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儒”
儒,最早是一種行當,自祭祀從業(yè)者中剝離出來,算神職人員吧,專司治喪的禮儀和規(guī)程。用俗話說,就是操辦喪事的。我們中國自古就有厚葬的傳統(tǒng),因而這個職業(yè)比較受人尊重,但社會地位低,《說文解字》:“儒,柔也?!钡搅丝鬃訒r代(春秋晚期),儒門發(fā)揚光大,由亡人的哀榮規(guī)則,擴容到人立身于世的規(guī)則和風范,由術士而學派,由死人而活人,這么華麗轉身之后,這門學問就生動厚實起來了?!墩撜Z》這部書,嚴格地講不是孔子的著作,是他弟子們的課堂筆記選粹?!额仠Y》這一章節(jié),圍繞著“仁”和“禮”兩個字,鮮活又充分地呈現(xiàn)了孔子的核心主張。“仁”是內在的,是內心修養(yǎng),“禮”是外在的,是行為準則。從普通人的“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到君王的仁政與德政,“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笨鬃又v的“德政”是從頂層設計做起,由上而下。當領導的天天給老百姓講規(guī)矩,自己卻不知規(guī)矩為何物,這樣會把社會生態(tài)搞壞的。孔子在世的時候,他的這些主張,僅僅是理想層面的東西,沒有落地生根。從他的人生經(jīng)歷,也可以看到這一點??鬃又苡瘟袊?,從55歲到68歲,走了九個諸侯國,到處碰壁,最后在黃河岸邊發(fā)出那句長嘆:“丘之不濟此,命也夫?!?/p>
漢代建立之后,到漢武帝時期,施行以規(guī)矩治國方略,把儒學確立為國學,同時作為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奉《詩經(jīng)》《尚書》《禮記》《易》《春秋》為“五經(jīng)”。所謂“經(jīng)書”,即是治國之書。同時創(chuàng)新出臺一個官員選拔制度——察舉制,察舉制是一項半推薦半考試制度,一個人讀書出眾,經(jīng)由縣郡(省)兩級推薦,到太學讀書一年,之后進行嚴格的考試,成績優(yōu)異者委以官位,考試的內容范圍就是“五經(jīng)”。這個制度的突出亮點,是在權力中融入智慧。既然把儒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官員們就應該成為儒學的行家里手。察舉制到唐朝之后完善為科舉制,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儒”這個字的結構,一邊是“人”,一邊是“需”,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自己需要,再是被旁人需要。
一個人念書多了,有了學問,通了學理,去滿足自己的需要,并有所斬獲,叫自得。中舉人,進進士,拿狀元,之后獲賜一個好差使,都是自得。滿腹經(jīng)綸是說一個人有一肚子聰明才智,但如果受益人始終是自己,自得發(fā)展成了自私,局限就暴露出來了。即使是朋友之間往來,自私的人也是不受歡迎的。一個人發(fā)明了專利,自己領了專利費和榮譽證書,再有無數(shù)的人從專利技術中受益,“儒”這個字的內涵就圓滿了。
僅有書本知識不是儒,叫書呆子,或書蟲。這兩個詞都形象有趣,知識是讓人豁達和通達的,讀傻了,成了呆子,是讀擰巴了,讀反了?!皶x”一詞更生動,在寺廟的藏經(jīng)閣里,這種小動物很多,天天啃書,而且啃的是經(jīng)典秘籍,但身體就是長不大。老百姓過日子有一句俗話,叫“半大小子見風長”,一個孩子吃母乳,喝牛奶,補多種營養(yǎng)品,父母的呵護已經(jīng)到頭了,到了該自己長個子的時候了。一個人長大成人,不僅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要經(jīng)社會磨礪,要沐雨櫛風。一棵參天大樹,不知要經(jīng)歷多少風雨,既向上增高,也向內發(fā)展,每生長一年,多出一個年輪。
還有兩個詞,“大儒”和“宿儒”。
大儒不是個子大,是影響廣大,不僅被一個時代需要,而且要跨時代。《論語》是一本挺薄的書,但“半部論語治天下”,它不停地被后世翻新沿用,漢代董仲舒翻新過一次,宋代朱熹翻新過一次,如今又被翻新著。中國在世界幾百所大學里建孔子學院,實在是了不起的大手筆??鬃邮谴笕逯?,是天下讀書人的老師,被累世尊奉著。
宿儒也叫老學究,性格深沉,固執(zhí)己見,“獨善其身”的成分也偏多。紀曉嵐寫過兩個老學究,一個信鬼的存在,一個不信,兩個人爭執(zhí)了一輩子。信鬼的一個先死了,但他坐在地府大門口死等,另一個終于來了,他攔著不讓進門:“你不是不相信有鬼嗎?”
在孔子的觀念里,儒是綜合能力。既有書本知識,更要有責任擔當,且能成事。魯國的季康子找孔子要人才,提名是子路、子貢、冉求。這三位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卻都被孔子回絕了。理由是三個人都各有所長,但社會實踐和綜合能力不足。
腐儒是臭豆腐,味道獨出,也有叫人偏愛的一面,卻上不了大席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