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漢的《江漢漁歌》
丁玲1938年在《略談改良評劇》中說:“平劇已經(jīng)被很多人注意,被利用起來了,老舍先生和田漢先生都是勇敢的開創(chuàng)者,將抗戰(zhàn)的內(nèi)容放了進去的?!薄案牧计絼≌呷鐨W陽予倩,田漢等先生的心力,值得我們尊敬”(李健吾),鄭伯奇1940年在《略談三年來的抗戰(zhàn)文藝》中也提到:“田漢、歐陽予倩的改良平劇的成績是應予注意的。最近田漢發(fā)表了一部《江漢漁歌》,意識運用的正確而巧妙,姑置諸不論,即就故事的結構和寫作的技巧來講,在舊劇劇本中也可說是空前的?!?/p>
田漢創(chuàng)作的四十四場京劇《江漢漁歌》,“1938年10月作于武漢,原名《漁父報國》,10月10日首演于漢口大舞臺;1939年6月于桂林改編為大型作品,更名《江漢漁歌》,7月,由平劇宣傳隊首演于桂林金城大戲院。1939年12月、1940年1月連載于重慶《抗戰(zhàn)文藝》第5卷第2、3期合刊和第4、5期合刊,后又多次修改。1940年4月,上海雜志公司出版單行本;同年,桂林六藝書店出版單行本;1950年11月,北京新戲曲書店出版單行本”。
1939年7月27日桂林《救亡日報》刊有《關于〈江漢漁歌〉》,實為田漢關于《江漢漁歌》的一封回信,他說:“今日吾人欲取得勝利必須全國男女老幼各盡其崗位報效國家。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用處,婦女有婦女應盡能盡的責任?!督瓭h漁歌》一劇亦即闡揚此旨?!惫P者近日在1947年5月10日出版的由四維劇校教務組編輯、新中國報社印刷的《四維特輯》和1947年11月24日天津《大公報》又找到另一篇《關于〈江漢漁歌〉》,署名田漢,不見于花山文藝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的20卷《田漢全集》,當為集外小文,照錄如下:
提到《江漢漁歌》使我們想起抗戰(zhàn)初期的武漢。
為著怕當時落后的舊劇演員們,在大軍送出武漢后還停留在那兒,替敵人麻醉民眾,歌舞升平,軍委會政治部曾在漢舉辦一短期的“留漢歌劇演員戰(zhàn)時講習班”。受訓者達七百余人,包括平漢楚淮等各種舊劇。在二十七年雙十節(jié)曾動員所有劇場表演抗敵戲劇如《中秋月》、《保衛(wèi)大武漢》等?!侗Pl(wèi)大武漢》系由與武漢攻防軍事有關的十個歷史故事編成的。李雅琴女士等演過堅守襄樊抵抗苻堅的《夫人城》,安舒元、王少泉兩君演過守漢陽抗金兵的《漁父報國》。
在長沙工作中,很偶然的得有改革舊劇的良好機會,因亦冒著“大不韙”毅然從事這一工作。但經(jīng)時數(shù)月,除南京時代的《土橋之戰(zhàn)》,武漢時代的《新雁門關》之外,我自己并不曾寫出什么新的東西。這本《江漢漁歌》讀者也容易曉得,只是武漢演過的《漁父報國》的擴大。
故事是得自《漢陽志》。宋時金兵南犯,漢陽空虛,太守曹彥約起用民間豪杰許卨、趙觀、黨仲策等,聯(lián)絡江漢漁民數(shù)萬,大破金兵,漢陽賴以轉危為安。開軍民合作,取得偉大勝利的前例。在民眾動員和軍民關系還沒有達到理想境地的現(xiàn)狀下也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
四維劇校的小朋友們經(jīng)李紫貴、張玉甫兩君的導演,在三十三年春“桂林”西南劇展會曾上演此劇,后來隨戰(zhàn)事的擴大,他們從“廣西”前線逃難出來,受盡了千辛萬苦,在饑餓冰凍的襲擊下,猶義演《江漢漁歌》,為前方浴血殺敵的將士募集十萬雙布鞋勞軍,為千萬流離失所的嬰兒募捐。把一顆幼小的心,整個的貢獻給國家。
