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山的暖色
4月,去銅鼓山登高。
銅鼓山在重慶市榮昌區(qū)東北,海拔不過600米,卻雄偉險峻,古樹參天。其銅鼓山寨,于清嘉慶五年建成,又名天全寨,依勢建街筑樓,遮天蔽日,獨秀于皚皚白云中。
銅鼓山,平和、素凈、淡雅,卻掩飾不住它厚重、沉穩(wěn)、大氣的風韻。
春日登銅鼓山,惠風和暢,空氣清新,鳥語呢喃,花香馥郁,“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4月的芳菲,依然令人心醉神迷。
但更令人心旌搖曳的是那漫山遍野的一蓬蓬長勢喜人的花椒樹,“目前,劉驥村花椒產業(yè)基地達5000余畝。通過產品銷售、務工收入和集體經濟收益分紅等方式,花椒產業(yè)每年可為劉驥村村民增加收入600余萬元,越來越多的村民依靠花椒產業(yè)走上致富路”。隨同我們一同上山的劉驥村第一書記韋永華興致勃勃地介紹道。
韋永華是重慶市檢察院派駐劉驥村的第一書記,兩年多的脫貧攻堅戰(zhàn),韋永華從“橄欖綠”到“檢察藍”,始終保持著部隊轉業(yè)時的軍人本色,“這個村是以解放初期在解放銅鼓山的一場剿匪戰(zhàn)斗中英勇犧牲的劉驥連長名字命名的,如果不讓劉驥村甩掉市級貧困村的帽子,怎么對得起英雄‘劉驥’的名字?!?/p>
如今早已走出貧困村的劉驥村,一座座山崗上,滿眼翠綠的九葉青花椒林在陽光下顯得格外精神。昔日的荒坡經過宜機化整治后已成了花椒基地。我們輕吻花椒,感受著別樣的新鮮氣息,味道很美,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花椒自古以來便是家庭烹飪中的主要調料,也有驅寒除濕的功效,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中明確指出“其味辛而麻”的特點。明代于謙也曾寫道“乍吃黃連心自苦,花椒麻住口難開”。重慶霧氣濃,濕氣也重,故重慶人喜歡麻辣的調料,花椒自然成了重慶人的最愛。
沿山繼續(xù)上行,又見無數城門碉樓,依懸崖峭壁立于東西南北,俯視山下,睥睨群峰。古城碉樓遺址可尋,僅南門之城墻便牽出一段可歌可泣的解放軍剿匪戰(zhàn)斗的英雄故事:
1949年12月7日,榮昌獲得解放,但潛伏下來的國民黨特務不甘心失敗,勾結國民黨殘余勢力和土匪,借助銅鼓山的險要地形,以圖顛覆我新生的人民政權。
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zhàn)軍第3兵團第12軍35師師長李德生獲悉這一匪情后,立即組織所部103團,聯(lián)合地方武裝,聚殲山上匪徒。
1950年2月12日凌晨,總攻戰(zhàn)役打響, 103團全體指戰(zhàn)員如利刃從北面插入古堡寨墻,當天銅鼓山南門、西門、北門和獅子坡碉樓和銅鼓大王廟土匪的“指揮部”均被我軍占領。
此時,103團二營連長劉驥正向山寨內的殘余土匪展開政治攻勢。狡猾的敵人表面放下武器,卻暗中掏出槍向劉驥開槍,劉驥當場壯烈犧牲。這位身經百戰(zhàn),曾參加過渡江戰(zhàn)役、三大戰(zhàn)役等戰(zhàn)斗,榮立過軍功的連長,不幸在這場剿匪戰(zhàn)斗中犧牲,將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了銅鼓山上。同時犧牲的還有曹長有、劉拴兔排長和數名戰(zhàn)士……
戰(zhàn)斗勝利后,村民們吃水不忘挖井人,將銅鼓山寨一帶更名為劉驥村,還專門建起一座莊嚴肅穆的英烈園。開園當年,英烈園就被重慶市委、市政府命名為首批“重慶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一位當年親眼看見剿匪、如今已年逾古稀的老農告訴我們,“當時,烈士們的遺體就安葬在銅鼓山寨南門旁。那場戰(zhàn)斗,你讓我講,我可以講個幾天幾夜?!彼肿院赖匮a充到,“我是那場戰(zhàn)斗的見證者,解放軍真勇敢呀!”
韋永華帶著我們走進銅鼓山英烈園,踏上99級石階,緩緩走到烈士紀念碑前?!般~鼓山剿匪犧牲烈士永垂不朽”!這是前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將軍當年親筆題寫的碑文,鮮紅的13個雕刻的大字在春陽下熠熠生輝,為銅鼓山增添了一縷輝煌的色彩。
紀念碑下雕刻有劉驥和曹長有、劉拴兔三位英烈持槍的英姿,一個個英俊剛毅,充滿了英雄之氣?!般~鼓山剿匪戰(zhàn)斗簡介”碑文記錄了當年那場剿匪戰(zhàn)斗的經歷,將永載史冊,煌耀人間。碑文下擺放著人們前來吊唁英烈的一簇簇潔白的鮮花,寄托哀思,激勵前行。
英烈園旁的山地上種了上萬畝的映山紅、桃樹、柚子、花椒,他們簇擁著紀念碑,把人間最美的青綠和鮮花獻給英烈,以這種樸素和純潔的形式來紀念和感懷烈士。是他們的英魂護佑著銅鼓山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護佑著勤勞質樸的山民和他們的子子孫孫,才有了這美麗的藍天和潔凈的空氣,才有了這豐饒的土地和茂盛的農田,才有了劉驥村大踏步奔向幸福的最暖心的色彩。
登高銅鼓山,是一次靈魂的凈化,是一次精神的洗禮,是一次與英雄貼心的對話,是一次生命的升華,也是我們不忘初心的一次再出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