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夜夜躁,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国产在线精品欧美日韩电影,8x8×拨牐拨牐永久免费视频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管

普羅斯頓《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病毒來襲之時
來源:文藝報 | 張海榕 徐超超  2020年06月08日08:19
關鍵詞:血疫 埃博拉 病毒

近日,世衛(wèi)組織評估認為,本輪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具備大流行病特征,國際社會面臨巨大挑戰(zhàn),諸多國家社會運行機制暫時停擺。當下,我們不禁會思考一旦未知的病毒侵襲人類賴以自傲的城市文明,公共衛(wèi)生機制當以何種途徑為羸弱的生命搏出一線生機?在隨之而來的健康倫理面前不同的社會體制又將作何選擇?回溯歷史,針對上述一系列的問題,理查德·普雷斯頓(Richard M.Preston)1994年出版的非虛構小說《血疫:埃博拉的故事》給我們諸多啟迪,他以新聞紀實的筆觸,輔以小說創(chuàng)作的技法,詳實記錄了非洲埃博拉病毒的首次暴發(fā)以及1989年美國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城猴舍發(fā)生的一起病毒暴發(fā)事件。該作品用理性的視角、細致的分析,真實還原了埃博拉病毒在局域暴發(fā)的全過程。在此過程中,人類社會的防線被一層層撕毀,冗雜混亂的制度漏洞暴露出來,恐怖在陰暗的角落肆意蔓延,甚至連美國恐怖小說家斯蒂芬·金(Stephen King)也不由得將《血疫》中的第一章稱為他這輩子讀過的最可怕的內容。

深受“創(chuàng)造性非虛構寫作”的開拓者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新聞學教授約翰·麥克菲(John McPhee)的影響,普雷斯頓在非虛構小說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張將歷史的真實性與新聞的嚴肅性并舉,尤以書寫科學題材類的作品見長。作為一名非虛構作家,他克服了某些虛構作家所難以突破的局限性,即生活閱歷與知識背景的局限。憑借扎實、專業(yè)的觀察,加之出色的寫作表達技巧,普雷斯頓穿梭于不同的行業(yè)領域,成為一個百變作家:他先于1984年獲得美國物理學學會的科學寫作獎,10年后又憑借《血疫》成為第一位作家獲得“美國疾控中心防疫斗士”獎。從敘事視角來看,他常采用新聞報道中各種長鏡頭、蒙太奇的敘事方式,借助專業(yè)術語以及專業(yè)知識的恰當運用,力求準確傳遞鏡頭下的世間百態(tài),引發(fā)讀者的反思?!度A盛頓郵報》書評人格蕾絲·利希滕斯坦(Grace Lichtenstein)評價普雷斯頓為一位擁有將復雜生物學知識變得引人入勝這種罕見天賦的科學作家。

從總體上看,《血疫》的創(chuàng)作切合了普雷斯頓一貫的文學主張,他以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城的埃博拉公共衛(wèi)生事件為故事敘事核心,敘述看似美麗卻致命的絲狀病毒在非洲大陸的“發(fā)跡史”。其實,這種恐怖生物早已在某些非洲村莊和美國四級生物實驗室中露出過猙獰面目,就連全副武裝的病毒專家們也不愿觸碰。在實驗室為數不多的病歷記錄中,埃博拉幾乎與死亡等同,幾乎所有的現(xiàn)代醫(yī)療手段均宣告失敗。然而,這一類本應混跡于熱帶雨林的病毒卻通過臭名昭著的猴子貿易登陸美國:發(fā)生于黑澤爾頓公司“猴舍”猴群的離奇死亡引起了美國疾控人員們對于這種致命病毒的極端聯(lián)想??紤]到埃博拉病毒可能造成的巨大威脅,美國最終選擇出動軍隊“核平”大樓??杀氖?,在巨大的危機面前,“疫情防控”竟成了美國政府部門爭權奪利的舞臺,權力交錯之下利己的猴子供應商“冠冕堂皇”地保全自身利益。而當各方利益群體爭執(zhí)不休時,恐懼早已吞噬了無知的民眾和防疫一線的工作者。普雷斯頓通過多人物視角切換將讀者帶到病毒侵蝕過的各個荒涼角落,使人類不得不正視身邊這致命的“惡魔”;伴隨病毒的四處橫行,作家筆下的一幕幕好戲亦如利刃剝離人性的丑態(tài),引發(fā)讀者對于社會公共衛(wèi)生體制以及健康倫理的反思。

