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聚焦2021年度國際布克獎短名單
來源:文藝報 | 高 銀  2021年05月07日07:55
關鍵詞:國際布克獎

倫敦時間4月22日,2021年度國際布克獎短名單揭曉。入圍的六部作品是:達維德·迪奧普的《靈魂兄弟》、埃里克·維亞爾的《窮人的戰(zhàn)爭》、本杰明·拉巴圖特的《當我們停止理解世界時》、瑪麗安娜·恩里克斯的《在床上吸煙的危險》、瑪麗亞·斯捷潘諾娃的《記憶記憶》與奧爾加·拉文的《雇員》。

達維德·迪奧普(David Diop):

《靈魂兄弟》(At Night All Blood Is Black)

一個多世紀以來,形形色色的作家以各自的方式創(chuàng)意書寫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恐怖與苦難。如今,塞內加爾裔法國小說家、18世紀文學專家達維德·迪奧普(1966年- )的戰(zhàn)爭小說《靈魂兄弟》為古老的一戰(zhàn)文學帶來全新視角與別樣敘事策略。作家將戰(zhàn)爭小說與寓言、神話結合在一起,向讀者訴說著一戰(zhàn)中法國軍隊里鮮為人知的西非塞內加爾裔步槍手的故事?!鹅`魂兄弟》法語版曾獲2018年“龔古爾中學生獎”。由于該獎項由全法中學生代表選出,故其獲獎作品在法國往往比龔古爾獎獲獎作品更受歡迎。

中文小說名《靈魂兄弟》源自法語原作標題(Frère d'ame),英文版書名可直譯為“晚上所有的血都是黑的”,語出小說第三章最后一句話(“At night, all blood is black”)。相較之下,筆者更傾向于英文版標題,因其除強調戰(zhàn)爭血腥暴力的本質外,還用“黑色”一詞凸顯出小說的種族主義、殖民主義主題?!办`魂兄弟”側重于對塞內加爾裔主人公阿爾法·恩迪亞內心世界的描寫與精神層面的剖析。在一戰(zhàn)戰(zhàn)場上,敘述者失去比親兄弟還親的兒時摯友馬登巴后就失去了靈魂,淪為戰(zhàn)爭機器與連環(huán)殺手。每次沖鋒陷陣時,他都要仿照好友慘死場景舉行野蠻殺戮儀式,剖開德軍士兵的肚皮,砍斷對方握槍的手后,最后將步槍與手作為戰(zhàn)利品帶回法軍營地。敘述者觀察到,夜晚德國士兵流出的血與當初馬登巴的血一樣都是黑色的。馬登巴是阿爾法最初走上戰(zhàn)場的原因,如今也成為他不宜留在前線的癥結所在。被送往后方醫(yī)療機構的阿爾法在小說結尾強奸了弗朗索瓦醫(yī)生的女兒。此舉既是性侵行為又是戰(zhàn)爭行為,既是對女性的攻擊又是對法國殖民者的復仇,具有多重闡釋空間。裹挾著種族主義與殖民主義的戰(zhàn)爭就這樣抹殺了人性,扭曲著靈魂。迪奧普在這部短小精悍、震撼人心的法語小說中,首次以西非塞內加爾裔士兵為敘述者及主人公,豐富了一戰(zhàn)文學的主題與表現(xiàn)形式。

埃里克·維亞爾(éric Vuillard):

《窮人的戰(zhàn)爭》(The War of the Poor)

《窮人的戰(zhàn)爭》是入圍本次決選名單的另一部法語小說。這部以16世紀德意志農民戰(zhàn)爭為背景的非虛構類文學作品是法國作家、電影導演埃里克·維亞爾(1968年-)的近作。它描繪了宗教改革時期德國激進派神學家托馬斯·閔采爾(約1489-1525年)波瀾壯闊的一生。維亞爾曾執(zhí)導過兩部電影,著有10部小說,榮獲過包括法國最高文學獎項龔古爾獎在內的多項大獎??缃缟矸菁胺伞⒄螌W與歷史學教育背景對維亞爾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深遠。他在寫作歷史小說時不斷進行“知識考古”,用歷史學家的視角將故事碎片拼接粘合,以凝練辛辣的語言向讀者展示出如電影鏡頭般的重大歷史時刻,邀請讀者直達歷史大幕背后重新審視事件,并思考其與當下的關聯(lián)。

