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劉詩宇: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當代文學史“隱文” ——從豆瓣讀書評分說起
來源:長江文藝雜志社 | 劉詩宇  2020年12月14日08:42

對當代文學史、研究史,以及“文學現(xiàn)場”有了一些研究后,一種“疑惑”困擾著我。很少有學者或批評家明言自己處理的是“小眾問題”,但這些研究卻很少滲透到大眾層面,在嚴肅和通俗、精英和大眾之間,存在著一種裂隙。

怎樣才能彌合這二者之間的裂隙?我從來不認為文學史只要在學院派的邏輯中形成圓滿的內(nèi)循環(huán),就算完成任務,甚至我認為學術研究也應該是向公眾敞開的——不是強制每天刷著“抖音”“快手”的人對論文產(chǎn)生興趣,而是說對于有這方面閱讀、研究欲望的普通讀者而言,當代文學研究應該是有效的。

我希望找到一種評價體系來填補這種裂隙。這種評價體系需要不唯通俗論,又最大程度顧及那種可以被理解的藝術性。然而這種理論上的評價體系也許永遠不會存在,本文想談論的“豆瓣讀書”評分系統(tǒng),也只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我們啟示。

“豆瓣讀書”至少提供了這樣幾種數(shù)據(jù):

1、每本書的評分。評分分為5顆星級,可換算成1顆星2分、2顆星4分,以此類推滿分10分。每本書的分數(shù),是所有讀者打分的平均數(shù)。

2、評分的總?cè)藬?shù)。其中分別打出1~5顆星級的人數(shù)可見。

3、留下350字以內(nèi)短評的讀者數(shù)量。

4、寫長書評讀者的數(shù)量。

在使用這些數(shù)據(jù)之前,要先指出它們可能存在的問題:

首先,豆瓣讀書的分數(shù)并非絕對公正,那些評價人數(shù)在幾十至數(shù)百的新書或冷門書,很容易出現(xiàn)8分以上的“高分”。同時在新書評分中,可能存在“刷分”現(xiàn)象。但在評價人數(shù)達到數(shù)萬、數(shù)十萬的書籍中,“刷分”的影響會大大降低。

本文關注“分數(shù)”也關注“評價人數(shù)”,評多少分是主觀判斷,但有一次評分,基本就說明有一個人關注到了這部作品。經(jīng)過觀察,文學類書籍評分人數(shù)過萬,在文學界內(nèi)部基本都是“經(jīng)典”或“現(xiàn)象級”的文學作品——未必所有讀過作品的人都會來評分,所以這個數(shù)量雖然小,但屬于真實情況的縮影。

其次,豆瓣讀書平臺的用戶以80后及更年輕的群體為主,評分以及評價人數(shù),更多反映這些群體的意向和興趣。

說完問題,就要說豆瓣讀書評分系統(tǒng)值得文學研究者參考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在對與當下時間距離較長的作品評價上,豆瓣讀書與經(jīng)典文學史論述基本一致。這說明這個評分系統(tǒng)的受眾,和專業(yè)文學研究者存在對話的土壤。

以古典文學四大名著為例(豆瓣讀書上同一本書的不同版本是獨立的,本文選取的主要是評價人數(shù)最多版本。無論讀到的是哪一版,甚至是盜版,許多用戶都會選擇搜索結果中排名第一位的版本評分,評價人數(shù)為四舍五入至千位):

《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評分9.6,評價人數(shù)29.8萬。

《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評分9.3,評價人數(shù)12.5萬。

《西游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版)評分8.9,評價人數(shù)6萬。

《水滸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評分8.6,評價人數(shù)5.9萬。

以現(xiàn)代文學經(jīng)典為例:

魯迅《吶喊》(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評分8.9,評價人數(shù)9.3萬;《朝花夕拾》(人民文學出版社1972年版)評分8.8,評價人數(shù)8.9萬。

老舍《駱駝祥子》(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評分8.4,評價人數(shù)15.5萬;《四世同堂》(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8年版)評分9.3,評價人數(shù)1.6萬。

巴金《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評分8.2,評價人數(shù)2.2萬。

曹禺《雷雨》(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評分8.6,評價人數(shù)6.1萬。

錢鐘書《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評分8.9,評價人數(shù)37.8萬。這部作品較為特別,其他版本的評價人數(shù)相加也有10萬以上,總評價人數(shù)接近50萬。

沈從文《邊城》(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評分8.7,評價人數(shù)18.2萬。

