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父子用畫筆傳承紅色血脈 畫家王盛烈、王鐵牛三幅代表作亮相黨史館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一件件生動的美術作品形象地再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光輝歷程。記者注意到,在眾多展品中有三幅畫作來自一對父子,這就是已故現(xiàn)實主義國畫大師王盛烈的代表作《八女投江》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王鐵牛教授的油畫《1959——大慶石油會戰(zhàn)》《上甘嶺戰(zhàn)役》。
■《八女投江》
融入王盛烈濃烈情感
“我和父親的作品能同時在黨史館展出,這確實是一份榮幸,也是歷史的巧合。”王鐵?;貞?,建黨95周年時,他創(chuàng)作的油畫《1929年劉少奇同志在中共滿洲省委》就曾與父親的《八女投江》(上圖)一同在國家博物館展出。而他之所以走上歷史畫這條創(chuàng)作道路,也與父親的潛移默化密不可分。
王盛烈的中國畫《八女投江》是當代美術史中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它根據(jù)抗日聯(lián)軍八位女戰(zhàn)士為了不被敵人活捉而集體投江的真實故事繪制而成,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于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畫面定格在八位女戰(zhàn)士相互攙扶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這一瞬間,把女戰(zhàn)士視死如歸的精神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出來。
王盛烈出生在舊社會,8歲時經歷了“九一八”事變,持續(xù)14年之久的淪亡之痛,使他成為一個堅定的愛國者。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王盛烈興奮地拿起畫筆,畫了很多慶祝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宣傳畫,并親自把這些宣傳畫張貼在街頭。
1949年初,王盛烈參加了原東北抗日聯(lián)軍第三路軍政委馮仲云的抗聯(lián)斗爭報告會,第一次聽到“八女投江”的悲壯故事。八位抗聯(lián)女戰(zhàn)士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讓他十分感動,并決心把她們描繪出來。于是,他開始廣泛地搜集“八女投江”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做了大量素描、速寫等案頭工作,并對歷史資料認真研究、反復推敲,不斷加工修改,最終在1957年完成了這幅作品。
“用中國畫來描繪重大歷史題材,此前幾乎沒有,因此《八女投江》在新中國美術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蓖蹊F牛表示,“有人說這幅作品父親醞釀了八年,但是他自己說,從1931年東北淪陷那一天開始,這件作品就有了它的情感基礎,這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之所以能創(chuàng)作好這幅作品,是投入了自己生命中最艱難的人生體驗和情感?!?/p>
■工人出身讓王鐵牛
對大慶題材情有獨鐘
受父親王盛烈和母親呂復慧兩位美術教育家的影響,王鐵牛從小喜歡畫畫,也顯示出了過人的天賦。但藝術這條路,王鐵牛走得并不輕松。
他18歲就下鄉(xiāng)插隊,1972年抽調回城,成為沈陽電器開關廠的一名車工。“那時候廠里經常開展勞動競賽,我每天起早貪黑地工作,常常翻倍完成生產定額。”工作之余,王鐵牛背著畫板到處寫生,有時候就在車床后面給工友們畫速寫,還負責廠里的板報工作。
1977年春,還是一名普通工人的王鐵牛創(chuàng)作了油畫《周總理和大慶工人》,并幸運地入選了當年的全國美展。正是對工人生活的熟悉,幫助他走上了藝術道路,也讓他和大慶題材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7年,王鐵牛受邀為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創(chuàng)作作品。他利用這次機會,全方位實地考察了大慶油田的開發(fā)創(chuàng)業(yè)歷史,不僅深入到石油工人中間,還與鉆井隊老隊員座談,了解那些艱難歲月中的感人事跡,并盡可能地收集創(chuàng)作所需的人物、環(huán)境、道具等第一手形象和物品資料,創(chuàng)作了油畫《千軍萬馬會師大慶》。
2019年,當他接到為建黨百年創(chuàng)作美術作品的任務時,主動選擇了大慶題材?!盀榱诉@次創(chuàng)作,我再一次走進大慶,畫石油工人肖像,參觀鐵人紀念館和當年油田的歷史遺跡,并反復觀看相關紀錄片,尋找適合的視覺形象?!焙芸欤碌膭?chuàng)作思路逐漸在他腦海中清晰起來,從動筆到完成,僅用了兩個月的時間。
