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花城》2021年第1期|徐冰:小院樹木的藝術史(節(jié)選)
來源:《花城》2021年第1期 | 徐冰  2021年02月26日06:43

2020年的紐約,疫情肆虐,作者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小院里,為家人守護著一片小天地。外面謠言四起,一切都開始失去判斷支點,停下來的世界,空出來的大塊時間,幾乎占據作者畢生精力的“藝術”,在不知不覺間退去,使他終于開始關注他的小院。小院里草木葳蕤,它們相生相克,尋找共生平衡,絲毫不受疫情影響,反倒在人類現代化進程的停滯中獲得一片肆意生長的空間。世界上的所有人,被提前趕入了肉身的限制中。而思維無界,疫情帶來的無奈又安靜的時光,讓他從幾棵平常的植物身上,看到了過去看不到的東西,找到“藝”的核心命題。文章深入淺出從小院的植物生態(tài)延展至藝術的價值核心,展示紐約居民疫情外的另一種生活。

開篇寫到“困”字,我想這正是此文想講的,關于我紐約工作室后院被困的樹和我的故事。“困”,“凡言困勉,困苦皆極盡之意。從木長在口中??鄲炃小?。這差不多就是我、家人、所有人、整個世界的處境。

疫情肆虐,紐約很快成為重災區(qū),我工作室所在地布魯克林的威廉斯堡,又是重災區(qū)中的重災區(qū)。這兒,一時成了全球疫情中心。在美國讀書的女兒、侄女、和女兒的一個一時不知住哪兒去的同學,在這個特別時期都集中到這里。在紐約每天上萬人感染,千人死亡的信息下,我決定不再走大門,只用工作室單獨的小門;通過狹長的通道進入大工作室、來到后院。從院內的梯子可到達二樓生活區(qū),但想去三樓就要爬紐約特有的、掛在樓體外的防火梯了。如此,我們就有了與外界完全隔絕的小天地。這棟小樓是個有百年歷史的意大利面包房,現在那塊店牌還掛在樓前,但與里面的內容已毫不相干了。

由于隔離的需要,孩子們一進來就直接放入了三樓。14天內不許下來,待不住也得待。好在三樓有個露臺,可以放風、鳥瞰小院。我對她們說:你們小時候院子里的樹太小,沒法像有些家長給你們弄個樹屋,現在樹長大了,你們也長大了,現在的三樓就是你們的樹屋。我找來一個籃子,把三頓飯、水和需要的東西從二樓吊上去,每天吊來吊去的,成了件好玩的事情。我每天的任務就是戴好口罩、手套、眼鏡,送飯、消毒、收包裹;像印制版畫一樣認真,一絲不茍地把病毒拒絕在我的領地之外。做飯、清掃房間這些我過去從不認為值得認真去做的事,如今變得值得起來。這可以讓我在這個病毒肆虐,謠言四起,似乎一切都開始失去判斷支點的年代里,把大塊的時間用掉,等待轉機的到來。幾乎占據我畢生精力的“藝術”,開始在不知不覺中退去;這是此生少有的感覺,好像有些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是“我”。

世界上的所有人,被提前趕入了肉身的限制中。思維無界,卻是在被信息操控的虛實關系中。這怪誕的重疊來得突然,以至自信的人類一時不知道該如何用腦;繼續(xù)思考“自由的邊界”“藝術何為”“人的底線”等,似乎都顯得無力。但假裝愛思考的人,腦子又不能真正放空,這才是難受的來源。這時候誰能耐得住,就看誰的真正修為水平與境界了,這可是要真本事的。

圖片

從小院看出去的視線內,被一棵巨大的玉蘭樹占去了一半,我抑郁的思想力和視野內容的貧乏,無奈地被一棵樹左右,只能無聊地細致地看它。玉蘭開花早,進入3月它的枝頭開始出現紫色的星星點點;之后每天一變,像動畫靜幀,有點虛幻,讓我想到草間彌生的藝術;從她早期點的跡象開始……到這些點越發(fā)明確起來……再意識到“這點是我的風格”……直到被關注、復制、放大,終于成為一種泛俗。玉蘭在我認知中應該是白色的,但這棵玉蘭的品種卻是我不喜歡的那種胭脂色。它開得肆無忌憚,就像不懂得到什么時候該收筆的畫家,憑著對藝術的狂熱,直到把一幅畫畫壞為止。有個形容花開旺盛的詞“怒放”,用在這兒基本合適。