《窮人的戰(zhàn)爭》涉及信仰、理想、宗教、腐敗,以及人類精神與肉體的解放等主題。維亞爾通過文學想象將幾個世紀以來各大洲自由思想與激進主義之間的節(jié)點連接起來,讓讀者思考二者的聯(lián)系。碎片化敘事要求讀者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散落在文本中的觀點首尾相連。這個過程恰似讀者對歷史空白的創(chuàng)意想象。事實上,與閔采爾的神學觀相比,維亞爾似乎更關心普遍意義上的壓迫與反抗。閔采爾與德意志農民起義者是歷史上第一場窮人戰(zhàn)爭的代表,他們是平民運動的先驅。作品透過過去的哲學、歷史與政治審視當代社會,想要傳達的觀點是現(xiàn)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要為公平正義與美好未來努力奮斗。2019年1月,維亞爾決定提前出版《窮人的戰(zhàn)爭》法文版,也是為了與2018年法國草根階級與中產階級掀起的“黃背心運動”相應和。歷史與現(xiàn)實隔得那么遠又離得那么近,維亞爾的作品無疑是對“歷史小說與現(xiàn)實脫節(jié)”論調的有力駁斥,也是作家對傳記類非虛構文學體裁的創(chuàng)新。

本杰明·拉巴圖特(Benjamín Labatut):

《當我們停止理解世界時》(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與《窮人的戰(zhàn)爭》一樣,智利作家本杰明·拉巴圖特(1980年- )的入圍作品《當我們停止理解世界時》也是一部基于歷史的非虛構類文學作品。小說難以用傳統(tǒng)文學體裁定義,作者在類似于傳記的歷史想象中,討論科學發(fā)現(xiàn)、道德,以及天才與瘋狂邊界的問題。拉巴圖特亦虛亦實地講述著20世紀初著名科學家、數(shù)學家的故事,從弗里茨·哈伯、埃爾溫·薛定諤、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到維爾納·海森堡等。這些人有著無與倫比的天才卻又眾叛親離陷入孤立無援、精神失常的境地,他們的一些發(fā)現(xiàn)極大地改善了人類生活,另一些則把大眾引向極度混亂與痛苦深淵。《當我們停止理解世界時》是拉巴圖特首部被翻譯成英文的作品。

全書共五章,每章講述一個故事,五個故事彼此聯(lián)系形成有機整體。前三章故事篇幅相對較短。第一章回溯人工染色素普魯士藍的發(fā)明,介紹一戰(zhàn)中的芥子毒氣與大屠殺;第二章有關愛因斯坦與卡爾·史瓦西,愛因斯坦驚嘆于后者能速解出廣義相對論方程的第一個嚴格解;第三章提到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的數(shù)學天賦與偏執(zhí)、流亡放逐及最終與研究界的完全隔絕,以及日本數(shù)學家望月新一。前三章為第四章即作品主體部分做好鋪墊,引出量子力學領域的學派之爭,即哥本哈根學派的矩陣力學與以薛定諤為代表的波動力學一決高下的故事。在第四章中,作品的事實與虛構部分達到平衡,敘事節(jié)奏漸趨緩和。最后一章以敘事者與鄰居的對話象征性總結前文。鄰居以前是數(shù)學家,他告訴作者某些柑橘類果樹死亡方式特殊——“垂死之際,它們結出數(shù)不勝數(shù)的果子。當果實全部成熟,所有樹枝在累累碩果的重負之下紛紛折斷。數(shù)周后,滿地都是腐爛的檸檬。死前如此生機勃發(fā)實屬異端。”這段話揭示出作品西班牙語原著標題《可怕的繁茂》(Un Verdor Terrible)背后的深意。拉巴圖特借小說探討人類思想的極限,以及超出極限后的瘋狂與毀滅、混亂與死亡。

瑪麗安娜·恩里克斯(Mariana Enríquez):

《在床上吸煙的危險》(The Dangers of Smoking in Bed)

除《當我們停止理解世界時》外,阿根廷女作家瑪麗安娜·恩里克斯(1973年- )的《在床上吸煙的危險》是短名單上的另一部西班牙語作品。近年來,在拉美文壇涌現(xiàn)出一批像恩里克斯一樣的“70后”女作家,如薩曼塔·施維伯林、莉娜·梅魯安·博扎等,她們以恐怖小說的形式來重新解讀傳統(tǒng)文學主題。究其原因,以恩里克斯為代表的“70后”阿根廷女作家成長于1976至1983年間軍事獨裁政府的“國家恐怖主義”與男權沙文主義社會不斷惡化的“慢性暴力”(slow violence)之中。因此,她們拒絕對拉美生活經歷的浪漫化和非歷史性敘述,選擇用恐怖小說書寫恐怖,揭露阿根廷社會各階層中普遍存在的針對女性的性暴力、謀殺與家庭暴力。恩里克斯本次入圍短名單的《在床上吸煙的危險》就是這樣一部女權主義短篇恐怖小說故事集。