“《千軍萬馬會師大慶》偏重場景刻畫,而這一次的《1959——大慶石油會戰(zhàn)》(上圖)更注重形象塑造。”在長6.8米、高3米的畫作上,早春的東北大地白雪皚皚,鉛灰色的天空與遙遠的地平線之間,橫過一道清晨的曙色,中東鐵路一個沉寂許久的俄式小火車站——薩爾圖,成為一個歷史交匯點。畫面中央,王進喜帶領的一支創(chuàng)業(yè)大軍正從祖國各地趕來,他們是石油工人隊伍、成建制轉業(yè)的軍人、石油科研院所的工程師和大學畢業(yè)生們。
王進喜手里拎著的馬燈、自行車車把上掛著的網(wǎng)兜、工人腰間別著的搪瓷缸子……這些細節(jié)都經過王鐵牛的認真考證和推敲,他強調,“歷史畫一定要還原歷史的真實?!本瓦B畫面中伸向天際的老楊樹,也源于他在大慶拍攝到的真實場景。為了讓畫面更具動感和層次,他讓鮮紅的旗幟在寒風中舞動,蒸汽機車的車頭噴出朵朵白煙,遠處的起重機正舉起高高的臂膀進行吊裝作業(yè),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zhàn)就此拉開了序幕。
“在繪制過程中,我的腦海里不斷浮現(xiàn)出俄羅斯藝術大師的作品,蘇里科夫的《近衛(wèi)兵臨行的早晨》《女貴族莫洛卓娃》,列賓的《庫爾斯克省的禮拜行列》,深沉、凝重、廣闊的視野和宏大的氣勢,始終是我喜歡追求的藝術感覺。”曾在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留學的王鐵牛深受俄羅斯現(xiàn)實主義學派的影響,他筆下的老一輩石油人眼神堅定、步伐有力,在艱苦歲月中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呼之欲出。
■赴朝鮮考察三次
繪制抗美援朝題材
走在黨史館的展廳中,不少觀眾被油畫《上甘嶺戰(zhàn)役》(上圖)深深震撼,這幅長6.75米、高3米的作品,將志愿軍戰(zhàn)士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精神永遠留在了美術史上。
1950年出生的王鐵牛,是聽著黃繼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跡長大的。1978年,在同時接到高考錄取通知書和入伍通知書時,他毅然選擇了參軍。1982年,在部隊文工團工作的王鐵牛曾參與過抗美援朝題材話劇《彭大將軍》的排演繪景工作,那是他第一次用畫筆描繪這段歷史。
1991年,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籌建時,請王鐵牛等7位畫家創(chuàng)作一件長132米、高16米的巨幅油畫《清川江畔圍殲戰(zhàn)》。為此,他們赴朝鮮考察半個月,訪問了8個城市?!拔覀儏⒂^了抗美援朝昔日的戰(zhàn)場、平壤的祖國解放戰(zhàn)爭勝利紀念館、板門店的三八線……對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有了全面的了解,對朝鮮戰(zhàn)場的實景、志愿軍的形象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彼€找來相關書籍、史料、影像資料深入研究。經過兩年的創(chuàng)作,這件作品全景式地描繪出志愿軍成功堵截企圖南逃的美國侵略者的場景,廣受好評。十幾年前,他又受南京軍區(qū)之邀創(chuàng)作了《上甘嶺·1952》。12年的軍旅生涯和幾次相關創(chuàng)作經歷,都為王鐵牛這一次繪制《上甘嶺戰(zhàn)役》設下了伏筆?!拔业哪繕耸羌纫憩F(xiàn)志愿軍戰(zhàn)士的英雄形象,又要很好地展示上甘嶺戰(zhàn)役的宏大空間環(huán)境,力圖較全面地展示戰(zhàn)役級的戰(zhàn)爭圖景?!?/p>
“戰(zhàn)斗雙方都投入了數(shù)萬兵力,在3.7平方公里范圍內激戰(zhàn)43天,傾瀉了數(shù)萬噸的彈藥,可以想象,上甘嶺的土地沒有一寸是完整的,所以我在畫面上著重表現(xiàn)了焦土滿山、樹木盡毀的景象,突出戰(zhàn)爭的激烈?!眹@坑道戰(zhàn)這一特點,王鐵牛構思了志愿軍戰(zhàn)士堅守陣地為主要情節(jié)的畫面,設計了壕溝沿山坡蜿蜒極遠的多層次布局,充分利用煙火渲染氣氛,營造出宏大的戰(zhàn)爭場景。
“軍人出身是我的優(yōu)勢,畫面中主要人物的戰(zhàn)術動作都是我自己做模特,請家人拍攝后用于參考?!睂χ驹杠姂?zhàn)士的衣著、裝備和武器,他也都一一考證,力求做到基本準確?!叭宋镄蜗笤O計是整個創(chuàng)作的重中之重,如何把志愿軍戰(zhàn)士們勇敢向前、不畏犧牲的英雄主義精神刻畫到位,是我努力追求的?!?/p>
從《八女投江》到《上甘嶺戰(zhàn)役》,再到《1959——大慶石油會戰(zhàn)》,王盛烈、王鐵牛父子兩代人用畫筆接力,描繪出建黨百年來一個個難忘的歷史瞬間?!拔液透赣H都是共產黨員,我們的藝術都要為國家服務?!蓖蹊F牛深情地說,“父親的藝術方向就是我的藝術方向,這是一種有血緣的傳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