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華:如何面對當下文學批評的困局
當下的文學研究和批評,被一種巨大或莫名的迷茫所籠罩,既沒有方向感,也缺乏有力的理論和方法。這種狀況已經持續(xù)了許多年。雖然文章照樣發(fā)表,學術刊物照樣出刊,但有影響、有力量、有創(chuàng)造性的著述鳳毛麟角。維持這種局面的主要“學術杠桿”,是“項目”和各種評估“指標”在起作用。這是文學批評和研究界的現狀,這種學術體制的問題日益顯示出來,但仍然以慣性的方式滑行空轉,并且是“學術生產”最強大的控制力量。這是學界沒有言說的共同苦衷。文學批評自身存在的問題,在1980年代中期就開始被提出,甚至有人用“危機”來概括。幾十年過去之后,這種困境不僅沒有緩解,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從批評的角度說,許多年以來,學院批評已經成為主流。另一方面,學院批評經過制度化,也逐漸沒落。背離了當初“拒絕庸俗社會學強侵入”的初衷,越來越千篇一律,無論腔調還是文風,枯燥乏味。這樣的文章什么都有,有哲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版本學、文獻學等等,就是沒有文學。因此,我們已經到了非改變批評現狀的時候。2020年,青年批評家岳雯說:“回望這十年,我們的生命被文學批評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我們在不同的文學會議上相遇,或唇槍舌劍,或秉燭夜談;我們秉筆疾書,是深海采珠,也是為未來的文學史留下一份備忘。通過文學批評,我們想要召喚出更好的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也在尋找一個時代的根本性難題,并試圖與之對話。有的時候,我們雄心勃勃,‘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的時候,我們陷入間歇性虛無,不信任手中的文字能創(chuàng)造更好的世界。”兩代批評家,無論是丁帆批評的“學院批評家”的價值混亂,背離了文學批評的真理性原則,還是岳雯感同身受的迷茫與虛無感,都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當下文學批評面臨的真實困境。這個困境不只是他們個人的,也是當下文學批評整體性的。我當然也概莫能外。
我也試圖找到一條能夠緩釋這一困惑的道路或方向,但一直不得要領。我們知道,從1980年代初開始,向西方學習業(yè)已成為宏大的時代潮流,西方繁復的文學觀念和方法,極大地開闊了我們的文學視野,也以鏡像的方式呈現了我們的文學位置。但是,許多年過去之后,源于西方文學基礎產生的文學理論,也遇到了他們自身的糾結或難題。因此,西方文學理論在闡釋文學共通性問題的時候,確有明快和通透的一面,但是,任何國家民族的文學,也總會有其特殊性。面對“特殊性”的時候,僅憑西方文學理論往往捉襟見肘詞不達意。早在1990年代,曹順慶就提出了中國文論“失語癥”的問題。曹順慶對“失語”的解釋是:“我們根本沒有一套自己的話語,沒有一套自己特有的表達、溝通、解讀的學術規(guī)則。我們一旦離開了西方文論話語,就幾乎沒有辦法說話,活生生一個學術“啞巴”。因此,當下的中國文論不能有效地解決文學批評問題。二十多年過去之后,這個問題不僅沒有解決,而且愈演愈烈。于是,從實用性的角度考慮,我經常向古代文學研究者的方向張望,希望能夠從他們從事的研究中汲取新的資源和方法。特別是身邊一些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學者的研究成果,常常讓我耳目一新深受啟發(fā)。古典文學研究界的文論研究——尤其是古代詩學研究,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這些學者的具體研究不是空泛地站在云端說話,而是發(fā)掘了相當豐富的、值得當代文學批評實踐吸收的本土理論話語資源。