故事中的敘述者或主角均為女性,從青少年到癱瘓在床的老婦不一而足,在《眺望臺》(“The Lookout”)中甚至是人鬼混合。然而,真正讓人感到恐怖的并非所謂的鬼怪,而是女主人公們難以言說、持續(xù)不斷、無處不在的痛苦,以及她們共有的弗洛伊德式憂郁癥。小說集同名短篇《在床上吸煙的危險》中的女主角葆拉即如此。她是恩里克斯筆下的典型人物——生活環(huán)境怪怖、精神苦悶的城市中產階級。一身病的葆拉租住在小公寓中,過著無性無愛無人陪伴的生活。早春某夜,她被焦糊味熏醒,后來得知那是因為街角一間公寓失火,一位癱瘓在床的老婦因此葬身火海。正是在這位愛抽煙的老婦熟睡之際,手上燃著的煙頭引發(fā)了悲劇。葆拉也有在床上吸煙的習慣,老婦的前車之鑒未能讓她意識到“在床上吸煙的危險”。她反而想用煙頭把被子燒出一個個破洞,把被子罩在臺燈上在臥室房頂投射出星星般的光束。至此,火似乎不是破壞力與生命的剝奪者,反而成為美好與主體性的化身。葆拉這種“玩火”的行為也許是想以自己的方式尋求與老婦同樣的解脫,畢竟她作為公寓里最后的活物也許不久后也會死去,彌漫在公寓里無法散去的臭味可能來自于主人公體內而非外部。

瑪麗亞·斯捷潘諾娃(Maria Stepanova):

《記憶記憶》(In Memory of Memory)

猶太裔俄羅斯女詩人、作家瑪麗亞·斯捷潘諾娃(1972年- )同恩里克斯一樣,也是一位在社會巨變中成長起來的“70后”女作家。20世紀俄羅斯動蕩的歷史給斯捷潘諾娃的生活及文學創(chuàng)作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队洃浻洃洝肥且徊考⑽?、小說、回憶錄、游記、文學批評與歷史文獻于一體的新類型文學作品。作者在書中追憶家中四代猶太裔俄羅斯人的生活,從19世紀80年代外曾祖母薩拉·金茨堡出生到2015年左右蓋拉姑媽去世共130年間的家史。盡管圍繞著外曾祖母薩拉有許多未解之謎與記憶空白,但斯捷潘諾娃并不把她當成虛構人物處理,用文學想象賦予她清晰實體。這也體現(xiàn)出作者對待家史、對待記憶的態(tài)度。

一家乃至一國如何處理過去一個世紀的歷史事件,這是《記憶記憶》的一個主題,也是當代俄羅斯文化生活的普世話題。正如作品名所暗示的那樣,小說是緬懷記憶的悼詞。斯捷潘諾娃說從10歲起就開始著手《記憶記憶》的創(chuàng)作,因為感到自己有義務保護家中堆積如山的歷代祖先遺物,保存零碎的家族趣聞軼事,更因為她迫切想從20世紀俄羅斯歷史的災變說敘事中把家人的故事?lián)尵瘸鰜?。于是,她閱讀死去親人的信件,整理人去樓空的公寓,探訪祖先故居,在檔案中尋找先人遺跡。在這個過程中,她雖然挖掘到家人的故事、謊言、失敗、恐懼與悲傷,但最令她著迷的是歷史對探訪者的拒斥。歷史的不可知性在斯捷潘諾娃尋訪祖宅的片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薩拉托夫市,她在同事幫助下找到外曾祖父家祖宅。斯捷潘諾娃欣喜若狂地用雙手撫摩磚墻,憑借想象感到與祖宅緊密相連。但是,一周后,同事告訴她當時找錯了地方。對此,斯捷潘諾娃在書中寫道“這就是我所知的關于記憶的一切”。雖然消息來源并不可靠,記憶也具有不可知性,作家依然繼續(xù)著追憶之旅。因為對她來說,擁抱歷史是為了掙脫記憶令人窒息的束縛。斯捷潘諾娃在作品最后引用詩人米哈伊爾·格龍納斯的詩句“忘卻就是生存的開始”來說明寫作不僅是作家通過文學生產重構記憶的過程,更是創(chuàng)傷治療、活在當下的開端。