埃博拉潛伏期:微暴發(fā)的新顯病毒

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指出,“世人對于疾病的看法,以及加諸其上的那些隱喻,不僅反映了人類文化上的巨大缺陷,還印證了人們對死亡的陰郁態(tài)度,更揭示了人們情感上的焦慮?!币坏┚邆涓邤U散性、高致命性的新型病毒以小型暴發(fā)的模式進入大眾視野,一方面它具有的未知傳染源、未知傳播途徑乃至未知后果都將對既有的社會衛(wèi)生體制形成巨大的挑戰(zhàn);另一方面病毒的“潛伏期”所特有的未知性也給僥幸者預留了轉圜的余地。普雷斯頓正是利用埃博拉病毒的上述屬性撕開了佯裝堅固的美國疾控體系,將涉及個體利益與公共安全的健康倫理問題挖掘出來,暴露了疾控過程中的種種問題。

首先,公共健康倫理問題的嚴峻起源于猴類供應商道德失范。1989年11月,位于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城的靈長類動物檢驗中心(猴舍)接收了100只來自菲律賓的食蟹猴,之后29只猴子相繼發(fā)病死亡。找不出病因的猴舍管理者丹·達爾加德于11月13日向美國陸軍傳染病醫(yī)學研究所(USAMRIID)報告了病猴的相關情況并要求化驗,隨后被告知可能存在埃博拉病毒傳染的風險。這位機敏的猴舍經營者在此時顯示出了“過人”的經商智慧,他一方面積極地參加政府就此事召開的公共安全會議,掌握病毒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另一方面,要求猴舍內的飼養(yǎng)員們穿戴防護服并對外封鎖消息,降低公司的負面評論。作為會議的列席者,丹在各方爭執(zhí)過程中錯誤判斷了病毒的傳播風險。因此,他在回絕研究所進入猴舍的請求時輕描淡寫地說道:“研究所的介入會給公司帶來無法銷售產品的嚴重后果,企業(yè)也最終將在民眾抵制下分崩離析?!钡《韭硬⑽淳痛酥瓜?,越來越多的猴子出現(xiàn)了埃博拉的臨床病癥并死亡,事件的發(fā)展愈發(fā)脫離控制,兩名猴舍飼養(yǎng)員的患病終于壓垮了丹的僥幸。“我們玩火玩得太久了!”這位經營者在承認失誤的同時再次展現(xiàn)了“非凡的”應急能力。他開始尋求將猴舍的管理權移交給陸軍研究所,希望軍隊為猴舍大樓負起法律責任,這一自作聰明的無理要求最終未能如愿?!堆摺分忻鑼懙剑簽榱私档统杀荆緦⒕用駞^(qū)違規(guī)改建為猴類檢疫中心,而缺乏嚴格的檢疫程序和對生物廢料的隨意處置更是造成此次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重要原因。猴舍經營者所謂的“聰明”是將個人利益凌駕在公共安全之上的失智之舉,最終被吊銷營業(yè)執(zhí)照。

其次,個體企業(yè)的道德滑坡撕開了防疫系統(tǒng)的豁口,美國政府部門間的權力重疊則進一步導致衛(wèi)生體系內部的周轉不靈。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美國政府召集了所有的職能部門進行研討,一場事關抗疫主導權的鬧劇即將上演。在德特里克堡總部的會議室里,代表了陸軍研究所的C.J.彼得斯醫(yī)生與來自疾控中心的喬·麥考米克互相攻訐,喬以自身救治過埃博拉患者的經歷,鼓吹疾控中心有能力在12小時內檢驗病毒;而彼得斯顯然對此不以為然,他用諷刺的口吻調侃道,“此事并非試驗新技術的好時機”。雙方把駁斥對方發(fā)言作為討論出發(fā)點,儼然將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事件當成了自我表現(xiàn)的舞臺。此次會議對話實質上是疾控中心與陸軍研究所權力碰撞的縮影,對公共安全負有共同責任的雙方一時相持不下。最終,僵局被具有更高權威的拉塞爾少將打破,管理權的被迫平分看似是雙方妥協(xié)的結果,卻也保證了衛(wèi)生系統(tǒng)運轉得更高效。