小孩們的技術雖然還待琢磨熬煉,但他們都那么活潑整齊,演起來像生活而不像戲。
行軍生活中當然困難和缺憾甚多,希望在社會各方愛護與支持下得到進步。
田漢在這篇短文中對《江漢漁歌》這部新編京劇的素材來源、創(chuàng)作背景與意圖以及相關的演出活動作了簡要說明。經(jīng)比對,筆者發(fā)現(xiàn)《關于〈江漢漁歌〉》是在《〈江漢漁歌〉小序》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加著重號的文字正是《關于〈江漢漁歌〉》相對于《〈江漢漁歌〉小序》增補的部分。另外,《〈江漢漁歌〉小序》在“開軍民合作取得偉大勝利的前例”之后還有一句:“在第二期抗戰(zhàn)之今日,亦可作奪回武漢收復一切失地之先聲也?!?/p>
關于四維劇校,田漢1950年在《〈江漢漁歌〉是這樣發(fā)展的》中回憶:“馮玉昆先生創(chuàng)辦四維兒童劇團,由全州來參加在桂林舉行的西南劇展,演出的也是《江漢漁歌》……導演是李紫貴同志。從貴陽到昆明,四維學校演這戲的回數(shù)真多。演阮復成的沈維志才十三歲,演得如此蒼涼遒勁,不幸他和他的五位同學在由貴州赴湘過玉屏縣的途中覆車遇難了。使《江漢漁歌》和關內(nèi)外的觀眾接觸的也還是虧著四維的小朋友。他們后來分成了四個分校,輾轉各地,幾乎每一分校都有這個戲?!?/p>
關于田漢、《江漢漁歌》與四維劇校,李紫貴在《新中國戲曲教育的開拓者—紀念中國戲曲學校首任校長田漢同志》回憶:“四維兒童訓練班的學員,主要是抗戰(zhàn)時期流落在西南的一些藝人子弟。成立于廣西全縣,在舉行成立演出時,田漢同志去看孩子們的演出,看后他非常高興,并把他的《江漢漁歌》劇本給了這個劇團,由我導演并讓這個戲參加了西南劇展演出。這個劇展是在一九四三年冬至一九四四年春,由田漢同志和歐陽予倩同志共同發(fā)起組織的西南八省市戲劇展覽會(簡稱西南劇展)。其目的是展出由我黨所領導的抗戰(zhàn)演劇隊的成果,擴大其革命影響,推動全民族的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發(fā)展……田漢同志不僅在排練他的劇本《江漢漁歌》時親臨排演場為演員分析劇本、人物,常常工作到深夜,而且還關心孩子們的全面發(fā)展,為他們專門請了文化教員……四維兒童訓練班也和難民一起徒步逃到了貴陽。那時正值冬季,孩子們身穿單衣、食無著落。田漢同志此時也在貴陽,見此情況異常氣憤,于是出面為他們組織起四維劇校,并為他們寫了許多劇本,其中有《雙忠記》……還有《新會緣橋》、《情探》、《武松與潘金蓮》。在田漢同志的影響下,這個劇團在滇、黔一帶一直堅持上演這些新編歷史戲,直到抗戰(zhàn)勝利田漢同志因斗爭需要而離開了西南。但他對這個劇團的影響、教育一直沒有間斷。一九四八年,這個劇團到了北方,成立了‘四維三分?!?,由馬彥祥同志出面,把田漢同志的又一新編歷史劇《琵琶行》交給了這個劇團?!?/p>
“利用舊形式寫新作品,在目前是萬分必要的。因為當前的政治任務是在爭取最廣大的群眾來參加抗日戰(zhàn)爭,所以藝術作品也必須采取為大眾所最熟悉的形式”,田漢將抗戰(zhàn)內(nèi)容融入京劇創(chuàng)作的《新雁門關》《江漢漁歌》《新兒女英雄傳》富有極強的時代性與戰(zhàn)斗性,對于爭取最廣大的群眾來參加抗日戰(zhàn)爭是起了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