釋中國網絡文學,需要熟讀中國古典通俗文學、中國現代通俗文學、臺港通俗文學、外來通俗小說,需要廣泛了解中外電影、電視劇、動漫、網絡游戲等文化形態(tài)。要熟悉網絡文化,對“爽”“性向”“次元”“融梗”“寵”“虐”“中二”之類的網絡文化詞匯及網絡文學常見手法要充分研究。批評者不僅要有通俗文學及大眾文化的視野,也需要良好的現代文學素養(yǎng),才能對網絡文學做出恰切的闡釋。
其三是更新研究方法。閱讀網絡文學采用常規(guī)細讀的方法可能是不夠的,有學者提出遠讀的方法,還有人提出用人工智能對網絡小說進行“初讀” 。網絡互動留下的各種數據讓網絡文學增加了很多的副文本,運用讀者反應理論,大數據、數字人文的計量學分析等方法既合理又有其可操作性。網絡文學不僅是文學,還是文娛、產業(yè)和文化,需要建立大文學整體觀,打開思維視野,從寫作機制、網絡文化、媒介傳播、文化傳承、社會效益等維度展開,如果只是簡單套用傳統(tǒng)文學評論對網絡文學進行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分析,是難以深入的,甚至會得出網絡文學是“文學垃圾”的結論。
其四是總結網絡文學規(guī)律,建構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網絡文學評價體系不是人為制造的,而是從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是一項重大的工程,需要更多學者的投入和持續(xù)努力。對優(yōu)秀網絡文學作家作品進行評論,對網絡文學創(chuàng)作現象及時梳理辨析,對網絡文學生產、寫作規(guī)律進行有效總結,提出適合中國網絡文學特點的理論,有了這些廣泛的基礎性工作,才能建構有效的中國網絡文學評價體系。
其五是要有世界眼光和未來眼光。中國網絡文學是世界級文學現象,是中國改革開放大國崛起時代的產物。中國網絡文學與好萊塢大片、日本動漫、韓國電視劇被人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奇觀”,這說明大眾文化的興盛與經濟發(fā)展之間有緊密的關系。研究我國網絡文學必須在世界大眾文化的背景中來考察,需要在新的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下來看待網絡文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對我國網絡文學的民族性、世界性和未來性做出深刻的闡釋,才能推進我國網絡文學的良性發(fā)展。
《意見》指出,“壯大評論隊伍,加強中華美育教育和文藝評論人才梯隊建設,重視網絡文藝評論隊伍建設,培養(yǎng)新時代文藝評論新力量”。網絡文學評論的繁榮,核心是網絡文學評論隊伍的建設。我們欣喜地看到,經過學界20多年的開拓,中國網絡文學研究專著已超過百部,國內多家高校開設了相關課程,已有多本網絡文學教材問世。與網絡文學相關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已經超過50項,發(fā)表的網絡文學評論、研究論文已超過4000余篇,相關碩士、博士學位論文已逾200篇。對于未來網絡文學理論批評建設來說,一批年輕讀者尤其是從小讀網絡文學長大的95后、 00后陸續(xù)進入網絡文學評論、研究隊伍,他們對網絡文學的理解少了些前輩學者固有的偏見,多了些認同和新的理解視角。網絡文學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境遇與網絡媒介相遇的產物,網絡文學聚中國民間文學創(chuàng)造力而生,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這一繁榮、豐富的文學形態(tài)也一定會給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建設提供肥沃的土壤。
?。ㄗ髡呦蛋不沾髮W網絡文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