其實,病毒潛伏期溫和內斂的假象是麻痹美國公共衛(wèi)生系統(tǒng)的癥結。在巨大的未知性面前,公共健康倫理的有效執(zhí)行將對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處置效率產生巨大的影響。

埃博拉結晶期:極度擴增的恐懼

當埃博拉病毒成功地侵入細胞,它們開始在細胞體內極度擴增起來,形成一簇簇的黑色團塊,這種被稱為“類晶體”的病毒磚塊是引發(fā)細胞膨脹死亡的罪魁禍首。在臨床上,這一時期的埃博拉患者出現(xiàn)第三間隙(皮下組織)開始大量出血,內臟器官被凝結的血塊擠壓破壞,生命力以秒速流失,更為致命的是因大腦感染引發(fā)的精神麻痹,人喪失了對世界的基本感知??尚Φ氖?,上述可怕的病癥被施以神秘化的方式出現(xiàn)在美國政府發(fā)言人的新聞稿上,他們仍盡力委婉地告誡民眾保持鎮(zhèn)定。然而,疾病本身喚醒的是人類自古以來的恐懼感,它以一種比疾病蔓延更快的速度擊垮所有人的心理防線,撕裂人們珍視的體面形象,將人性脆弱的一面呈現(xiàn)出來。

公眾對病毒的“無知”是造成其恐懼的先決條件,因而極易受到媒體和政府引導。日本推理小說家小酒井不木在《疾病恐懼心理的消除》一書中談到:他們明明知道恐懼是有害的,卻控制不住內心逐漸加深的恐懼,而無法逃離的恐懼本身又使得他們感到更加恐懼。在雷斯頓埃博拉公共衛(wèi)生事件不斷推進的同時,《華盛頓郵報》率先刊發(fā)了題為“弗吉尼亞州實驗室在猴子體內發(fā)現(xiàn)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報道。就結果來看,這次的輿論引導是成功的??紤]到公眾的脆弱情緒,美國政府官員們率先采取措施進行消息封鎖。為了給民眾營造一種局勢已經得到控制的感受,研究所發(fā)言人C.J.彼得斯在媒體發(fā)言上謹慎地避開醫(yī)學術語,避開行動中夸張的細節(jié)成分,這讓獵奇為先的媒體鎩羽而歸。外松內緊的新聞政策在此次安全事件中雖有侵犯公眾知情權之嫌,卻通過適當調度危機信息的透明度達成了穩(wěn)定民眾情緒的目的。從效用來看,政府與媒體往往掌握不同的危機呈現(xiàn)模式,但民眾的無知不應成為政府“故弄玄虛”或媒體“尺水丈波”的借口。

恐懼的終極目標是要吞噬“有識”的一線防疫工作者,借病癥之怖徹底瓦解抗疫的最強力量?!堆摺分袑掖卧佻F(xiàn)四級病毒生物實驗的醫(yī)學“逆行者”與病魔做斗爭的場景,驚心動魄:其一,“灰色區(qū)域”是所有研究人員進入實驗室前的必經之地,更是一個高危區(qū)域與普通世界的過渡區(qū)。研究員被安排裹上四層厚重的防護服然后進行消毒,穿著的過程實際也給進入者提供了心理緩沖的時間。在美軍四級生物實驗室的歷史上有過明確的記載,許多醫(yī)生因無法承受衣服的重重包裹與病毒的雙重恐懼而毅然選擇退出。即使接受了最為嚴格的訓練,在極端恐懼面前,人們產生心態(tài)上的變化仍屬常見。普雷斯頓沒有回避一線工作者的情緒波動,悲憫生死之下仍鼓起勇氣與死神共舞是作為醫(yī)生職業(yè)的可敬之處。其二,病毒專家南?!そ芸怂乖谠囼炦^程中不慎劃破了自己的防護服,導致埃博拉血液樣本滲進手套上的缺口,她需要緊急處理。在灰色區(qū)域內迫切想要脫下防護服的南希無比煎熬,手掌不斷傳來的滑膩感是埃博拉病毒的指尖舞蹈嗎?內心的恐懼已經完全占據了她的大腦,阻滯了呼吸。幸運的是,最后一層醫(yī)用防護手套隔絕了她與病毒的近距離接觸,她只是需要自我隔離一段時間。場景再現(xiàn),扣人心弦。其三,具有相似遭遇的彼得·耶林醫(yī)生在承受感染埃博拉風險的同時也恐懼著上報后面臨的處境——被關入“生物監(jiān)獄”,失去自由,精神崩潰,甚至成為被觀察的“試驗標本”。彼得深知研究所的規(guī)矩,決定隱瞞行徑。他將自己關入四級實驗室,一方面與公眾之間設置安全距離,另一方面便于自身進行血液感染測試。普雷斯特將一線醫(yī)學工作者疑似感染的心路歷程一絲不漏地描寫出來,“逆行者”在生死選擇面前無所畏懼,人性中堅強的品質顯得彌足珍貴。