在這方面,我覺得文學創(chuàng)作做得比文學批評好。比如先鋒小說家余華、格非等,他們適時地放棄了純粹的先鋒文學立場,重新回到了正面寫小說和講故事的方式。當然,這個“回歸”,已經不是原來的現實主義,而是綜合了古今中外各種表達手段。如果沒有這個過程,他們就不是今天的余華、格非。特別是莫言,一再強調作家是個“講故事的人”。剛剛出版的《晚熟的人》,表面上他沿用了明清白話小說或世情小說的外殼,將今天熱氣蒸騰的鄉(xiāng)土生活用故事的形式呈現出來。但無須我們辨識,那里已經融匯了諸多現代小說的各種筆法。舊小說大多章回體,多為世情風情,寫洞心戳目的男歡女愛家長里短,而且到關節(jié)處多是“欲知后事,且聽下回分解”的賣關子。為的是勾欄瓦舍的“引車賣漿者流”下次還來,說到底是一個“生意”。讀《晚熟的人》,我總會想起京劇《鎖麟囊》。這出戲故事很簡單,說的是一貧一富兩個出嫁的女子,偶然在路上相遇,富家女同情貧家女的身世,解囊相贈。十年之后,貧女致富而富女則陷入貧困之中。貧女耿耿思恩,將所贈的囊供于家中,以志不忘。最后兩婦相見,感慨今昔,結為兒女親家。戲劇界對《鎖麟囊》的評價是:文學品位之高在京劇劇目中堪稱執(zhí)牛耳者,難得的是在不與傳統(tǒng)技法和程式沖突的情況下,妙詞佳句層出不窮,段落結構玲瓏別致,情節(jié)設置張弛有度。聲腔藝術上的成就在程派劇目中獨居魁首,在整個京劇界的地位亦為舉足輕重。《鎖麟囊》是翁偶虹編劇于1937年,現代“愛美劇”已經名聲大噪。但舊戲新編依然大放異彩。但話又說回來,《鎖麟囊》在戲劇界還是被認為是“傳統(tǒng)”劇目,其原因大概還是舊瓶裝舊酒,情節(jié)不外乎世事無常但好人好報的傳奇性。但《晚熟的人》看似有“白話小說”或世情小說式路數,但它是“舊瓶裝新酒”,小說的觀念不是傳統(tǒng)的,也不是西方的,它是現代的。
如是我想,如果我們的文學評論,也能夠回過頭來,向傳統(tǒng)文論學習,一定會有新的氣象?,F在大家經常議論胡河清的評論,就是因為胡河清在熟悉現代西方文論的情況下,能夠結合本土的文學理論資源,對文學作品或潮流現象,做出具有本土性的闡釋。所以他獨樹一幟。當然,造成文學評論今天這樣的現狀,有多重原因。學科間的不對話,是一個重要原因。比如所謂的文學理論,文藝美學,都是高高在上的學科。他們每天談天上的事情,宏大又神秘。但是,值得懷疑的是,這么多年,這些學科究竟有什么發(fā)展?他們?yōu)槲膶W批評提供什么樣的新的知識和可能?他們對當代文學的現狀有多少了解?如果文學理論不能為闡釋當下文學提供新的話語,創(chuàng)造新的范式,那么,這樣的理論只能淪為課堂知識學。我們從未企望文學理論一定要切合批評實踐,它有其“無用性”,但理論如果只是一味地空轉,可能我們就不再需要它。當下的文學世界,早已不是理論家的世界,無論“耶魯四人幫”還是杰姆遜等,他們都是批評家,他們都有具體的闡釋對象,他們沒有離開具體的闡釋對象說話。這是需要理論研究者注意的。
2020年11月9日,在微信里看到四川大學要在線上討論金惠敏的“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時,我大喜過望——終于有文學理論內部的學者檢討和批評文學理論的問題了。我和金惠敏曾經是文學研究所的同事,于是便要了他尚未出版、但都發(fā)表過的文章結集。讀過之后我才知道自己理解錯了,金惠敏不是檢討和反省文學理論存在的問題,而是為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辯解,不同的是他變本加厲走得更遠。他不僅沒有反省、檢討多年來中國文論出現的問題,他們甚至雪上加霜——認為“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是正當的。他在2004年3期的《文藝理論與批評》發(fā)表了一篇題為《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一種元文學或者文論“帝國化”的前景》的文章。文章在當年曾引起不大不小的爭論,后不了了之。但是,近二十年過去之后,作者又將文章結集出版,意在表明他仍然堅持這一立場。
結合當下文學批評現場以及文學理論存在的問題,我再次提出討論就不是可有可無的事情。金惠敏認為——