這棵玉蘭是鄰居家的,強勢地向這邊壓過來,我只有看和不得不看的權利。這就有點像壞的公共藝術,占據著城市重要空間,毫不顧忌經過它的民眾復雜多變的心情,確實是雕塑的鐵石心腸。這也是我很少接受公共藝術訂件的原因。

紐約被媒體描述得幾乎橫尸遍野了,朋友們擔心我,我發(fā)些小院內的生活照。他們看后回復:“這真是你的桃花源的理想!”有些回復是:“怎么看不出疫情的殘酷?”我回答:“它們開得越熱鬧,越像是在嘲笑人類的窘境,玉蘭不知愁滋味啊?!?/p>

4月,手機上開始出現“老美囤槍,華人囤糧”的帖子。不久就收到加入華人聯防的通知:“一旦誰家出現劫匪,請撥打×××呼救,同胞們就會拿起武器,立即趕到、投入戰(zhàn)斗?!?/p>

接女兒她們回來前買過一次東西,之后就再沒出過門。食物,一時成了最緊要的東西。好友之間開始交流各種網購信息,網購渠道倒是沒斷過,但你要隨時在屏幕上搶位置,搶到的也都是幾月、幾日、幾點送貨,掐指一算要半個月以后了。好不容易盼到了,又這沒貨,那沒貨的。各家都在節(jié)約用料過日子。

有聰明人開始在網上教授如何改造水瓶等塑料容器種菜。我把芹菜心放在水碟里,期待它們成材,又可當水仙看。小侄女見我這么種菜,嘲笑我。我說:“有一位植物學家‘文革’中挨批斗,罪狀就是‘試管里種黃瓜,脫離生產實踐’。這位科學家就是曹伯母,是你親奶奶?!?/p>

我的芹菜由白變綠,長得倒是挺快,卻往矮胖了長。我不信,覺得是錯覺,但怎么看確實在變短。我放了一把尺子,果真如此。誰知道這些美國大芹菜是哪種基因,怎么種出來的。往矮了長的植物,要不是通過親身的生產實踐,打死我也不會相信。

后來,在美華人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于是各類華裔組織、校友會,組建各種購物群、蔬菜群、農場直銷什么的。有的群一成立500人名額就滿了。群名都是白菜、豆苗、好多魚、喝可樂、艾大米之類的。看得出大家對食物的渴望。

疫情居高不下,不知哪天算個完,下一步會怎樣誰都不知道。如果哪天真的斷了糧,這個從牛仔過來的國家,搶劫不是不可能的。手機里有時會出現20世紀60年代大饑荒或二戰(zhàn)猶太人的畫面。這時我才真的有點擔心了,看來要有持久戰(zhàn)的準備。大家開展自救運動,我才開始關注這個荒廢多年的小院。

比起隔壁玉蘭院兒的宮廷氣派,這邊就是個貧民小雜院。由于常年疏于打理,院內被過去留下的干草占滿;幾棵樹木還未吐綠,看上去像是標本,又像美術館里的裝置,有氣氛、無生命,我懷疑它們已經死了。經過一個冬天,枝干烏黑,與不知道積攢了多少年的電線攪在一起,搶奪著天空。如果你喜歡宋畫的“樹法”,忽視那些電線,你會覺得很有古意,好看。但如果你喜歡當代繪畫,這些穿插其中的黑皮電線倒是調節(jié)了絕對的古典趣味。那根從沒站直過的電線桿,掛滿各種線圈,亂成一團,如果你把這部分也當“藝術”看,就不討厭,倒真像抽象表現主義畫家弗蘭茲·克萊恩的畫。小院的角落堆著雜物、生銹的用具??梢钥闯鲩L年忙于別的事情的主人,對它忽視的程度。

圖片

小院前邊有塊水泥地,中間有條小路,右邊是個堆雜物的木屋,左邊有小塊可種地,還留著過去拾掇過的痕跡。此外,還有幾棵樹,它們先后來到這里做了鄰居,爭奪、共享這局促的天地。院中央有棵橫著長的老桃樹,院墻根有棵大桑樹,蠻橫地蓋在桃樹上面。一棵小香椿樹被擠到院邊,墻角有一叢竹子,把桑樹下面可透點陽光的部分也給堵住了??拷疚萦锌闷咸褬?,它順著木屋上去,把幾棵樹連成一片,空間顯得更亂了。僅有的可用的地塊里,一棵芍藥被擺成環(huán)形的磚塊圍著,看起來尤為重要。這是女兒出生時,北達科他州美術館Laurel Reuter館長寄來的種子,讓我為女兒種的。憑芍藥的樹齡,它早就是棵超齡的樹了,可每年春天忠實地從土里長出新綠、按時開花,它的老都藏在地下了。