奧爾加·拉文(Olga Ravn):

《雇員》(The Employees)

與斯捷潘諾娃一樣,丹麥女詩人、小說家奧爾加·拉文(1986年- )也對自己的入圍作品《雇員》進行了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這也是該小說最顯著的特征。故事發(fā)生在22世紀一艘名為“6000號”的宇宙飛船上,小說由百余份飛船工作人員接受職場委員會面談訪問后整理的個人陳述匯編而成。作品圍繞飛船上的員工展開,他們中有人類也有類人機器人。全體人員在遠離地球的浩渺中執(zhí)行任務,尋找新世界與生命體。最終,機組成員在名為“新發(fā)現(xiàn)”的星球上找到雖然靜止不動卻明顯有生命跡象的奇怪物體。飛船上的所有雇員,無論是人類還是類人都對這些物品產生依戀并由此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職場委員會由此發(fā)起一項歷時18個月的研究,調查機組人員的工作狀態(tài)。管理者基于研究結果設計出的方案是清除類人員工,此舉遇阻后又想完全關閉“6000號”飛船。

這部科幻小說的完整標題《雇員:22世紀職場小說》顯然會引發(fā)讀者關于未來工作的遐想,但小說更多的是關于生活本身的思考。作品從人類情感與本體論層面討論何以為人的問題,同時辛辣地批判受工作與生產率支配的現(xiàn)代生活。管理者希望雇員如機器齒輪般,只關注自身職責與功能,不去考慮人類與類人的區(qū)別?!靶掳l(fā)現(xiàn)”星球上奇怪的物體只是引發(fā)飛船全體工作人員生存危機的導火索。當人類與類人并肩在密閉空間內工作時,他們時刻都在思考生命的本質,人類與類人的區(qū)別。許多員工因身份邊界感日益模糊而無法正確看待二者的差異,甚至有人類員工詢問面試者文件中是如何記錄自己身份的。由此可見,這部未來主義科幻小說講述的并不僅僅是太空探索的故事,它還向讀者展現(xiàn)出本體論的主題。拉文在小說中描繪的灰暗遠景也許并不是遙遠的未來,也可能就是當代工作場所。2019年年底開始不斷發(fā)酵的美國亞馬遜公司倉庫工人抗議非人工作環(huán)境的情況就是一例,一些倉庫工作人員甚至發(fā)出“我不是機器人”的怒吼。 由此可見,拉文的22世紀職場小說《雇員》對讀者反思21世紀職場中的種種弊病,重新審視人類與工作的關系,思考人何以為人的本體論命題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本屆評委會主席、文化歷史學家露西·休斯-哈利特代表五人評委會發(fā)言,公布上述作品提名理由,“獲獎作家對英語世界讀者來說是有待發(fā)現(xiàn)的新聲音。入圍短名單的作品是對傳統(tǒng)文學體裁的顛覆,它們在形式、內容與敘事視角上均有創(chuàng)新”。結合上文作者及作品簡介,我們可以歸納出2021年度國際布克獎決選名單入圍作家及其作品的整體特征:一、復合式新類型文學作品的體裁融合(genre-bending)成為作家文學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與后現(xiàn)代復雜經驗書寫的重要選擇,它為作者帶來巨大創(chuàng)作自由的同時也是對傳統(tǒng)敘事策略的解構;二、“70后”與“80后”作家依然是國際布克獎獲獎作家群體的中流砥柱,自2019年起,短名單提名作家中“70后”“80后”作家連續(xù)三年人數(shù)過半;三、文本篇幅整體呈下降趨勢,今年入圍短名單的作品平均頁數(shù)首次跌破200頁大關,其中最短小精悍的《窮人的戰(zhàn)爭》僅80頁,互聯(lián)網多媒體時代“短閱讀”的流行也許是背后的原因之一;四、作品是作家通過文學想象與創(chuàng)造溝通個人記憶與集體意識、連接歷史與當下的橋梁。引用拉巴圖特的小說名,當我們停止理解文學時,我們就將停止理解世界。

6月2日,國際布克獎頒獎禮將在考文垂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