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傳記:讀懂城也就讀懂了自己
在過去的一年,一切都被改變,一切仍在繼續(xù)。在心中試圖撿拾起關于2020的記憶時,許多零碎卻深刻的片段浮現(xiàn)在腦海。
很多年后,當我們回望2020,其中的艱難、繁復、五味雜陳,或許依然會如今天這樣清晰:在跌宕的日子里,我們前所未有地渴望“文學性”,希望借助文學感性的力量,重新抵達逝去的某個瞬間,找到我們內(nèi)心共同充盈著、流動著的詩意,從而更理性、更全面地審視自己的生活。
微信之后每日忙碌工作的小編們,在今年的文學現(xiàn)場觀察到了什么?以文學關鍵詞的形式,我們各自寫下今年自己感慨頗深的工作記憶——這四個字說著似乎有些太正式,但幸好文學就是我們的工作,在文學中,居住著整個心靈世界。
小時候最不愛看的,大概就是傳記一類,散文小說不香嗎,看那些硬邦邦、概念化的描述干嘛?(不單是地域傳,順帶連人物傳記也討厭了。)工作以后,慢慢開始看了一些,但也始終不滿足(大概主要因為自己社科底子薄),總覺得傳記既然是文學門類里的一種,理應把文學性放在列傳之前,或者至少文學性應當與史料性并行不悖。直到近兩年的閱讀視野中陸續(xù)出現(xiàn)了幾部不一樣色澤的城市傳記,拿起來竟然放不下——這讓我逐漸發(fā)現(xiàn),由鄉(xiāng)土敘事逐漸轉向城市軌道的同時,由歷史深處發(fā)端的“城志”竟然也能如此吸引人。葉兆言《南京傳》
可以說,為城市立傳的聲音,近年來愈發(fā)響亮。這種聲音不僅來自于社會與經(jīng)濟在發(fā)展中不斷呈現(xiàn)的活力,更來源于文化深處的脈跳。去年,葉兆言以三十萬言的《南京傳》攜歷史深處的風云而來,刻寫南京身為六朝古都,從名稱演變、城市建制到留下不朽傳奇的人們的故事,構成了文學書寫上的一次史觀梳理。而在2020年的出版視野中,多部城市傳記的到來,不可不說鑄造了一片特殊景觀:邱華棟《北京傳》、孔見《海南島傳》、葉曙明《廣州傳》、胡野秋《深圳傳》,以及何建明《浦東史詩》的紀念版,和徐風從宜興出發(fā)寫江南文化變遷的《江南繁荒錄》等等。結合多家出版社的相關出版計劃(如《海南島傳》即為“絲路百城傳”一種),可以想見未來的數(shù)年里,關于城市傳記的書寫將真正枝繁葉茂,成長為蔚為大觀的一片森林。
自古以來,為城市立傳的努力從未停歇?!对娊?jīng)》“小雅”和“大雅”中就有對于周朝都城的書寫,漢代也有“京都賦”存世,以歌頌城市風物建筑的形式客觀上留存了當時的城池和人文風貌,宋代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則進一步在文學意義上為繁華的東京開封府留影。以往在關注一座城市的起源、發(fā)展、變化的軌跡時,許多人會去尋找方志中的書寫,這種盡可能記錄城市面貌的資料,也是對于城市以時間線展開書寫的重要依據(jù)——盡量摒棄個人偏好,以客觀、冷靜的姿態(tài)、全面呈現(xiàn)的方式來寫城,是史學的品格。
與“留證”式的呈現(xiàn)不同,如今我們在談及城市傳記的書寫時,多處于一種試圖勾連當下與歷史的姿態(tài)。城市傳記既書寫城市歷史,也包括與城市歷史相關的記憶。如研究者蘆堅強所言,城市傳記的目的在于對城市歷史文化進行重新書寫,目的是形成城市文化認同。而法國歷史學家皮埃爾·諾拉如此描述歷史與記憶的區(qū)別:文學通過想象和書寫將歷史轉變成城市記憶,城市傳記表面書寫城市歷史,實際是通過想象與書寫完成城市記憶的復活與還原,從而完成城市歷史建構。于是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這其中,對于歷史文化的還原是必不可少的。因史料的斷續(xù)性,這樣的還原中必然糅雜著的對于城市歷史文化的想象。這種想象的豐贍,是文學作品與史料最大的不同,也是許多作家在寫此類作品時候的著力之處??滓姟逗D蠉u傳》以《海南島傳》為例,孔見自陳作為“傳”的這部書首先是一部史傳,然后才是文學作品,在尊重基本史料的基礎上力圖再現(xiàn)歷史現(xiàn)場,遇到眾說紛紜之處,盡量在占有資料的條件下,做出采信的選擇。在此前提上,將于史料閱讀中的感受力和判斷力融入寫作思考中,多個篇章在巨細的人文關照同時,呈現(xiàn)了濃厚的哲理性和思考性,深度擴展了敘述空間。文史哲融會貫通的寫作,使得這部作品很難被歸類至當下書寫類型的框架中,但它以作家立場勾勒出的海南島人的孤勇與漂泊感,切實勾勒出了這方水土根深蒂固的人文特性——某種程度而言,也將這座島嶼的性格淋漓盡致地加以展現(xiàn)。與之類似,《江南繁荒錄》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梳理人文江南的脈絡,徐風遍訪鄉(xiāng)野桑梓,爬梳典籍方志,寫作的過程也是自我解疑的過程:士農(nóng)工商的文化價值觀何以延續(xù),嬗變中的堅守與繁荒如何可能?