植物如果不打理,它們就會不動聲色地瘋長,形成小院現在的樣子。要不是這次疫情,我還不會去注意它們。定睛細看,這幾棵樹已經開始發(fā)芽了,這反倒讓人有些傷感,它們還活著。

玉蘭花快敗了,只是幾天工夫,桃樹長出綠葉、開起花來。要說這棵桃樹是最早來到這小院的。我搬來這棟樓時,后院有一小片菜地,種的是什么不很清楚,因為長得并不好。挨著菜地,有一棵小樹直直地在那兒,那樣子顯然是誰種的,樹干也就比拇指粗點,我并沒在意是棵什么樹。過了幾天,我感覺這院子好像哪兒不對,像是有人來過。又過了幾天,菜地里多了一層灰白色的東西。我出去一看,是混雜著雞毛的雞糞。有人在這兒種地?我推開后院門,外面是一塊荒地,長滿雜草,聽說這是塊無主之地。紐約有個奇怪的規(guī)定:這種荒地,只要誰連續(xù)使用超過10年,誰就是地主。這規(guī)定聽起來,真可以把人帶回英國人剛到紐約時的年代?,F在這塊地,已經被右鄰的材料店弄成停車場了。

再回頭說院子里的事:雞糞在烈日下,會有一股股悶臭滾入室內。我的感覺器官最敏感的不是視覺,是嗅覺。在這種空氣中怎能思考藝術?更糟的是,有天晚上我在工作室地上,看到一條像蜈蚣的有黑甲卻沒腳的蟲子,我把它扔出去?;貋頃r發(fā)現還有另外幾條,再看還有更多條……它們向著一個方向,一曲一曲地奮力爬行,就像是復制的。我用手紙一條條捏起來扔到馬桶里,沖下去!特別要小心,別踩到它們,那就更惡心了。奮戰(zhàn)到深夜,蟲子的進攻停止了。那時我外語很差,完全不懂去買點藥往地里撒一下,不就好了。這樣的夜晚又出現過一次,我決心找到這個種地的人。

一天傍晚,院子里有響動,只見有一人蹲在那兒擺弄地里的東西,那姿勢就像結構沒畫對的人物速寫。我說:“你好!”他起身,原來是一位個子比較高的侏儒人。我說:“這房子已經從理發(fā)師那兒買過來了,換了主人,以后別來種了。”他有點不高興,說:“這棵桃樹是我種的。”我說:“你可以移走。”他說沒法移,要我賠錢。他說了一個數字,多少不記得了,好像還合理。這事就這么過去了。又過了幾天有人敲門,開門,是他。他攥著一小團錢遞給我,我疑惑,他說:“我女兒說:‘你用人家的地,還要人家給你錢?!屛疫€了?!币粋€老實人。

這桃樹第二年真的結桃子了,品味不錯,但每一個又有些不同。第一次收獲,我挑了幾個差不多一樣大小的,給那人送去,他其實就住街對面。他接過桃子,沒說出什么。那表情很難形容,總之表現的還是他的老實。

桃樹也是有大小年。大年,就把枝壓得彎彎的,地上掉得到處都是,收了也沒用。這季節(jié)的訪客,也不管是否應該招待到這個程度,我都提議摘桃子請客人吃,表現出中國農民的本性。我最得意的就是,站在二層門臺上,客人伸手就能摘到,沒有農藥,掰開即能入口。如果是小年,樹梢處只有幾個桃子,奇大無比,如果是在花果山,一定是留給美猴王吃的。

這棵桃樹已經老了,看它現在這樣子,想想真是有點對不起它。這些年從未給它剪過枝,打過藥,任它亂長;為獲得陽光,枝干伸得太遠,兩枝主干在最吃勁的地方劈開了,它擔不起那么多果實,像老人,骨折了。

我知道它已經病了很多年,葉子一出,就卷曲起來,像出了皰疹。在花鳥畫中,畫桃葉有專門的勾勒法,畫譜里歸納了每片葉子由五筆完成;五筆就是五筆,多一筆就破壞了定法的美。依法去畫,就會立顯一片比真的更像、更好看的葉子,足以代表世上所有桃葉的姿彩。