評騭一種文學理論,其優(yōu)其劣,其必要性,其合法性,誠然,一個重要的尺度是看它與文學是否相干,進而有無積極的、促進的功能。但是,我想鄭重地說,這只是對“文學理論”的一種界定、一種理解,即要求“文學理論”發(fā)揮“文學”“份”內的功能。此外,——這“此外”或將演變成“主要”,“文學理論”也完全可以越出其“份”而外向地發(fā)揮其功能:淵源于文學,卻指向文學之外,之外的學科、之外的社會。這絕非什么非“份”之想。沉浸濃郁、含英咀華,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品味會形成一種審美情愫,一種文學意識,最后一種理論形態(tài),它來自于文學,但已然顯出為一個獨立于文學的思想文本,就像文學源于現實而又不等于現實,它能夠不依賴于現實、不依賴于文學作品而是一完整之生命體。也正如文學作品可以反作用于社會一樣,文學理論可以不經介入創(chuàng)作而直接地作用于社會。它雖然與現實隔著創(chuàng)作一層,但也間接地反映著現實,它本身堪稱一精神現實,這里就不提文論家作為社會人對其理論與社會之連接的根本保證了,也不去說文論家在人性上的天賦美感,它不假外求而自有。文學理論一旦其作為獨立的、自組織的和有生命的文本,她就有權力向她之外的現實講話,并與之對話。文學理論不必單以作家詩人為聽眾,它也可以作為理論形態(tài)的“文學”與文學作品一道向社會發(fā)言。這不是僭越,而是其職責,是文學理論作為美學、作為哲學的社會職責。
這是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也是“文學理論”“帝國化”的基本內容。按照金惠敏的理解,要么文學理論已經解體,被分解到或“帝國化”到其他學科中,如是,文學理論已不復存在;或者,文學理論在“失語”的語境中,一直沒有找到自身能夠自我確證的位置而無所作為。另一方面,當金惠敏強調文學理論“帝國化”或擴張的時候,他使用的材料,恰恰不是文學理論著作而是文學評論著作。這一錯位,不僅使他的文章內部矛盾百出問題叢生,還從另一方面證實了這是一個批評家的時代,文學的理論和與文學相關思想的提出,是文學批評家而不是文學理論家。因此,那個所謂的文學理論“帝國化”或擴張化,在金惠敏這里已經是空穴來風無源之水。無論哪種情況,可以肯定的是,今天的文學理論已經遭遇了很大的問題。所謂“帝國化”或理論邊界的擴張,是一個永難實現的理論幻覺。一個難以否認的事實是,近二十年來,那種“帝國化”的、沒有文學的文學理論,起碼在中國我們還沒有見到。真實的情況是,他們仍然處于失語的境界而難以自拔。
文學批評雖然也有很多問題,甚至有短時間里還很難克服的問題。但文學批評面對的還是具體的文學作品,他們的言說還是“及物”的。因此,討論中還不時地會總結出一些有見識的觀點或質疑。諸如“小說是寫不可能的事情”、小說的“有意思”和“有意義”的關系、詩歌創(chuàng)作要抵抗“碎片化的生活”等命題,是在文學創(chuàng)作與現實生活關系中提出的,這些鮮活又有時代性的命題,是批評家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在考察了大量當下文學作品之后提出的。這是自詡正在“帝國化”的“文學理論”沒有能力企及的話題。我所說的當下文學理論的不及物和空轉,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被批評的。
我不只是批評文學理論沒有方向的不知所措,因為當下文學批評的問題也比比皆是。但是,文學批評還有反省和檢討自己的意愿,而沒有像文學理論那樣為自己做毫無說服力的辯解。多年來,各個學科各行其是老死不相往來,現在到了相互對話,相互補充的時候了。如果還是“山頭”心理,我們面臨的情況只能更糟糕。任何一個偉大的文學時代,都伴隨著激烈的與文學相關的各種論爭,論爭極大地激發(fā)了理論和創(chuàng)作的靈感,從而推動那個時代文學向更積極、更健康的方向發(fā)展。反觀近二十年來的文學,歲月靜好,風平浪靜,隨波逐流是這個時代文學最看不得的景觀。因此,打破沉寂,敢于正視與文學相關的各種問題,才有可能讓我們的文學充滿生機地參與到偉大的時代變革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