埃博拉暴發(fā)期:絕望的共生

“核平行動”在事件的結尾如期而至,因為始終無法掌握埃博拉病毒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美國軍方認為只有采取在生物學意義上徹底滅殺生物,并將捕獲的高危病毒鎖入最高級別生物實驗室的方式才能完全避免疾病暴發(fā)的可能性。事實上,原本被認定無處可逃的病毒卻在猴舍貿易重啟后再度蔓延。隨著醫(yī)務工作者研究的深入,雷斯頓·埃博拉病毒最終被定性為對人類暫不具有致病性的亞種,幸運的弗吉尼亞州逃過一劫。但沒有人能預測這些在顯微鏡下狀如權杖的絲狀病毒下一次又將以何種面目光臨脆弱的人類世界?病毒學家們至今未能揭示埃博拉的全貌,“暴發(fā)式致命傳染鏈”更是用人類的生命換取的經驗。

普雷斯頓在《血疫》一書中還描述了暴發(fā)埃博拉的非洲國家,疫病所過之處,村莊癱瘓,哀鴻遍野。致命的傳染病原體以爆炸的形式在群體內傳播,致死率極高。因非洲多數國家醫(yī)療水平落后,且公共醫(yī)療相當缺乏,在疫情暴發(fā)以后往往采取封城隔離,甚至是殺死傳染者的殘忍方式“斷臂自保”,該舉措的背后是對埃博拉病毒的束手無策。在所有的已存案例中,普雷斯頓驟然發(fā)現(xiàn)埃博拉作為最恐怖的病毒也時常展現(xiàn)出無法預料的節(jié)制的一面,它在不可預料的地方突然暴發(fā),盡情嗜殺冒犯之人,而當人們對于疫病控制近乎絕望時,它又突然地消失得無影無蹤,令人詫異。

為了揭開此謎,以尤金·約翰遜為代表的病毒獵手們通過對病例的層層排查,深入菲律賓和肯尼亞找尋埃博拉的蹤跡。在棉蘭老島和奇塔姆洞內,專家們使出渾身解數,最終無功而返。普雷斯頓因而將埃博拉總結為“大自然的獵手”——它曾在一些村莊和猴舍里興起,閃現(xiàn)身影,進食,然后回歸森林,但終有一天它還會返回人間。從這一層面上來看,自詡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該致命病毒所圈養(yǎng)的“食物”。

最后部分,普雷斯頓以悲觀的視角回顧埃博拉的暴發(fā)經過,認為絕望的共生關系可能是當前人類與埃博拉之間的真實寫照,苦笑中流露出一絲哲學的意味。美國精神病專家卡爾·梅寧格曾說過:“疾病之誘因,部分來自外界對患者的影響,但更多的則來自患者對待世界的方式,來自于他對待自己的方式?!逼绽姿诡D以親探烏干達和肯尼亞的邊境上奇塔姆洞的體驗,告知讀者城市文明如何逐漸侵蝕熱帶雨林以及人類如何屠戮轉售野生動物,被譽為“地球上的一顆王冠寶石”的肯尼亞埃爾貢山只能在向導羅賓的回憶中熠熠生輝。在普雷斯頓看來,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一旦人類不能協(xié)調好與自然間的共生關系,那么致命病毒會將人類剔除出局。

蘇珊·桑塔格的“反闡釋觀”認為文學作品存在對于疾病過度闡釋的問題,卻不乏對于非虛構類作品合理性及其深度的肯定。普雷斯頓的非虛構小說《血疫》克服了傳統(tǒng)的記錄主義新聞作品的視域局限,以真實的埃博拉事件為引,揭示了疫情當前不同社會體制暴露出的種種漏洞,以及因疾病恐懼所造成的脆弱人性,反映了作家普雷斯頓的哲學反思、人文關懷和深刻的悲憫。