如果用這“法”畫那些皰疹般的病葉,那可就難了。因為畫譜里從沒有非常態(tài)葉子的畫法。我在想,畫這類東西,油畫倒是更合適,因為它們色彩斑斕跳躍,比油畫還像油畫。油畫用筆橫向、豎向加縱向,像和泥似的調出感覺,再一層層膩到畫布上,這時油畫的魅力就出來了。要理解油畫這種膩來膩去之美,只要多看看歐洲教堂里那些反復修補的古物、裝訂煩瑣的圣典,便可尋到其來源。油畫審美,硬是把古文化遺留物的特征強加給畫面。我一直在想,席里柯的天空怎么能畫得那么沉重,說是棉花套,也是窮人家又臟、又重、又油,絕對能把人悶死的那種。

寫上面這段時窗外大雨,雨停,空氣清新,我來到老桃樹下;發(fā)現焦墨般的樹干上有一片片石綠色的斑點,細看是些小花狀寄生植物。這不就是畫老樹枯藤必用的“苔點法”嗎?按照此法畫不會錯,有依據,畫品就成熟。

古人隱居山林,沒有手機、電視,太陽落山便無事可做。一塊石頭,一段老樹,就成為無限的好看之物,能琢磨一輩子,因為這紋理是幾百年、億萬年形成的。老物痕跡多,可發(fā)現的東西也就多,搬回家反復地看,方便,所以有玩石、賞木的傳統。陸儼少畫中的“勢”對位泰山石,李可染的皴法對位房山石;集自然之結晶,沒有道理不好看。就像當代藝術家懂得集社會現場之能量,沒有道理不深刻。

看來,古人是借自然歸納出古法,今人是借自然來理解古法。東方是集自然古趣之精華,西方是集文明古趣之要義。

圖片

我搬來新工作室的第二天,藝術家謝德慶拿來一小段已經長出須根的葡萄藤,讓我種在后院,看來他早有準備。謝德慶是誰?藝術圈的人大概都知道,但藝術圈外的人就不一定知道了。有一次,我與被稱作行為藝術之母的阿布拉莫維奇談到謝德慶時,她兩手合十在胸前,說:“謝是我最崇拜的藝術家?!敝x活躍在20世紀70年代的紐約,要我說,他的藝術太前衛(wèi)了,以至于當代藝術史有點不知道怎么把他往里放。他做過幾個以年為時間單位的行為作品,比如最早的《一年行為表演“籠子”》,他在工作室造了一個約3.5×2.7×2米的籠子,把自己關在里面一年,不交談、不閱讀、不看傳媒。后來他又做了《一年行為表演“打卡”》,每小時打一次計時卡,這一年他就不可能連續(xù)睡覺超過一小時。我最喜歡他與美國女藝術家琳達·莫塔諾(Linda Montano)合作的《一年行為表演“繩子”》,用一根間隔兩米多的繩子,將兩人連在一起,生活了一年,但絕無身體觸碰。寫到這兒,我覺得德慶早就進行自覺隔離和保持兩米社交距離的試驗了。我與他接觸那段,正是他后來稱之為“十三年不發(fā)表藝術的藝術計劃時期”。結束時他舉辦了一場報告,只說了幾個字:“我活過來了。我度過了。1999年12月31日?!彼牢以谕贡み@一帶找房子,就把現在這棟小樓的主人,他的理發(fā)師,介紹給我。

寫到這里,想到德慶這段是怎么過的?給他撥了電話。聽起來他的生活沒什么改變,只是全民隔離以來,有些媒體人想起他的藝術。他說:“他們可以寫,可我不想談什么。疫情是臨時的事情,不是美學的事情?!?/p>

……

徐冰,祖籍浙江溫嶺,一九五五年生于中國重慶,長在北京。二零零七年就任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二零一四年起擔任其學術委員會主任一職?,F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紐約。

曾獲麥克亞瑟“天才獎”(MacArthur Award);第十四屆日本福岡亞洲文化獎;首屆威爾士國際視覺藝術獎(Artes Mundi);全美版畫家協會“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等。二零一零年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授予人文學榮譽博士學位。二零一五年被美國康乃爾大學授予安德魯.迪克森.懷特教授稱號,獲得美國國務院頒發(fā)藝術勛章。

作品曾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大都會博物館等藝術機構展出;參加威尼斯雙年展、悉尼雙年展、圣保羅雙年展、約翰內斯堡雙年展等國際展;收錄于美國一九九七年版世界藝術史教科書《古今藝術》(Prentice Hall, Abrams出版社),美國及歐洲權威世界藝術史教科書《加德納世界藝術史》(Wadsworth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