張愛玲評價人數(shù)過萬的作品條目有11條之多。其中最多的《半生緣》(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評分8.6,評價人數(shù)7萬;其次《金鎖記》(哈爾濱出版社,2005年版)評分8.6,評價人數(shù)5萬。

相比四大名著或魯迅、老舍而言,錢鐘書、沈從文、張愛玲這些后來被文學史研究者“打撈”出的作家,可能更體現(xiàn)豆瓣用戶群體對于“文藝”的想象。但是錢、沈、張作品的評分人數(shù)雖然多,相比魯迅、老舍的作品而言并不算高,豆瓣評分的算法以及讀者的判斷,可以說相當公允。

現(xiàn)代文學與古代文學中的經(jīng)典作家作品,無論評分還是接受度都是“第一梯隊”。豆瓣讀書中的這些普通讀者并不“普通”,他們認同經(jīng)典化的文學史研究,或者說他們展現(xiàn)出了與文學史研究者近似的閱讀趣味。

那么進入當代文學史范疇,這種共識是否仍然可見?先看“十七年文學”,“三紅一創(chuàng)、青山保林”中評價人數(shù)最多的《紅巖》(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年版)也只有7374人,其他作品少則數(shù)百。并且這8部作品的分數(shù)無一超過8分,大多在6~7分段徘徊,對于文學史留名的作品而言,屬于低分。趙樹理、孫犁的接受度也不理想,其中孫犁的《白洋淀紀事》是鮮見的8分段作品,但評價人數(shù)只有352。這和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二十世紀中國文學”“重寫文學史”等思潮奠定的文學史研究主流觀點基本一致。

80年代中期登場的“尋根”“先鋒”作家,無疑是同期當代文學史中最顯赫的風景,但在這一階段,豆瓣讀書評分和當代文學史研究開始出現(xiàn)分歧:

余華《活著》(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評分9.4,評價人數(shù)51.5萬,另有其他版本評價人數(shù)合計32萬左右;《許三觀賣血記》(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版)評分8.8,評價人數(shù)19.5萬;《兄弟》(上)(上海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評分8.3,評價人數(shù)8.5萬人;《兄弟》(下)(上海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評分7.4,評價人數(shù)4.4萬人。

莫言《檀香刑》(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評分7.9,評價人數(shù)1.8萬;《豐乳肥臀》(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年版)評分8.1,評價人數(shù)1.3萬;《蛙》(上海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評分7.9分,評價人數(shù)1.8萬人。

蘇童《妻妾成群》(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版)評分8.2分,評價人數(shù)3.3萬人。

阿城《棋王》(作家出版社1999年版)評分8.8,評價人數(shù)2.2萬。

賈平凹《廢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評分7.1,評價人數(shù)1.8萬。

余華的接受度非常高,《活著》也成了先鋒作家創(chuàng)作中的“爆款”。除了豆瓣讀書,《活著》在京東、當當?shù)葓D書銷售網(wǎng)站上,也常年榜上有名。但豆瓣用戶也并非盲目“崇拜”余華,以《兄弟》下部為例,雖然其中出現(xiàn)了更多抓人眼球的“通俗化”元素,但評分卻大幅下降,這和嚴肅文學界的判斷基本一致。

而其他先鋒文學作家的接受度則低了一些,即便是因諾獎獲得國民關注度的莫言,作品也并未如預期般獲得更廣泛的關注。他們都有評價人數(shù)符合“現(xiàn)象級”或“經(jīng)典”的作品,但在普通讀者眼中,這一階段的文學史可能有另一番面目:

路遙《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評分9.0,評價人數(shù)25.7萬,其余版本有接近11萬的評價人數(shù);《人生》(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9年版)評分8.4,評價人數(shù)5.2萬。

陳忠實《白鹿原》(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評分8.7,評價人數(shù)10.3萬,其余版本評價人數(shù)超過9萬,評分都在8.9~9.2分。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數(shù)》(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評分8.9,評價人數(shù)10.3萬;《黃金時代:時代三部曲》(花城出版社1999年版),評分8.9,評價人數(shù)12.6萬。另有多部作品評價人數(shù)超過2萬。

這三位作家在文學研究領域內(nèi)的“分量”,與在豆瓣讀書平臺上的“接受度”就相當不同。

以中國知網(wǎng)主題搜索產(chǎn)生的數(shù)據(jù)為例:與莫言相關的文章數(shù)量在2012-2017年間平均每年都超過1000,峰值2013年逼近1900。陳忠實的數(shù)據(jù)在2016年作家逝世時達到巔峰,也只有接近500的數(shù)量。王小波的每年平均研究數(shù)量則總在100左右徘徊。路遙和《平凡的世界》在幾版較為經(jīng)典的文學史中更是“時隱時現(xiàn)”,即便近些年國家大力宣傳,以及對孫少安、孫少平成長經(jīng)歷更容易產(chǎn)生共鳴的70后、80后研究者獲得更多話語權,對路遙及其作品的研究數(shù)量在2015年的巔峰值也不到400。