數(shù)年前《倫敦傳》引進出版,其中將城市喻為人體,街巷喻為毛細血管的想象,令許多人意識到,城市不是一個固定、死板的地理概念,而是鮮活、變動不居的生命體。城市在不同時期呈現(xiàn)的種種樣貌,從總體上構成了屬于城的活力與生機。如書評人云也退所言,說白了,你從《倫敦傳》里能獲得的最強烈的印象,是這座城市的“無限”:沒有邊界,不斷外擴,高度混合,如果把它僅僅視為城市,那也是一座擁有一顆神秘莫測的哥特之心的城市——看看倫敦市政廳頂上一根根尖尖的棱塔。邱華棟《北京傳》這種生長性與無限性,也是邱華棟心中北京城的面貌。幾年前,他開始《北京傳》的書寫,以三千年來朝代更替中城市狀態(tài)的描述為章節(jié),配以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建筑、規(guī)劃等作為補充性的敘述,經(jīng)緯交錯,構成了一幅立體畫卷。讀者幾乎能依照他的書寫,在腦海中重構一座不斷發(fā)展、邊界與建筑迅速疊變和演進的城池。邱華棟對于這部作品的定義,不是城市人文歷史、不是建筑文化史,也不是散文隨筆,但都又與之有關。以空間格局的演進和變化為入手的樣貌,也賦予了文本在城市傳記中的獨特性。
有意思的是,將《海南島傳》與《北京傳》對照時,前者不談“我”,在文本中卻處處能讀出作者對于過往的沉思與慨嘆;后者常出現(xiàn)“我”,以此引領讀者共同展開觀察與思考,總體面貌則是宏大視野下客觀、清晰的城市發(fā)展脈絡與景觀。
寫《廣州傳》之前,葉曙明也曾為《倫敦傳》深深打動,但城市并非有些人所言“大致雷同”,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個性。為了將廣州不急不躁、平緩穩(wěn)進的性格展示出來,他的寫作大多基于平民視角,避開了宏大表述和政治視野,轉而從百姓的生活著眼,寫無名無姓的百姓如何生活,在時代變遷中如何前行。與之相比,《深圳傳》則刻寫了深圳銳意進取的創(chuàng)新動力來源——城市決策者、大事件與不斷奮斗的小人物、小事件。
當筆力和目光由歷史轉向現(xiàn)在時,“傳”才有了接續(xù)當下,通向未來的意義。讀《深圳傳》時,經(jīng)常會想起何建明的《浦東史詩》。當敘事對象縮小為一個區(qū)域,事件跨度縮小為銜接當下的30年,非虛構的筆該如何寫?何建明以四十萬字所提供的范本,是浦東開發(fā)開放的歷程記錄,更是滲透在上海灘的每一塊石頭路基里和沉積在黃浦江邊泥沙之中的人文思想與社會氣息。被這種氣息所感染,何建明的每一次采訪、寫作都蘊含了作家立場,這種極具當下性的呈現(xiàn)才擁有了堅實基底。
在揚·阿斯曼對于文化記憶的論述中,我們能夠看到一種社會重構自我文化身份的方式,那就是憑借文化記憶的代代相傳。城市傳記恰恰是這樣一種方式:無論是回望歷史,還是立足當下,它均以打撈記憶的方式試圖重塑城市傳統(tǒng),讓人們明白城何以為城,又將在可見的將來如何演進。這也許是如今我們愈加重視城市傳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來路中,辨識和尋找未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