相比“先鋒文學”而言,這些作品的閱讀可能較為“容易”,但這些作品中的情節(jié)、人物一旦套用到現(xiàn)實,則爆發(fā)出驚人的闡釋空間。豆瓣讀書中的短評、長評,以及知乎等社交平臺上讀者樂此不疲的討論就是例證。

無論是豆瓣讀書,還是中國知網(wǎng),其數(shù)據(jù)也只能在大體上提供一種“啟示”。但既然豆瓣讀書平臺象征的普通讀者趣味,與文學研究者的意見曾經(jīng)長時間保持一致,就有理由認為二者之間的分離蘊含著問題,以及相互完善、補全的可能。

《三體》的一、二、三部(重慶出版社2008年、2008年、2010年版)評分為8.8、9.3、9.2,評價人數(shù)分別為38萬、22.5萬、21.7萬。全集本(重慶出版社,2012年版)評分9.4,評價人數(shù)5.6萬。

通過前文的梳理,就不難發(fā)現(xiàn)《三體》三部曲承載的數(shù)字是相當驚人的。這并不是由于豆瓣用戶偏愛“科幻文學”,與劉慈欣共同譽為“中國科幻四大天王”的王晉康、韓松、何夕的作品,幾乎沒有一部評價人數(shù)超過1萬。而以中國知網(wǎng)的數(shù)據(jù)為例,與《三體》有關的文章數(shù)量在2015年陡增,顯然與其獲得“雨果獎”有關。豆瓣平臺上的評價人數(shù)無法按年度查看,只能以長書評為例,其中三分之一是在2015年“雨果獎”頒獎之前發(fā)表的,按總?cè)藬?shù)進行推演,基本可以證明《三體》在這個時間點之前就已經(jīng)是“現(xiàn)象級”的作品。

從“四大名著”到“先鋒文學”,我想說明的是豆瓣讀書平臺上“普通讀者”們的趣味“印證”了嚴肅文學研究;而以《三體》為例,如果時間回溯到2015年前,豆瓣讀書評分呈現(xiàn)的內(nèi)容對大多數(shù)文學研究者而言,則是“啟示”。

用《三體》舉例或許已是“事后諸葛亮”,讓我們來看今天的文學現(xiàn)場。被研究界看重的70后、80后、90后作家,很難有評價人數(shù)超過1000的單部作品?!跋蠕h”作家強調(diào)形式創(chuàng)新,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他們的接受度降低了;而后來作家遭遇的“冷場”,則難以用曲高和寡解釋。這也許和影像化藝術、互聯(lián)網(wǎng)侵蝕了文學的生存空間有關,但豆瓣平臺成立于2005年,那些數(shù)萬、數(shù)十萬的評分也是在這種條件下出現(xiàn)的。

豆瓣讀書與嚴肅文學史之間的“合久之分”,見證著1990年代以來文學研究路徑和視野的一種普遍性“窄化”——無數(shù)人可以找到無數(shù)種方式反駁我的論證過程和結論,但我認為相比普通讀者眼中的文學史而言,這是事實。我并非要判定哪些作家寫得不好,而是希望指出在研究界的話語場之外,可能存在著另一個維度的文學史和文學現(xiàn)場。同時我認為嚴肅文學研究遇到的問題,可以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中找到一些“答案”,這是值得慶幸的。

這是我想討論的互聯(lián)網(wǎng)中文學史“隱文”的一個起點。在搜索資料的過程中,我恰巧看到了豆瓣上綜合了評分與評價人數(shù)的2019年度中國文學(小說類)榜單。讓我驚訝的是,除了第九名《獵人》的作者雙雪濤屬于“純粹”的大陸當代文學圈,其他第一名《人生海?!?、第十名《烏金的牙齒》作者麥家和萬瑪才旦則是橫跨影視與文學,另有童偉格、袁哲生、黃國峻三位中國臺灣作家,以及長洱、巫哲、東東槍、dome這四位我相當陌生的作家。

包括我在內(nèi),很多人不滿足于文學的現(xiàn)狀。作為文學研究者,我因感受到了自己的“無知”而興奮無比,因為這種未知與陌生,也許敞開了一種新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